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内容分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鉴赏模块章节:第十六单元第29节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所以本节课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简介。
2、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内容、结构。
3、对《黄河大合唱》的赏析,侧重于第一、四、七等章节的欣赏。
4、《黄河大合唱》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对比欣赏。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于《黄河大合唱》作品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并不陌生,在初中教材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冼星海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这部里程碑式的巨作的更详尽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所以在本课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力求通过本堂课使学生对《黄河大合唱》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设计思想音乐新课程目标指出: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将凸显其功能。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环节的设置上应有意识的体现以上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聆听为主”的原则,结合探究、实践(演唱),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与理解音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教师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贡献,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音乐的能力;通过学唱第五乐章《黄水谣》和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学生较深入的体会音乐情感;通过对比《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音乐表现风格,初步分析两种音乐形式的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冼星海生平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初步认识这部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学生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歌唱实践,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内涵,学生初步认识此作品艺术和社会价值。
高中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对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作品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的情感发展。
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想像,讲解精练并且通过谈话等交流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探究讨论,视听结合。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教师播放视频《黄河颂》片段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图面。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容入课堂)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黄河的风光和音乐,有哪位同学能够来谈谈你听到的这部作品的名称及词曲作者?生:《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来走近黄河,了解黄河。
(二)新课导入1、作品简介师:大家都知道了《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词作者那么曲作者其他的代表作品还知道那些?(设计意图在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生产大合唱》等师:很好,大家对这部作品还是有初步的了解的。
我们现在通过一段视频短片来详细地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产生过程。
(播放视频短片)生:欣赏视频短片。
2、师:看完了这段视频短片,我们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部作品共分8个乐章,大家一起来说下它们分别是哪些呢?(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将其显示在幻灯片上)生:《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师:大家现在最想先听到第几乐章?生:不定。
(三)新课讲授1 欣赏《河边对口曲》(设计意图通过演唱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受作品内涵)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河边对口曲》。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等作于1972年,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
2.【俄】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下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4.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6.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旋律:也称作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
7.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至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8.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9.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10.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11.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之分。
人声音色又可分为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
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儿,高亢悠扬,舒展自由。
2.刨洋芋,山西民歌,起兴开始,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
3.脚夫调,陕西北部的信天游,寂寞惆怅。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设计方庆阳七中高沛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六单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授课年级:高一授课人:高沛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人民音乐家为中心,由聂耳和冼星海共两节组成,我选取的是第二节冼星海,这一节由欣赏、知识、拓展与探究三个固定板块相连接构成,欣赏的内容是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知识是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拓展与探究是教师留的课后作业。
这节课的选材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安排紧扣课程标准。
使学生首先从聆听和感受音乐开始,获得音乐情绪的熏陶;之后将学生带领带广阔的知识海洋里,使他们了解与冼星海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围绕冼星海的音乐创作这一中心内容,设计可供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让他们获得自己的感悟,积极拓宽探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伟大作品,发现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2、材料选材紧扣中心。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教学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
他旋律寄啊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节课的首要条件。
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已经基本成熟,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阅读答案,,,xx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原文阅读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
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
他6岁进私塾。
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
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
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
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
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
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
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
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内容分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鉴赏模块章节:第十六单元第29节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所以本节课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简介。
2、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内容、结构。
3、对《黄河大合唱》的赏析,侧重于第一、四、七等章节的欣赏。
4、《黄河大合唱》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对比欣赏。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于《黄河大合唱》作品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并不陌生,在初中教材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冼星海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这部里程碑式的巨作的更详尽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所以在本课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力求通过本堂课使学生对《黄河大合唱》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设计思想音乐新课程目标指出: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将凸显其功能。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环节的设置上应有意识的体现以上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聆听为主”的原则,结合探究、实践(演唱),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与理解音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教师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贡献,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音乐的能力;通过学唱第五乐章《黄水谣》和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学生较深入的体会音乐情感;通过对比《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音乐表现风格,初步分析两种音乐形式的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冼星海生平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初步认识这部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学生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歌唱实践,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内涵,学生初步认识此作品艺术和社会价值。
人民音乐家——聂耳《人民音乐家——聂耳》是人音版教材十六单元第二十八节的内容。
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了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理解聂耳的音乐代表作《金蛇狂舞》和《毕业歌》。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知道聂耳部分代表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理解聂耳的代表作品《金蛇狂舞》、《毕业歌》, 理解民间音乐创作手法“螺蛳结顶”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聂耳作品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革命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乐谱等学具准备:课前资料收集二、教学过程1、导入由欣赏李云迪和王力宏共同演奏的钢琴版《金蛇狂舞》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2、介绍聂耳生平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
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
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
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更名为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
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
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整理。
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
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第十六单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单元知识链接:1、左翼音乐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初,左翼文艺界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就开始注意音乐问题。
1932年为了适应“九一八”、“一二·九”事变后抗日救亡斗争迅速高涨的形势,开始建立左翼音乐组织,先后成立的有聂耳、王旦东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田汉、聂耳、任光等在上海组织的中苏音乐学会;聂耳、任光、张曙等组织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组成的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等。
他们为左翼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到群众中去传播革命音乐和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团结音乐界爱国民主力量和扩大进步音乐阵线.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
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
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第二十八节《聂耳》(学案)一、看本节是第十六单元二十八节《聂耳》。
通过聆听聂耳的作品《金蛇狂舞》和《毕业歌》,应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