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分析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食品分析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食品分析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食品分析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食品分析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在教科书和文献上常常用到检出限这个概念,但说法五花八门,如最常见到有检出限、检测限、最低检出限、最低检测浓度、定量限、定量下限、最低定量浓度、测定限、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样品检出限等,听起来云里雾里,容易被混淆,有必要进行一个梳理。这里最主要的是两个概念,目前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

早在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对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改称为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18.4.3.7)或最小定量值(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18.4.3.7)[2],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生物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等,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检出限、测定限(定量限)、检测限的定义与IUPAC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近几年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等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让质量控制进入了食品理化检验常规工作,检出限和定量限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应用。其基本内涵是: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是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检出限是我们判断被分析物是否存在的含量水平即有无的判断。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是我们按规定准确度能对被分析物量化的含量水平,即定量的判断,包含客户可以接受的不确定度如20%。

检出限的测定

LOD=ks,LOQ=k’s通过空白或低浓度样品n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的倍数来表征检出限和定量限,从统计学的角度不同的k值来保证不同的置信度。这个取值

及不同空白或低浓度样品的测定次数就是不同组织和机构的主要差别,但本质上来说是相通的,结果也是可比的,见表1

表1 各组织用于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次数和置信度汇总

不同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的特点和应用经验

对原子吸收、原子吸收、等离子发射光谱等容易按照3.2的方法测定,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对其他方法,则有必要进一点探讨。

我们在IUPAC定义的基础上,参考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多年在分析测试中特别是在主题测试、食品安全检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中的经验,做如下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1 滴定法:滴定法是一个很常用的方法,如果用空白滴定标准偏差计算,很多时候算出来是零,对成熟的方法,空白滴定往往在半滴间就有明显的突跃,可判断终点的来临,我们一般采用半滴即0.025ml对应的含量为检出限和定量限。

2 比色法:比色法空白的变异系数也比较少,加之现代分光光度计的技术进步,大部分仪器采用光栅分光和低杂散光很低、线性可以到3-4A量级,传统教科书要求最佳吸光度在0.2-0.8A往往才能保证结果准确已不必要,我们采用1%吸收也就是0.005A做为检出限和定量限。

3 色谱法:色谱检测一些组分,如农残、兽残、二恶英、多环芳烃、性激素等,除了关注定量外,定性和确证往往更重要。而对很多样品,在低含量时干扰多,而仪器本身噪声很低,以平均信噪比s/N=3计算,得出的检出限和定量限非常低,常常不能准确反映客观情况。众所周知,色谱分析一般仅依据保留时间定性,或仅是选择性检测器(如ECD、FPD)或光谱区别(二极管阵列),定性能力不强,加之基体干扰(不仅反应在噪声上),为了避免假阳性的出现,我们认为在满足

客户或卫生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远高于噪声的阈值来做为计算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更为科学、准确,以3倍信噪比更多的是反映仪器能达到的极限情况。

4应用于新方法的研究和方法确认

在方法研究中,检出限是一个与灵敏度、准确度、线性、干扰等同样重要的指标,ISO/IEC 17025 在方法确认中要求确认的参数包括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出限、方法的选择性、线性、重复性限和/或复现性限、抵御外来影响的稳健度和/或抵御来自样品(或检测物)母体干扰的交互灵敏度等。在这些过程中,检出限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我们在建议新方法或方法确认中,应根据方法的特点和要求以及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制订合理的检出限测定方案,科学合理地反映新方法或实验室检测的能力。

5应用于日常食品理化检验结果报告:

在卫生检验和主题测试中结果报告会遇到低含量或未检出的结果的报告问题,特别是对未检出的样品和低含量样品的判定,最好用报告限(report limit ,limit of report, LOR)来表征。

报告限是一个约定值,是依据检出限和定量限以及客户或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验室的经验,考虑了实验室的风险而给出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值。它与LOD 和LOQ比较具有相对稳定的优点,而检出限和定量限则是可变的。

我们的经验是

5.1对灵敏度高而客户要求低的方法,可以LOR可以比LOQ大较多,降低检验人员的风险

5.2对一般方法和一般需要,可以取LOQ变化的大值做为报告值。

5.3对要求高方法灵敏度达到极限的可以参考文献[5],LOD加上样品在标准限值附近标准偏差的3倍不超过标准的限值,可按LOD报告,结果有一定的风险。

5.4对科研调查样,以LOD报告是合理的,LOD附近的值虽然有较大的不确定度,在大样本时有统计学意义。

5.5对大自然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报告

参考文献:

[1] IUPAC.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 [S],1998

[2] 冉敬,杜谷,杨乐山,熊及. 关于检出限定义和分类的探讨[J].岩矿测试,2008,(02):155

[3]GB/T 5009.1-2003 食品理化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S]

[4]GB/T 13966-92 分析仪器术语[S]

[5]GB/T 27404-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S]

检测限和定量限

LOD/LOQ(检测限制/定量限制)确定测试用于计算用户方法的最低分析物浓度。该测试测定用户的方法能够检测出特定分析物的最低浓度值,以及用户的方法能够定量该分析物所需的最低浓度值。 要确定特定分析物的LOD 和LOQ,必须定义以下测试参数: 要求: ?从“线性”测试生成 LOD/LOQ 结果时,该“线性”测试必须具有与“LOD/LOQ 确定”测试相同的“组份”类型。 ?创建测试配置参数对其适用的样品组时,必须选中所有相关行的“LOD/LOQ 确定测试”复选框。也可在数据采集结束后,通过选择“附加到所选测试的数据”表中的样品组并单击“改变样品”来选中“LOD/LOQ 确定测试”复选框。进行所需的更改并保存样品组后,必须处理改变后的样品组。 提示:对靠近或处于 LOQ 的样品进行单独的准确度、重复性和/或中间精度测试,可以确定检测限制 (LOD) 和/或定量限制 (LOQ) 结果值。 采集要求

附加到此认证测试的所有样品组方法必须完全满足用户定义的采集要求,样品组才能反映状态。采集要求表参数:

允许多次准备和多次进样 (在选择“信噪比”作为“LOD/LOQ 方法”时可用)选中此复选框后,认证测试结果便可通过包含多次准备和多次进样组合的结果组计算得出。对重复准备结果和重复进样结果一起求平均值,以使所得的误差统计结果混合了准备间误差和进样间误差。由于得出的混合误差统计结果既不是实际准备间误差的真实度量,也不是实际进样间误差的真实度量,因此准备间误差和进样间误差不能被独立刻画出来。 选中此复选框后(且没有数据覆盖),认证结果可通过包含多次准备或多次进样的结果组(但不能同时包含两者)计算得出。在此情况下,对重复结果(准备或进样)一起求平均值,且得出的误差统计结果仅适用于准备间误差或进样间误差。 缺省情况下,未选中此复选框。 级别数表参数:

分析化学中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探讨

分析化学中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探讨 田强兵 (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 710086) 分析化学中灵敏度是分析方法的主要参数,检 出限为具体量度指标,特别是在痕量分析中,检出限 的确定对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仪 器在测定过程中存在着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检出 问题,同时也存在分析方法能可靠测定物质最低含 量的界限问题,这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1]。在 实际应用中,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的 概念经常混乱,笔者分类阐述了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以指导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计 算。 1 检出限的概念 1947年,德国人H?Kaiser首次提出了有关分 析方法检出限的概念,并提出检出限和分析方法的 精密度、准确度一样,也是评价一个分析方法测试性 能的重要指标。经过若干年的研究考证,国际纯粹 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 U P AC)于1975年正式推行使 用检出限的概念及相应估算方法。I U P AC对检出 限定义进行了高度概括,定义中所谓“检出”是指定 性检出,检出限的定义为:某特定方法在给定的置信 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公 式表示为: C L=ks b/m(1) 式中:C L ———检出限; m———标准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的斜率; s b———为空白标准偏差; k———置信因子,一般取2或3。 2 仪器的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是指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当仪器 处于稳定状态时,仪器本身存在着的噪音引起测量 读数的漂移和波动。仪器检出限的水平可对同类仪 器之间的信噪比、检测灵敏度、信号与噪音相区别的 界限及分析方法进行可靠测量所能达到的最低限度 等方面提供依据,仪器的检出限的物理含义为:在一 定的置信范围内能与仪器噪音相区别的最小检测信 号对应的待测物质的量。通过配制一定浓度的稀溶 液12份进行测量,可用下式计算[2]: D L=ks0c X— (2) 式中:D L ———仪器的检出限; k———置信因子,一般取3; s0———样品测量读数的标准偏差; c———待测物质的含量; X————样品测量读数平均值。 例如,通过0.1μg/mL的丙体六六六测定气相 色谱仪的检出限,每次进样体积为1.0μL所测数据 列于表1。由表1计算标准偏差s =76.8,据式(2) D L=3×76.8×0.1×1.0×10-3÷2066.6=1.1× 10-5μg。在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下,此仪器的检出 限为1.1×10-5μg。 表1 丙体六六六测定结果 峰面积峰面积平均值标准偏差s0 1993 2170 2081 1989 1999 2100 2180 2010 2003 1998 2169 2107 2066.676.8 3 方法的检出限 方法的检出限是指一个给定的分析方法在特定 条件下能以合理的置信水平检出被测物的最小浓 度,它是表征分析方法的最主要的参数之一。分析 方法随机误差的大小不但与仪器噪声有关,而且决 定了方法全过程所带来的误差总和,与样品性质、预 处理过程都有关系。为了能反映分析方法在整个分 析处理过程的误差,可采用已知结果的标准物质或 样品按照分析步骤进行测量,通过分析12份已知结 果的实际样品来计算方法的检出限,计算公式如下: C L=k i s i c X— (3) 式中:C L ———方法的检出限; k i———置信因子,一般取3; s i———样品测量读数的标准偏差; c———样品含量值; X————样品测量读数平均值。 例如,确定“气相法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 留”[3]的方法检出限时,取12份氯霉素含量为2.0 μg/kg的样品,按测定方法步骤进行测定,测定结果 收稿日期:2007202212 27化学分析计量2007年,第16卷,第3期

28-04 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_分析灵敏度试验

中日联谊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文件编号:CJUH/LMC-JL-TY-CX-28-04第1版第0次修订 分析灵敏度试验结果评价表 年:□□□□流水号:□□□□□□

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D;)、最低检测限(Lowest Limit of Detection,LLD): 是一种以物理单位或比例所表示的数值,用以代表可信检出的最低水平。(当测量空白样品时,分析物未检出的概率应是99%;当测量样品时,检出概率至少应是95%)。用来描述空白响应量(RLU)的平均水平和所有响应量(RLU)对于空白均值的离散程度指标。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Q): 是一种以物理单位或比例所表示的数值,用以代表可信定量的最低水平。(定量限所规定的最低浓度,应满足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某样品单次检测可能具有的最小响应量(RLU)仅大于空白检测低限。

注: 1. 空白样品(Blank sample ,BS )的准备:常使用检测系统的系列校准品中的“零标准”作为空白。对某些项目,可使用术后已无某疾病的病人样品为空白样品。 2. 样本检测::空白样品重复20次(不低于10次)作批内测定,计算空白样品组的响应量(RLU )均值0A 和空白样品组响应量(RLU )的标准差0S 。 3. LLD 的计算:(对于小于或等于检测低限的分析物量报告“无分析物检出”)。 (1)002LLD A S =+计算(以95%为可信限)。 (2)003LLD A S =+计算(以99.7%为可信限)。

1. 样本配制方法: 将已确定空白(B )和低值(L )的样本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稀释,配制成20套(一天一套)11个等差浓度水平(10S B 、9S B +1L 、8S B +2L 、7S B +3L 、6S B +4L 、5S B +5L 、4S B +6L 、3S B +7L 、2S B +8L 、1S B +9L 、10L )的样本。-20℃冰箱保存备用。“S B ”:空白样本或生理盐水;“L ”:低值样本。 2. 样本检测:每天定时将11个等差浓度比例的样本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在检测系统上检测1次,一共检测10—20天。计算各浓度组的响应量均值i A 和各浓度组的响应量的标准差i S 3. LQ 的计算:以0(3)3i i A S S ->的稀释浓度为LQ (以99.7%为可信限)。

化学分析中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及其确定方法

1.目的 规范公司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使用化学分析方法的进行检测所出具报告书中的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 2.范围 所有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的相关科室。 3. 内容 3.1检出限 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测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可分为测量方法检出限和仪器检出限。两种检出限相互关联,但不相等。 3.1.1方法检出限 方法检出限(D. L)指在通过某一完整分析方法全部测定过程后(包括样品预处理过程),待测物质产生的信号能以99%置信度区别于空白样品而被测定出来的最低浓度。方法检出限按照以下方法确定: 测定20个空白样品,计算空白信号的标准偏差Sσ。 D. L = KSσ/a 式中: Sσ—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标准偏差; a—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 。 取K = 3,计算检出限D. L 3.1.2仪器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指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量或最低浓度,这个浓度或量与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相对应。仪器检出限与方法检出限的区别在于仪器检出限不考虑任何样品制备步骤的影响,一般以溶剂空白测定检出限,因此,仪器检出限值总是比方法检出限低。 仪器检出限反映的是仪器本身的检出能力。其确定方法为:采用纯水,在一定时间内测定12次以上,以3倍标准偏差对应的含量或浓度表示。

3.2定量限 定量限是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定量限的两端称为定量下限和定量上限。 3.2.1 定量下限 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反映出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低浓度水平待测物质的极限可能性。在没有(或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他受精密度要求的限制(精密度通常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越高,测定下限高于检出限越多。 一般情况下以3.3倍方法检出限的浓度作为定量下限浓度,其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或等于10%。 3.2.2定量上限 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定量上限。对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特定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不同,定量上限也将不同。一般情况下定量上限指工作曲线在高浓度开始弯曲时所对应的浓度值,即直线范围的上限值。 3.2.3最佳测定范围(也称有效测定范围)。 最佳测定范围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定量下限至定量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 3.3报告限 样品中待测物质被报告为绝对数值的最低值称为报告限。报告限可以是的定量下限,也可以为样品检出限。报告限不得低于对应的最低校准水平,即定量下限和样品检出限两者较低的值。报告限为实验室必须向客户报告的在样品中待测物存在的残留水平,部分待测物质的报告限也可以由技术委员会讨论后另行规定。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样品检出限/测定下限 检出限是分析测试的重要指标,对于仪器性能的评价和方法的建立都是重要的基本参数之一。在日常检测过程中,检出限为具体量度指标,特别是在痕量分析中,痕量分析误差与样品含量相对于检出限的倍数相关联。检出限的确定对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检出限的忽视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增大。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检测人员针对检出限概念、估算方法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像分析仪器在测定过程中存在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检出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分析方法能可靠测定物质最低含量的界限问题,这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及样品检出限及测定下限的概念经常混乱。 在检验检疫行业中,进出口产品的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对检测人员的要求高,为保障进出口产品质量把关服务的有效进行,合理的使用仪器分析,科学有效的评估仪器分析,都要求在仪器的检出限等各项指标上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为理清在检出限概念和层次上的认识,本文将对检出限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的探讨。一、检出限的概念

1947年,德国人Hkaiser首次提出了有关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概念,并提出检出限和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一样,也是评价一个分析方法测试性能的重要指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于1975年正式推行使用检出限的概念及相应估算方法,于1998年又发表了《分析术语纲要》对检出限检出,检出限的定义为:某特定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公式表示为: K--置信因子,一般取2或3 欧盟《执行关于分析方法运行和结果解释的欧盟委员会指令》(2002/657/EC)的最新检测限的概念 CCα和 CCβ检测限( >>α) 是指大于等于此浓度限,将以α误差概率得出阳性结论。检测能力(CCβ) 是指样品中物质以β误差概率能被检测、鉴别和/或定量的最小含量。对于未建立容许限的物质,检测能力是以1-β可信度能被检测出来的最低浓度。如果容许限已经建立,检测能力就是以1-β可信度能被检测到的容许限浓度。 二、检出限的不同分类 1、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分类

检出限的全部分析

那是仪器检出限:用空白溶液测背景信号,重复最好20次,求其标准偏差,乘以3后换算成浓度就是仪器的检出限。 方法检出限要利用仪器检出限,所以要先知道仪器检出限,再按照方法反算成已知样品中的被测物的浓度。 用18兆欧的高纯水配成样品空白的水溶液,重复测定,求出标准偏差,然后算出检出限,进而根据样品的处理过程求出方法的检出限。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 第一节:检出限 1.检出限 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则: D = 2N / S 式中:N---噪声(mV或A); S---检测器灵敏度; 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 Dg=2N / Sg, 单位为mg/ml Dv=2N / Sv, 单位为ml/ml Dt=2N / St, 单位为g/s 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 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算出空白观测值的平均值X b和标准偏差S b。在一定置信概率下,被检出的最小测量值X L以下式确定: X L= X b+ K’S b 式中:X b——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平均值; S b ——空白多次测得信息的标准偏差; K’——根据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 与X L-X b (即K’ S b)相应的浓度或量即为检出限: D.L = X L- X b/ K = k’S b/ K 式中:k ——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 为了评估X b和S b,实验次数必须至少20次。 1975年,IUPAC建议对光谱化学分析法取k’=3。由于低浓度水平的测量误差可能不遵从正态分布,且空白的测定次数有限,因而与k’=3相应的置信水平大约为90%。 此外,尚有将K’取为4、4.6、5及6的建议。 3)美国EPASW-846中规定方法检出限: MDL=3.143δ(δ重复测定7次) 4)在某些分光光度法中,以扣除空白值后的与0.01吸光度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出限。 5)气相色谱分析的最小检测量系指检测器恰能产生与噪声相区别的响应信号时所需进入色谱柱的物质的最小量,一般认为恰能辨别的响应信号,最小应为噪声的两倍。 最小检测浓度系指最小检测量与进样量(体积)之比。 6)某些离子选择电极法规定:当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且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及为该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检出限。 光度分析中,虽然吸光度最小测读值为0.001,灵敏度也以A=0.001所相应的被测物浓度表示,但实际上惯常以A=0.05相应的被测物浓度作为有充分置信度的测定限,即最小能够可靠测定的浓度。这是因为,在吸光度A接近零的

(完整版)检出限的计算

检出限的计算 我们首先来看看IUPAC对于检出限的定义: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or limit of detection)为某特定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理解该定义的关键词是某特定方法和置信度。IUPAC认为检出限是化学测量过程(chemical measurement process)或特定方法的特征,与其它诸如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和稳健度等共同刻画化学测量过程的特点。这个意义上讲IUPAC检出限准确说是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强调方法检出限的意义在于我们将要重点关注的是方法空白,即以一定的置信度与方法空白相区别的最小浓度或量为检出限。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做检出限就是先测定空白,然后用统计的方法来判断能够与空白相区别的最小浓度和量。由于任何测量值都是一个统计量,有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等统计参数,在判断与空白相区别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采用置信度的方法。 围绕检出限的术语有很多,诸多的英语术语再加上翻译上的差异,让这样的术语可以罗列一大篇。比如检测限,最低检出浓度等。既然IUPAC作出了检出限相关概念的推荐。所以建议在以后工作中为方便大家的交流和讨论,尽量使用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or limit of detection),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这样的规范的术语。 理解检出限的理论核心必须建立在三个重要前提的理解上面: 1、对测量的统计特性的理解上,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测量总是带有一定的随机误差,这种随机误差决定测量的结果总是一个带有分布的范围,可以用特殊的分布函数来描述。 2、现有的测量基本是相对测量,我们必须先区分仪器响应信号(信号域)和浓度或量(浓度域)的差别。不管是信号域还是浓度域都同样具有统计的特性,我们往往首先得到信号域的结果。 3、统计学上的两类错误。任何判断在统计学上都会犯两类错误。针对判断检出限与空白相比较的例子,如果我们说空白信号/浓度比我们设定的检出限低,这个时候就可能犯I型错误(α);如果我们说我们设定的检出限比空白信号/浓度高,这个时候就可能犯II型错误(β)。IUPAC(95版)在定义检出限的时候用了三个比较抽象的数学公式; 1、临界值Detection decision (critical value) (LC,α=0.05) 2、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minimum detectable value) (LD,β=0.05) 3、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 (LQ,RSDQ=0.10) 其中KQ=1/ RSDQ=10 要理解以上抽象的数学公式可以用图1,2加以说明(其中I型错误和II型错误分别用黑色和灰色表示):

方法检出限计算

方法检出限计算方法 检出限有多种分类,不过有一点是对的:方法检出限是方法的建立都是重要的基本参数之一,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方法检出限。 长期以来,各个领域检测人员针对检出限概念、估算方法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均进行了大量探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检出限概念经常混乱,计算方法也不甚了解。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DL或Limit of Detection,LOD)《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对检出限的定义为: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检出限是以一定的置信水平为基础的量值,并且随介质、被分析组分以及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美国自然资源办公室(DNR)以产生的信噪比大于5所对应的浓度来作为LOD,而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将LOD定为能产生2(或1.645)倍于空白样品分析的平均标准偏差的信号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 检出限分类 1.仪器的检出限(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IDL) 是指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量或浓度,这个浓度与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相对应。比如色谱仪的检出限是产生至少2倍于基线噪音的进样量。仪器的检出限不考虑任何样品制备步骤的影响,因此,其值总是比方法

的检出限要低。仪器的检出限一般不用于最终的数据报告,而主要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不同仪器的性能比较。 2.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 是指在通过某一种分析方法的全部处理和测定过程之后(包括样品制备和样品测定),被测定物质产生的信号能以99%置信度区别于空白样品而被测定出来的最低浓度。方法的检出限与仪器的检出限相似,但考虑了样品分析前的所有制备过程的影响。方法的检出限是我们建立分析方法时最关心的一个参数,本文随后将对其意义及测定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 3.定量限(Limit ofQuantitation, LOQ) 被测组分的浓度能产生比空白足够大的信号,这个信号能够被良好实验室在常规操作条件下以指定的置信水平定量检出,这个浓度就是定量限。一般以产生10倍试剂空白的标准偏差的信号所对应的浓度作为定量限。LOQ随介质、分析方法和分析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4.仪器的测定下限和方法的测定下限 检出限只能粗略的表征体系性能,仅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依据,通常不能用于真实分析。测定下限则是痕量或微量分析定量测定的特征指标。仪器的测定下限表示仪器进行定量分析时所能达到的最低界限,是指在高置信度下测定物质的最低浓度或量。在高置信度下,用特定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定量测定的待测物质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

(完整版)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

1. 关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的定义: 在样品中能检出的被测组分的最低浓度(量)称为检测限,即产生信号(峰高)为基线噪音标准差k倍时的样品浓度,一般为信噪比(S/N)2:1或3:1时的浓度,对其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没有确定的要求。目前,一般将检测限定义为信噪比(S/N)3:1时的浓度。 2. 计算公式为: D=3N/S (1) 式中:N——噪音; S——检测器灵敏度;D——检测限 而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 S=I/Q (2) 式中:S——灵敏度;I——信号响应值;Q——进样量 将式(1)和式(2)合并,得到下式: D=3N×Q/I (3) 式中:Q——进样量;N——噪音;I——信号响应值。I/N即为该进样量下的信噪比(S/N),该信噪比可通过工作站对图谱进行自动分析获得,一般的色谱或质谱工作站都可进行信噪比分析计算。这样检测限的计算方法就变得非常方便了。 3. 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检出限有2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进样瓶中样品检测限,一种是针对原始样品的方法检出限。 1)对第一种检测限,只要知道进样量和信噪比即可计算。如进样瓶中样品浓度为1 mg/L,在此浓度下的信噪比为300(由工作站分析获

得),则其检测限为:D =(3×1 mg L-1)/300 = 0.01 mg/L。也可用绝对进样量表示,若进样体积为10 ul,则其检测限为:D = 3×(1 mgL-1×10 ul)/300 = 0.1 ng。 2)对第二种表示方法,需同时考虑原始样品的取样量和提取样品的定容体积。仍按前述样品计算,若取样量为5克,最后定容体积为5 mL,则方法检测限为:D = 0.01 mgL-1×5 mL/5 g = 0.01 mg/kg。即当原始样品中待检物质的浓度为0.01mg/kg时,若取样量为5g,样品经前处理后定容体积为5mL时,进样瓶中样品的浓度可达0.01mg/L (假定回收率为100%),此时,在其它给定的分析条件下,能产生3倍噪声强度的信号。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第二种表示方法更为常见。 4.注意事项 由式(3)可见,信噪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检测限的大小。信噪比计算方法的不同,其比值大小有很大不同,这与计算信噪比时基线噪声峰值的定义方式有关,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①峰/峰(peak to peak)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平均高度; ②峰/半峰(half peak to peak)信噪比, 用某一段基线噪声平均高度的1/2; ③均方根(RMS)信噪比,用某一段基线噪声的均方根值计算。 除此之外,信噪比的计算结果还和所取噪声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取信号哪一侧基线的噪声,取多长一段基线上的噪声,计算结果都很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一般多取样品峰两侧的噪声峰值计算。

方法检出限计算方法

检出限不就是方法检出限吗NO!NO!NO!检出限有多种分类,不过有一点是对的:方法检出限是方法的建立都是重要的基本参数之一,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方法检出限。 长期以来,各个领域检测人员针对检出限概念、估算方法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均进行了大量探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检出限概念经常混乱,计算方法也不甚了解。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DL或Limit of Detection, LOD)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对检出限的定义为: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检出限是以一定的置信水平为基础的量值,并且随介质、被分析组分以及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美国自然资源办公室(DNR)以产生的信噪比大于5所对应的浓度来作为LOD,而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将LOD定为能产生2(或倍于空白样品分析的平均标准偏差的信号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 检出限分类 1.仪器的检出限(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IDL) 是指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量或浓度,这个浓度与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相对应。比如色谱仪的检出限是产生至少2倍于基线噪音的进样量。仪器的检出限不考虑任何样品制备步骤的影响,因此,其值总是比方法的检出限要低。

仪器的检出限一般不用于最终的数据报告,而主要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不同仪器的性能比较。 2.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 是指在通过某一种分析方法的全部处理和测定过程之后(包括样 品制备和样品测定),被测定物质产生的信号能以99%置信度区别于空白样品而被测定出来的最低浓度。方法的检出限与仪器的检出限相似,但考虑了样品分析前的所有制备过程的影响。方法的检出限是我们建立分析方法时最关心的一个参数,本文随后将对其意义及测定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 3.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LOQ) 被测组分的浓度能产生比空白足够大的信号,这个信号能够被良好实验室在常规操作条件下以指定的置信水平定量检出,这个浓度就是定量限。一般以产生10倍试剂空白的标准偏差的信号所对应的浓度作为定量限。LOQ随介质、分析方法和分析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4.仪器的测定下限和方法的测定下限 检出限只能粗略的表征体系性能,仅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依据,通常不能用于真实分析。测定下限则是痕量或微量分析定量测定的特征指标。仪器的测定下限表示仪器进行定量分析时所能达到的最低界限,是指在高置信度下测定物质的最低浓度或量。在高置信度下,用特定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定量测定的待测物质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

食品分析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食品分析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在教科书和文献上常常用到检出限这个概念,但说法五花八门,如最常见到有检出限、检测限、最低检出限、最低检测浓度、定量限、定量下限、最低定量浓度、测定限、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样品检出限等,听起来云里雾里,容易被混淆,有必要进行一个梳理。这里最主要的是两个概念,目前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 早在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对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改称为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18.4.3.7)或最小定量值(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18.4.3.7)[2],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生物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等,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检出限、测定限(定量限)、检测限的定义与IUPAC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近几年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等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让质量控制进入了食品理化检验常规工作,检出限和定量限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应用。其基本内涵是: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是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检出限是我们判断被分析物是否存在的含量水平即有无的判断。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是我们按规定准确度能对被分析物量化的含量水平,即定量的判断,包含客户可以接受的不确定度如20%。 检出限的测定 LOD=ks,LOQ=k’s通过空白或低浓度样品n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的倍数来表征检出限和定量限,从统计学的角度不同的k值来保证不同的置信度。这个取值

方法检出限讲解

检测能力一览表 检测产品/类别检测项 目/参 数序号 检测项 目/参数 名称 检测标准(方法)名称及编号(含年号)使用仪器 最低检出浓 度(量) 水和废水检测参数1 水温 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 13195-1991 玻璃温度计0.1oC 2 色度 水质色度的测定 GB/T 11903-1989 玻璃器皿(0-70)度《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 指标》GB/T5750.4-2006中1.1 / / 3 透明度 水质塞氏盘法3.1.5.2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 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 2002年) / 0.5cm 4 臭和味 文字描述法3.1.3.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 2002年) / / 5 浊度 水质浊度的测定 GB/T 13200-1991 / 3度《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 指标》GB/T5750.4-2006中2.2目视比浊法 / 1度 6 pH 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PHS-3CW pH计 2.00-12.00 (检测范围)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 标》 GB/T 5750.4-2006 5.1玻璃电极法 7 悬浮物 (溶解性 总固体、 残渣等)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 11901-1989 FA2104N电子天平4mg/L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 指标》GB/T5750.4-2006中8.1 8 电导率水质实验室电导率仪法3.1.9.2 《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 2002 年) 电导率仪 1μS/cm (25℃) 9 总硬度 (钙和 镁总量) 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 GB/T 7477-1987 酸式滴定管0.05mmol/L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 指标》 GB/T5750.4-2006中7.1 10 钙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5-1989 TAS-986AFG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最低检出浓度 0.02mg/L 11 镁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5-1989 TAS-986AFG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最低检出浓度 0.002mg/L 12 矿化度 (全盐 量) 水质全盐量的测定重量法 HJ/T 51-1999 FA2104N电子天平10mg/L 13 溶解氧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GB/T 7489-1987 酸式滴定管0.2 mg/L 14 磷酸盐水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GB11893-89 TU-1900 紫外分光光度计 0.01mg/L

检测限和定量限

检测限和定量限 S/N=3时的浓度是检测限,也就是峰高约在基线噪音高的3倍 S/N=10是定量限,也就是峰高约在基线噪音高的10倍时 首先,配制一个较低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观察其峰高比基线噪音高多少倍(假设X倍),将该溶液稀释到X/3倍,基本即为该物质的检测限,将该溶液稀释到X/10倍,基本即为该物质的定量限。 在Agilent的Chemstation中, 可以选择report中system adaptablity选项中的set noise range 参数,自己选择一段时间(图谱中平坦的时间段)填入,以此作为噪音信号。 如果不设置这个参数,在报告中是不会出现S/N的。 在新的“指导原则”中提到了检测限和定量限,以检测限为例: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 “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样品,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检测限,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检测限。” ICH Q2B里头罗列了三种方法: (LOD=检测限,LOQ=定量限) 1. 肉眼观测(用此方法报告LOD或LOQ时要附上色谱图) 2. S/N (LOD = 3, LOQ =10)

3. LOD = 3.3*standard deviation/slope, LOQ = 10*standard deviation/slope 具体方法可以在

https://www.doczj.com/doc/1f1838901.html,/MediaServer.jser?@_ID=418&@_MODE=GLB找到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pdf 1:检测限度 根据直观评价(用于仪器或非仪器) 根据信噪比(用于有基线噪音的方法) 已知低浓度被测物的信号3 或2 /空白样品的信号/ 1 、1 根据响应值的标准偏差和斜率 检测限度(DL)= 3.3σ/s σ:响应值的标准偏差(通过空白样品测背景响应值或Y轴截距)s :校正曲线的斜率(通过被测物的校正曲线求得) 8:定量限度 直观评价 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能测得的最小量 根据信噪比(用于有基线噪音的方法) 已知低浓度被测物的信号10 、空白样品的信号、1 根据响应值和斜率的标准偏差 定量限度(QL)= 10σ/s

检出限和定量限

方法检出限系指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一般是作为定性检出用。 定量限系指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检测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一般是做定量分析用。 因此,如果数据在检出限和定量限之间的,如果是需要准确定量的应以定量限判定是否检出。

检出限、测定限(定量限))与检测限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多有论述[1~6]。但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使深入讨论或比较数据产生困难。 一、检出限与测定限 查“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7~13]”,“测定范围[14]”,“检测限[15~17]”,“检出(下)限[15]”,“检测下限[15]”,“检出极限[18]”等多种译法;查“determinationlimit”或“limit of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10]”,“定量界限[10]”,“定量测定下限[19]”,“测定下限[20]”等译法。实际上,文献[20~25]曾对检出限与测定限的名称、定义展开过讨论。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26]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12,13,27~29]。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AnalyticalNomenclature)[30]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表达式为:

仪器分析通用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仪器分析通用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摘自欧盟2002/657/EC中关于CCα、CCβ的计算方法 1 概念 1.1 检出限的基本概念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DL或Limit of Detection, LOD)是衡量一个分析方法及测试仪器 灵敏度的重要指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确定的定义是:检出限为某特定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 的最小浓度或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 ,即判定样品中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美国化学学会 (ACS) 将这一定义简明地 概括为:检出限是一个分析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出被分析物的最低浓度。《食品卫生检验方 法 理化部分 总则》附录A检验方法中技术参数和数据处理中对检出限的表述为:“把3倍空白值的标准偏差(测定次数 n≥20)相对应的质量或浓度称为检出限” [1]检出限可分为仪器检出限和方法检出限 1.1.1 仪器检出限(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IDL) 仪器检出限是指无样品基质存在,不考虑任何样品前处理步骤的影响,在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条件下,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浓度或最低量,这个浓度或量与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

相对应。因此,其值总是比方法检出限要低。 仪器检出限一般用于不同仪器的性能比较。 1.1.2 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 方法的检出限是指一个给定的分析方法在特定条件下能以合理的置信水平检出被测物的最小浓度,它是表征分析方法的最主要的参数之一。分析方法随机误差的大小不但与仪器噪声有关,而且决定了方法全过程所带来的误差总和,与样品性质、预处理过程都有关系。为了能反映分析方法在整个分析处理过程的误差,可采用已知结果的标准物质或样品按照分析步骤进行测量(通常配制浓度接近于空白值的标准溶液),通过分析12份已知结果的实际样品来计算方法的检出限,计算公式如下: 在确定仪器检出限和方法检出限时的区别在于:仪器检出限直接是对标准溶液或试剂空白,按照样品的仪器分析条件进行测定;而方法检出限则需要将标准溶液添加到空白样品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 第一节:检出限 1.检出限 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则: D = 2N / S 式中:N---噪声(mV或A); S---检测器灵敏度; 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 Dg=2N / Sg, 单位为mg/ml Dv=2N / Sv, 单位为ml/ml Dt=2N / St, 单位为g/s 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 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算出空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 刘丽君,张秀忠,陆坤明 摘要:鉴于目前对分析方法检出限确定方法的不一致性,该文对与检出限有关的一些定义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同时对目前国外水质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检出限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水质分析,检出限,方法检出限 检出限是分析方法中的一个重要质控参数。设定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可以避免在进行低水平检测时,报告结果出现“假负值”或“假正值”;同时,还可以据此对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然而,由于检出限这个术语本身的定义不一致性,以及分析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争议,目前也没有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检出限的计算方法。因此,本文试图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检出限的概念和定义作一些阐述,同时对水质分析中常用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对从事水质分析的同行在处理有关的具体问题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检出限的基本概念 1.1检出限(Detection Limit, DL或Limit of Detection, LOD);《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对检出限的定义为: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检出限是以一定的置信水平为基础的量值,并且随介质、被分析组分以及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美国自然资源办公室(DNR)以产生的信噪比大于5所对应的浓度来作为LOD,而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将LOD定为能产生2(或1.645)倍于空白样品分析的平均标准偏差的信号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 1.2仪器的检出限(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IDL):是指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量或浓度,这个浓度与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相对应。比如色谱仪的检出限是产生至少2倍于基线噪音的进样量。仪器的检出限不考虑任何样品制备步骤的影响,因此,其值总是比方法的检出限要低。仪器的检出限一般不用于最终的数据报告,而主要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不同仪器的性能比较。 1.3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是指在通过某一种分析方法的全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