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19章 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9
第十九单元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国际收支; 2.汇率的含义、决定、变动与汇率制度;3.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 4.国内外的同时均衡:IS-LM-BP曲线。
一、单项选择1.如果经常项目账户上出现盈余,则()。
a.出口和进口都在增加; b.出口和进口相等;c.出口和进口相等且均增加; d.出口大于进口。
2.一家日本厂商向德国出口商品,并把所得到的100万欧元的收入存人德国的银行,这样,应该在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作()的反映。
a.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借方同记入100万欧元;b.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贷方同记入100万欧元;c.经常账户的借方记入100万欧元,资本账户的贷方记入100万欧元;d.经常账户的贷方记入100万欧元,资本账户的借方记入100万欧元。
3.国际收支失衡意味着()。
a.资本流出与流入额不等; b.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余额不等;c.商品、劳务的进出口额不等; d.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贷方余额不等。
4.如果美国储蓄了11000亿美元,而且,美国的资本流出是-1000亿美元,则美国的国内投资是()。
a.-1000亿美元; b.1000亿美元;c.10000亿美元; d.12000亿美元。
5.假设美国居民购买了日本的一辆丰田汽车,而日本出口商用所得到的美元购买通用公司的股票。
从美国的角度看,以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净出口减少,资本净流出减少; b.净出口增加,资本净流出增加;c.净出口减少,资本净流出增加; d.净出口增加,资本净流出减少。
6.以下哪一种关于国民储蓄、投资和资本流出之间关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储蓄是投资和资本流出之和;b.在既定的储蓄量时,资本流出增加必定减少国内投资;c.在既定的储蓄量时,资本流出增加必定增加国内投资;d.与资本净流出等量增加相关的储蓄增加使国内投资不变。
7.如果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服装进口实行配额,以下哪种关于美国外汇市场的表述是正确的?()a.美元供给增加,美元贬值; b.美元供给减少,美元升值;c.美元需求增加,美元升值; d.美元需求减少,美元贬值。
西⽅经济学-习题答案-第⼗九章第⼆章12.假定某商品销售的总收益函数为TR =120Q -3Q 2。
求:当MR =30时需求的价格弹性。
解答:由已知条件可得MR =d TR d Q=120-6Q =30(1) 得 Q =15由式(1)式中的边际收益函数MR =120-6Q ,可得反需求函数P =120-3Q(2)将Q =15代⼊式(2),解得P =75,并可由式(2)得需求函数Q =40-P 3。
最后,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公式有e d =-d Q d P ·P Q =-()-13·7515=5313.假定某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6,现售价格为P =4。
求: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多少,才能使得销售量增加10% ?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公式,有e d =-ΔQ Q ΔP P =-10%ΔP 4=1.6 由上式解得ΔP =-0.25。
也就是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0.25,即售价为P =3.75时,销售量将会增加10%。
第三章4.对消费者实⾏补助有两种⽅法:⼀种是发给消费者⼀定数量的实物补助,另⼀种是发给消费者⼀笔现⾦补助,这笔现⾦额等于按实物补助折算的货币量。
试⽤⽆差异曲线分析法,说明哪⼀种补助⽅法能给消费者带来更⼤的效⽤。
解答:⼀般说来,发给消费者现⾦补助会使消费者获得更⼤的效⽤。
其原因在于:在现⾦补助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按照⾃⼰的偏好来购买商品,以获得尽可能⼤的效⽤。
如图3—3所⽰。
在图3—3中,直线AB 是按实物补助折算的货币量构成的现⾦补助情况下的预算线。
在现⾦补助的预算线AB 上,消费者根据⾃⼰的偏好选择商品1和商品2的购买量分别为x *1和x *2,从⽽实现了最⼤的效⽤⽔平U 2,即在图3—3中表现为预算线AB 和⽆差异曲线U 2相切的均衡点E 。
⽽在实物补助的情况下,则通常不会达到最⼤的效⽤⽔平U 2。
因为,譬如,当实物补助的商品组合为F 点(即两商品数量分别为x 11、x 21),或者为G 点(即两商品数量分别为x 12和x 22)时,则消费者能获得⽆差异曲线U 1所表⽰的效⽤⽔平,显然,U 111.已知某消费者的效⽤函数为U =X 1X 2,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4,P 2=2,消费者的收⼊是M =80。
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假设甲、乙两个消费者按照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来进行消费决策。
甲在两期各收入1 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为0,第二期收入为2 100元,储蓄或者借贷的利率均为r。
(1)如果两人在每一期都消费1 000元,利率为多少?(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解答:(1)可以用乙的实际选择预算约束来解出利率1 000+1 000(1+r)=2 100r=10%乙在第一期借了1 000元用于消费,而在第二期用2 100元的收入偿还1 100元的贷款本息以及1 000元的消费。
(2)利率上升导致甲现期消费减少,未来消费增加。
这是由于替代效应:利率上升使他现期消费的成本高于未来消费,即利率升高使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
如图21—1所示,在利率没有上升时,甲的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A点,他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都是1 000元。
利率上升后,消费者均衡点变动到B点,甲第一期的消费将低于1 000元,第二期的消费将高于1 000元。
在新的利率下,通过无差异曲线可知,甲的境况变好了,即甲的无差异曲线从U1上移至U2。
图21—1(3)利率上升后,乙现期消费减少了,而将来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他同时面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现在的消费更贵了,他决定减少消费。
同样由于他的收入都在第二期,因此他借钱的利率越高,收入越低。
如果第一期消费为正常物品,就会使他更加坚定减少消费。
他的新消费选择在B点,如图21—2所示。
我们知道在较高的利率下乙的境况变坏了,因为他的消费在B点,此点所达到的效用低于利率上升前的消费选择点A。
图21—22.(教材中)本章第一节在对费雪模型的分析中,讨论了消费者在第一期进行储蓄的情况下,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现在假设消费者在第一期进行借贷,试分析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并画图说明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第四章生产论16第五章成本论36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和联系:联系:①两者互相补充②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④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区别:①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4、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组织物资资料、设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5、资源利用:研究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等的原因,寻求改良这种状态的方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
6、资源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资源既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7、资源的稀缺(有限)性: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①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
②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
③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品来交换。
8、资源稀缺的原因:①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②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9、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10、实证分析:指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前提出发,来分析人的经济活动。
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11、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实证分析: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只描述不评价)规范分析: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