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知识点归纳一、集合集合是由若干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集合的图示法。
二、集合的运算1. 并集:若A、B是两个集合,A∪B={x|x∈A 或x∈B},读作“A并B”,表示由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2. 交集:若A、B是两个集合,A∩B={x|x∈A 且x∈B},读作“A交B”,表示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3. 补集: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的补集,记作A的·,A'={x|x∈U 且 x∉A}。
三、函数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每一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映射图、用公式表示和用表格表示。
四、函数的性质1. 有界性:有上界和下界。
2. 单调性:增函数、减函数和常函数。
3. 奇偶性:奇函数和偶函数。
4. 周期性:以T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五、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Δ=b²-4ac,若Δ>0,解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若Δ=0,解为两个相等的实数;若Δ<0,无实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x=(-b±√Δ)/2a。
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与根有关的因式分解。
六、统计1.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2. 统计数据的均值、中位数、众数和四分位数。
3. 离均差、方差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和应用。
七、概率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2. 事件的概率计算,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3. 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
以上是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在学习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够扎实地掌握各种特定概念和解题方法。
只有在建立扎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掌握了这些数学基础知识,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形展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概念。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关系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
2.2 函数的图像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图像的特点。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函数图像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图像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章集合⼀、集合的概念1.集合与元素①由⼀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就称为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每个确定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写的字母A,B,C,...表⽰。
集合中的元素通常⽤⼩写的字母a,b,c,...表⽰。
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Î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读作“a不属于A”③集合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
互异性:对于⼀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
⽆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前后顺序。
④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限集: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⑤常⽤数集及其记号::⾮负整数集(即⾃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即⾃然数集中排除0)记作:N*或 N+整数集(整数全体)记作:Z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记作:Q实数集(实数全体)记作:R2、集合的表⽰⽅法①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把集合中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括号内表⽰集合。
如:{a,b,c}②描述法:将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公共特性描述出来,写在⼤括号内表⽰集合。
如:{xÎR| x-3>2} , {x| x-3>2} {|具有的性质},其中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③图⽰法:⽤韦恩图来表⽰集合.⼆、集合之间的关系1.“包含”关系—⼦集(1)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集。
记作:(或BA)。
读作“A包含于B”,“B包含于A”。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读作“A不包含于B”,“B不包含于A”。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部分;(2)A与B是同⼀集合。
2.“相等”关系—集合相等、真⼦集①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够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集合的类型及特点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如无序性、确定性等。
3. 练习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列举五个常见的集合,并说明其表示方法。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1.2 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规则集合运算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运算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3. 练习集合运算,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 练习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基本要素,巩固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识别和理解给定的函数,说明其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性质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数学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总3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2-,所以解集为2-⎬⎭)奇数集合}1,k k +∈Z ; )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填空:”).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2) {2}(3) {1}=9}={3,-3}x x=x x= {|2};⑸{0};1,1}{|x x【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即A x x 集合A与集合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 (4) A ={2,4},B ={1,2,3,4}.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强调 含义 说明 启发 引导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25例3设AB.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A}y+=,求23.设{A=},求创设情景问题1 某班有团员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求A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xx01x活动探究读书部分:教材章节1.3;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1.3;【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求A B,U}U.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集合A在全集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U U集合A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的元素组成的集合.{0,2,6,7,8,9 A=U{0,1,2,4,6,9 B=U设U=}12x-<作出集合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A=说明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因为端点2A.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非空集合A∩(AU U U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3U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U U,)() U U ,()UA B,()A BU.分析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U{ U()(){}0,2,6,9U UA;()(){}0,1,2,4,6,7,8,9 U UA B=;){0,1,2,4,6,7,8,9B=因为{1,3,4,5,7,8A B=(){0,2,6,9UA B=4 设全集U =R,集合U ,UB,A分析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R,A={U,所以UB={x-A B=R.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2,3,4,5,6,7,8U=)()U UA B.2.设{}|0180Uαα=<<,{}|090Aαα=<<,{}|90180Bαα=<<,求U A,U B,()()U UA B)U UB.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相等性和包含性。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并、交、补运算。
二、教案内容:第2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教案内容:第3章实数与不等式3.1 实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说明解法技巧。
四、教案内容:第4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关系,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点、线、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