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政策与标准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7.64 MB
- 文档页数:69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时间:2006-03-11 浏览次数:4449中国工程检测网: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内容1. 概述本标准旨在规定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标准、步骤和方法,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污水和雨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1 目的和意义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通过对室外排水系统进行标准化设计,可以优化排水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
1.2 设计原则与依据本标准的设计原则如下:(1)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规范进行设计。
(2)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3)遵循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依据如下:(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相关法规、规范。
(2)国内外先进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和技术。
(3)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
2. 排水系统规划2.1 总体规划排水系统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制定。
规划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2.2 排水体制选择应根据城市规模、地形、气候等条件选择排水体制。
一般大中城市应采用分流制,小城市及村镇可采用合流制。
2.3 污水排放标准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应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应满足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
3. 污水管道设计3.1 管材与基础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管道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管材和基础类型。
一般大口径污水管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钢管,小口径管道可采用塑料管。
基础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防止不均匀沉降和位移。
3.2 管道埋深与坡度污水管道的埋深和坡度应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土壤承载力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在保证排水顺畅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埋深和坡度,以降低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
3.3 污水提升泵站在管道埋深较大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以克服污水管道的高程障碍。
泵站应选用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同时应考虑后期维护和管理方便。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宣贯培训问题解答总则和第1-4章(16问)问:为什么所有规范,更名为“标准”?答: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
因此今后只有全文强制性规范叫“规范”,其他国标在后面修订过程中都会更名为“标准”。
问:GB 55027《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废除了 GB 50014中很多黑体字的内容,搬到了GB 55027中有什么意义?答:同上,这是国家标准化改革的统一举措,具体说明详见《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前言文字内容。
问:3.3.6条,规定不设化粪池的情况下,如何防止污水管内堵塞和淤积问题?答:见《给水排水》2022年第一期,“《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文章第9问。
问:外河有防洪堤,且城市地面线比防洪堤更低,这时候如何实现涝水外排?答:这就需要设泵站进行强排,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雨水都是强排,也有圩区排水的方式,就是管道排到内河河网,内河到外河设闸站。
问:污水厂构筑物设计流量如何取值?这里面有旱季流量、变化系数、完全分流制系统的雨季流量。
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旱季设计流量、雨季设计流量的确定及相互关系?答:见《给水排水》2022年第一期,“《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十问十答”文章第4问。
问:4.1.2和4.1.6条,这个针对的是片区、地区规划,还是地区内的某一条路,每一个项目?对于某一段新建市政道路来说,道路横断面限制时,该如何执行?答:4.1.2针对的是每个建设项目,应该根据规划对这个项目下达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进行设计。
4.1.6针对的是片区,条文说的很明确,“当地区改建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7年12月1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12月5日关于发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666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关于印发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上海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已修订完毕,并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废除。
本规范由上海市建委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81)建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会同设计、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修订而成。
原规范自一九七四年试行以来,规范管理组按统一计划,组织全国有关单位开展科研协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正式版室外排水设讣规GB50014-2006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01-18 发布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国建设部公告第40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的公告现批准《室外排水设il•规》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41.4、4.3.3、4.4.6、4.6」、4.10.3、4.13.2、5」.3、5.1.9、5.1.11、6.1.8、6.1.18、6.1.19、6.1.23、6.3.9、6.8.22、6.11.4、6.11.8 (4)、6.11.13、6.12.3、7.1.3、7.3.8、7.3.9、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由建设部标准左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岀版发行。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二OO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讣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而修订。
本规修订的主要技术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苣、检测和控制的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査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上地处理等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指导我国给水事业的建设,使给水工程设计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室外给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 给水工程设计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妥善选用水源,节约用地和节省劳动力。
第1.0.4条 给水工程的设计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10~20年。
对于扩建、改建的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能力。
第1.0.5条 给水工程系统中统一、分区、分质或分压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和工业企业的规划、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要求及原有的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第1.0.6条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系统(复用、循环或直流)的选择,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体的保护,并应采用复用或循环系统。
第1.0.7条 给水工程设计应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降低漏耗、降低药耗,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给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从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经济效益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及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对繁重和频繁的手工操作、有关影响给水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设备,应首先考虑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装置。
第1.0.8条 设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给水工程时,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或规定执行。
第1.0.9条 设计给水工程时,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第二章 用水量用水量、、水质和水压第2.0.1条 设计供水量应根据下列各种用水确定:一、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二、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三、本款删去;四、消防用水;五、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六、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废水处理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与条件1设计规范和设计依据1.1所遵循的设计标准和规范1)给排水部分(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5)《四川省水污染排放标准》 DB51/190-93(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2)建筑及电气部分(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地面建筑设计规范》 GB50037-96(3)《建筑制图标准》 GB/T50104-2001 (4)《总图制图标准》 GB/T50103-2001 (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3)结构部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1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9(3)《钢筋砼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1-201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9)《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41-90(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11)《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12)《给水排水工程砼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CECS117:20001.2所遵循的主要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6)《建设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7)《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1.3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1)与业主交流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基础资料;(2)本公司以往治理同类工业废水的实践经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0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7.1.3、7.3.8、7.3.9、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_343—2010(3)、《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钢结构设计规范》(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2)、《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13)、《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年版)(1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16)、《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17)、《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2(18)、《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9)、《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20)、《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21)、《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规范》GB50062-2001 (22)、《供水排水用铸铁闸门》CJ/T300—92(23)、《阀门电动装置技术条件》JB2921—81(24)、《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25)、《房屋建筑制图标准》GB/T50001-2001(26)、《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27)、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新版)(28)、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617—2010(29)、电气测量及仪表测量规范SL456-2010(3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3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 GB50255-96 GB50256-96(3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详解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是保障环境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符合要求,各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
1. 设计依据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者需全面考虑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规定,以及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
2. 工程规模根据污水处理工程的具体情况,设计者需要确定工程的规模,包括处理能力、日处理量、工艺设计参数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确保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
3. 污水水质要求设计者需根据不同的排放标准和污水性质,确定污水处理工程的水质要求。
这包括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出水水质指标、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处理要求等。
设计者需要通过合理选择工艺和设备,并合理设置处理单元,以满足相应的水质要求。
4. 工艺选择污水处理工程的工艺选择是设计的核心。
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工艺的处理效果、运行成本、维护管理和设备可靠性等因素。
常用的工艺包括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和混凝沉淀等,设计者应根据污水特性和水质要求选择适当的工艺。
5. 设备选型根据工艺选择,设计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污水处理。
设备选型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运行维护便捷性、处理效果和经济性等因素。
在设备选型过程中,设计者应参考相关的设计手册和规范,选择合适的设备品牌和型号。
6. 工程布置污水处理工程的工程布置要合理高效。
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场地条件,合理确定处理单元的布置和流程。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维护保养、运行管理和工程运营的便捷性,确保工程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7. 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是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动化控制的范围和程度。
自动化控制的设计要满足运行稳定、数据可靠、操作方便和设备保护等要求,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室外给排水设计应确保供水安全、可靠,防止水质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合理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源及用水需求,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经济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4. 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减排等因素,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 规范性: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质量。
二、给水设计标准1. 给水水源:选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地下水或再生水作为给水水源。
2. 给水系统:分为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等系统,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3. 给水方式:采用重力给水、压力给水或混合给水方式,确保供水稳定。
4. 给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供水安全。
5. 给水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给水设备,降低运行成本。
三、排水设计标准1. 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排水体制。
2. 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污水、生产废水、雨水等排水系统,应合理规划布局。
3. 排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排水畅通。
4. 雨水收集与利用: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5. 污水处理与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排放水质达标。
四、配套设施设计标准1. 水表:安装位置应便于查表、检修,水表精度应符合国家规定。
2. 阀门: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阀门,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 检查井:设置间距合理,便于检修和维护。
4. 泵房:布局合理,设备选型符合实际需求,确保泵房安全、高效运行。
5. 防洪设施:根据地区防洪标准,设置相应的防洪设施,确保排水系统安全。
五、节水与节能设计标准1. 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合理设计用水定额,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水耗。
2. 节能措施:优化给水系统设计,减少泵站扬程,选用高效节能水泵,降低能耗。
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分流制指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规定出降雨少的干旱地区外(降雨量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 以下的地区)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
由于一些老城区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如过有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此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
截流制合流制排水方式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进水截流井调蓄池进水调蓄池出水至污水厂溢流至河道出水至污水厂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的对比低影响开发(LID)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被污染的现象。
城镇规划时,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排水系统中溢流的次数和溢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治内涝灾害,还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
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城镇内涝防治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是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
工程性措施: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
非程性措施: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预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
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1、国内经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污水污泥要在对其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情况的论证和评价之后进行。
污水处理设计常用设计规范(1)业主提供的水量、水质等基础资料(2)《室外给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3)《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7)《工业与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93)(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9)《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CECS 138-2002)(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12)《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13)《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6)《建筑结构可靠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18)《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 08-9—2003)(1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 50191—93)(2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助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2001年版) (23)《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2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140-90)(2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2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2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2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93)(3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版)(31)《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 14050-1993)(3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94)(33)《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92)(34)《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 08—93—2002)(35)《控制室设计规定》(HG/T 20508-2000)(36)《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 20509-2000)(37)《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T 20511—2000)(38)《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HG/T 20512—2000)(39)《土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40)《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4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4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4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4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4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97)(4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47)《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 50231—98)(4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98)(49)《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2—82)(50)《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2002)(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3)其他适用于本工程的有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医院废水规范(54)《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55)《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HJ2029-2013);(56)《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发【2003】197号;(5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5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J49-88;(5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60)《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50046—2002);(6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62)《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范》CECS91:97;(63)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和郑州市的环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