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论文女性主义的婚姻观论文: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婚姻观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喜宴》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婚姻观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1. 中国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中国,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 西方婚姻观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婚姻观念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而非仅仅基于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考虑。
此外,西方社会对同性恋、异国恋等多元化婚恋关系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电影《喜宴》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对同性恋的接纳与冲突,以及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四、电影中体现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使得家庭成员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对家庭观念的看法相对较为开放。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使得人们更注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3. 接受度的差异电影《喜宴》中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论文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以描绘19世纪英国贵族社会的婚姻观为主题。
本论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的婚姻观,并分析其中的偏见和傲慢。
一、社会环境对婚姻观的影响小说中的婚姻观受到当时英国贵族社会的严格规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环境要求女性必须以嫁人为主要目标,嫁给一个有地位、财富和声望的丈夫才是成功的婚姻。
这种婚姻观导致了人们对婚姻的功利性认识,忽略了婚姻中的爱情、感情和平等。
二、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婚姻观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她独特的婚姻观对比了当时社会上的传统观念。
她坚持追求真爱和婚姻中的平等,不愿嫁给一个只看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丈夫。
她认为,一个成功的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同时实现了个人的幸福和成就。
三、达西先生的婚姻观达西先生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的婚姻观由于傲慢和偏见而受到了扭曲。
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只有条件优越的女性才能与他匹配。
这种婚姻观迫使他错过了与伊丽莎白·班纳特的缘分。
通过与伊丽莎白互动,达西逐渐领悟到了自己的错误,放下了傲慢的态度,最终与伊丽莎白达成婚姻。
四、婚姻观的转变与成长小说中的婚姻观也随着人物的成长和经历而发生了变化。
例如,吉英小姐原本认为选一个有钱的丈夫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后来她意识到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并且最终选择了真爱。
五、批判传统婚姻观的意义《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试图呼唤人们的自信和真实内心的需求。
小说中的婚姻观呈现出了社会对婚姻的偏见和傲慢,以及人们对不同阶级和身份的歧视。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小说启示人们要独立思考,不受社会舆论束缚,追求真正的幸福。
结论《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通过对当时英国贵族社会婚姻观的描绘,给人们启示:婚姻不应仅仅是谋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更要注重感情和平等。
婚姻应建立在真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幸福和成就。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相关推荐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精选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1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
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
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
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
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
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
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
试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及启示专业:小学教育班级:小教115班学生姓名:郑凯文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一部代表作,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述了四桩不同婚姻。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不同类型的婚姻,阐述了作者的婚姻观。
且对当代的女性恋爱和婚姻都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重要意义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婚姻;女性;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因此接触到的多为小地主,牧师等,生活恬淡舒适,所以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笔触,真实的描绘了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傲慢与偏见》。
这部作品通过描写贝内特儿女儿不同类型的四起婚姻,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线,从中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对当代女性的婚姻和恋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傲慢与偏见》中四种迥异的婚姻1.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完美婚姻伊丽莎白年轻貌美,聪明活泼,是贝内特家最有个性的一个女儿。
而达西一表人才,出身高贵,家财万贯,却生性傲慢。
他们的相识,因为一个傲慢,另一个心存偏见,致使两人之间产生了许多误会,但是最后却因为双方的相互理解认识并且相爱,最后走到了一起。
英俊又体面的达西和聪明又美貌的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成功而又幸福的。
是我们一直追寻的。
他们的婚姻既有爱情的支持,又有金钱的支柱,而且还考虑了外貌、内心品质等诸多因素,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完美的婚姻2. 简与宾利的幸福婚姻宾利是这部小说里最受欢迎的人物,他没有达西的傲慢,而是和蔼可亲,面容英俊且举止文雅,可以说是众多女性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温柔善良的简对宾利是真心的,可是双方却因为缺乏主见,听信别人的意见,而差点错失彼此。
在经历了重重的磨难后,他们最终消除误会,意识到真爱的难能可贵。
他们是真正单纯的因爱而走到了一起。
因此,他们的婚姻是真挚感人的,是幸福的婚姻3. 莉迪亚与威克姆的荒唐婚姻莉迪亚是贝内特最小的一个女儿,她性格轻浮,放纵,又热衷于社交,所以她没看到威克姆的狡诈虚伪的内心,而只注重他潇洒的外表与他纵情。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
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
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
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
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
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
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摘要:《BJ单身日记》是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探讨的都是爱情、婚姻问题。
但是这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隔甚远、创作背景颇有差异。
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分析两部作品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点,试图揭示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境的改善及仍然存在的困境,肯定“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BJ单身日记》后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是一部传统的婚嫁小说。
“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经典的开头已经把文章的主旨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BJ单身日记》出版于1996年,掀起了小妞文学(Chick Lit)的风潮,描写现代都市职场女性爱情生活的小说层出不穷,而“BJ”也成为单身女性的代名词,这两部小说相距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同样的故事不断重复着,只是背景有所改变。
十八九世纪的乡村绅士女儿伊丽莎白看书、弹琴、参加舞会、把自己嫁出去,20世纪的都市职场女性布莉琪戒烟、戒酒、减肥、找男朋友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可见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女性文化的中心。
有的人认为小妞文学仅仅是传统婚嫁小说的现代版,是一种倒退的文学形式。
但是有人认为此类文学反映了现代普通职场女性的生活现状,可谓女性成长小说。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媒体纷纷宣布了女性主义的终结,并宣告后女性主义时期的到来。
下面将从工作与家庭、女性身体与年龄、女性与性三方面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BJ 单身日记》这两部小说,试图证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一、工作和家庭虽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但“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婚姻、家庭的模式还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人们女性主义意识尚未觉醒,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而且除了做家庭主妇外她们基本无事可做,因为她们从小学习的无非是“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弹弹琴跳跳舞等为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服务的技能。
后现代女性主义中的“他者”思想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不断加深,同时,女性主义理论也在这一背景下持续发展。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便是“他者”,它往往被用来探讨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他者”一词所指的是不同于自己的个体和社会群体,包括性别、种族、文化、阶级和性倾向等方面的不同。
在这个意义上,“他者”是个广泛的概念。
相应地,后现代女性主义探索的是女性在这些区别和不同中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女性如何在这些差异中被边缘化和忽视,以及在这些区别和差异中获得平等和尊重的方式。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中,“他者”思想探讨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对差异性的承认,二是对差异性的包容。
对差异性的承认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他者”思想强调了文化和社会的多元性,抵制了大一统的观点。
在这个意义上,“他者”承认并强调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存在和特征。
这种差异性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同时,女性也应该被看作一个具有多种差别和多元化的群体。
这种差异性的承认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女性所面临的不平等和经验,并使得女性之间更加互相理解。
例如,当我们承认女性经历的差异时,我们将会更容易地理解女性在工作、家庭和社会等领域中所遇到的不同挑战。
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这些不同,而且可以一起为消除这些不同而努力。
对差异性的包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他者”思想对差异性的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意味着不仅要承认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还需要容忍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
通过包容差异性,我们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理解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不平等,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为消除不平等而努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差异性的包容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地寻求不同观点和经验,听取他人的真实故事。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偏见,甚至是歧视。
需要强调的是,对差异性的包容并不意味着对差异性的放任,而是需要在保持包容性的同时,加强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从《简爱》看女性主义者的爱情婚姻观
凌红波;李茂瑛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5)007
【摘要】爱情与婚姻从古至今都是女性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19世纪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用一部经典传世之作《简·爱》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女性——简爱的爱情故事.文章通过对《简·爱》中女性主义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觉醒、迸发以及升华,阐述了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应本着“人生价值=尊严+爱”的原则;呼吁女性在爱情面前自尊、独立、人人平等.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凌红波;李茂瑛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J], 刘晓丹
2.透过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看唐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J], 胡燕
3.从《简·爱》与《呼啸山庄》看勃朗特姐妹俩的宗教爱情婚姻观 [J], 兰冬秀
4.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在西方爱情婚姻观念中的取舍 [J], 高帆
5.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J], 刘晓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
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兴起的,它强调女性生命体验、身份认同和文化多样性,并对已有的女权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和转型。
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女性应该摆脱传统的性别规范和女性角色,并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它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歧视,包括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和残疾等方面的歧视。
后现代女权主义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多样性。
它认为女性的身份不仅仅受到性别所限制,还受到种族、阶级、性取向和文化背景等多重影响。
因此,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反对单一的女性身份和标准化的女性定位。
此外,后现代女权主义还重视女性的表达和话语权,强调女性应该被听到和认可。
它反对男性中心的话语和知识体系,倡导女性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
总的来说,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在女性解放和权益保障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它不仅扩展了女性主义的理论范畴,也影响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和进步。
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女性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其在后现代语境中有不同特点,并间接影响社会发展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女性主义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后女性主义问题及矛盾。
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这一背景中,将问题关注重点集中于基本定义、身体态度等方面,同时,正是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女性主义不断进步,丰富女性主义理论,从中能够看出,本文针对这一论题具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探究意义显著。
希望本文分析能够使人们加深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认识和了解。
1相关定义和特点介绍1.1定义所谓女性主义,指的是女性在较长时间内为自由、平等而不懈坚持,并且女性主义组成流派众多,并且不同流派所持观点各异,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七十年后后现代语境到来,女性主义又形成了新的理论,并且新理论极具批判色彩。
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划分为三大阵营,分别为激进派、自由派和社会派。
妇女运动为女性主义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运动主题多为就业、选举、教育等,妇女为获得权力和平等多次参与斗争,即使斗争以成功结束,但这并未颠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这一理念和认知。
后女性主义是在上述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后现代语境的巧妙渗透,女性主义渐渐被男性认知,以往固定的、封建的思维模式渐渐被改变,女性主义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后女性主义发展获得了良好机遇。
1.2特点后女性主义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特点一,复数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差异性、多元性特点渐渐凸显,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地域文化、阶级、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特点二,学科融合性。
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直接联系与其他学科,它作为学科间沟通的有效桥梁,不仅能够丰富学科内容,而且还能补充后女性主义理论,这也是女性主义作品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2后女性主义问题及矛盾2.1定义方面相关研究学者以及理论家定义女人或者女性时,应首先掌握性别方面的差异,进而最终会进入到二元对立状态中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女性主义的主张。
后现代主义论文女性主义的婚姻观论文:论后现代女性主义
的婚姻观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这三大女性主义主要流派争论百余年后,诞生了既要颠覆男权主义次序,又要颠覆女性主义三大流派赖以存在的基础的后现代女性主义。
本文重点阐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婚姻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二元论;婚姻;权利
二十世纪60年代,后现代理论首先在法国兴起,而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并由此展开了对传统思想全方位的猛烈攻击。
后现代主义主要批判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语言、文化与主题概念,他们认为启蒙主义已经结束,现代性要求新的科学形式与新的话语模式。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著名的思想家。
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她们将后现代理论导向对男权制文化与生殖器中心话语的女性主
义批判,对传统二元论、单线发展思维进行了犀利地抨击,他们认为传统女性主义者坚持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依旧是逻
各斯传统的产物,她们称之为"阳具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对西方二元论思想的清理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压迫状况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的更远,但是这些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由
来已久的思想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理性中心主义。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西方思想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倾向并对之展开了精细地解构,认为这种思想倾向带来了一系列高低层级的概念划分,理性\感性,质料\形式,在场\不在场,现实\理想等等划分就是由此而来。
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划分推向前进,认为它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地影响。
下面我们看看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西克索斯(helenecixous又译西克苏)在《突围》一文的中开篇中所列举的那些划分:
“她在哪里?
主动\被动
太阳\月亮
文化\自然
白天\黑夜
父亲\母亲
头脑\心脏
智慧\敏感
理性\同情
形式,凸面,措施,前进,种子,进取
资料,凹面,范围——支持这个措施,储藏器
男性
————
女性”
很明显,西克索斯认为,西方思想中的二元划分倾向导致男女性别差异的划分,而二元划分中的等级差异则导致女性被压迫的现实。
这种二元划分的思想产生一系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比如家庭制度中的男权制、如婚姻关系中的主动与被动的划分,以及在长幼关系中的尊卑划分等。
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号召一种“通过从女性反映的世界产生”,去质问“对于一支支撑权威的堡垒,假设是必不可少的毁灭性的,是什么将变成逻辑中心主义,变成伟大的哲学体系,变成通常意义上的世界秩序呢?如果奠基他们的教堂的岩石是碎屑呢?”
后现代女性主义试图揭露这种二元划分的虚构性、神话性来反对家庭中的男权制,抽空其思想基础,由此,对家庭制展开了攻击。
而与激进女性主义不同,后现代女性主义不相信一种“用女性权力代替男性权力的问题”的解放道路,因为她们认为“这种变更一直被陷入同样的结构之中”,不过是传统二元论的倒转,而二元论又天生属于男性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身体与性的思考
后代的女性主义关于身体与性的思考是与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观紧密相关的。
福柯认为,人的身体和性不仅是人的生理欲望的直接产物,它们还受到文化与权力的规导,这里的权力包括政治、法律等制度层面的显性权力,也包括诸如学校、医院、军队、工厂这些较为隐蔽的权利,同时还包括前述注重权力方式对人的感知方式甚至无意识的渗入导致的隐性权力。
因为显性权力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经过之前的女性主义的猛烈攻击有所改进,后现代女性主义将批评的锋芒直接触入到对隐形权力的批判之中。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在各类传媒如淫秽品、广告和性指南中的被动性受虐倾向塑造了女性的性身体和性实践。
两性的差异就这样由(权力)话语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制造出来的。
”对于弥漫在社会中的权利,后现代女性主义号召建立一种女性的话语,安妮·勒克莱尔(又译莱克勒克annieleclerc)在其著名文章《女性的话语》中说,“我们不得不发明一种女性的话语”,“女性话语”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的快乐。
她们强调一种去除了权力污染的纯粹的身体的快乐,“但是,我必须谈论我身体的快乐。
不,不是我灵魂的那些快乐,我的价值或者我女性的感觉。
而是我的女性的腹部的快乐,我女性的阴道的快乐,我女性的乳房的快乐,你们甚至不能想象的丰富的快乐。
”正是对女性欲
望、身体快感的理想化,后现代主义女性思想家希图突破产生家长制、婚姻关系的等级与差异的权力关系。
可以看出,后现代女性主义承续了之前女性主义斗争的结果而把对婚姻中性别差异的原因推进到二元论思想根源与隐形权利的层面,从而把女性主义运动向纵深处推进。
但是,尽管后现代思想家采取了基金的反本质主义立场,后现代女性主义依然具有本质主义倾向,如勒克莱尔就又将身体快感本质化的倾向。
因为身体无非是人之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旦将之本质化之后,人的其他部分,比如意愿,就被划归于其中了。
所以,本文认为,不管是选择身体还是选择婚姻与家庭,都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其中每一种并不比其他种包含更多地权力与控制关系。
因为,最为关键的始终是当事人最切身的感觉。
而不管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用理性的本质还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用身体的本质来概括,都抽离了当事人的感觉本身,而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感觉都因人而异,以一个同一的本质强使之同终究会对其他感受与意愿造成侵害。
参考文献:
[1](英)简·弗里德曼,雷艳红译.女权主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
思潮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约瑟芬·多诺万,赵育春译.女性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美)凯特·米莉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