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16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真题解析——外国教育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分析:虽然这是一道教育学的考题,但是与外国教育史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
一看题目所要回答的内容,就可以立即得出自己的推断,选择A。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大家一定会复习到的知识点。
7.18一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
其“双轨”是指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C.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分析:“双轨制”是我们讲到近代西方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题目的出现,实际上是让考生了解历史上的这一基本事实。
题目的几个选项反映了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许多特点,但是与双轨制联系最密切的应当是C,因为这一答案正是当时教育带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体现。
其他的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都是就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系统来说的,不具有特殊性。
24.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A.“拉比” B.“古儒”C.“书吏” D.“校父”【答案】(略)分析:这是自2007年以来第一道关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题目,出在《外国教育史教程》的第19页。
这里问的是教师,因此在复习时,同学们要对古代教师的称谓有所了解。
这里再解释下,“拉比” 是希伯来关于教师的称谓(注意:这是第一次突破研究生考试大纲的内容,因为大纲里没有关于“希伯来教育”的内容。
因此,这一变化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古儒”是对古印度婆罗门学校教师的称谓;“书吏”和“校父”不是指教师,“书吏”不是指教师,而是指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人,在古代巴比伦和古埃及都有这类专门的学校。
本部分附题(单选):【2007年】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六届六中全会内容的掌握。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号召全党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并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去。
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
备选项A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并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D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备选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010年】9.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瞿秋白【答案】B【解析】李大钊被称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1999年理】9.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答案】D【解析】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可见选项D正确。
A项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作出的,B项是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C项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作出的,均不符合题意。
【1999文】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就可以计算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首先,根据已知的条件: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元)和流通需要的货币量(3亿元),可以得知货币的流通速度是:24万亿元/3亿元=8万次。
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增长了10%,则总额为:24×(1+10%)=26.4万亿元。
据此,就可以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即26.4万亿元/8万次=3.3亿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故排除其他选项。
2\(2011年考研3.)【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
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3\(2012年19.多选)【解析】此题考查价值问题。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答案】CD4\(2013年3.)【解析】资本论中的表述说裁缝和他的顾客,无论谁穿这个上衣都是一样的,指的就是上衣的使用价值在起作用的时候的无差异性。
A、B两项表述不同,但含义一致,当顾客穿着上衣时,上衣就起着价值的作用,但是如果裁缝穿着上衣时,上衣就没有价值可言了,故A、B都是错误的。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
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
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
一起来学习吧!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A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答案:D3.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答案:B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认识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有理性的外化答案:C5.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8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A.4.2亿元B.3.5亿元C.8.8亿元D.2.4亿元答案:C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答案:A7、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产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答案:B8、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A、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B、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C、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D、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答案:D9、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A、经验主义B、冒险主义C、机会主义D、教条主义答案:D1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答案:B1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D、全面协调发展答案:C12、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管理民主答案:A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理论联系实际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答案:C14、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两党在新形势下的首次会谈,此次会议()A、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B、开启了国共两党对话先声C、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D、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答案:A15、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州七号航天飞船成功飞入太空实现的是()A、载人飞行B、绕月探测C、天地对话D、出舱活动答案:D16、在2008年4月中旬举行的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上,一举成为第一大党的是()A、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B、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C、尼泊尔大会党D、尼泊尔民族主义党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3.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考研政治真题重现及解析:辩证的唯物论第一部份:真题重现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以为:全数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大体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大体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997年)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以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03年)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熟悉世界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008年)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998年)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1995年)6.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本源性C。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995年)7.主张“世界上除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
否定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按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999年)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围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熟悉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994年)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超级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即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
物质和意识是不是具有同一性C。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政治学原理历年真题及其答案解析(2006-2011)2009年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治理(1)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为宽泛的概念,广而言之,它指协调社会生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政府可被视为包括在治理中的组织形式之一,换言之,没有政府的治理是可能的。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求,它旨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汇总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
(2)治理的主要模式包括市场、等级、网络和社区。
市场利用供求力量建构的价格机制来协调社会生活;等级,包括官僚制和政府组织的传统形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来发挥作用;网络,作为一种平面的组织形式,以实质上平等的行动者或社会机构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特征;社区式的治理模式通过社区治理在国家最小干预的情况下结界社区面对的共同问题,从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为宏观上驾驶和控制和及微观上的参与、互动、协商。
通常认为,治理有以下四个特征:A.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善治。
它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的关系,是二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民间社会是其现实基础,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legitimacy)、透明性(transparency)、法治(rule of law)、责任性(accountability)、回应性(responsiveness)、有效(effectiveness)、参与(cicil participation)、稳定(Stability)、廉洁(cleanness)、公正(justice)。
2.个人主义(1)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法文“individualisme”,它是欧洲对法国大革命及其精神渊源——启蒙思想反思的产物。
第一章导论章2010年第1题(单选)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唯物论哲学派别的划分1995年理科第2题(单选)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无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997年理科第1题(单选)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000年文科第2题(单选)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呆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9年第1题(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1992年文科第6题(单选)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994年理科第1题(单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996年理科第1题(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单项选择题说明: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1.0分)(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题干中的引文是列宁的话。
列宁曾经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显然,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本题不具有任何难度。
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1.0分)(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
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
这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因为如果不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就无法判定它是否符合实际。
同样,只停留在客观实际范围内也不行,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回答人们的某种认识是否与它相一致。
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属于识记题,难度不大。
3.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1.0分)(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列宁在1894年述及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时指出:《资本论》的骨骼就是生产关系,虽然马克思“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
《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德国经济学家’的这部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如果事先没有看过列宁的原话,或者不了解“骨骼”和“血肉”孰轻孰重,解答起来会相当困难。
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1.0分)(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 自由理性的外化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5.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万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分)(A) 4.2亿元(B) 3.5亿元(C) 3.3亿元(D) 2.4亿元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设流通次数为x,那么24/x=3,x=8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24×(1+10%)/8=3.3,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1.0分)(A)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B) 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C) 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D) 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选项B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
7. 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1.0分)(A) 资本技术构成(B) 资本价值构成(C) 资本物质构成(D) 资本有机构成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题干中只涉及到预付资本的价值总量由于价格的涨落发生了变化,并未涉及到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所以也不会影响到有机构成。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8.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1.0分)(A) 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B) 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C) 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D) 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9. 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1.0分)(A) 经验主义(B) 冒险主义(C) 机会主义(D) 教条主义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在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会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简单照搬苏联革命的模式,并以此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者,则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陷入盲目的工作。
这两种错误的思想路线,尤其以教条主义危害为最大,曾经在1931-1934年使中国革命遭到极大的损失。
因此,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主要必须克服和反对的倾向是教条主义;而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又必须给党的思想路线奠定正确的哲学基础。
为此,毛泽东在1937年的7-8月,先后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本哲学著作,都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而作。
《实践论》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露教条主义轻视实践的错误。
《矛盾论》阐述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揭露教条主义不懂唯物辩证法的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0.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1.0分)(A) 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 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制定和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1956年5月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均不符合题意。
11.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1.0分)(A)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B) 以人为本(C) 统筹兼顾(D) 全面协调发展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1.0分)(A) 生产发展(B) 生活宽裕(C) 乡风文明(D) 管理民主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是农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均不符合题意。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1.0分)(A) 理论联系实际(B) 解放思想(C) 实事求是(D) 与时俱进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