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鼠类讲义标本与调查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实训背景动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资源,对于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标本的识别技巧,提高生物学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动物标本识别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和保存方法。
2. 熟悉各类动物标本的特点和识别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标本制作与保存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包括剥制、填充、整形、着色等步骤。
同时,了解了不同种类动物标本的保存方法,如浸制法、干制法、冷冻干燥法等。
2. 标本识别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动物标本的识别,包括:(1)无脊椎动物标本:如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2)脊椎动物标本: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3. 实训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观察标本的外观特征,如体型、颜色、花纹等。
(2)了解标本所属的动物门类、纲、目、科、属和种。
(3)结合所学知识,对标本进行分类和识别。
四、实训过程1. 教师讲解动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方法,并展示各类动物标本。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训操作,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
3. 学生按照实训内容,对动物标本进行识别和分类。
4. 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动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方法。
2. 学生能够识别各类动物标本,提高了生物学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动物标本识别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对动物标本有了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和保存方法。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
总之,本次实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今后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我国生物学事业贡献力量。
第一章草原鼠虫害调查及防治一、地下生活鼠类调查方法地下生活鼠类调查一般包括分布区域、害鼠种类、种群密度、危害面积、危害程度等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春季应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应在8月末至9月末。
地下生活鼠类分布调查方法采用座谈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野外实地调查前,首先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再邀请熟悉当地鼠害情况的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座谈,初步确定鼠害发生区域,制订详细调查实施方案,确定普查路线及重点调查地区。
然后实施实地调查。
调查时,调查人员应携带地形图(1:5万或1:10万地形图)、GPS、探针、铁锹、鼠夹(地箭)、测绳、记录本等调查用具。
实地调查时,要根据害鼠实际分布情况在地形图上及时标注分布范围,同时,要捕捉害鼠标本鉴定其种类,并将害鼠名称标在分布图上,要求每一个分布区域都要标明害鼠种类名称,且要详细记录每个分布区域的土壤及植被类型、危害情况、优势种、雌雄比例等相关内容。
野外调查结束后,要及时绘制害鼠分布图,如《X X县X X鼠分布图》,要在图例中标明土壤、植被类型、分布面积、调查时间等。
二、地下生活鼠类数量调查方法(1)捕净法是指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绝对数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般调查样方为圆形,面积1/4公顷。
即在圆形样地内,根据“越冬老巢”(土堆大且有母质土壤覆盖的土丘下面即为越冬老巢)数置夹,每一个越冬老巢土丘两侧各开一个洞,每洞各置一夹,连续2~3天。
这期间应每隔2~4小时(夜间除外)检查1次,将捕获的鼠及时取走。
如遇风雨天气,需根据实际风雨天数,延长捕鼠天数。
样地鼠捕净后,统计每天捕鼠数,累加结果即为样地内实有鼠数。
捕净法适用于鼢鼠调查。
(2)土丘系数法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鼠密度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依据单位面积的土丘密度和单位面积的鼠数之间的关系求出土丘系数,其公式为:每公顷鼠数上丘系数=————————每公顷土丘数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统计样方内的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其相对数量。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仓鼠研究报告仓鼠研究报告一、引言仓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仓鼠的习性和行为特征,以及它们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5只金鼠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环境:我们在一间封闭的实验室内进行观察,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 观察内容:我们观察了仓鼠的活动模式、食物偏好和社交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三、研究结果1. 活动模式:仓鼠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多数时间处于休息状态。
它们偏好在晚上进行玩耍和探索,尤其是在灯光较暗的环境下。
2. 食物偏好:仓鼠是杂食性动物,但研究结果显示,它们更喜欢食用种子、坚果和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此外,仓鼠也会吃一些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3. 社交行为:仓鼠是社交性动物,喜欢与同伴进行互动。
它们通过嗅觉和触觉来交流信息,例如用臭腺标记自己的领土或通过擦脸来表示友好。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仓鼠彼此之间会互相嬉戏、打闹和互相梳理毛发。
4. 适应能力:仓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
我们训练了仓鼠进入笼子,接触人类并且接受食物的过程中,仓鼠表现得十分温顺,甚至在训练后主动寻找人类的互动。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探究了仓鼠的习性和行为特点,发现它们在夜间活跃、食物上有偏好性且喜欢社交互动。
同时,仓鼠也展现了较强的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显示出人类与仓鼠之间可能建立起一种互动友好的关系。
然而,本次研究仅选取了少量样本进行观察,可能存在样本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此外,仓鼠的生活习性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总的来说,仓鼠作为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具有一系列有趣的习性和行为特征,以及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仓鼠,并促进与其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安靖乡开展林业鼠害的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15•引言•安靖乡林业鼠害现状分析•林业鼠害防治措施探讨目录•调查结果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林业鼠害是影响安靖乡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林木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林业鼠害的危害通过对安靖乡林业鼠害的调查,了解鼠害的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调查目的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调查涵盖了安靖乡范围内的所有林地,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和退耕还林地等。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访问当地林业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对安靖乡林业鼠害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范围与方法调查方法调查范围02安靖乡林业鼠害现状分析鼠害种类及分布情况主要鼠害种类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
分布情况安靖乡的林业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鼠害分布,其中受害较重的区域包括山林、丘陵和河谷地带。
发生原因及危害程度林业鼠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危害程度林业鼠害对林木的危害程度较高,可能导致林木死亡、生长受阻,严重影响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鼠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
影响土壤质量影响水资源影响生物多样性鼠类活动可能破坏水源地,影响当地居民和牲畜的饮水安全。
林业鼠害的发生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减少或消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030201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03林业鼠害防治措施探讨利用捕鼠夹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布放,通过机械原理进行捕杀。
捕鼠夹利用粘鼠板上的胶水将老鼠粘住,适用于室内环境。
粘鼠板利用灭鼠雷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布放,通过引爆装置将老鼠炸死。
灭鼠雷将老鼠喜欢的食物与化学药剂混合制成毒饵,诱骗老鼠食用并中毒死亡。
毒饵利用熏蒸剂释放的气体对老鼠进行熏蒸,使其窒息死亡。
熏蒸剂天敌控制利用天敌如猫头鹰、蛇等对老鼠进行控制,减少其数量。
生物毒素利用生物毒素对老鼠进行控制,如利用细菌、病毒等生物毒素感染老鼠,使其死亡。
鼠调查报告(共5篇)鼠调查报告(共5篇)第1篇:鼠荒地调研报告湟源县年鼠荒地调研报告湟源县是草原鼠害较为严重的县之一,通过几年的鼠害防治,鼠害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危害面积大,防治面积有限,鼠害的不断反弹导致草原鼠荒地面积居高不下。
根据青海省草原总站关于做好草原鼠荒地治理对策调研的通知要求(青草15号),我站组织人员开展了草原鼠荒地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湟源县草原鼠害现状湟源县可利用草山面积131.98万亩,草原害鼠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
主要分布在我县日月藏族乡、和平乡、寺寨乡、波航乡、申中乡和大华镇的草场,危害面积为85万亩,其中高原鼢鼠危害面积50万亩,高原鼠兔危害面积35万亩。
1、年危害现状高原鼠兔危害现状:根据当年防治前调查数据显示,年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5万亩,危害面积为25万亩,受灾牧户约5500户。
危害区平均有效洞口86个/公顷,最高有效洞口数达到172个/公顷。
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5只左右。
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2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75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0万亩,受灾牧户约6200户。
危害区高原鼢鼠土丘数平均为148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41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4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5.86万只。
高原鼢鼠危害造成牧草损失15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450万元。
2、年危害现状高原鼠兔危害现状:年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0万亩,危害面积为26万亩,受灾牧户约3800户,危害区最高有效洞口180个/公顷,平均每公顷有效洞口90个,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9只。
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3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90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5万亩,受灾牧户约4300户,危害区土丘数平均为155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53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9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4.4万只。
鼠研究报告
标题:鼠研究报告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鼠类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性、遗传特点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
1. 鼠类行为观察:通过为实验鼠建立标准化的观察环境,记录其活动模式、社交行为、食物取食行为、探索行为等,以深入了解鼠类的行为特征。
2. 鼠类生活习性研究:通过对鼠类的栖息地、食物来源、繁殖特点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鼠类的生活策略和适应能力。
3. 遗传特点研究:通过对鼠类的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索鼠类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以及与人类相关的基因突变。
4. 鼠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鼠类模型在药物研发、疾病治疗、行为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探讨鼠类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
研究结果:
1. 行为特征:鼠类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善于探索新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交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
2. 生活习性:鼠类适应性强,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和食物资源,繁殖快速,数量增长迅速。
3. 遗传特点:鼠类基因组结构稳定且与人类基因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定基因突变可模拟人类疾病,并为药物研发提供有效的
模型。
4. 科学应用:鼠类模型在药物研发、疾病治疗、行为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和平台。
研究结论:
通过深入研究鼠类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性和遗传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鼠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模型。
鼠类模型在药物研发、疾病治疗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有望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鼠害调查报告篇一:虫鼠害分析报告八月份防虫防鼠分析报告进入八月份以来,气温高、湿度大,是这个月份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为害虫害鼠的孳生提供了便利,现将对这个月各个防虫防鼠布置点的防治状况分析如下:一、虫蝇的防治:在这个月份,由于气温相对较高,湿度大,在某些卫生不良或有气味的地方,容易孳生虫蝇等害虫,给害虫的防治趋势也起伏不定,如表图:八月份防蝇趋势分析图8765432101234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这个月份的虫蝇捕灭量一般在6至9个,捕灭最多的是3只灭蝇灯,最少的是4号灭蝇灯。
二、鼠害的防治:这个月份由于天气较热,人员的流动大,鼠害基本保持0的状态,说明放置的捕鼠设施有效!10.80.60.40.201234567891011121314由上图可知,这个月的防鼠效果较好,都保持在0的状态,说明在有效的捕鼠器材放置范围内没有鼠害活动的现象。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在八月份主要是虫蝇的活动比较频繁,灭杀量较大;鼠害在有效的控制范围之内!对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害虫害鼠的灭杀力度,及时清理卫生不清洁的地方,不给害虫一点孳生的环境,有效做好卫生安全防护!篇二:农田鼠害及防治调查报告《农田鼠害及防治》——贵州鼠害发生情况课程:年级: 201X级学号: 1009010269姓名:田芬专业:植物保护指导教师:张长禹教师评分:201X年 5月目录一、概述---------------------------------------------------------------------------------3二、贵州农区鼠种种类---------------------------------------------------3三、农区鼠密度及鼠种组成---------------------------------------------3(一)住宅区鼠密度及鼠种组成-------------------------------------3(二)农田区区鼠密度及鼠种组成----------------------------------4四、农区主要害鼠灾变规律--------------------------------------------4五、防治策略--------------------------------------------------------------5六、讨论--------------------------------------------------------------------6一、概述鼠害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当前世界性灾害,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控制鼠害已成为当今鼠害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鼠的基本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2. 探讨鼠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3. 分析鼠的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4. 研究鼠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鼠若干;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培养箱、实验鼠笼等;3. 实验试剂:饲料、消毒液、生理盐水、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选择健康的成年鼠作为实验动物,对其进行编号,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
实验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保证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2. 生理特征观察:观察实验鼠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等数据。
3. 行为习性研究:观察实验鼠的日常行为,如进食、睡眠、活动、社交等,记录其行为规律。
4. 生存环境适应能力研究:将实验鼠放置在模拟自然环境(如野外、室内等)中,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记录其行为变化。
5. 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对实验鼠进行交配,观察其繁殖能力,记录繁殖周期、产仔数、成活率等数据。
同时,定期测量实验鼠的体重、体长等生长发育指标。
6. 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研究:对实验鼠进行定期体检,观察其健康状况。
如有疾病发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注射抗生素、调整饲料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理特征:实验鼠体型中等,体毛柔软,颜色多样。
雄性鼠体型略大于雌性鼠,体重差异显著。
2. 行为习性:实验鼠在饲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区域,会进行进食、睡眠、清洁等活动。
在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实验鼠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3. 生存环境适应能力:实验鼠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不同。
在野外环境中,实验鼠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寻找食物和水源;在室内环境中,实验鼠则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需要人工提供食物和饮水。
4. 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实验鼠的繁殖能力较强,产仔数较多,成活率较高。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验鼠的体重、体长等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仓鼠科学实验报告篇一: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小鼠是否能经过训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作出假设:仓鼠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
制定计划:1.准备硬纸板、剪刀、透明胶、铅笔等工具用来制作迷宫。
2.准备坚果、花生等食物放在迷宫的尽头。
3.准备一只仓鼠从固定地点放好食物,让仓鼠在迷宫中自由活动,必要时可引一下。
若仓鼠去到食物存放地点,让其进食一段时间后放回饲养笼中。
4、数次训练,直至仓鼠可以进入迷宫就直奔食物存放点为止。
实验过程:结论:仓鼠在经过训练后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新的行为。
篇二:探究仓鼠学习行为教学设计探究仓鼠的学习行为——实验课教学设计实验介绍本实验课可以在学生学习完济南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行为》之后安排,以仓鼠为实验动物,鼓励学生小组互助合作,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自主拟定实验方案,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多角度探究“仓鼠的学习行为”,共同体验生物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实验目标1.观察仓鼠的形态特征,了解仓鼠的动物行为及原因。
2.学会对照、测量等研究方法,尝试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在认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操作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因此给学生提供在花鸟鱼虫市场上常见的仓鼠作为实验动物,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抓住这些特点,活动始终将“疑”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程,引导学生不断寻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
实验的重、难点学会对照、测量等研究方法,尝试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这一点既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活动的难点。
因此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参与学习、参与探索。
每个人的思维都要运转,感悟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之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