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 格式:docx
- 大小:54.26 KB
- 文档页数:18
红楼梦高考必考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啊?那肯定是曹雪芹呀!你想想看,他得有多么厉害的才华,才能写出这么一部伟大的巨著。
就好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用文字构建出了一个无比精彩的大观园。
2.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那可是重点啊!他们之间那缠绵悱恻的情感,哎呀,真让人揪心!这不就跟现实中那些爱而不得的恋人一样嘛。
3. 王熙凤这个人可不得了!那手段,那心机,得多厉害才能在贾府呼风唤雨呀!就跟现代职场上的女强人似的。
4. 金陵十二钗你得知道吧!那可都是各有特色的女子呀,这不就是一个女子天团嘛,个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5. 大观园里的那些建筑和景色描写也不能忽视呀!那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美丽的公园一样。
6. 那些诗词歌赋也是很重要的呀!多有意境呀,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几句,那档次不一下就上去啦!好比给文章加了闪闪发光的装饰。
7. 封建社会的各种礼节和规矩在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像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场古代社会的盛大演出。
8. 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不是也很值得琢磨嘛!这就好比看着一座辉煌的大厦慢慢倒塌,多让人感慨呀。
9. 还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也很精彩呀!他们虽然不起眼,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平凡又可爱的人嘛。
总之,《红楼梦》里有太多的知识点是高考可能会考到的啦,一定要好好去研读呀!。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整本书阅读”是高考备考其中重要一环,高中阶段需要整本书阅读的名著有《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两本。
其中《红楼梦》因其体系庞杂、人物众多、情节伏线千里,让不少考生倍感头疼。
但其实从应试角度,《红楼梦》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易考的情节。
一、林黛玉进贾府与宝黛初会(含宝玉第一次摔玉)【第3回】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贾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便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补充:宝玉两次摔玉第一次:第3回,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林妹妹很漂亮,十分有好感,但当他得知黛玉无玉时,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低都不择,我不要了。
此举吓得众人争去拾玉,多方哄他才作罢。
表现宝玉平等的思想。
第二次,第29回,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
张道士来为宝玉提亲,黛玉中暑,宝玉前去探望,只因黛玉提起“好姻缘”之事,宝玉一听,便觉“逆了己意”,心里暗语对黛玉的一片真心,但“口中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
表现宝玉对纯洁爱情的追求。
✩补充:“木石前盟”西方灵河赤霞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生命,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他携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而神瑛侍者是宝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他们在初次见面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问答题1.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联?答: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这两个人都下界历练,因此两个人感到熟悉。
2.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
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
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
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
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
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归纳同学们在平时的语文积累当中,老师会要求大家阅读一些名著。
四大名著,就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阅读的名著,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红楼梦,堪称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
下面就给高中的小伙伴分享: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名著之《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1、存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作赋十载,更动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就是曹雪芹.2、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3、《红楼梦》中,存有“大宝钗”、“大黛玉”之表示的两个人分别就是迎人、晴雯。
4、《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5、《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茂盛,犯罪行为正直,随时从分。
”说道的就是薛宝钗6、《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
说的是贾宝玉。
7、《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
漫言不存有皆荣出,造衅开端真的宁。
”说道的就是秦可卿。
8、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9、“未若锦囊交媚骨,一抔净土颇为风流”的作者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就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叹息自己的命运,控告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至最低境界。
10、《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1、《红楼梦》中存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败中的凄惨下场,这两句诗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3、《红楼梦》中,“枉自柔情和顺,空云似便宜例如兰。
堪羡优伶存有福,不料公子无缘”,说道的就是迎人。
14、“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5、《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就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就是李纨和林黛玉。
高一红楼梦必考知识点打印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红楼梦》被称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学习《红楼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考试的内容中。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高一高中红楼梦必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他于18世纪中叶创作了这部作品。
这部小说以官宦贵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2. 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婚姻联姻为主线,展现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喜怒哀乐等一系列世态炎凉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贾宝玉、贾母、林黛玉等,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和意蕴《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唐诗宋词的音韵美,又有小说的敍事性,兼具诗性、画意、音乐性等多种艺术元素。
它以极高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讽刺。
4. 红楼梦的批评与评价《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但也受到一些批评的指责。
有人认为它塑造了许多草率、懦弱的贵族子弟形象,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种软性的美化;也有人认为它对女性的描写存在偏见和不公。
5. 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主题是封建社会衰败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展示了权力、金钱和欲望在封建社会中的弊端,呈现了人性的软弱和封建伦理的失范。
6.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红楼梦》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社会人文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方法、叙事技巧和艺术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并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些知识点也常常在高考和其他考试中出现。
通过深入学习《红楼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能够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红楼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社会现象的哲理巨著。
对于高考来说,掌握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还能够提升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高考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重要人物1. 贾宝玉:红楼梦的男主角,才子佳人,聪明伶俐,情感丰富。
他代表了红楼梦中的痴情、才华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2. 林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贾宝玉的表妹,聪明美丽,却命运多舛。
她既是红楼梦中的悲情女子,也是女性自主精神的代表。
3. 薛宝钗:红楼梦的另一位女主角,贾宝玉的表妹,聪明、善良、才情出众。
她与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代表了聪明、现实的女性形象。
4. 贾母:红楼梦中的家族长辈,贾宝玉的祖母,主持着贾府的家政。
她是红楼梦中的权威代表,她的存在对于家族的命运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5. 王熙凤:贾府的贤内助,聪明、精明,有着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她是红楼梦中家族力量的代表,经常以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影响着贾府的命运。
二、故事情节1. 贾母的生日宴会:这场宴会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也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情节之一。
宴会上展示了贾府的荣华富贵,也揭示了其中的矛盾和冲突。
2.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之一。
两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无奈。
3. 宝玉入宫:贾府被皇帝召入宫中,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和命运的转变。
这一情节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和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4. 荣府的荣宁府之变:荣府遭到举报,导致贾琏与贾蓉一家被贬斥,而返贤庄的翠缕被以令仪之罪也离去,此情此景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5. 林黛玉的生丧:黛玉日渐消瘦,最终英年早逝,这一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之一。
她的死象征着女性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三、主题思想1. 家族式微与社会变革:整个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富贵荣华的家族的衰落和式微过程。
男版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100句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述为一个极具魅力、情感丰富的女性角色。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创造一个与之相反的世界,探索一下男版林黛玉的阴阳怪气语录。
以下是一百句男版林黛玉阴阳怪气的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 倢伃儿,君子好色也。
2. 纵有千年情,不及我一杯酒。
3. 有些人天生就是痴情种,可我是例外。
4. 天生我材必有用,偏偏用在调戏妹子上。
5. 跟我走,保你入我眼。
6. 闭月羞花,没见过俺一脚踹的。
7. 情谊深如海,其实我只对美女感兴趣。
8. 能吃是福,能撩是本事。
9. 春日光娣,偏偏我只对秋天感兴趣。
10. 何必担心红颜薄命?管好自己的脸色就行。
11. 春风得意马蹄疾,我只得意美女众。
12. 爱我别走,走了也不能带走我钱包。
13. 心有千千结,全是对美女的幻想。
14. 紫鹃红鼻子,多喝点酒就好了。
15. 笑看红尘起,悲亦不能争我风流。
16. 天上人间,唯我独尊。
17. 众里寻他千百度,大概是去追妹子了。
18. 违心情意绕,终究还是顺着妹子的喜好走。
19. 世界美好,不如你美丽。
20. 冰雪聪明,我只负责告诉美女。
21. 一生爱你千百遍,只是爱情太古板。
22. 胭脂泪,莫道是情长,我只给你一句:滚远点!23.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24. 观止,世间除你外,无人可看。
25. 繁华落尽,唯独你始终在我心间。
26. 真情常在,假情也不少。
27.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浅薄无知。
28. 转山转水,都转在追女孩的路上。
29. 当断不断,反复又反复,因为我是思念的大王。
30. 山中一寺,有人在念经时,我在看美女。
31. 痴情是愚蠢的表现,我是多么愚蠢啊。
32. 万水千山,唯独你扑街。
33. 有本事别只会追妹子,也追一下事业。
34. 有些人天生丽质,有些人天生搅局。
35. 分离万重险,其实是想离开你而已。
36. 风华绝代,迷倒千军,只是妹子不看我。
小升初语文《红楼梦》知识点必考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说的是(薛宝钗)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
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
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 回是(高鄂)所作。
小升初语文之《红楼梦》知识点必考,推荐学生们收藏转发学习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黛玉红楼----桃花社柳絮词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感同深受,爱诗更爱作诗的人)。
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黛玉宝玉的相知是心灵的相知)。
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一个自然深知黛玉心绪)。
"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
"宝玉笑道:"我不信。
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
"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
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
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
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众人听说,都笑了。
(是宝钗不许宝琴所做罢了,宝琴失了父亲,亲事在远方,家又回不去,和哥哥寄住在伯母家里,这一家子也有难念的经。
只是宝钗不许她这样的诗。
黛玉的诗随心而写,真真抒发情怀之作,不受拘束,最是心灵之笔)已至稻香村中,将诗与李纨看了,自不必说称赏不已(都是看文笔,无人知伤心)。
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娘娘对这个庶妹比对贾环礼遇多了,一则探春有才,二则妹妹出阁还能帮衬娘家,不比贾环人品不堪,还要和宝玉相争)。
《红楼梦》重点情节梳理1、木石前盟(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
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3、王熙凤初次出场(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忙转悲为喜。
4、宝黛相会(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晚饭后,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
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
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
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5、探微恙互看金玉(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生病,宝玉到梨香院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红楼梦必考知识点归纳1. 作者和创作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曹雪芹生活在康雍乾三朝时期,受到了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反映在《红楼梦》中。
2. 全书结构•红楼梦共120回,分为前80回和后40回两大部分。
•前80回主要描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后40回主要描写贾府衰落的过程。
3. 主要人物•贾宝玉:曹雪芹塑造的男主角,性情多愁善感,被认为是曹雪芹的自画像。
•林黛玉:贾宝玉的表妹,是一个体贴敏感、心思细腻的女子。
•薛宝钗:贾宝玉的未婚妻,是一个美丽聪慧、坚强果敢的女子。
4. 主题和意义•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家族衰落、任人唯贤等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对“痛饮狂歌”、“世态炎凉”等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慨。
5. 风格和艺术手法•红楼梦极富诗意和意境,运用大量的诗词古文,展现出宏大的艺术气质。
•曹雪芹以细腻的情感描写、丰富的形象描绘、含蓄的语言表达等手法,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6. 对后世的影响•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艺术启示。
•《红楼梦》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7. 结语总的来说,《红楼梦》作为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哲学思考的镜子,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生动描写,红楼梦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复杂,对读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红楼梦中汲取智慧,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红楼十二钗丨Day2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黛玉之情黛玉之才林黛玉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
她的外貌“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
宝黛爱情走过了萌生阶段的互相误解、发展阶段的互相认同,到成熟阶段的互相安慰。
尝过“情情”的酸楚,品味到“知己”的甜蜜。
林黛玉的“咏絮才”表现在口才和文才上,伶牙俐齿、俏语雅谑,在大观园中她的诗词创作才能出类拔萃。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
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
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
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1. 怎样解读第三回,宝玉眼中的黛玉?2. 黛玉对宝玉的“尖酸刻薄有哪些表现,试分析其原因?”3. 简述“双玉读曲”的情节,并说明其艺术内涵?4. 如何评价林黛玉的诗词?《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此课程,以人物为中心,将悲剧主旨、网状结构、叙事艺术,以及诗化的语言等问题融入人物塑造之中,加以赏析。
人物的选取以《红楼梦》第五回所介绍的金陵十二钗为依据,集中讲解正册十二人的才、情、貌,以及人物的身份和结局,并详细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桃花社主,梨花仙子,咏絮之才,看古典诗词意象在黛玉身上的应用《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写尽了四大家族的富贵繁华,写尽了红尘儿女的百态人生,更是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这部巨笔微雕、沧桑满怀的皇皇巨著,读罢让人难以释卷。
世人读红楼,各有各的读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诗词,则一直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亮点。
大观园的美丽景致,那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黛爱情的朦胧曲折,那叫“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今天,我们抛却其它方面,单从古诗词的一些意象和角度来探讨一下黛玉其人。
一、桃花在黛玉身上的体现:她是才华横溢的桃花社主,有着“桃之夭夭”的美丽容颜。
但爱情与婚姻却与“桃花”不沾边,最后芳魂不知所踪。
《红楼梦中》几次提到桃花都与黛玉有密切联系。
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葬的是桃花;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将海棠社改为桃花社,且作了一篇《桃花行》。
桃花的本意是用来形容女子美丽的面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诗经》就说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一般都意寓美好的事物,但有时美好的事物却是求之不得。
比如唐代诗人崔护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才子崔护在一个春光烂漫之日,于桃花林中偶遇佳人。
佳人粉面含春,浅笑盈盈,看得崔护如沐春风。
第二年又是桃花绽放的时节,诗人再次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桃花林。
只见桃花依旧灿烂,只是桃花林中那如花的笑靥已不见,佳人不知所终。
诗人惆怅不已,郁郁而归。
这其实说的就是一段始于美好,却终于无果的爱情。
想想黛玉与宝玉,那少年时代开始的朦胧胧胧的爱情,真如春天怒放的桃花那般美好。
但在封建社会,左右爱情发展的不是郎有情妾有意,不是男女主的两厢情愿。
婚姻首先考虑的是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家族的荣宠,该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黛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落花流水春去也”,从此天上人间。
林黛玉动人的行为课文原句
原文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
西子胜三分。
这句描述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第三回。
林黛玉这位“世外仙姝”的花容月貌,其实是集中国古典诗词于一身的。
林黛玉的“还泪”,有宋词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唐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
情人眼里出西施,宝玉不止一次地把黛玉比作西子,小说中众口一词地认为黛玉的模样像“多病西施”,宝玉为黛玉取字“颦颦”,宝钗也常叫她“颦儿”,其实都是在称赞黛玉胜过西施的美妙情态。
她的病,动情时也动容,经作者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朱颜。
从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礼仪以及高雅情趣可知,林黛玉是一位书卷气十足的淑女,一举一动都显现出大家闺秀的气派。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人生与爱情更是小说中的重头戏。
她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又具博雅多思的内在气质,脱颖于红楼裙钗之中。
黛玉的咯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
黛玉葬花时落红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黛玉身份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
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
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
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小说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
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
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
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第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人生与爱情更是小说中的重头戏。
她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又具博雅多思的内在气质,脱颖于红楼裙钗之中。
黛玉的咯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
黛玉葬花时落红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黛玉身份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
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
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
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小说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
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
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
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第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
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
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
“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从正面写了黛玉的生日。
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中,写了贾政荣升“郎中”,加之黛玉生日,凤姐说:“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
”贾母对黛玉说:“你舅舅家就给你做生日,岂不好呢。
”随后写“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又写王子腾和亲戚家送过一班“新戏”来贺喜。
出场的第三出戏“众皆不识”,听见外面人说:“这是新打的《蕊珠记》里的《冥升》。
小旦扮的是嫦娥,前因堕落人寰,几乎给人为配,幸亏观音点化,他就未嫁而逝,此时升引月宫。
不听见曲里头唱的‘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这里的《蕊珠记》,经考证是根据元代吴昌龄的杂剧《辰钩月》改编而成,是特为黛玉的生日花朝节而“新打的”。
联系第二十二回宝钗的生日宴上,众人眼中的小旦与黛玉长相酷似。
而此回,黛玉的打扮“宛如嫦娥下界”,而戏中也是小旦扮嫦娥。
因而,黛玉形象的艺术构思,在前文“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嫦娥仙子“堕落人寰”,且“未嫁而逝”的悲剧意蕴。
黛玉的判词是与薛宝钗写在一处的。
小说第五回写宝玉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面中“两株枯木”,暗指“林”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谐音“黛玉”。
四句诗交叉写钗黛,表现黛玉的是“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
“堪怜”是值得怜爱,堪即可、能。
“咏絮才”,指林黛玉的诗才。
作者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咏絮才”作比,同时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才华的女子,又有谁能不怜爱她呢?黛玉之貌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
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
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
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
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
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
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
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
“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
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湾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睛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睛相比是偏大的。
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从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
其次看她的气质情态。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仙女的神韵。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
西施的病容。
黛玉有病西施的外形美。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
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
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觉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七回宝玉《咏白海棠》,用这样两句分别写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的情态。
不仅宝玉如此,在众人眼里黛玉也被看成西施。
第六十五回兴儿对二尤介绍黛玉说:“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
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还有通过晴雯的长相,间接可以看出黛玉像西施。
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王夫人听了忙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因此,当王夫人提审晴雯时,冷笑着说:“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
”晴雯是黛玉的影身,说晴雯其实是从侧面说黛玉。
黛玉本人是否喜欢西施的比附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写了五首诗,赞美古代的五位美女,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第一位便是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可见黛玉对西施的仰慕。
《红楼梦》中谈到黛玉或晴雯像西施时,都没有离开“病”字:“病如西子”“捧心西子”“多病西施”“病西施”。
西施,也称西子,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
《管子·小称》:“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
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黛玉有人面桃花的病态美。
从黛玉咯血来看,她的病大概是肺病,又因相思之病,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
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有这一病容的描述: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黛玉“压倒桃花”般的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细节中提到了“病”,提到了惹人思索的“帕子”。
冯梦龙《山歌》中有一首可用来诠释宝玉派晴雯送来的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以“丝”与“思”的谐音双关,告诉读者黛玉的“病”正是由相思所起的。
清代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一首也写到黛玉的“病容”:“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可见,当时人已看到黛玉病中的“情思”成分,以及她的病态之美。
淑女的气派。
林黛玉是仕宦之家的掌上明珠,不仅知书而且达理。
小说第三回借王熙凤口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