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的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23
肺炎喘嗽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肺炎喘嗽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肺炎喘嗽的辩证施护:1.风寒闭肺症候:发热、恶寒、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⑴,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并注意卧床休息。
⑵,恶寒严重者,可用热水袋保暖。
尤其注意背部的保暖发。
发热可用温开水擦身,亦可针刺大椎、曲池等穴,切忌大汗,禁用冷敷法。
⑶,饮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为宜,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⑷,中医治法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中医方药用华盖散加减。
中药汤药宜热饮,药后进热饮料,如姜糖水、葱白萝卜汤等,以促进发汗。
2.风热闭肺症候: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重证则见高热,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浮紫或紫滞。
⑴,室温宜凉爽,高热时多饮水,供给足量的液体,每4小时测体温1次。
⑵,剧咳时可用银花、枇杷叶泡水频饮,痰多粘稠时予雾化吸入,亦可用雪梨炖冰糖饮之,以清热化痰。
或用中药生麻黄、杏仁、薄荷煎水后作蒸汽吸入,约20分钟后再做体位引流,以促进痰液排出。
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防助热生痰。
⑷,中医治法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中医方药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中药汤剂宜温服,多喂清凉饮料,如芦根水、藕汁,荸荠汁,以滋阴清热。
3. 痰热闭肺症候:发热、烦燥、咳嗽喘促、鼻翼煽动甚则口唇青紫,痰阻喉间,声如拽据,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⑴,壮热烦躁者,可使用退热剂,必要时针刺十宣放血,亦可用青蒿酊擦浴。
⑵,痰多者,可用川贝粉、冰糖置生梨中炖服。
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口唇发绀的病儿,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变换体位,拍击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⑶,饮食宜清淡为宜,可给豆浆、牛奶、藕粉、果汁及荸荠汁等。
⑷,中医治法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中医方药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肺炎喘嗽的中医护理指导肺炎喘嗽是小儿最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鸣、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患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病位在肺,病机为邪犯与肺,肺气上逆,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中医药在防治此类呼吸道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如何做好肺炎喘嗽的护理护理呢?◆ 肺炎喘嗽的辨证分型及临症施护(一)风寒闭肺证① 病室避风,注意保暖。
②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③ 高热时要多饮水,可用温水擦身,或杵针大椎、合谷、少商、商阳等穴以散寒退热或中药保留灌肠退热;或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等推拿退热。
(二)风热闭肺证① 穿衣被盖不宜过暖。
② 指导多饮水,拍背协助排痰。
③ 高热者,可针刺大椎、风池等穴或点刺放血;或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用中药退热;或中药保留灌肠清热解毒;或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等推拿退热。
(三)湿热闭肺证① 痰多黏稠不宜咳出时,医嘱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②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③ 小儿肺炎推拿:平肝经清肺经、清补大肠经、清补脾经以清肺化痰止咳。
(四)痰热闭肺证① 病室空气流通,湿温度适宜,避免干燥、灰尘及异味刺激。
② 患儿出现气急、喘憋时宜静卧,及时吸氧、吸痰。
③ 多饮水,予以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④ 便秘者,于中药汤剂中加清热通便药,或单用大黄或番泻叶泡水,使热从下泄。
⑤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五)阴虚肺热证① 盗汗多者,可用干毛巾擦干,并及时更换内衣,以免受凉。
② 干咳者可用百部、百合、杏仁、麦冬煎汤频饮,以滋阴润肺。
③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六)肺脾气虚证① 低热患儿应多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自汗患儿可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泡水频饮。
② 咳甚患儿可用黄芪、紫菀、款冬花泡水频饮;便溏者腹部热敷。
③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④ 小儿肺炎推拿:平肝清肺经、清补大肠经、清补脾经以清肺健脾化痰止咳。
喘证(重症肺炎)喘证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辩证分型。
实喘(一)风寒闭肺证: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二)痰热遏肺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三)痰浊阻肺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四)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咳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
(五)肝气乘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虚喘(一)肺气虚耗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谈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细软。
(二)肾虚不纳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清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三)正虚喘脱证: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翕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清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施护要点(一)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温、湿度适宜,温度以18~28C为宜,相对湿度以60%~65%为宜。
注意患者保暖,以免着凉。
保持室内外安静,避免各种突发性噪音。
注意呼吸道隔离,病人由于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交叉感染也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
因此,根据病情,分室收住,同病同室,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胸水量多、胸满气急者,半卧位休息。
恢复期适当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中医护理常规--肺炎
概述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护理在肺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常规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中医护理常规进行介绍。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肺炎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金银花、麦冬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对于肺炎的康复也尤为重要。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粥类等。
此外,适量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物也是必要的。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可应用于肺炎的治疗中。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穴位和疗程。
养生建议
除了上述的中医护理常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养生建议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惯,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受污染的环境中。
此外,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有助于预防疾病。
以上是肺炎中的一些中医护理常规,希望对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在实施任何中医护理常规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并根据个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