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上和差的变化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系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系各册教材安排内容1.数与代数长期以来,数与代数的内容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大户”,新课程与传统的数与代数内容相比,对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处理方式上,有了许多实质性的改变。
(1)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尤其是对大数的感受。
(2)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3)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索。
(4)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
(5)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6)减少公式,降低对记忆的要求。
(7)降低了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
续表表“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面熟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新课程将“几何”拓展为空间和图形,更加突出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与传统教材比:(1)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2)增强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等内容(3)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4)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5)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6)在小学阶段,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计算。
3统计与概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
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不仅如此,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另一方面,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将会涉及解决问题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分数、比值等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与概率应强调与注意以下几点,(1)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
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小格大格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
第7单元找规律第2课时找规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概括出规律, 并能按规律写数.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 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 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找规律填数.难点:能够根据图与图、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概括出规律, 并能按规律写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填一填.2.讨论:观察每列图形, 图形和数字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点?3.小结:每列的图形和数字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在重复出现.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出示课题〕二、新课讲授1.教学例3〔1〕.〔1〕出示图片〔1〕.师:请观察这组图形和数的变化, 并与练习题相比. 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 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摆.生1:摆3个正方形、摆6个正方形、摆9个正方形、摆12个正方形.生2:通过摆图形, 我发现□的个数不断增加. 下一个图形总比前一个图形多3个.师:这行图形的排列还是重复出现吗?与前面图形的排列相同吗?生3:不是重复出现的. 与前面图形的排列不相同.师:对! 再来看看这些图形下面所对应的数字, 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从这列数字中, 你发现了什么?生:每个图形下面对应的数字, 表示的是拼这个图形所需要的□的个数. 这行数字是按3、6、9、12……的顺序排列的.师:这行数字, 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几?算一算.生:6-3=3, 9-6=3, 12-9=3.师: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生: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3,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3, 相邻的两个数相差3.板书:师:相邻的两数相差3, 就是这行数的规律.师:试着往下填一填, 后面的数应怎样排列?学生独立填数.汇报、交流.板书:〔2〕出示图片〔2〕.出示图片.师:请大家观察这组图形以及对应的数字, 找一找这行数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汇报、交流.师:有规律吗?生1:有.师:有什么样的规律?生1:这行数字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生2:都是单数.生3:是按11、9、7、5的顺序出现的.师:请大家算一算, 相邻的数字相差几?生4:11-9=2, 9-7=2, 7-5=2. 所以都是相差2. 生5: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多2,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2.师:很正确!板书:师:相邻的数字相差2, 就是一行数的规律.师:请大家试着填一填, 5后面的两个数应该怎样填?学生独立填数. 汇报、交流.板书:2.教学例3〔2〕.出示下面两行数.〔1〕5 10 15 20 25 ____ ____〔2〕24 20 16 12 8 ____ ____师:观察上面两行数, 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小组先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师:谁来说说第一行数的规律.生:第一行数, 相邻的两数相差5.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10-5=5, 15-10=5, 20-15=5, 25-20=5.生2:我是5个5个地数, 5、10、15、20、25. 所以相邻的两个数相差5.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相邻的两个数相差5, 就是这行数的规律.板书:师:按照这个规律, 你能接着填数吗?生:能.师:填几?生1:25加5等于30, 第一条横线上填30.生2:30加5等于35, 第二条横线上填35.师:第一行数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出来了, 下面说第二行数的规律. 生1:这行数都是双数.生2:它们是按从大到小排列的.生3:相邻的两个数相差4.师:是吗?怎样能验证一下?生:用减法算一下.师:好! 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交流.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行数的规律?生:相邻的两个数相差2.师:对! 请大家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填数. 学生填数后, 交流.板书:三、课堂作业“做一做〞的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填数.〔2〕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涂色、填数.〔2〕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4题.〔1〕让学生观察黄珠子和蓝珠子是怎样排列的.〔2〕继续观察黄珠子的个数和蓝珠子的个数各有什么规律.〔3〕讨论:方框里应该画什么珠子?画几个?二十的第5题.〔1〕让学生独立填数.〔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规律的, 规律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数的排列规律. 每一行数相邻的差是相等的, 它们的差有的是1, 有的是2, 有的是3或者5等.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 找出每行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 从而找出形成每行数的排列规律.第2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 使学生看清照片.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刚我们看不清, 现在却看清了呢?2、联系生活实际.〔1〕观看主题图.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 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 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 学习新知(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 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例如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2:1放大之后的图形, 并在小组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 它有一条斜的边,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学生试概括发现, 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 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 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三、拓展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 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 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四、总结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五、作业布置教材60页做一做【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优秀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篇1说教材我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商的变化规律”,这是一节新授课,“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由此我定了一下教学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题卡、小黑板我们的`校本研修主题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使用激励性语言。
我在本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适时,适当,适量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章节总复习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1.(2020春•怀宁县期末)在一个长13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A .13厘米B .10厘米C .3厘米D .23 厘米2.(2019秋•永吉县期末)下面三个信封中分别装有一张四边形的硬纸板,并且硬纸板都已经露出一部分,从()号信封中抽出的硬纸板的形状一定是正方形.A .B .C .3.(2019秋•綦江区期末)在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正好和原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剪的是图()A .B .C .4.(2019秋•邛崃市期末)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A .4B .6C .8二.填空题5.(2020秋•江都区期中)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剩下的部分周长是厘米.6.(2020秋•太康县期中)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倍.7.(2020春•陇县期末)拼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根小棒,拼两个至少要根小棒.8.(2020秋•浑源县期中)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40米,小明沿着它的四周跑了3圈,小明一共跑了米. 9.(2020秋•射阳县期中)一个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的长方形,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余下的周长是分米.三.判断题10.(2020秋•南丹县期中)长方体的每个面都相等. (判断对错)11.(2019秋•景县期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四条边长度的和.(判断对错)12.(2019秋•温县期末)如图中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周长的4倍.(判断对错)13.(2019春•东海县月考)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4平方厘米.(判断对错)四.计算题14.(2019秋•鹿邑县期末)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15.(2018秋•莲湖区校级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五.应用题16.(2019秋•会宁县期末)学校操场长90米,宽60米,小明沿着操场边线跑4圈是多少米?17.(2019秋•长沙期末)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小亮沿泳道游2个来回,小亮共游了多少米?18.(2020秋•浑源县期中)刺绣小组完成了一幅“十字绣”画,这幅画长80厘米,宽60厘米,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再做一个边框挂在墙上.用一根3米长的铝合金条做边框够不够呢?六.解答题19.(2018秋•江宁区期末)量一量,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20.(2018秋•海陵区校级期末)张大妈打算用篱笆在墙边围一块长15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菜地一面靠墙,另三面围篱笆.画出两种不同的围法,并分别算出篱笆的长度.方法一:方法二:强化提优练一.选择题1.(2018秋•通州区校级期末)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宽6厘米的长方形,长最大是()厘米.A .26B .58C .28D .102.(2018秋•成华区期末)把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沿中线对折成长方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周长比原来减少了一半B .周长比原来增加了10厘米C .周长比原来减少了10厘米D .周长不变3.(2018秋•南通期末)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正方形的周长.A .等于B .大于C .小于4.(2017秋•端州区期末)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宽是7米,它的长是()A .5米B .9米C .11米二.填空题5.(2018秋•临洮县期末)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倍.长方形的周长是{+}2⨯6.(2018秋•宜昌期末)用一根铁丝围成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改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7.一个长方形,周长是48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厘米,长是厘米.三.判断题8.(2018秋•宜昌期末)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判断对错)9.(2019秋•新泰市校级期中)一个操场的周长是400厘米.(判断对错)四.计算题10.如图是一个凹字形的花圃,求花圃的周长.1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五.应用题12.(2016秋•武汉期末)把长16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宽比长少12厘米,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13.(2014秋•临沭县期末)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为65米,小明沿着正方形草坪的一周走了5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14.王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8米,宽是4米,在这块菜地的三边围上篱笆,至少需要多长的篱笆?15.用一条长29厘米的彩带把一张正方形卡片围一周,还长出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六.解答题16.(2018秋•方城县期末)张大伯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地,菜地长8米,宽6米,其中一面靠墙(如图),篱笆长多少米?17.(2020春•洪泽区校级期中)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20米,宽80米,小明绕操场跑了5圈,一共多少米?合多少千米?18.(2018秋•汝城县期末)用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将它改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参考答案基础达标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长方形的宽已知,长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长方形的宽,据此解答.【解答】解:因为长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故选:B.2.【分析】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据此解答.【解答】解:根据正方形的特征可知:图B已露出了相邻两条边相等且相邻两条边的夹角是直角,所以从B 号信封抽出的硬板纸的形状一定是正方形.故选:B.3.【分析】由题意,3种方法中周长不同,选项B剩下部分的周长就等于正方形的周长,选项A和选项C剩下部分的周长不相等,选项A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两条宽,选项C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两条长,据此解答.【解答】解:选项A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两条宽;选项B剩下部分的周长就等于正方形的周长;选项C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两条长.故选:B.4.【分析】长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长方形的宽,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因为在长方形中折成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故选:B.二.填空题5.【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在这张长方形纸片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剩下部分的长是6厘米,宽是(86)-厘米,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866)2-+⨯82=⨯=(厘米)16答: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剩下部分的周长是16厘米.故答案为:6,16.6.【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解答,正方形的周长:4=,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知:一C a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据此解答.【解答】解:正方形的周长:4C a=,边长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3倍,所以它的周长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故答案为:3.7.【分析】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4条边,所以拼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4根小棒,拼两个至少要8根小棒.【解答】解:因为正方形有4条边,所以拼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4根小棒,拼两个至少要8根小棒.故答案为:4,8.8.【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求出正方形菜地的周长,然后用菜地的周长乘跑的圈数即可.【解答】解:4043⨯⨯=⨯1603=(米)480答:小明一共跑了480米.故答案为:480.9.【分析】在一个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的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所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只能是4分米;则剩下部分是一边为4分米,另一边为642-=分米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即可解答.()2C a b【解答】解:(644)2-+⨯=⨯6212=(分米)答:剩下图形的周长是12分米.故答案为:12.三.判断题10.【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据此解答.【解答】解: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知:长方体的每个面都相等,说法错误,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故答案为:⨯.11.【分析】依据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定义,即围成平面图形的所有线段的和,就是其周长,据此即可判断.【解答】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四条边长度的和.故答案为:√.12.【分析】把小正方形的边长看做1,则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代入数据即可解答.【解答】解:把小正方形的边长看做1,则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的周长的:(24)(14)⨯÷⨯=÷842=答: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的周长的2倍.故答案为:⨯.13.【分析】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要用长度单位,不能用面积单位,依此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因为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要用长度单位,所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4平方厘米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四.计算题14.【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进行计算即可解答本题.【解答】解:284112()⨯=m+⨯(1835)2=⨯532=106()cm答:正方形的周长是112m,长方形的周长是106cm.15.【分析】(1)正五边形的周长=一条边长5⨯,据此代入数据即可解答.(2)如图所示,图形的周长就等于长和宽分别为5厘米和7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即可.【解答】解:(1)16580⨯=(米)(2)(57)2+⨯=⨯122=(厘米)24五.应用题16.【分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可以计算出一圈的长度,再乘以4即可得到小明沿着操场边线跑4圈是多少米.【解答】解:(9060)24+⨯⨯15024=⨯⨯=⨯3004=(米)1200答:小明沿着操场边线跑4圈是1200米.17.【分析】一个来回是2个50米,2个来回就是求4个50是多少.【解答】解:5022⨯⨯=⨯1002=(米)200答:小亮一共游了200米.18.【分析】要想知道3米够不够,首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求出这幅“十字绣”画的周长,然后与3米进行比较,如果它的周长等于或小于3米,说明够,否则就不够.【解答】解:3米300=厘米,+⨯(8060)2=⨯1402280=(厘米)<280300答:用一根3米长的铝合金条做边框够.六.解答题19.【分析】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分别量出各个图形中线段的长度(其中第2个图形可以转化为一个正方形),再根据图形的特点求出一周的总长度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2618)2+⨯=⨯442=(毫米)88答:图形的周长是88毫米.⨯=(毫米)16464答:图形的周长是64毫米.20.【分析】方法一:可以宽靠墙,篱笆的周长=宽+长2⨯;方法二:可以长靠墙,那么篱笆的周长=长+宽2⨯;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方法一:宽靠墙是篱笆的长为:+⨯8152830=+=(米)38方法二:长靠墙篱笆的长为:+⨯1528=+1516=(米)31答:宽靠墙时,篱笆长为38米,长靠墙时,篱笆的长为31米.强化提优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4=,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C a再根据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周长2÷-长方形的宽,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4826⨯÷-=÷-3226=-16610=(厘米)答:长最大是10厘米.故选:D.2.【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4C a=可求出原正方形的周长;根据正方形的分割特点,可得出分割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正方形的边长10厘米,宽是原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是5厘米,由此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答.C a b2()【解答】解:10440⨯=(厘米)÷=(厘米)1025+⨯(105)2=⨯15230=(厘米)-=(厘米)403010答:周长比原来减少了10厘米.故选:C.3.【分析】如图所示,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正方形多出正方形的2条边长的长度,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正方形多出正方形的2条边长的长度,故选:B.4.【分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2=+⨯,得出2C a b=÷-,列式解答即可.a C b【解答】解:3227÷-=-167=(米)9答:长是9米.故选:B.二.填空题5.【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 a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据此解答.【解答】解: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故答案为:4;长、宽.6.【分析】根据题意知改成正方形后,正方形的周长与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都等于铁丝的长度,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2=+⨯,求出周长,再除以4,就是正方形边长.据此解答.C a b【解答】解:(106)24+⨯÷1624=⨯÷=(厘米)8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故答案为:8.7.【分析】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已知长是宽的3倍,也就是长与宽的比是3:1,根据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长和宽,据此列式解答.【解答】解:314+=(份)3482÷⨯43=⨯24418=(厘米)1÷⨯48241=⨯244=(厘米)6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 6厘米,长是 18厘米.故答案为:6,18.三.判断题8.【分析】如果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必须保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解答】解:四条边相等的图形,四个角不一定都是直角,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9.【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用“米”做单位;据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我们学校操场的周长是400米;所以上面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四.计算题(【分析】根据图形的特点可知,这个花圃的周长相当于一个边长40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2个12米.根10.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404122⨯+⨯16024=+=(米)184答:花圃的周长是184米.11.【分析】通过平移图1转为长15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图2的周长等于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加上(52)⨯厘米,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图1.(159)2+⨯242=⨯=(分米)48答:它的周长是48分米.图2.(128)252+⨯+⨯=⨯+20210=+4010=(厘米)50答:它的周长是50厘米.五.应用题12.【分析】根据题意知道,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1682÷厘米,再由长与宽的差是12厘米,由此根据和差公式解决问题.【解答】解:长是:(168212)2÷+÷=+÷(8412)2=÷962=(厘米)48宽是:481236-=(厘米)答:围成长方形的长是48厘米,宽是36厘米.13.【分析】因为沿草坪走一圈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计算出一圈长度,再乘5,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4655⨯⨯2605=⨯=(米)1300答:他一共走了1300米.14.【分析】根据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要在长8米,宽4米的长方形菜地的三边围上篱笆,求最少需要多长的篱笆,也就是围这个长方形的两条宽边和一条长边,据此解答.【解答】解:842+⨯88=+=(米),16答:至少需要16米长的篱笆.15.【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把一张正方形卡片围一周,用了29128-=厘米的彩带,即正方形的周长为28厘米,再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用周长除以4,即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291)4-÷=÷284=(厘米)7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六.解答题16.【分析】根据图可知:一条长边靠墙,那么篱笆的长=长+宽2⨯,据此代数计算即可.【解答】解:862+⨯=+812=(米)20答:篱笆长20米.17.【分析】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求出操场一周的长度,再乘5即可.【解答】解:(12080)25+⨯⨯=⨯20010=(米)20002000米2=千米答:一共2000米,合2千米.18.【分析】因铁丝的长度不变,所以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等于长方形的周长,可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2=+⨯求出铁丝的长,再除以4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据此解答.S a b【解答】解:(86)24+⨯÷=⨯÷1424284=÷=(厘米)7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单元综合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妈妈带了488元,购买下面()组中的两件商品。
可以满足满500元减30元的活动,使带的钱刚刚好。
A.电饭锅386元,电磁炉219元B.烤箱329元,吹风机189元C.暖水瓶89元,炒锅366元2.一个加数增加128,另外一个加数减少128,和将()。
A.增加B.减少C.不变3.姐姐和妹妹各有88元人民币,姐姐送给妹妹32元后,妹妹比姐姐多()元。
A.32B.64C.884.两个数的差是152,如果被减数增加50,减数也增加50,这时差()。
A.变大B.变小C.不变5.下面数中,最接近450的数是()。
A.452B.489C.4636.海洋馆的海豚表演看台共有678个座位。
某学校一至三年级有342人,四到六年级有354人。
如果这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表演,看台的座位够坐吗?下面3位同学都认为座位不够坐,()的想法更合适。
A.军军B.笑笑C.丽丽7.绳子长200米,剪去45米,剩下的比剪去的多几米?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200-45B.200-45-45C.200+458.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A.506-197B.158+245C.1000-6999.一个电磁炉售价为286元,一个电吹风87元,妈妈去买这两样东西至少需要带()元。
A.350B .423C.373D.38510.妈妈准备购买一套衣服,上衣247元,裤子135元。
购买前妈妈要估计一下自己微信零钱里的400元够不够,下面估算方法最合适的是()。
A.B.C.D.二、看图列式11.我会看图列式计算。
三、脱式计算12.脱式计算.498﹣(146+237)843﹣(215+136)63÷(46﹣39)18+27÷9四、竖式计算13.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623481380490+=872380※654246-=+=※900476五、口算和估算14.直接写得数。
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习题案例一、单元习题设计背景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各学科纷纷开展立足于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为达成大概念下的核心目标,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教学内容、课时均发生变动,传统以〃课时〃编排的作业无法匹配大概念的生长性,不利于大概念教学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进一步巩固,也无法精准地评价大概念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因此,基于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习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大概念是对整个单元乃至整个领域内知识进行高度提炼,因此大概念教学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迁移性。
匹配于大概念下的单元习题设计更能体现出单元知识内容的本质属性,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单元习题〃为载体,把握知识原理间的一致属性,凸显知识元素间的结构关联,进一步架构思维结构化的桥梁,真正促使学生实现具有现实意义核心素养的输出。
二、单元习题设计过程本文以人教版三上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为例,从''前期习题设计思考"、"中期习题反馈优化〃、〃后期习题启示反思〃三方面来谈一谈大概念教学后单元习题设计与实践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前期习题设计思考Ol.基于单元整体,找准单元大概念〃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小学数学知识板块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更确切的是在其中〃数的运算〃子领域内,是数加减法运算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学生经历了一整套完整计数系统建构的过程,〃数的认识〃是进行〃数的运算〃的基石,所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开启前学生有着十分丰富的学习经验。
表1人教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学科知谡结构从以上结构解读中可以看出〃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在整体领域中的地位,其中数的认识来源于〃万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来源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可以将“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迁移至''万以内〃,既是对〃计数规则〃的巩固,确定〃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大概念为〃基于加减法的意义计数单位个数的计算〃。
聊城市高唐县2024年数学三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用心思考,我会选。
1.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长减少B.把宽增加到和长相等C.长和宽都增加同样的长度2.32×5÷32×5=()A.1 B.0 C.253.测量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应该用()做单位。
A.厘米B.吨C.千米4.小芳做了26朵红花,小敏做的花比小芳少一些,小敏可能做了多少朵?()A.30朵B.27朵C.23朵5.天天在计算小数减法时,不小心把减数增加4.5,被减数不变,那么得到的差()。
A.增加4.5 B.减少4.5 C.不变二、认真辨析,我会判。
6.2吨棉花比2吨铁轻.(____)7.因为7>6,所以5576。
(________)8.被除数是7063,除数是7,商的中间一定有两个“0”。
(_______)9.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______)10.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_______)三、仔细观察,我会填。
11.一张长方形的纸片,长15厘米,宽9厘米,从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纸片,剩下纸片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12.装修工人在一个房间的长方形地面上已经铺好了一些边长是2米的地砖(如图),这个房间的地面周长是(______)米。
13.晚上9:00到第二天早上6:00经过了(______)小时.14.哥哥和弟弟去果园摘草莓。
粉笔长75()床长约2()第一章、测量1、比较大小一定要化到知识点相同。
2、注意超载问题一定要比较大小。
3、解决问题认真审题,观察单位的变化。
一、长度单位 5基础知识过关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 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 (关系式 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 (关系式中有 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 进率是10:② 进率是100: ③ 进率是1000:2、 3、 4、 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1千米=1000米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 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 1、简单的比较大小 在。
里填上“〉” ”〈”或者“=”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
70厘米 3千米。
2970米4分米。
39厘米2、计算后比较大小1米一3分米 。
7厘米5米3分米。
53米7厘米+ 23厘米。
3米 1米一 2分米。
8分米1米。
2分米30厘米考点三、计算87毫米一37毫米=( )毫米=( )厘米 1米一70厘米=( )厘米=()分米2千米=()米3米一2分米=( )分米7千米一2000米=( )千米 36分米一16分米二( )米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考点四、解决问题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 米?2、 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3、 一层楼高约40分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回形针长约3 ( 儿童漫画书宽约2( )学校操场长90( 一根跳绳长2( 小华身高130(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一幢楼高12([A. 2克 B. 2毫米 C. 2厘米] 3、 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和的变化规律】(1)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c+d;(a-d)+b=c-d。
(2)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d)=c。
【差的变化规律】(1)如果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c+d,(a-d)-b=c-d。
(a>d+b)(2)如果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b+d)=c-d(a>b+d),a-(b-d)=c+d。
(3)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不变。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d)-(b+d)=c,(a-d)-(b-d)=c。
【积的变化规律】(1)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n)×b=c×n,(a÷n)×b=c÷n。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c,那么(a×n)×(b÷n)=c,或(a÷n)×(b×n)=c。
【商或余数的变化规律】(1)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b=q,那么(a×n)÷b=q×n,(a÷n)÷b=q÷n。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9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1.使学生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认识归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建构归总问题的数学模型。
2.通过信息的整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进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重点】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差不多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假如买8个同样的碗, 需要多少钱?师:那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如何样解答吗?【参考答案】18÷3×8=48(元)师:这是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大伙儿还画了图关心明白得,现在我把它变一下。
(出示课件)方法一1.自主提问。
(课件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能够买6个。
师:说说这句话里包含着什么信息?预设生:一个碗6元钱,妈妈的钱能够买6个。
师:你能依照题中的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吗?并口头列式解答。
预设生:妈妈一共有多少钱?6×6=36(元)。
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能够买几个?师:应该如何解答那个问题呢?生活中像如此的问题有专门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依照已知条件提出问题,熟悉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训练学生找中间问题的能力。
方法二师:红红家搬入新楼,妈妈要为新家添置一些新的碗筷。
看!红红和妈妈来到超市的生活用品区,发觉那个地点的碗式样繁多,价格不一,妈妈问红红:“我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能够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能够买几个?”红红摸着头答不上来(课件出示)。
揭题:红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和红红一起来想方法解答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自然进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难点第一单元时、分、秒秒的认识教材3~4页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体验时间的长短。
难点: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知识点: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2.在短跑比赛中,通常以“秒”为单位进行计时。
交通路口的信号灯也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时的。
3.有些时钟有3根针,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走一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秒。
4.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分=60秒。
5.知识巧记:时间单位时、分、秒,由大到小已排好。
相邻进率为六十,进率特殊要记牢。
时间的计算教材4~5页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难点:能解决与经过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分相加。
知识点二:计算经过的时间1.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2.知识巧记: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进率为六十;经过时间巧计算,数格、减法均精确。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把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依次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2)把两个两位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14页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知识点一: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最全)
这份文档旨在总结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点
1. 天气现象
- 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 阳光、风和雨的特点和作用
- 四季的变化和特点
2. 植物生长
- 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 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
- 植物的不同部分及其功能
3. 动物生长
-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 动物的生存需求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4. 物体的性质与变化
- 硬、软、重、轻等物体性质的描述- 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
- 物体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5.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 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6. 生活中的循环
- 淡水循环、空气循环和食物链的概念- 生活中的资源循环和保护
- 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人体健康
- 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 饮食、锻炼和休息对健康的影响
-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总结
这份文档概括了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天气现象、植物生长、动物生长、物体的性质与变化、声音的传播、生活中的循环和人体健康等方面。
希望这对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提供了帮助。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第九讲 和差的变化规律姓名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变 化?1、 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21,另一个加数增加19,和有什么 变化?2、 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0,另一个加数增加20,和怎么样?3、 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34,另一个加数减少26,和有什么 变化?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4、 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120,差将有怎样的变化?两牛馥伯耳:们)削黑被咸颠iSJjl (或砖少)一牛数•诽裁不变*那医, 它们的差也咼fcH 盞SUM 目一吓Sr忖》如果耳敌理加(義漳少}一个救"械甘热不賈"坯么它 们的差匪而克少(瞻鳌加)冋一牛披。
知疝两个啟相加:1. 如果一介脚戳不变*另一个Ml 数启加戒芒少n .和也会申 加巫戴少n ; 2、 如果 Y 加数堵抑孔另一介加数减少・.那去和不变*丸ai 卑f 加歆增加比另一平!rasa 少h (b/a )r 那筑和 会堵加晚目加他们购建(J )如果被威趣和只黏捧瞎H (却丈少》冋一伞盜,9 妇它们的差不夷*5、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38,减数增加38,差将有怎样的变化?6、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减少24,差将有怎样的变化?7、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增加15,差将有怎样的变化?9、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39,要使和减少18,那么另一个加数将怎么样变化?10、11、两个数相加,和是100, —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现在和是多少?12、13、两个数相减,如果减数增加72,要使差不变,那么被减数将怎么样变化?14、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32,要使差减少52,减数将怎么样变化?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15、16、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减少11,要使差增加20,减数将怎么样变化?17、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17,减少增加32,差将有怎么样变化?1819、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最简分数的概念: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约分用最大公因数)通分的概念: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通分用最小公倍数)(10)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11)公因数、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3)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百分数: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2.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小数、分数的转化。
3.求常见的百分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有关利率比例的意义;六年级上小数:1.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写法、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三年级下2.小数的再认识:四年级下(1)小数的意义: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位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小数点的移动: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5)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6)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末位0不能去掉。
数的定义:1.因数与倍数:五年级下2.奇数与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下3.质数(素数)与合数:五年级下4.负数:感悟正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数;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认识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得大小。
和差的变化规律
姓名
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
变化?
2、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21,另一个加数增加19,和有什么
变化?
3、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0,另一个加数增加20,和怎么样?
4、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34,另一个加数减少26,和有什么
变化?
5、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120,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6、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38,减数增加38,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7、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减少24,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8、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增加15,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9、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39,要使和减少18,那么另一个加数将怎么样变化?
10、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
现在和是多少?
11、两个数相减,如果减数增加72,要使差不变,那么被减数将怎
么样变化?
12、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32,要使差减少52,减数将怎么
样变化?
13、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减少11,要使差增加20,减数将怎么
样变化?
14、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17,减少增加32,差将有怎么样
变化?
15、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
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
16、小丽在做一道减法题,把被减数十位上的7看作了9,个位上
的3看作了8,算得的差是76。
正确的差是多少?。
和差的变化规律
姓名
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
变化?
2、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21,另一个加数增加19,和有什么
变化?
3、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0,另一个加数增加20,和怎么样?
4、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34,另一个加数减少26,和有什么
变化?
5、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120,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6、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38,减数增加38,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7、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减少24,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8、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增加15,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9、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39,要使和减少18,那么另一个加数将怎么样变化?
10、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
现在和是多少?
11、两个数相减,如果减数增加72,要使差不变,那么被减数将怎
么样变化?
12、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32,要使差减少52,减数将怎么
样变化?
13、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减少11,要使差增加20,减数将怎么
样变化?
14、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17,减少增加32,差将有怎么样
变化?
15、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
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
16、小丽在做一道减法题,把被减数十位上的7看作了9,个位上
的3看作了8,算得的差是76。
正确的差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