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湿地与森林和海洋一同并称为地球上三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的生态过渡带。
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地球之肾”、“二氧化碳接收器”、“气候稳定器”。
湿地生态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湿地生态学产生的必然性:(1)湿地具有目前生态范例和领域如湖沼学、河口生态学所无法充分涵盖的特征特性。
(2)湿地研究已经开始致力于貌似迥然不同类型的湿地共同特征的探索和验证。
(3)湿地调查方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不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或结合到大学现有学科分类中去。
(4)制定湿地调控和管理的政策需要湿地生态科学的强有力支持。
2.湿地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湿地资源学湿地生物生态学湿地水文学湿地土壤学湿地保护与管理2、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署定义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定义* 最早的全球环境公约,唯一的关于某一种生态系统的全球性的公约。
涵盖范围广——从珊瑚礁到山地。
该公约是1971年2月2日于伊朗的拉姆萨尔由1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
* 此后,每年2月2日被称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水深的海域”。
从这一定义来看,湿地范围很广,湖泊、河流、6米以内的浅海水域乃至水库、水稻田,都称为湿地,后者称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过渡的土地(自然综合体),其水位通常与地表持平或近于地表,抑或被浅水淹没。
湿地应至少具有下述中属性之一:1)常年或周期性的有水生植物生长;2)土壤以无排水的水成土为主;湿地是指水饱和程度足以发生湿生化或水生化过程的土地,其特征为土壤排水不畅,生长水生植被,生活着适应于湿润环境的多种生物。
1. 湿地面积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7-9百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 %-6 %。
Maltby 和Turner(1983)根据俄罗斯地理学家的著作,估计全球湿地面积约8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
一、湿地分布与作用1. 湿地的定义它将湿地的范围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部分,而忽略了水体部分。
1. 湿地减少的原因2. 保护【典例精析】例题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思路导航: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
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
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随堂练习: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为6.2 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1)~(2)题。
(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A. 是拉萨市的主要水源B. 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C. 增加拉萨市区空气湿度和温度D. 吸附空气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A. 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B. 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C. 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 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思路导航:第(1)题,拉萨的主要水源是拉萨河;湿地不能增加空气的温度,但可以调节气温;湿地不能减少城市废弃物,但可净化水体。
第(2)题,湿地的开发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禁止在湿地内兴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开发建设项目答案:(1)D (2)C【总结提升】湿地的美称和作用。
湿地一、湿地基础知识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控制着环境以及相连的植物和动物。
湿地表现为水体在陆地表面或临近陆地表面,或那些被浅水域覆盖的陆地。
《湿地公约》采用更广泛的定义: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之死亡或流水、淡水、微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深海区。
湿地,可包括与湿地比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
从寒带到热带,所有的国家都有湿地。
世界保护检测中心估计世界湿地面积约为5.7 108hm2,约占陆地面积的6%。
2、为什么保护湿地?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提供了水和基本的生产力,无数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是重要的植物遗传基因库。
例如,水稻是湿地植物。
湿地具有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使湿地发挥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涵养水源、防治暴风雨和减缓洪水;稳定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补给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并通过保持营养、沉积和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自然之肾);对地区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和气候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湿地的价值湿地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水的供应(水的数量和质量),渔业(全球2/3以上的捕鱼量与沿海和内陆湿地的健康有关);通过维持水体和保持泛洪平原的营养为农业服务;木材生产;能源生产;野生动植物资源;交通以及娱乐和旅游等。
据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此外,湿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与宗教和信仰有关,构成了审美灵感的源泉,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并形成了地方重要传统的基础。
二、国际重要湿地的分类《湿地公约》全称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伊朗的拉姆萨尔,1971年2月2日。
(一)天然湿地1、海洋/海岸湿地永久性浅水海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滩涂、河口水域、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泻湖、海岸淡水湖和海滨岩溶洞穴水系。
湿地科普课程一、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指在陆地表面或水体中,由于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
湿地分为淡水湿地、盐水湿地和混合湿地三种类型。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被誉为“自然的过滤器”和“生态肾脏”。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1. 水文调节:湿地可以吸收和储存雨水,缓解洪水灾害,并在干旱季节释放水分,维持水文平衡。
2. 水质净化:湿地可以过滤和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
3. 保持土壤稳定:湿地的植物和根系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防止土壤侵蚀。
4. 碳储存:湿地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碳元素,并在湿地沉积物中长期储存。
5.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提供了繁殖、觅食和迁徙的场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三、湿地的类型和分布1. 河流湿地:包括河岸湿地、洪泛湿地和河口湿地等,分布在世界各大河流流域。
2. 湖泊湿地:包括湖滨湿地和湖泊内湿地,分布在全球各大湖泊周边地区。
3. 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泥炭地,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
4. 海岸湿地:包括红树林、海滩湿地和海湾湿地等,分布在沿海地区。
5. 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修复和建设的湿地,用于水质改善、生物保护等目的。
四、湿地科普课程内容1. 湿地的形成和演变:介绍湿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讲解湿地的演变历史和不同类型湿地的特点。
2. 湿地生态系统:解析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介绍湿地的典型物种和生态关系。
3. 湿地生物多样性:介绍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讲解湿地中典型物种的生态习性和保护现状。
4. 湿地与人类:探讨湿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介绍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方法。
5. 湿地保护与管理:讲解湿地保护的法律政策和国际合作,介绍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和管理方法。
五、湿地科普课程的意义1. 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和科学素养。
第3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湿地的生态效益“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净化水中保护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作为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读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 ⎩⎪⎨⎪⎧原因: 严重,大规模影响: 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增多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__。
(3)措施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 1.沼泽湿地成因(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多凌汛,河水泛滥。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资料讲解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1.了解湿地的分布及其⽣态效益。
2.理解湿地问题、产⽣原因及治理措施。
[思维导图]考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覆盖的⼟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深不超过6⽶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湿地:⽔库、稻⽥等(3)湿地的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属于陆地与⽔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1)湿地⽣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的⽣产⼒和丰富的⽣物多样性。
(2)湿地的⽣态效益“地球之肾”“⽣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提供⽔资源、调节⽓候涵养⽔源、调蓄洪⽔美化环境、净化⽔中污染物质保护⽣物多样性提⽰(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的⽣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的⽣态功能外,还具有很⾼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药材、⼯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原因:泥沙淤积严重,⼤规模围湖造⽥影响:洪涝灾害⽇趋严重、航道断航、⽣态环境问题增多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存环境。
(3)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退耕还林、封⼭育林、退⽥还湖、平垸⾏洪、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堤、疏浚河道三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的湿地具有提供⽔源,调节⽓候,涵养⽔源,调蓄洪⽔,美化环境,净化⽔体,保护⽣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的是调蓄洪⽔,减轻洪⽔威胁内陆⼲旱区湖泊主要⽬的是调节⽓候,防⽌⼟地荒漠化等⽣态环境问题⼤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态环境和⽔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的是调节河湖⽔量,调节⽓候,保护⽣物多样性黄河三⾓洲湿地净化⽔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环境质量;蓄滞洪⽔;保护⽣物多样性和⽣态环境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原因造成湿地⾯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的。
湿地生态学1.1湿地的定义目前已统计到的湿地定义有近60种,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为:S 从生态学角度,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兼有两类系统的某些特征;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S 从资源学的角度,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 m)都可视为地,不管它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S 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湿地是区别于其它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潜水地貌系统;S 从系统论的观点,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
S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56)被浅水和有时为暂时性或间歇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S 美国军人工程师协会(1977)指那些地表水和地面积水浸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很充分,能够供养那些适应于潮土壤的植被的区域。
通常包括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苔藓泥炭沼泽、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
S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覆状态,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1)至少是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生长为优势;(2)地层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3)土层为非土质化土壤,并且在每年生长季的部分时间被水浸或水。
S 湿地公约(1971):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1982)还包括邻接湿地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
? 基本要素:多水(季节性或永久积水)、水成土(非土质土壤)、水生植物? 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我国湿地面积~6594万hm 。
中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2%左右。
凡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和《湿地公约》标之一的,可提出申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第二十八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考纲点击考情预报区域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的分布状况。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4。
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背景;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地球之肾"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错误!3.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5.错误!错误![知识点拨]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错误!二、湿地资源问题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错误!三、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三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知识点拨]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错误!湿地资源的减少与保护1.湿地减少的原因2.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3.湿地的保护(1)保护湿地的措施;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伐;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等。
(2)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错误!⇒错误!⇒错误!⇒错误!4.不同类型湿地的开发保护方法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开发利用保护的方式也各有差异,具体如下:[地、海洋一样具有重要功能。
湿地保护知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享有“地球之肾”和“生命摇篮”之美誉。
一、湿地的概念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
二、湿地的功能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陆地上的天然水库,在蓄洪防涝、调节气候、改善局部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湿地可以将洪水储存于土壤之中,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以特定的形式释放,起到调蓄水量、削减洪峰,防止洪水泛滥,维护区域环境平衡的作用。
湿地在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净化水体,减缓环境污染,降解吸收自然界的污染物,将其接纳的有关物质吸收利用,并将有毒物质储存并进一步转换,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和水质的净化。
其功能如同人体的肾脏有对身体排毒的作用一样,这也是人们称湿地为“地球之肾”的主要原因。
三、湿地的类型1、沼泽湿地,包括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绿洲湿地。
2、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
3、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
4、滨海湿地,包括浅海滩涂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湿地、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湿地、海岛湿地。
5、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稻田、渠系、运河。
四、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湿地能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湿地能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源、矿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湿地能为旅游观光提供优雅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湿地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湿地一、湿地基础知识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控制着环境以及相连的植物和动物。
湿地表现为水体在陆地表面或临近陆地表面,或那些被浅水域覆盖的陆地。
《湿地公约》采用更广泛的定义: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之死亡或流水、淡水、微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深海区。
湿地,可包括与湿地比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
从寒带到热带,所有的国家都有湿地。
世界保护检测中心估计世界湿地面积约为5.7 108hm2,约占陆地面积的6%。
2、为什么保护湿地?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提供了水和基本的生产力,无数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是重要的植物遗传基因库。
例如,水稻是湿地植物。
湿地具有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使湿地发挥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涵养水源、防治暴风雨和减缓洪水;稳定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补给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并通过保持营养、沉积和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自然之肾);对地区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和气候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湿地的价值湿地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水的供应(水的数量和质量),渔业(全球2/3以上的捕鱼量与沿海和内陆湿地的健康有关);通过维持水体和保持泛洪平原的营养为农业服务;木材生产;能源生产;野生动植物资源;交通以及娱乐和旅游等。
据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此外,湿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与宗教和信仰有关,构成了审美灵感的源泉,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并形成了地方重要传统的基础。
二、国际重要湿地的分类《湿地公约》全称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伊朗的拉姆萨尔,1971年2月2日。
(一)天然湿地1、海洋/海岸湿地永久性浅水海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滩涂、河口水域、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泻湖、海岸淡水湖和海滨岩溶洞穴水系。
2、内陆湿地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时令盐湖、内陆盐沼、时令碱咸水盐沼、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泽、泛滥地、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苔原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森林湿地、森林泥炭地、淡水泉及绿洲、地热湿地和内陆岩溶洞穴水系。
(二)人工湿地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稻田)、农用洪泛湿地、盐田、蓄水区、采掘区、废水处理场所、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
一般湖沼中,水深超过4m时,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
由于从湖岸上冲刷下来的矿物质淤积以及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湖底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群落的水生演替: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漂浮植物群落阶段→苇塘阶段→苔草草甸阶段→疏林阶段→中生森林阶段。
三、上海湿地概况上海地区目前共有湿地面积599148ha,占上海地区海拔-5米以上总面积912300ha的65.67%。
其中自然湿地231268ha,人工湿地367880ha,上海湿地类型和面积见表。
上海湿地分类与面积0m以上-5m至0m自然湿地231268 86338 144930沿江沿海湿地40470 14650 25820沙洲岛屿湿地174530 55420 119110湖泊低洼湿地16268 --人工湿地367880水田334847沟、渠、塘33033合计599148 599148 86338 144930 (一)上海湿地特征1、上海地区湿地面积比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生境异质性高,湿地类型多;3、自然湿地是全国平均的近10倍。
(二)上海湿地类型上海地区的自然湿地以长江口滨海湿地(沿江沿海湿地和沙洲岛屿湿地)为主,占总数的93%。
沿江沿海湿地包括潮上带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潮下带近海湿地。
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岸和杭州湾北部的沿海沿江地区。
以海堤为界,界内都为人工湿地,界外为自然湿地。
沙洲岛屿湿地主要有崇明边滩湿地、长兴和横沙边滩湿地、九段沙湿地。
另外,湖泊低洼湿地主要是江河源头湿地、江滩湿地和自然河道水网湿地,大型湖泊的湖滨湿地和浅水湖泊湿地等。
人工湿地。
(三)湿地的变迁1、原因人类活动对湿地直接的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减少;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如农村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果业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污染使湿地丧失了对环境的净化功能;长江泥沙的沉积不断形成新的自然湿地。
2、几个海堤人民塘:1950年兴建;胜利塘:1974年兴建;七九塘:1979年兴建;八五塘:1985年兴建;九零塘:1990年兴建:临港新城海堤2001年兴建(四)上海地区重要湿地、一般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5块,一般湿地22块。
重要湿地大小金山三岛、崇明东滩、长江口南支南岸南汇东滩、九段沙和黄浦江(松江和闵行段水源保护区)。
一般湿地杭州湾北岸边缘、崇明岛周缘、长兴岛周缘、横沙岛周缘、长江口南支南岸宝山边滩、长江口南支南岸川沙边滩、吴淞江(苏州河)、蕴藻浜、淀浦河、太浦河、淀山湖、汪洋荡、宝钢水库和陈行水库等等。
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国际自然保护区;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九段沙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基本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
它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每个等级或水平上都存在着多样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和DNA多态性。
染色体多态性主要从染色体数目、组型及其减数分裂时的行为等方面;蛋白质多态性一是氨基酸序列分析,二是同工酶或等位酶电泳;DNA多态性主要是通过RFLP(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DNA指纹、RAPD(随机扩增多态DNA)和PCR(聚合酶式反应)。
2、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此处的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
生态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
生态过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景观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区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要素可分为向嵌块体、廊道和基质。
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生境的破坏或片段化;2、过度掠取动物和植物;3、外源种的引入;4、由上述三个原因导致的次生灭绝效益;5、环境污染;6、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关于外来种:外来种的引入→外来种的定居与建群→外来种的时滞阶段→外来种的扩散与爆发;外来物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发生分布而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在当地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种群的物种;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外来物种才是入侵种;但不是所有外来种都是入侵种。
三、自然保护区1、基本概念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如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重要的天然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剖面和重要的自然遗迹等)以及其它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2、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的、近自然的、半自然的、人工的以及破环或退化后能够恢复的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刁遗、珍稀的遗传资源;保护山地、河流、水源;保护国家和地方公园及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保护区;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境或生物群落。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建立树木园;建立动物园;建立种子库。
回归引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之一,指将一种植物释放到它以前曾经生存过但现在已经灭绝的地方并加以管理。
3、重要意义(1)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2)物种基因库;(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进行宣传教育的博物馆;(5)旅游价值;(6)维持生态平衡。
4、功能分区核心区:保护区的核心,严禁任何采伐和狩猎等,只能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用试验处理方法。
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
一方面防治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用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学实验研究,但不破坏群落环境。
实验区:缓冲区周围相当面积的保护区,主要用作发展本底特有的生物资源。
5、全球性的生态问题(10大生态危机)(1)大气臭氧层破坏(2)温室效益及全球气候变化(3)酸雨的危害(4)全球淡水资源危机(5)森林锐减(6)土地沙漠化(7)水土流失(8)物种灭绝(9)垃圾成灾(10)有毒化学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