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 格式:docx
- 大小:27.40 KB
- 文档页数:8
《论毅力》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年,梁启超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
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这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泌》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
1897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5年之问,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
高中语文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2019.09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仓库少内,便事左右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担当C居域中之大大:地域广泛 D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3,下列加点词与“虽董之以严刑”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尔安敢轻吾射。
C.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6,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
(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9,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论毅力(节选)》课时训练_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目录》摘要:)气()透()()关()遇()再挫()而退(),)以()兼旬()期()行千里地者()其()风潮()()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其逆()而()突()()而()得()从容()以()容()其顺()(说明试卷课堂练习用强调言词义和用法巩固掌握强调言句式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效试卷上设立学卡片、采撷拓宽视野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容和论说方法理掌握)(课堂或修5分钟完成)释重词天下古今成败()林()若是()其莽然()不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以()迭乘()无论事()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阻力译【句式和句关系】、(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段落容概括答案】段提出心论古今外事业成败关键就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手法突出要阐明心论以统领全【参考译】普天下古往今成功和失败事情验教训是如多而情况和途径不又是那样纷芸复杂推究他们什么成功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就成功失就失败释重词其()阻力虽()或()或()而要()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志力()薄弱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以()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气()透()()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关系?)非至强()人有()能()善其终者也()(句关系?)译【句式和句关系】、其事愈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关系?)、非至强人能善其终者也(句关系?)【段落容概括答案】二段从人生历程般规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事情不分都有阻力从人生历史般规律论证毅力重要性说明只有毅力至强人才能获得成功(这段首先从纵向方面说明规律人生历程顺逆相人生抵说概是逆境居十分六七顺境只居十分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阻力这就心论提供了理论根据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须要有毅力然又从横方面分析人们对待逆境和阻力不态作者论说了四种人有志力薄弱士次强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种不类型人对待逆境和阻力态不他们都是非至强者只有至强人才能善终这就用分析论证了毅力重要性)【参考译】人生历程致不顺利境遇占十分六七顺利境遇也占了十分三四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隔着交替而不论事情是是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有但总定是不可避免那么志和能力薄弱人开始候定会说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天下事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等到很快尝试到阻力突然临就颓然丧失了勇气;那些志能力次弱人凭着气通了关但遇到二次挫折就退缩了;志能力稍强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事情越遇到挫折也越多要不退缩也越难不是极其坚强人不能善始善终把事情进行到底释重词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逆()必有()顺()逆()必有()顺()(句关系?)盘根错节()()既()破而()遂有()应刃而()()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成以()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我()蹇()遭逢()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所()而()其()能征()蹇()焉()利用()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关系?)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期()行千里地者()其()风潮()()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力()冒()其逆()而()突()()而()得()从容()以()容()其顺()我()则()或()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译【句式和句关系】、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逆必有顺逆必有顺(句关系?)、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成以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我蹇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所而其能征蹇焉利用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关系?)【段落容概括答案】三段从顺境和逆境相换论证毅力重要性作者认逆会向顺化逆会向顺化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克困难批评看见人成功就认是幸运儿错误态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人都是样而定成败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二作者又以操舟比喻操舟都会碰到顺逆两种情况遇到逆境有两种情况种是以艰苦忍耐力冒其逆突;种是遇逆而返终不达彼岸对比下进步说明要使逆境顺境关键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顺境【参考译】如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不顺利必定有顺利不不顺利必定有顺利了盘根错节复杂情况以随便会有迎刃而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成功认这人概是幸运儿老天爷特别宠爱他又认我是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这种人怎么能知道所谓倒霉幸运他与我都是相而能不能征这倒霉利用这幸运就是他成我败区别所再拿驾船做比方如以二十天行千里路程其风向潮流或顺或逆常是相交错人以艰苦忍耐力量迎着逆风冲然可以从容地前进渡顺风段;而我或者天就回了或者两三天就回了或者五六天就回了因对岸就始终不能达到释重词孔子曰譬如()()山()成()箦()止()吾止也(句关系?)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句关系?)孟子曰有者()譬若()掘井()掘井(省略)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成败数()视()()而已()译【句式和句关系】、譬如山成箦止吾止也(句关系?)、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句关系?)3、掘井(省略)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段落容概括答案】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对举总结论证毅力重要以结束全这段用孔孟言总结说明做事重坚持也就是说所谓毅力也就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做事成败数视而已【参考译】孔子说比堆座山只差筐土没有堆成如停止就停止了;又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孟子说要干事人就象掘井掘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口废井成败道理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疑难词句】.若是其莽然不途也莽然是广众多样子.而顺逆两境又常相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3.及骤尝焉而阻力猝猝是突然思.盘根错节既盘根错节就是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烦难复杂不易5.而随有应刃而日应刃而是顺着刀口就分隔开了比喻事情容易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成艳羡是非常羡慕7.以是殆幸运儿殆是概差不多思8.又以我蹇遭逢蹇是跛足引申艰难、困厄遭逢是遭遇9.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庸讵就是岂怎么【背景介绍】是戊戌变法失败不久写勉励处逆境人不要因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困难继续前进【主旨】全心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写戊戌变法失败以维新派人士有被杀有流亡有退隐梁启超逃亡日还想努力进取是写《论毅力》勉励处逆境有志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写作特】特是全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说理方法二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三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运用使要阐明道理具体形象①全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篑和虽覆溃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结从而突出了全心论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开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严谨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运用使要阐明道理具体形象比喻如操舟喻;造山以填土喻;掘井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毅力层递是指三或三以上思递进而形式相近语句排列起修辞方法有两处用层递手法是二段对身处逆境五种不态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人毅力二是三然段操舟对比这几种情况对比用层递式以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重要性【扩展练习】、出层递句、出比喻句并说明比喻含义附扩展练习参考答案、层递句()面对逆境与阻力五种人不态和结志力薄弱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人层进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不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其顺;我则或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层次层递将反是者败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比喻句含义()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孔子山喻无毅力者功亏篑(3)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复篑、吾往也()孟子掘井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19 论毅力(yìlì)(节选)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迭.乘( ) 未成一篑.( ) 庸讵.( ) 蹇.于遭逢( )答案:dié kuì jù jiǎn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要.其何以成何以败〔〕(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答案:(1)要领,引申为总结 (2)突然 (3)只是 (4)规律3.请选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 )以为..弱者,乘一时之意气..天下事固易易也 B.其次平地..再.挫而退答案:A解析:A项“以为〞为“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
B项的“次〞是修饰后面的“弱〞的,和“其〞不是一个词。
C项的“平〞是动词,为“平整〞的意思。
D项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再〞为“再一次〞的意思。
4.填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______________家、学者。
字卓如,号____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新会人。
后来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进运动的宣传家。
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当时的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明晰。
其作品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áàn):政治任公饮冰室主人 ?少年中国说? ?饮冰室合集?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请选出以下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一样的一项( )答案:A解析:A项的两个“然〞用法一样,都是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
B项的前一“固〞为“本来〞的意思,后一“固〞为“一定〞的意思。
C项的前一“及〞为动词,到,后一“及〞为介词,等到。
D项的前一“假设〞为“比得上〞的意思,后一“假设〞为“比方〞的意思。
2.请选出对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①②一样,③④也一样B.①②一样,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一样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D解析(jiě xī):①中的“以〞相当于“而〞,表顺接。
大学语文应试模拟试卷第一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A.《论语》 B.《庄子》C.《孟子》 D.《左传》 [ ] 2.《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A.反对 B赞成C.无所谓 D.顺其自然 [ ] 3.梁启超的《论毅力》写于A.戊戌变法之前 B.戊戌变法失败后C.五四运动之时 D.五四运动之后 [ ] 4.《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指斥的对象是A.武姜 B.郑武公C.郑庄公 D.共叔段 [ ] 5.《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与李广构成对比关系的人是A.匈奴射雕者 B.李蔡C.程不识 D.王朔 [ ] 6.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是A.苏轼 B.王安石C.柳永 D.晏殊 [ ] 7.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是A.杜甫 B.王维C.李白 D.高适 [ ] 8.《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一诗贯穿全诗的线索是A.月夜 B.笛声C.泪痕 D.歌舞 [ ] 9.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A.悼亡诗 B.抒情词C.咏物词 D.怀古词 [ ] 10.“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刘郎指的是A.刘彻 B.刘备C.刘邦 D.刘裕 [ ] 11.被誉为“曲状元”的作家是A.马致远 B.白朴C.关汉卿 D.郑光祖 [ ] 12.苏轼的《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A.明月、江水、秋花 B.江水、明月、清风C.清风、黄花、梧桐 D.清风、明月、芦荻 [ ] 13.在《宝玉挨打》中,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的人物是A.王熙凤 B.贾母C.薛宝钗 D.贾政 [ ] 14.《大同》论证理想社会时主要运用了A.演绎法 B.归纳法C.对比法 D.类比法 [ ] 15.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是宋词史上作词最多的词人 B.李清照号青莲居士C.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 ]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采用的驳论方法是A.反驳论据 B.反驳论点C.反驳论证过程 D.反驳论证方式 [ ] 17.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的行为中蕴涵着A. 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C.人本思想 D.民本思想 [ ] 18.《故都的秋》一文的体裁是A.游记散文 B.说理散文C.抒情散文 D.叙事散文 [ ] 19.《日出》的情节结构特点是A.回顾式写法 B.开放式写法C.闭锁结构 D.片段写法 [ ] 20.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A.契诃夫 B.伏尔泰C. 屠格涅夫 D.泰戈尔 [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江苏省无锡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 梁启超的《论毅力》写于A.戊戌变法之前B.戊戌变法失败后C.五四运动之时D.五四运动之后2.屈原的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B.自然主义C.浪漫主义D.写实主义3.以下哪篇作品属于短篇小说()A.A.《爱尔克的灯光》B.《秋夜》C.《北方》D.《故乡的野菜》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A.排比B.夸张C.比喻D.比拟5.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通过回忆姐姐的命运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A.对理想的追求B.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否定C.对不幸者的哀悼D.对故居的留恋6.下列带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盖:猜想。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被。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如此,这样。
D.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见:见识。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A.山水诗B.田园诗C.边塞诗D.怀古诗8.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尽力倡导的是()A.称霸天下B.王道仁政C.无为而治D.民贵君轻9.梁启超写《论毅力》,其主要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归谬法D.正反对比法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借姐姐的悲惨命运来()A.揭示人生命运的“偶然”和“意外”B.诉说对亡姐善良心性的敬重C.暴露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罪恶D.抒写对新生活理想的向往11.第10题《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一诗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2.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元可逃避者也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13.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A.左右皆(笑)之,以告。
B.冯谖(客)孟尝君。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大学语文期末试题(三)及参考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项选择题1.“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 B )A.《论语》B.《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左传》D.《秋水》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的是( C )A.孔子 B. 庄子C. 孟子 D.李斯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倡导者是( D ) A.孔子B. 司马迁C. 庄子D. 孟子4.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是为了(C )A.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B.揭露统治者欺压百姓的罪行C.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罪归于年景不好的观点D.指责梁惠王不能开仓赈济灾民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作者是( A )A.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的B.围绕着“五十步”为什么不应当“笑百步”的问题展开C.围绕着如何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问题展开的D.围绕着为什么要改变“罪岁”的态度问题展开的6、《寡人之于国也》展开叙述的线索是(B )A.移民,移粟B.民不加多C.以五十步笑百步D.王无罪岁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D )A.归纳法B.演绎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B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D.王无罪岁9、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的是(D)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10、《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手法是(B)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1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是(C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风尚的主要措施是(D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议题是( C )A、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如何使民加多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1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论证方法是( D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14.《寡人之于国也》贯穿全文的论题是(C)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民何以才能够“加多”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1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B)A.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 .以法治国奖励耕种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16.《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 B )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B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17.《寡人之于国也》贯穿全文的论题是(C)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1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论证方法是( D )A.演绎法B.归纳法C.类比法D.对比法19.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C)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20、《秋水》中,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基于的客观理念是(D )A、为政以德的道德B、吸纳人才的主张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21、《秋水》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D )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22.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黑暗社会现实的是( C )A.孔子 B.孟子 C.庄子D荀子.23、《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大理矣。
高中语文第19课论毅力(节选)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_______________ ,云归而岩穴瞑。
2,希望是给予积极进取的人,成功是给予坚持到底的人,健康是给予涵养身心的人,财富是给予勤俭精明的人,成绩是给予勤勉好学的人,智慧是给予用心学习的人,机会是给予准备完全的人……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你也许亲身经历过.耳闻目睹过.畅想思考过。
请以此为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阅读《地震的前兆》选文,完成①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②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③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④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料,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试卷设计李寿锋(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论说方法的理解掌握。
)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
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评价和创作小说的人。
他论著甚丰,变法前主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
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
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解释重点字词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毅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内容概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试卷设计李寿锋(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论说方法的理解掌握。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
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评价和创作小说的人。
他论著甚丰,变法前主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
【文体知识】[来源:数理化网]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
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解释重点字词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来源]译文【句式和句间关系】1、(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
【参考译文】普天之下古往今来,成功和失败的事情经验教训是如此之多,而情况和途径之不同又是那样纷芸复杂,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失之就失败。
解释重点字词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间关系?)。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句间关系?)。
译文【句式和句间关系】1、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间关系?)。
2、非至强之人,未能善于其终者也(句间关系?)【段落内容概括答案:】第二段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阻力,从人生历史的一般规律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说明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这段首先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明一个规律,人生历程,顺逆相间,人的一生大抵说来,大概是逆境居十分之六七,顺境只居十分之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的阻力,这就为中心论点提供了理论根据。
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须要有毅力。
然后又从横的方面来分析人们对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态度,作者论说了四种人,有“志力薄弱之士”,“次强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逆境和阻力的态度不同,他们都是“非至强者”,只有至强的人才能善终。
这就用分析论证了毅力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人生的历程,大致不顺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顺利的境遇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间隔着交替而来的,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很快尝试到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勇气;那些意志能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也越多,要不退缩也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不能善始善终把事情进行到底的。
解释重点字词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句间关系?)。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间关系?)。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译文【句式和句间关系】1、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句间关系?)。
2、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间关系?)。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来源]第三段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一,作者认为小逆之后会向小顺转化,大逆之后会向大顺转化,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
批评看见人家成功就认为是幸运儿的错误态度。
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
第二,作者又以操舟为比喻,操舟都会碰到顺逆两种情况,遇到逆境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突过;一种是遇逆而返,终不达彼岸。
对比之下,进一步说明要使逆境转为顺境关键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转为顺境。
【参考译文】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不顺利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不不顺利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随之便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幸运儿,老天爷特别宠爱他,又认为我是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
这种人怎么能知道所谓“倒霉”,“幸运”,他与我都是相同的,而能不能征服,这个“倒霉”利用这个“幸运”,就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拿驾船来做比方,如果以二十天的时间行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的或顺或逆,常是互相交错的。
人家以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逆风冲过去,然后可以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的一段;而我或者一天就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对岸就始终不能达到。
解释重点字词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句间关系?)。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句间关系?)”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省略:)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句式和句间关系】1、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句间关系?)。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句间关系?)3、掘井(省略:)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第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对举总结论证毅力的重要,以此结束全文。
这段用孔孟之言总结说明做事重在坚持,也就是说所谓的毅力也就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做事,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就此停止了;又如好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要干事的人,就象掘井,掘的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
成败的道理,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疑难词句注解】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莽然是广大众多的样子。
2.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的呈现。
3.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是突然的意思。
[来源]4.盘根错节之既经。
盘根错节就是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烦难复杂,不易解决。
5.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应刃而解是顺着刀口就分隔开来了。
比喻事情容易解决。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艳羡是非常羡慕。
7.以为是殆幸运儿。
殆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8.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蹇是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
遭逢是遭遇。
9.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
庸讵就是岂,怎么。
【背景介绍】本文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写的。
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主旨】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
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来源][来源]【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①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来源:数理化网]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中严谨。
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