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2021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治疗能力。
以下是第一模型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产前:通过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和高危筛查,对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PIH。
3.积极治疗肝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如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
并提前入院待产,并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分娩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1.产程:如果第三产程没有出血,可以等20分钟。
如有出血,应随时用手剥离胎盘。
剖宫产时尽量避免手拿胎盘,等待自然收缩,以促进胎盘分离和分娩。
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剥开,用手拿。
2.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以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临产急的孕妇,临产时要做好配血,临产时要及时开通静脉。
3.恰当地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台下助手应把手放在子宫底部,不要揉搓。
当出现子宫收缩时,子宫上升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分延长,是胎盘剥离的标志。
助手在腹部轻轻按压子宫底部,使胎盘进入下子宫,然后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
这时助产士轻轻拉动脐带将胎盘娩出。
在没有收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摩擦子宫或拉扯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轻轻按摩子宫,受体采用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破裂。
4.胎儿娩出后,分期下预防性静脉注射催产素10u 10%葡萄糖20ml或卡前列素栓1mg,以促进子宫收缩和胎盘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
6.提高分娩技术,熟悉分娩机制,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延迟分娩,分娩后应加强宫缩乏力,头和盆均不称重。
(3)交货后1.正确测量出血量: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以结合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1)阴道分娩当胎儿分娩时,使用产妇臀部下方的受血垫。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措施
1.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各种并发症,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等。
2. 分娩期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处理产程各个阶段,避免产程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子宫破裂或子宫收缩不足。
3. 合理使用宫缩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 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
1. 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有侧切伤口,应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
饮水,以补充产后的消耗,促进身体恢复。
5. 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如有子宫收缩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6. 出血量的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并记录阴道出血量,如有大
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
7. 哺乳指导:指导并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 功能锻炼:鼓励产妇在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深呼吸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恢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产后出血是指在分娩后,产妇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急诊情况。
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1. 观察产妇情况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观察产妇的情况,包括血量、颜色和凝块等方面的变化。
定期量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判断出血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2. 维持产妇的体温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体温降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暖气毯,加厚床上用品,确保产妇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 提供呼吸支持产后出血严重的情况下,产妇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呼吸支持,以保证产妇的供氧量和呼吸功能。
4. 快速输液产后出血发生时,产妇需要迅速补充失血的液体,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体重和出血量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和输液种类。
快速输液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之一。
5. 给予适当的药物在控制产后出血时,有时需要给产妇使用药物来帮助止血,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嘱给予产妇适当的药物治疗。
6. 注意感染预防在进行产后出血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清洁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产妇,应提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7. 血制品输血对于产后出血严重,失血量过大的产妇,可能需要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符合输血的条件,同时监测产妇的输血反应情况。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前的合理准备产前的合理准备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包括对产妇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了解其过往史、家族史和孕期情况,提前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产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增强产妇的体质。
2. 临产前的维持正常体温临产前,保持产妇正常体温非常重要,产妇的低体温会导致宫缩力减弱,容易发生出血。
因此,在助产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产妇体温过低。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500ml,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因此,有必要制定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本指南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生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与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宫缩乏力(70%~90%)、产道损伤(20%)、胎盘因素(10%)和凝血功能障碍(1%);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产妇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者等。
表1 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高危因素原因病因高危因素宫缩乏力全身因素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紧张等药物过多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宫缩抑制剂等产程因素急产、产程延长或滞产、试产失败等产科并发症子痫前期等羊膜腔内感染胎膜破裂时间长、发热等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子宫肌壁损伤多产、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后等子宫发育异常双子宫、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等产道损伤宫颈、阴道急产、手术产、软产道弹性差、水肿或瘢痕等或会阴撕裂剖宫产子宫切口胎位不正、胎头位置过低延伸或撕裂子宫破裂前次子宫手术史子宫内翻多产次、子宫底部胎盘、第三产程处理不当胎盘因素胎盘异常多次人工流产或分娩、子宫手术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胎膜残留产次多,既往胎盘粘连史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功能疾病、血小板减少症肝脏疾病重症肝炎、妊娠急性脂肪肝产科DIC 羊水栓塞、重型胎盘早剥、死胎滞留时间长、重度子痫前期及休克晚期二、产后出血的诊断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失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丧失抢救时机。
剖宫产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在处理难产、胎儿异常等情况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剖宫产术后出血是产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1. 术后24小时内,护士应密切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特别是出血量、颜色和性质。
如发现出血量较多、颜色鲜红或呈喷射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2. 定期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子宫收缩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二、止血治疗1. 针对产后出血,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宫缩剂、缝合子宫切口、结扎血管等。
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操作,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
2. 在止血过程中,护士要保证产妇的静脉通道畅通,以便及时输液、输血。
三、心理护理1. 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出血时,心理压力较大,护士应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产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四、预防感染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 保持产妇会阴部清洁,及时更换卫生巾。
3. 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出血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五、饮食护理1. 产后出血的产妇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蛋、奶制品等。
2. 鼓励产妇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子宫收缩。
六、促进子宫收缩1.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2. 护士可指导产妇进行腹部按摩,促进子宫收缩。
七、预防下肢静脉血栓1. 鼓励产妇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屈伸、足部旋转等。
2. 术后6小时,可给予产妇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八、出院指导1. 出院前,护士应向产妇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如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等。
2. 告知产妇按时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总之,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士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产妇度过术后出血期,促进身体康复。
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及预防【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仍然是现代产科的要紧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最要紧缘故,成功地操纵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定适时正确的医治、护理方案,由于产妇的内在因素致使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重要缘故,第二为胎盘粘连,软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平安,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增强临床护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平安。
1缘故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多见的缘故,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在正常情形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托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慢慢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
若是由于某种缘故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量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临盆次数过量、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和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性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由于胎查问题而引发的出血,在第三产程,若是胎盘剥离不全,一部份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份尚未剥离或大部份排出,还有一小部份未排出而滞留在宫腔内,都可阻碍宫缩而出血不止。
有时部份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份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专门大。
临盆进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都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
如实施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量。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
若是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偏向性疾病,都可引发产后出血。
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发产后出血。
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亦可引发产后大出血,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高征、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疾病中。
2护理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方法。
①宫缩乏力性出血当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
产后出血的预防手段及护理方法【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4万妇女死于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凝血功能障碍、休克等,严重的后续影响还包括生育功能的丧失和脑垂体的坏死,甚至还会危及产妇生命。
通过保健、医疗和护理手段,尽可能的预防产后出血,及时监测出血症兆和病情,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护和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生产风险和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影响因素;护理措施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9-021 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手段产后出血是产妇在生产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如产妇体质、接生技术、产后护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
要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首先应通过围产保健,使产妇在最佳的身心状态下完成分娩过程,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对有妊娠合并症,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及时住院待产;已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或死胎者应及早处理,并注意防止发生dic;及早进行病例筛查,对高危妊娠病例强烈建议其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分娩[2]。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老化程度、产程中产生的产道裂伤以及产妇本身的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所占比例最高,约76%的产后出血患者均有该症状[1]。
同时应该注意到,有相当部分的病例原本是可以避免出现产后出血的,例如有的产妇和家属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隐瞒生育史、出于社会观念压力隐瞒人流史、出于经济压力不顾体征拒绝剖宫产等等,这些情况都提高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成为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观因素。
要预防这一类产后出血病例,应该在围产期和待产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耐心的沟通宣教,尽量对其进行说服,避免意外发生。
紧张和焦虑是产妇,特别是初次生产的产妇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态可能造成继发性宫缩乏力,延长产程,会增加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发生的大出血,是产科医学上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情况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4万名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后需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并通过收缩来压迫血管,防止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容易出现大出血的情况。
2. 胎盘残留:胎盘在分娩后需要完全排出,如果有任何残留在子宫内,就会导致子宫内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3. 子宫破裂:产后子宫破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情况,多发生在生产史中有剖宫产或子宫手术的产妇身上。
子宫破裂引起的出血速度很快,容易危及产妇的生命。
4. 血栓形成不全:产后血栓形成不全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不足或者血管损伤都会使产妇出血增加。
5.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如果产妇在妊娠期曾经患有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后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预防需要产妇在产后接受定期的复查。
产后42天内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检查是否有胎盘残留等情况。
2. 饮食调理:产后新妈妈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避免受凉,保持充足的休息。
3.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帮助子宫迅速恢复,促使子宫及时回缩。
4. 注意个人卫生:产后妇女应该保持私处卫生,定期更换卫生巾,避免感染发生。
5. 避免劳累:产后女性在月子期间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体力活动过于剧烈。
6. 注意心理保健:产后妇女的心理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
1. 定期监测血压: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定期监测产妇的血压情况,以及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2. 观察产后情况: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 保持清洁:保持产妇私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单位:679100 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庞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上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以上者,但以胎儿娩出后2 h内出血最多。
而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产后子宫收缩乏力。
临床上多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等多种方法控制出血。
当治疗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最后以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
因此,重视和做好胎儿娩后2 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因产后出血而引起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71为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本文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15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产后2 h内出血量
超过500 ml的158例,占分娩总数的5003%。
通过严密观察、仔细分析,同
时采用输血、输液、应用宫缩剂等处理,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經阴道分娩(包括臀助娩、臀牵引、胎吸、产钳)总数为3158例,产后2 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 的158例,占
分娩总数的5003%。
其中,因为宫缩乏力引起出血的117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4%,因胎盘滞留引起出血的2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139%,软产道损伤引起出血的11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69%,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8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50%。
观察方法是在胎儿娩出后置无菌方盘于产妇臀下,测定出血量。
2预防及护理
21妊娠期加强产前检查,早期发现贫血并治疗纠正,对高危妊娠的孕产
妇嘱其住院分娩。
22分娩期加强分娩监护,用降压镇静药要适宜,以免过量影响子宫收缩,
加强产妇心理护理,注意休息与饮食。
23产后
231严密观察子宫收缩与阴道流血情况在观察出血的同时,要注意观察
产妇的全身情况,如面色、皮肤、血压、脉搏等,防止有内出血存在而外出血并不多的情况。
同时要认真倾听产妇的主述,观察会阴情况,防止会阴血肿。
注意
观察产妇的膀胱充盈度,防止因充盈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232严密观察出血量、出血性质,正确判断出血原因。
采取积极措施制
止出血。
(1)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
在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无软产道损伤应考虑宫缩乏力所致,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轮廓清楚,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复柔软,轮廓不清可确定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这时采取按摩子宫、刺激宫缩、注射宫缩剂等方法制止出血。
本组中还发现多例产妇出血是由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引起,这
时,可在确定血压不高于130/90 mm Hg时,宫颈注射或肌肉注射麦角新碱0 2 mg,可促进子宫下段收缩以减少出血。
(2)因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
胎盘多在
胎儿娩出5~15 min后自然娩出,但对胎盘尚未娩出、阴道流血量较多者即使距胎儿娩出时间较短,也应尽快设法娩出胎盘,可给催产素促进宫缩使胎盘娩出,如果无效应采取人工剥离法娩出。
对胎盘未娩出也无出血者,可等待20~30 min,边等待边观察,一有出血现象发生,应及早取出胎盘。
胎盘娩出后,不管出血量多少,都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如果发现胎盘胎膜不完整,应进行宫腔探查。
(3)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
胎儿娩出后到胎盘娩出前有出血,且呈鲜红色持续不断,尤其是在急产、手术助产者应考虑可能是软产道损伤,应立即检查宫颈、阴道后穹窿、阴道两侧沟及下段,以明确有无裂伤及部位。
发现出血部位后及时给予缝合止血。
(4)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发生时间随病情进展情况而异,可在胎盘娩出前,也可在胎盘娩出后,多有诱发血凝障碍的疾病,全身多部位出血,最多见的是子宫大量出血或少量持续出血,开始可见血块,但很快又溶解,最后血不凝固。
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
要求采取认真的产前检查,正规、积极的治疗,产时的积极预防而避免出血的发生,同时产前和产后严密观察,做好输液、输血等抢救准备。
3结果15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经过严密的观察护理,出血量明显减少,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158例均平安出院,通过对以上病例的分析得出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4讨论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3%~5%,是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预防产后出血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出血原因的分析,认为预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针对产妇身体及心理状况,高危因素,骨盆与胎儿进行全面产前评估,选择母婴相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2)提高判断、处理难产的水平,合理掌握阴道试产尺度。
对试产者给予生理和心理支持的同时,动态进行产程进展评估,对产程缓慢者应查明原因,避免盲目延长试产时间。
使用催产素要有明确指征。
(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适时、完整娩出胎盘,及时使用宫缩剂防止出血。
(4)提高手术质量,减少软产道裂伤发生。
阴道助产要严格掌握指征,操作应轻柔,伤口缝合止血要彻底。
(5)产后医护加强巡视是预防重度产后出血的又一关键。
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子宫收缩、伤口情况,精确计量出血以及时发现异常给予相应处理,避免重度出血发生。
产妇产后2 h出血量达到500 ml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做好抽血、验血型、做血交配试验、吸氧、开放静脉通道,保证输血、输液的通畅。
护理人员要在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要安慰产妇,要沉着冷静,切忌手忙脚乱,使产妇信赖医务人员,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病情好转[3]。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直接危及孕产妇生命,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因此平常要做好应急准备,备足各种急救物品、药品,才能在抢救时保证供应,为抢救
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做好产前检查及产时监测,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浩.产科学[M].第3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9.
[3]李爱英,宋继芳. 实施护理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99-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