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代_著名建筑师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99
现代建筑五大师——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赖特、阿尔托的分析内容摘要: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
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功能空间异同有机人情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
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
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
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建筑大师戴念慈田仁合建101-1 学号2010645011191人物简介戴念慈(1920-1991),建筑设计大师,他是继梁思成、杨廷宝等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戴念慈的设计作品众多,自学生时代起,他便喜爱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领悟真谛,戴念慈彻底理解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使古老的传统重新活跃起来”的涵义,让文化传统迸发生命力。
戴念慈一生做过很多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
2主要作品简析2.1北京饭店西楼戴念慈的新设计选择与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正中的大门廊高达三层,五开间,布满雕饰,顶层以圆卷廊替代了旧楼顶部的圆券窗,强化了顶部的虚实对比,这些设计都使西楼显得更为典雅与庄重,与旧楼又有所区别。
西楼的西侧不远即为紫禁城,为与古老的建筑风格相呼应,设计师在屋顶采用小坡檐,两端处理成二重檐楼阁式,四角各建有一个重檐攒尖顶小亭子,体现了当时所要求的民族形式。
西楼的外墙饰面为水刷石,选用一种北京本地产的暗红色毛石,经粉碎后打到墙面上,不退色,不掉皮,既具有石头的质感,而又比花岗石便宜很多。
暗红色的石质墙面与故宫的红墙相协调,庄重而又内敛。
戴念慈选择了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如圆拱大窗、凸窗、铁花栏杆阳台等,加以搭配重组,运用于新楼设计,同时将檐口、窗洞上下线等与老楼找齐,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外观协调。
同时,他强调西楼的对称感和体量感。
西楼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门厅与宴会厅之间缺乏过度。
客人进门后,来不及脱衣帽即达正厅,宾主仓促相遇,显得有些窘促,周恩来总理曾为此提出批评。
试想当时戴念慈仅30岁出头,或许根本没有亲历过重大的外交场面,不了解礼仪程式。
实践出真知,这对大师也是适用的。
出生于浙江的明星张开济,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张开济。
张开济。
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
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
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
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
中文名,张开济。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20XX年9月28日。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主要成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建筑设计大师。
人物生平。
张开济。
1912年生于上海。
原籍杭州。
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建筑大师”称号。
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建国前曾在上海。
南京。
成都。
重庆等地建筑事务所任建筑师。
建国后。
历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总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
第六届常务理事。
曾任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他曾设计天安门观礼台。
革命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钓鱼台国宾馆。
北京天文馆。
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济南南郊宾馆群等工程。
1951年与孙靖完婚。
于20XX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1949年。
张开济从上海来到北京。
开始人生与事业的新起点。
经朋友介绍。
他认识了贤淑端庄的孙靖。
孙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伯父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解放前。
孙家在今天的史家胡同有两个大宅院。
可谓旺族。
新中国成立前夕。
孙靖随姐姐。
姐夫一起赴台湾。
后辗转到了广州。
以后回到北京。
相识不久。
二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那一年。
张开济39岁。
孙靖28岁。
从此开始了相濡以沫55年携手同行的生活。
婚后。
特别是有了孩子后。
孙靖放弃了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伟人第一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杰出的建筑师伦勃朗。
伦勃朗生活在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
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和海牙宫。
伦勃朗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对建筑的热爱和才华,使他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一代宗师。
第二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如普利茅斯艺术学院和巴黎圣母院。
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是“形式即功能”,他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建筑风格,引领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在功能和实用性上也十分出色,为建筑工程领域树立了榜样。
第三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博物馆和美洲科研分析所。
赖特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和理念,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致力于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作品。
赖特的建筑思想和创新精神,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以上这几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还有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他们为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才华和热情,推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们,在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城市和社会。
让我们向这些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们致敬,感谢他们为建筑事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
五名工程个人简介
吴良镛
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张开济
张开济,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
杨廷宝
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贝聿铭(Pei,Leoh Ming)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
张永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同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1] 。
中文名:张永和国籍:美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教授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主要成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展开代表作品:十年大事记馆,《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学位:硕士国外经历张永和于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
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
理论家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另有《建筑十卷》。
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
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
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
强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
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5列杜(Ledoux)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
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者住宅。
国际主义四大建筑师1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
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2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
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
阿罗伊斯李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7年)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1911年)黑尔街(Heerstra?e)住宅,柏林,(1913年)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1926年)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与卡尔·里本克奈西特(Karl Liebknecht)纪念像(已毁),柏林,(1926年)白院聚落主持人之一,斯图加,(1927年)图根哈特别墅(Tugendhat),捷克,(1928年-1930年)朗根(Lange)与艾斯特尔博士(Dr. Esters)别墅,克雷费尔德,(1928年-1929年)万国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9年)Verseidag公司工厂建筑,克雷费尔德,(1931年)列克(Lemke)之屋,柏林,(1932年-1933年)法尔斯沃斯住宅,伊利诺伊州,(1946年-1951年)湖滨公寓,芝加哥,(1950年-1951年)西格拉姆大厦与非力普·强生(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曼哈顿,(1954年-1958年) 新国际画廊,柏林,(1965年-1968年)3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简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二十世纪的天才建筑师有:第一代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第二代有贝聿铭、路易·康。
第三、四代诺曼·福斯特、盖瑞、冉·库浩斯等。
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五个建筑学新观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其思想于 1926年公布于众。
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带形长窗和自由立面。
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里斯本车站密尔沃基美术馆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现代建筑四大师现代建筑四大师:与时间为伴的不朽艺术过去一个世纪见证了建筑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位杰出的建筑师以其卓越的设计才华和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现代建筑的面貌。
本文将介绍四位被誉为现代建筑四大师的杰出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易斯·康(Le Corbusier)、米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托马斯·杰佛逊。
以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首的现代建筑四大师,通过独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结构技术,彻底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
赖特在其职业生涯中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例如被誉为“现代建筑学之父”的耐特别宅邸。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而闻名。
赖特的作品强调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倡“有机建筑”理念,即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共同呼吸。
第二位现代建筑四大师是法国建筑师路易斯·康,他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先驱之一。
康的设计以简洁、平衡和功能性为特色,追求“机器美学”,即利用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新材料来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
他设计的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巴黎的巴黎市圣母院和印度昌迪加尔的印度国会大厦。
康的建筑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精神,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又追求艺术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米斯·凡·德罗是现代建筑中另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少即是多”,即在设计中去除一切多余的装饰和细节,追求极简主义的风格。
米斯的作品以其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而闻名,著名作品包括德国柏林的国家美术馆和美国芝加哥的西联大厦。
米斯通过精确的比例和使用钢材等新材料,创造了明亮、开放且高度功能性的空间。
最后一位现代建筑四大师是托马斯·杰佛逊,他是美国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佛逊的作品致力于保护环境和传统,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而非将其与环境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