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27.50 KB
- 文档页数:9
城中村的旅游开发____以黄埔古村为例城中村的旅游开发━━━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05历史(1)班200530870110 李宗华摘要:近年来,在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乡地区,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城中村”现象,黄埔村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本文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埔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着重分析黄埔村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并提出了黄埔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旅游开发;黄埔村;广州1 城中村概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城中村”、“城镇边缘村”等问题。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指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并存。
城中村虽然分布大江南北不同的城市,却有共性━━毗邻宽广整洁的马路和漂亮的高楼大厦,但是村内却横七竖八、杂乱分布着破旧的平房或楼房,狭窄的街巷横流的污水和随处乱扔的垃圾,满满当当的外来低收入人口和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还是“黄赌毒”的聚集地……然而,城中村的改造并非一件易事。
在经济方面,城中村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有数量不等的私房出租,他们不用工作,每天打打麻将、喝喝茶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租阶层”。
在社会方面,城中村的建筑杂乱而稠密,出租屋租金低、隐蔽性强,管理松散、人口密度大,这种环境为犯罪分子藏匿提供了方便;此外,这些“食租阶层”,不愿劳动,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下一代。
在环境方面,城中村是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绝大部分城中村城市规划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成堆、蚊蝇滋生、生活条件恶劣;高密度的建筑和人口,使城中村存在巨大的消防隐患和疫情隐患。
除了这些非常严重问题之外,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政府、业主与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业主代表的是集体利益,开发商代表的是个体利益,如何平衡这三者的利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问题,也是目前有关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黄埔古村形态特征及演进研究摘要:本文采用德英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方法对广州市黄埔古村地区的各类城市形态要素进行对比研究。
在对黄埔村地区多方面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平面类型单元、建筑类型与土地使用类型,进而叠加得到形态区域划分图,从而能够获知黄埔村地区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探讨推动其演变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城市形态;形态区域;动力因素;黄埔村1 引言岭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可上溯至远古及先秦时期,在中国传统村落里独树一帜且自成体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价值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
在这其中,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涵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村落,其鲜明的布局模式深受风水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影响,深刻地内化为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与街道尺度之上。
新中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化水平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建成区的日益扩张造成村内原本低矮的传统建筑、良好的街巷尺度被破坏,混乱不堪的城乡二元景观使得原来具有鲜明特点的传统村落沦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尴尬境地。
自80年代起,随着国外城市保护规划编制被引入国内,一大批学者、专家及规划从业人员丰富了国内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空白,对于如何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展开了讨论。
自2000年始,广州市开始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把此类传统村落的城中村改造列入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的具体任务。
2002年,城中村改制基本完成。
2009至2011年,广州市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建设用地的方法与基本的改造原则。
时至今日,部分原来的传统村落被完全拆除,成为城市功能新区;而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村落成为城市新名片。
由彼时安静的传统村落,到脏乱差的城中村,再到富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名片,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对于传承与发扬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州黄埔古村概况2.1区位特征黄埔古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岛东部,与黄埔区长洲隔江遥望,面积63.57公顷,东接新洲,南望仓头,西连琶洲(如图2-1)。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第一篇: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黄埔村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黄埔村的概况 (3)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3)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 (6)四、对黄埔村的建议与措施 (6)建议 (7)措施 (9)五、总结——对黄埔村未来发展的定位 (9)摘要:本文基于对黄埔村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分析黄埔村的历史及其现状,以此提出一些保护性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一、黄埔村的概况广州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其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
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不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 凤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不便航行。
原来繁荣昌盛的扶胥古港,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
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
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端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就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
顿时中外商舶云集,贸易繁盛,进入黄金时代。
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进行,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而闻名。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所取代,黄埔古港也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
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终于因不利于海舶的停靠而被放弃。
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随后,黄埔村的经济逐渐衰退,由商业贸易为主转为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村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逐步引进一些外商来村投资办厂,使村的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现代城中村模式。
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全面介绍了各种广州古黄埔村的历史背景、遗址现状及价值。
评价了古黄埔村传统建筑精髓及对当今建筑的反思。
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古黄埔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古黄埔村传统精髓保护与发展0 引言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座落在今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石基村一带水域的古黄埔港是清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至今仍保留了大量遗迹和文物。
然而广州黄埔村的开发远远落后,目睹今天的黄埔村,很难想象它是近代中国海上贸易黄金时期的重要口岸。
古老的侨乡、历史名人、古港口和许多弥足珍贵的古老建筑,在敲敲打打的拆建声中渐渐远离我们。
鉴于古黄埔港遗址已经并正在遭受着各种破坏,必须立即着手进行保护、抢救和前期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修复、开发和利用。
1 古黄埔村的区位及历史背景广州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菱塘司管辖。
其东、南、北面是珠江水域,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贸易港口是在古广州港,包括黄埔古港在内的的珠江水域沿岸的所有卫星港。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小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
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陈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风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小便航行,原来繁荣昌盛的扶青古嗽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2 文物、遗址的价值与现状2.1 古码头遗址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与陆地连接在一起,昔日曾是洋船海泊停靠的地方,因为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得名。
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探讨摘要:本研究站在区域的高度,通过剖析黄埔区传统村落开发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在全面考虑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以多视角的观察,多方位的剖析,多思路的解决方案,对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并提出旅游发展模式,望能从更广阔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提供拓展性的思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好发展,为黄埔区的城市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广州黄埔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南门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拥有传统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黄埔军校,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开发区,岭南文化中心地——横沙书香街、玉岩书院,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有特色的“四地”缩影。
黄埔区现有依然保留村落特征的自然村落约为118条,大部分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遗产及生态资源,其中不乏已列入黄埔区古村落名单的传统村落,虽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风貌建筑和特色的传统的街巷格局,除极少数能够得到较好保护外,黄埔区大多数村落仍处于“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的状态,几乎不为人所知,得不到有效保护,破败较为严重。
一、黄埔区传统村落开发必要性1、改善传统村落发展滞后情况国家为促进旅游发展,推出一系列旅游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将为旅游市场迎来新契机;另外,国家各部门推出发布印发一系列文件,包括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文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息息相关,旨在改善村落发展滞后状况,夯实村落产业基础,完善村落服务功能,优化村中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美好的村落环境。
在以上政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尤为必要,宜赋予传统村落以旅游功能。
2、传承与发扬宝贵的文化遗产黄埔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埔区共有500多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这些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5大类别,包括古遗址类、古建筑类、古墓葬类、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石窟寺及石刻类。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黄埔村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黄埔村的概况 (3)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3)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 (6)四、对黄埔村的建议与措施 (6)建议 (7)措施 (9)五、总结——对黄埔村未来发展的定位 (9)摘要:本文基于对黄埔村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分析黄埔村的历史及其现状,以此提出一些保护性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一、黄埔村的概况广州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其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
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不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凤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不便航行。
原来繁荣昌盛的扶胥古港,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
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
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端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就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
顿时中外商舶云集,贸易繁盛,进入黄金时代。
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进行,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而闻名。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所取代,黄埔古港也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
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终于因不利于海舶的停靠而被放弃。
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随后,黄埔村的经济逐渐衰退,由商业贸易为主转为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村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逐步引进一些外商来村投资办厂,使村的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现代城中村模式。
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黄埔村古建筑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黄埔村最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古建筑营造的村落空间环境反映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民间民居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自然环境与空间层次古黄埔港是内河港口,因此黄埔村的地形也具有明显的水滨城镇特征,南临黄埔涌,在水路交通为主时期是进村的主要入口,为防御的需要,村外围环村开挖了护城河。
此外,村内祠堂前面一般都有风水池塘,构成了村内丰富而有层次的自然环境。
(2)典型的明清古港城镇格局黄埔村现在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格局。
从保留着的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可以看出以前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
这些道路基本上是棋盘式格局,主要街道铺有长条形的花岗岩石块,可通马车。
在村里形成两大商业中心:东市和西市,东市即黄埔直街,主要为黄埔村人所用;西市即今石基村海傍街,专为来往的海舶服务。
村庄建筑布局合理,与一般农村格局有明显不同。
村中原有30多座祠堂,现存有10多座,这些祠堂不仅是村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一种体现,也是封建宗法制度及道德观念在民居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村内原本还有不少神庙,如圣母宫、北帝庙、天后庙、洪圣殿等等,洪圣和天后、圣母都是海神"为沿海城镇人民出海活动时祈求保佑平安而供奉,说明古黄埔村确实具有中国古代港口城镇的特征。
此外,村中还有一些类似大和日式的奇特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3)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黄埔村现有民居建筑,经调查主要分布在申明大街、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长乐里、黄埔直街、沙桐大街、夏阳大街、中和里、太平里等处。
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居建筑有73处,其建筑形式与风格基本是粤中地区的三间两廊式。
(4)岭南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封建礼教始终是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
黄埔村的布局也不例外,以祠堂为中心,层层拱卫布置住宅。
村间水系道路,村头牌楼小店,村中庙树木,均安排有序,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家族长老根据族谱族规、乡约宗范组织完成的。
黄埔村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侨乡,如被称为“黄埔先生”的胡漩泽,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还荣获澳大利亚封的男爵和英国授予的CNG三等星爵位,一生为新加坡的开发出了不少力,贡献颇大,在黄埔村现在的胡氏大宗祠中,其后裔为他重新造了新的牌坊。
另有与詹天佑齐名的胡栋朝,中国经济史学奠基人梁方仲等。
在例如端午等传统节日黄埔村会进行大型的巡游。
诸如此类的历史与人文也是黄埔村的特色资源之一。
黄埔村充满广东特色的独特饮食文化,例如姜撞奶、黄埔蛋、盆粉、炖蛋、艇仔粥以及当地特色的农家私房菜等等,也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黄埔村现有房屋200余幢,充满中国滨海古城镇特色。
除了现存的古民居、祠堂、神庙外,还有多处古码头遗址。
其中1911年前的古建筑占绝大多数,有较高保存价值的古建筑近50幢。
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与陆地连接在一起,昔日曾是洋船海泊停靠的地方,因为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得名。
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海傍东约”古贸易街,它是昔日古港旁的闹市街道门楼。
码头附近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
码头附近新民房大量重建,街道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因码头地势开阔,古树参天,加上旧石板堤岸,仍然保留有古港遗风,有较高的修复和利用价值。
古祠堂,据有关部门考证,全村原有祖祠36座,现有19座,有17座被毁。
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化隆冯公祠,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重建于清道光九年,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建成至今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
其余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等。
古民居,由布局而看,大多傍水而建,基本是市镇的型制,与一般农村差异较大。
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广府乡村的“梳式布局”。
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大致为坐西北向东南。
具有风格特点的古民居很多,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住宅就有数十幢,多数民居工艺制作上乘,如高大的锅耳山墙、青砖磨缝砌筑、多种多样的门帘和窗罩用的灰塑样式(雕塑、壁画、花基、门洞、灰塑门联),无不体现传统的岭南特色民居。
其中有些民居已无人居住管理,年久失修,需要加以保护并进行开发。
从前的“八大第”(大夫第、资政第、都尉第、观察第、中议第等)已被拆毁,无不为一大损失。
昔日黄埔村有“一殿、三宫、二庙”,即洪圣殿、玉虚宫(北帝庙)、天后宫、三圣宫、华佗庙、侯王庙。
建于宋代的玉虚宫,于破四旧时,被村民用泥土将玉虚宫匾额糊上,才使得玉虚宫匾额得以存留。
其中有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铲除石灰后,显露的八块石碑上写有“黄埔税口”等字样,为考古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玉虚宫因文革时被用作卫生站而幸存外,其余全部被毁。
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文物遭到破坏,也是一大遗憾。
总之,今天,黄埔村作为中国古代滨海城镇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村内大部分古民居与祠堂、神庙等近代建筑及其整体风貌尚存,虽然2010年黄埔村旅游开发悄然开始,但部分建筑仍因年久失修以及部分地区建设规划缺乏管理,原有的近代古港风貌受到破坏。
在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中,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梁思成,而黄埔村的古建筑极富岭南特色,如若黄埔村的古建筑遭破坏而消失殆尽,那将是极大的损失,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另外黄埔村部分地区环境脏乱差,尤其是餐馆,露天的就餐环境,夏日严重影响食客体验,加之环境脏乱差,厨房不洁净,卫生问题突出。
四、基于现状问题提出的建议与措施建议:近几年,有关城中村的整治与规划保护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能反应广州17-19世纪外贸名城历史的遗址开发却很少,而古黄埔村可以填补衔接这段历史。
同时,黄埔古港作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大约200年,又是著名侨乡,黄埔村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紧密,在海外的影响颇广,保护好古黄埔村,对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较大的意义。
1.改善黄埔村的环境风貌部分古民居与祠堂、神庙等近代建筑因年久失修,建议保护并修缮村内的传统民居,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布局形态及居住功能,适当增加部分旅游和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对部分新建建筑物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新建筑的高度,色彩,外观形式,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加强黄埔涌的治理,疏浚河道,再现当年黄埔古港的风貌与景观。
修缮道路,保证村内主干道宽度能够达到顺利通行大型车辆(消防车)的需求,以免成为消防隐患,同时又能改善景观,提高游客行走的体验。
规范村内市场环境,改善餐饮环境,市监局与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需要对黄埔村规范与加强监管。
2.保护黄埔村的整体空间格局保护当前黄埔村的格局以及蛋形的形态,保护棋盘式道路网络、以黄埔涌和大小池塘等构成的自然空间环境为背景的黄埔村外部空间,构筑黄埔村的自然开放系统。
保护古黄埔村内传统的商业街市——黄埔直街和海傍街。
加强保护及整理梁、胡、罗、冯四大姓氏家族的祠堂,使其集中放映清民俗民风的传统街区,作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地域。
保护申明大街、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太平里等传统街区,成为真实留存岭南传统居住空间的地域。
3.保护黄埔村的近代建筑黄埔村的保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⑴改变用途,使用不当。
不恰当地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难免造成对建筑的损害,而业主或使用者的每一次更换,更易导致大拆大改。
⑵新旧穿插,不相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拆旧建新,原有的传统街区风貌受到破坏,近代建筑分布分散,不利于成片保护。
⑶年久失修,破坏严重。
有些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因年久失修,许多建筑的门、窗、墙体和挂落都损坏严重,特别是一些集中体现岭南装饰艺术特色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⑷市政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堪忧。
由于新建、加建建筑及层数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增加,原有的道路系统不堪重负,市政设施的建设不完备、不规范。
这种状况对黄埔村文物建筑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也是影响文物建筑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在充分认识黄埔村在我国对外交流史及对外贸易史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保护黄埔村独具特色的城镇格局和反映清朝及民国初年岭南特色的建筑风貌景观,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加强对黄埔村的调查研究,保护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作为古港城镇的黄埔,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不少变迁,古黄埔村到底有多少建筑,这些建筑在历史上究竟做什么用,屋主是谁,是否转手过,原来是什么样子,都需要做出准确、详尽的研究。
确定保护规划和修复设计。
黄埔村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既要保护其历史风貌,又要发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要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必须确定黄埔村整体风貌的保护规划和每幢建筑的修复设计,在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该地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