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素材
- 格式:pdf
- 大小:709.61 KB
- 文档页数:2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清政府的1900年代时间列表1901年春,清廷发布《新政上谕》,表示要学习“西政西法”,以求振兴4月,“督办政务处”成立1904年1月13日,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共同拟定的《凑定学堂章程》正式颁行天下。
1月21日,《公司律》正式颁行1905年,9月2日,废除科举,11月26日,设立学部日俄战争7月16日决定,五大臣(吕海寰、岑春煊、魏光焘、端方、盛宣怀)出洋考察11月23日,出洋启程12月19日,端方、戴鸿慈由上海经日本(过境),先后到达美、德、丹、奥、俄、荷、瑞典、瑞士(过境)、比、意等国家,1906年7月21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三十日)结束考察1906年1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载泽带队,由上海到日本,再到美、英、法、比等,7月12日返回上海1906年,7月,由商部、巡警部和学部共同制定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出台,首次有“出版法”9月1日,由瞿起草,正式宣布“预备立宪”9月,上海宪政研究所成立12月,预备立宪公会成立,同月宪政公会成立,随后帝国宪政会,宪政预备会,自治学社等一类政治社团活跃半年多时间,按三权分立原则,由传统的中央“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到“十一部+大理院、都察院”等新“院部结构”。
官制改革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编制馆,在恭王府朗润园成立,9月4日第一次会议在朗润园举行,袁、奕 与瞿、岑集团两败俱伤1907年秋,湖南绅士熊范舆公然上书朝廷请求速开过会,呼声全国涌动1908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正式颁布1908年8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钦定宪法大纲》,“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二元君宪模式1910年9月23日(宣统二年八月二十日)酝酿已久的资政院在京城正式开幕议政10月3日,资政院常年会议举行开幕大典。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1.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3.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4.现存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5.唐代进奏院状特点(了解):①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长官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6.到了宋代,有了重大改变,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7.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宋代的小报。
8.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9.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10.明代邸报:抄本《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原件(最早)《急选报》11.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12.清代地方所出的非官方报纸:《辕门抄》13.定本制度:是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指的是进奏官们进行发报必须根据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而不是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14.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报刊开始的标志。
15.1822年9月12日,巴波沙创办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纸的地方。
16.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创办,后改名为《广州记录歌》17.1833年8月1日,《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18.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清末修订报律史料选载
李国荣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8()3
【摘要】《大清报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报纸专律,也是一部封建性的报纸专制法规,于光绪三十四年颁布实施。
宣统二年,由于反清革命和民主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清廷迫于形势,对该律几经核议和修改。
直至民国初年,仍有沿用此律者。
现将馆藏军机处及民政部档案中有关修订报律的史料公布,供研究者参考。
【总页数】9页(P44-52)
【关键词】报律;史料;末修;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民国初年;反清革命;兴起和发展;军机处;封建性
【作者】李国荣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法律自身的成长与修律变革的冲突——清末修律指导思想的分析 [J], 钱琼飞;穆逸流
2.清末修律的"礼法之争" [J], 沈厚铎
3.清末修订著作权律史料选载 [J], 丁进军
4.光绪年间三海大修工程史料选载 [J], 叶志如;唐益年
5.清末筹办贵胄法政学堂史料选载 [J], 叶志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清末新闻法规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制定的新闻条规和法律。
早期清政府处理有关报纸的案件,大都援用“大清律例”中禁止“造妖书妖言”的条款。
其中规定:“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曾在所下诏令中,承认人民有言论、出版自由,并鼓励民间办报。
但因维新运动很快失败,这些思想和主张没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06年以后,为了遏制革命报刊的宣传,清政府先后在1906年和1908年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大清报律》。
《大清印刷物专律》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新闻出版的第一个专门法规。
由当时清政府的商部、巡警部、学部会同制定并经朝廷批准颁布。
这个印刷物专律共有6章40条。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实行注册登记制度,特设“印刷总局”,负责管理出版物的注册登记;②规定了严禁“毁谤”的条款。
规定凡是刊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章国制, 甚或以非法强词,又或使人人有自危自乱之心,甚或使人彼此相仇,不安生业”(《大清印刷物专律》第四章第四条)等文字的印刷物,都在严禁之列。
在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的同年,清政府还以巡警部名义公布《报章应守规则》9条,令报界遵守。
所订9条中,有“不得诋毁宫廷”,“不得妄议朝政”(《报章应守规则》第一、二条)等规定。
继《报章应守规则》之后,清政府民政部又在1907年8月公布了《报馆暂行条规》10条。
其中大部分条文与《报章应守规则》类似。
只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即:凡开设报馆者,均应向该管巡警官署呈报,俟批准后方准发行。
把《大清印刷物专律》中规定的注册登记制度,变为更加严格的批准制度。
《大清报律》比《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纸的限制更为严厉。
不仅将《报章应守规则》的9条内容全部载入,还增加了两条新的管制措施:①采取保押金制度,规定创办报纸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保押费;②实行事前检查制度。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1)《时务报》1896,在上海创刊,是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1902创刊,是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风行海内外。
5)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去塞求通论;文体改革;变骇为习。
报刊职能是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四大标准;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
”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6)官报复兴: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孙中山在《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1)于右任: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是革命派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2)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1.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a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
b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
c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
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2.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北京大学1919年出版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
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也在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史》本书包括10个章节,其中必须掌握的章节是8个。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教材内容,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而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4.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㈠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第一部新闻法考证
殷莉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2007(0)6
【摘要】关于哪部新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并无专门的研究,但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下面三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大清报律之研究》的作者于衡认为“《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及其子法《报章应守规则》公布一年后,再由商部、巡警部、民政部制定《大清报律》,此即名实相符之新闻法。
”
【总页数】2页(P69-70)
【关键词】中国历史;新闻法;考证;专家学者;大清;报律;民政部;巡警
【作者】殷莉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6
【相关文献】
1.《众经法式》与《道僧格》孰为中国第一部宗教法典考证 [J], 张径真
2.《众经法式》与《道僧格》孰为中国第一部宗教法典考证 [J], 张径真
3.对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几个问题的质疑与考证 [J], 张新英
4.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研究 [J], 殷莉
5.对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出台的探讨 [J], 邹倩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
1908年3月14日,清廷颁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
该律由清廷民政部会同法部,以“各国通例”为基础,经由宪政编查馆审核后颁布。
该律规定凡开设报馆、发行报刊,均须事先呈报官府;出版前须按规定时限,交由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检查。
如违法刊登“诋毁宫廷”“混淆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诋毁他人”等内容,对该发行人或编辑人分别处以罚金或监禁,直至禁止发行。
《大清报律》颁布于清末的修律期间,体现出以法学家沈家本为代表,倡言资本主义“天赋人权”新观念、具有近代意义的一系列新法律。
当然,随着清末报刊的发行势头不断高涨,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大清报律》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
《大清报律》的起草和颁布经历漫长的历程,早在1904年8月清廷就开始起草《报律》,后来经宪政编查馆对报律的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新闻自由的钳制。
如规定报刊发行前的送审制度: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玩十二点钟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
清廷对报刊刊登“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加以重罚,《大清报律》的内容暴露出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
时代毕竟在前进,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
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
《大清报律》颁布本身就是对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言论、集会的合法性。
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
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了《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
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废止报纸条例”,中国人才在十一年间基本享有言论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透过清政府主持修订《大清报律》,应当说,清末修律时间虽不足十年,但却在新的法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取得的成就十分明显。
从此传统的封建法系终结,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文明接轨,开始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吴兴人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的巨大功绩。
以沈家本为首的清廷法学家,从“会通思想”出发,在秉承“中学为体”(维护专制君主)基础上,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在新旧交替之际竭力融通中西法律,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