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基础突破 基础组合练15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75.47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一学案二第2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9分)材料一:“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
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
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
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答: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
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组合精练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城乡结合部,看上去即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也不像农村那样蓝天碧水,鸡鸣犬吠.(fèi),但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许多地方本是红墙灰瓦堆着柴火垛.(duò)的农村。
B.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降低社团组织涉.(sè)税风险和税务执法险,防范潜.(qián)在的违法行为,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从事公益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有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清理工作。
C.《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ú)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等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撼和聒.(ɡuō)噪。
D.李碧华笔下的戏子分量不轻,从京剧名角到都市明星,多重身份的角色,肆意在现实、小说和戏中穿梭.(suō)。
人物背后是隆隆作响的历史火车和惊天动地的政治号角,但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生命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甲]这时,它的喙变的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的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乙]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
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
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一滴洒落。
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丙]这种金蝉..脱壳般的自我锤炼、打磨才成就了它强壮有力的羽翼。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脱胎换骨....的雄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须B.蜕变C.金蝉脱壳D.脱胎换骨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家风正则子女正,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孩子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任务突破练十五戏剧阅读(赋分32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塞罕长歌(节选)第一幕第一场〔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
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往哪走?佟保中下坝……二嫂(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韩大伯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高志当逃兵?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佟保中(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韩大伯(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时候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二嫂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张莉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
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保中,走吧!〔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场长,你们这……〔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仿用和变换句式(含修辞)题”配套检测题组一仿用句式1.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是情感的寄托。
请仿照下面示例,从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要紧扣节日内涵。
(6分)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落后,清扫祭台怀亲人。
仿写:————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所给示例的特点,“暮春三月”是时间,“梨花落后”是季节特征,“清扫祭台怀亲人”是节日内涵;然后仿照此形式进行写作。
注意,表现节日内涵要贴切,比如元宵节要突出团圆,端午节要突出纪念,重阳节要突出思亲等。
参考答案:元宵节寒冬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吊贤人。
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远望思故人。
(任选其中两个即可)2.阅读示例中描写十二生肖“鸡”的文字。
请你从其他生肖中任选一种,加以仿写。
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不得超过40字。
(4分)示例:鸡:冲破母爱的壳,迎来希望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答:参考答案:(示例一)马:千里荣誉,来自脚下不停歇地前进;没有伯乐的赏识,哪来千里马的成就。
(示例二)牛:丰硕的收获,来自辛勤耕耘;只因逆来顺受,才被人们无情地役使。
3.根据以下定义和示例,另选话题,仿写两个句子。
(6分)定义:反证法,为了证明原命题成立,首先假设其不成立(否定原命题),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或错误的结果,原命题从而得证。
示例: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
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反证法”的解释,然后对示例进行分析,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推理出明显的错误结果“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证明原命题“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成立。
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反证法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答:(1) ………………………………………………………
(2) ………………………………………………………
解析:本题是图表题,要求考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概括出两点结论,且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图中有两条曲线,其一是交易规模,其二是增长率,这也和图名相呼应。
观察两条曲线的变化,找出其变化规律,再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
关键点拨:图表题的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①认真阅读图表的标题及注释;②分析数据,观察变化,寻找规律,合并同类;③概括信息时,舍次留主;④依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
特别提示:写结论时一定要结合调查的目的来归纳总结。
答案:(1)2010~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增长率放缓。
(2)交易规模整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项分层复习真题试卷练习——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
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征为将作大匠。
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
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
”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译文:(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译文:译文:(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译文: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
(“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
(“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文学类阅读:外国小说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茶[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罗斯玛丽结婚两年了。
她的丈夫很宠她。
他们家有钱,真的有钱,罗斯玛丽要什么东西,她就到巴黎去买。
(2)一个冬天的下午罗斯玛丽在寇崇街上一家古董铺里买东西。
(3)今天的商品是一只小盒子。
老板替她留着的。
老板谁都没有给看过的。
一只精致的小珐琅盒儿,那釉光真不错,看起来就像是在奶酪里焙成的。
那盖上雕着一个小人儿,他站在一棵开花的树底下,还有一个更小的小人儿伸出她的双臂搂着他的脖子。
她的帽子,就只有小绣球的花瓣儿大,挂在一个树枝上;还有绿的飘带。
还有一朵粉红的云彩在他们的头顶浮着,像一个探消息的天使。
(4)嗯,她很喜欢这个。
她爱它,它是个小宝贝。
她一定得留了它。
她拿那泛着奶光的盒儿反复地看,打开了又给关上。
(5)“有意思!”罗斯玛丽说,“要多少钱呢?”他低声地说:“二十八个金几尼,太太。
”(6)“二十八个金几尼。
”罗斯玛丽没有给回音。
放下了那小盒儿;她扣上了她的手套。
二十八个金几尼。
就有钱也不能……她面无表情。
(7)她答话的口音还有点儿迷糊的:“替我留着——行不行?我想……”(8)那老板鞠了躬,表示遵命,意思仿佛是替她留着是他唯一的使命。
他愿意,当然,永远替她留着。
(9)那扇谨慎的店门“咄”地关上了。
她站在门外的台阶上,看着这冬天的下午。
正下着雨,黑夜的影子像灰沙似的从半空里洒下来。
空气里有一股冷的涩的味儿,新亮上的街头看着凄惨。
街道上屋子里的灯光也是这阴瑟瑟的。
它们暗暗地亮着像是在惆怅什么。
街上的人匆匆地来往,全躲在他们可恨的伞下。
罗斯玛丽觉着一阵子古怪的郁结。
她拿手套贴紧在她的胸口;她心想要有那小盒子一起贴着多好。
(10)正想着,一个又黑又瘦的年轻姑娘,像幽灵般出现在她身旁。
(11)“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夫人?”姑娘说。
(12)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基础组合练15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听着街头辘辘的马车声,聂赫留朵夫望着朦胧月光下的花园和房顶,望着场(chǎnɡ)院里纵横交错的树杈阴影,望着树枝掩映下的黑魆(xū)魆的矮墙,一时浮想联篇。
B.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ɡènɡ)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cuò)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漂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唯有前行。
C.近期火爆网络的“佛系”一词,让“90后”们很扎(zā)心,也让长者们担心,担心年轻人与“丧文化”越走越近。
殊(shū)不知,所谓佛系方式仅仅是他们的一种渲泄而已。
D.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diàn)记,是联结(jié)亲情、爱情、友情的纽带,是一种幸福、一缕相思、一份柔意,是一幅浓郁淡雅的画卷,是一丝自然质朴的情韵。
答案 D
解析 A项“场”读chánɡ,篇—翩。
B项“亘”读ɡèn,漂—飘。
C项“扎”读zhā,渲—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名山胜川,但山水的秀色和情韵,足够你领略的了。
[甲]我的乡贤魏源一写起诗来,就是“十诗九山水”。
我想,这少不了家乡山水对他的熏染和哺育。
魏源由于在家乡耳濡目染,深谙山水三昧。
他说:“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
”[乙]在我的家乡,泉有涌泉、滴泉、鸣泉、温泉;石有巉岩绝壁;云有五彩;树有千色。
隐逸者喜其幽静,奋取者喜其雄伟,幻想者喜其变幻,诚笃者喜其庄重。
这些都是千古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
我不是诗人,总认为家乡的桥够得上一景。
[丙]“小桥流水人家”,只这么一句话,就能涤净尘世的一切烦扰,心头的万般积垢。
要是身临其境,去看看我家乡的小桥,真不知是何等韵味。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熏染B.由于
C.耳濡目染D.身临其境
答案 A
解析 A项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用于此处不恰当,可改为“熏陶”。
“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B项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使用正确。
C项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使用正确。
D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使用正确。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答案 B
解析 句中的分号均应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现实,不再是国家简单地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数量的短缺。
B.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觉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C.新能源空铁列车具有平稳舒适安全性高,节能环保噪音低,占地少适应性强,景象美观视野开阔,是一种现代化新型交通工具。
D.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把“国家”提到“不再是”之前。
B项成分残缺,应在“自觉”前面加“让他们”。
C项成分残缺,可在“视野开阔”后加“的特点”。
5.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意思连贯的排比句。
我们有很多人在饭桌上,一边谈着交易一边吃喝,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便成了背景;我们有很多人在演播厅里,一边估算着对方的身价一边相亲,美丽纯洁的爱情便成了背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我们有很多人在剧场里,一边聊着天一边听音乐,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便成了背景 ②我们有很多人在博物馆里,一边忙着拍照留影一边看展览,秦砖汉瓦便成了背景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益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
友直,友谅,________________,益矣。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答案 (1)损者三友 友多闻 (2)秦爱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 (3)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 (4)念去去 暮霭沉沉楚天阔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