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代_著名建筑师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99
现代建筑五大师——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赖特、阿尔托的分析内容摘要: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
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功能空间异同有机人情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
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
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
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建筑大师戴念慈田仁合建101-1 学号2010645011191人物简介戴念慈(1920-1991),建筑设计大师,他是继梁思成、杨廷宝等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戴念慈的设计作品众多,自学生时代起,他便喜爱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领悟真谛,戴念慈彻底理解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使古老的传统重新活跃起来”的涵义,让文化传统迸发生命力。
戴念慈一生做过很多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
2主要作品简析2.1北京饭店西楼戴念慈的新设计选择与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正中的大门廊高达三层,五开间,布满雕饰,顶层以圆卷廊替代了旧楼顶部的圆券窗,强化了顶部的虚实对比,这些设计都使西楼显得更为典雅与庄重,与旧楼又有所区别。
西楼的西侧不远即为紫禁城,为与古老的建筑风格相呼应,设计师在屋顶采用小坡檐,两端处理成二重檐楼阁式,四角各建有一个重檐攒尖顶小亭子,体现了当时所要求的民族形式。
西楼的外墙饰面为水刷石,选用一种北京本地产的暗红色毛石,经粉碎后打到墙面上,不退色,不掉皮,既具有石头的质感,而又比花岗石便宜很多。
暗红色的石质墙面与故宫的红墙相协调,庄重而又内敛。
戴念慈选择了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如圆拱大窗、凸窗、铁花栏杆阳台等,加以搭配重组,运用于新楼设计,同时将檐口、窗洞上下线等与老楼找齐,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外观协调。
同时,他强调西楼的对称感和体量感。
西楼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门厅与宴会厅之间缺乏过度。
客人进门后,来不及脱衣帽即达正厅,宾主仓促相遇,显得有些窘促,周恩来总理曾为此提出批评。
试想当时戴念慈仅30岁出头,或许根本没有亲历过重大的外交场面,不了解礼仪程式。
实践出真知,这对大师也是适用的。
出生于浙江的明星张开济,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张开济。
张开济。
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
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
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
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
中文名,张开济。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20XX年9月28日。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主要成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建筑设计大师。
人物生平。
张开济。
1912年生于上海。
原籍杭州。
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建筑大师”称号。
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建国前曾在上海。
南京。
成都。
重庆等地建筑事务所任建筑师。
建国后。
历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总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
第六届常务理事。
曾任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他曾设计天安门观礼台。
革命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钓鱼台国宾馆。
北京天文馆。
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济南南郊宾馆群等工程。
1951年与孙靖完婚。
于20XX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1949年。
张开济从上海来到北京。
开始人生与事业的新起点。
经朋友介绍。
他认识了贤淑端庄的孙靖。
孙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伯父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解放前。
孙家在今天的史家胡同有两个大宅院。
可谓旺族。
新中国成立前夕。
孙靖随姐姐。
姐夫一起赴台湾。
后辗转到了广州。
以后回到北京。
相识不久。
二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那一年。
张开济39岁。
孙靖28岁。
从此开始了相濡以沫55年携手同行的生活。
婚后。
特别是有了孩子后。
孙靖放弃了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伟人第一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杰出的建筑师伦勃朗。
伦勃朗生活在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
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和海牙宫。
伦勃朗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对建筑的热爱和才华,使他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一代宗师。
第二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如普利茅斯艺术学院和巴黎圣母院。
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是“形式即功能”,他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建筑风格,引领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在功能和实用性上也十分出色,为建筑工程领域树立了榜样。
第三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博物馆和美洲科研分析所。
赖特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和理念,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致力于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建筑作品。
赖特的建筑思想和创新精神,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以上这几位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还有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他们为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才华和热情,推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们,在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城市和社会。
让我们向这些建筑工程施工的伟人们致敬,感谢他们为建筑事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
五名工程个人简介
吴良镛
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张开济
张开济,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
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
杨廷宝
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贝聿铭(Pei,Leoh Ming)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