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2013
- 格式:ppt
- 大小:16.14 MB
- 文档页数:153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1.埃及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1节农业的起源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第1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代表)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2、宴享说(海登(B. Hayden)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三、现代农业四、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三)评述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农民生活贫困(三)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1 旱作农业: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2 水稻农业: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此外,还零星分布于、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 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区。
这里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4 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三、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三)现代农业的类型(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出现的初期依靠自然界的天然食物为生,通过采集和捕猎获得。
过采集和捕猎获得随着人类的发展,终于摸索现种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靠种殖和养殖生活。
农业出现。
发展现代农与原始农又是大有别经过发展,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又是大有差别。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我国农业起源的说法、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在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的足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的增长使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
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谁知上升,导致动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谁知上升导致动植物数量下降,使食物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开始动植物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开始动植物驯化,出现了农业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1、C.O.索尔的推论(《农业起源与传播》)a. 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 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b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c. 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谷地内,因为需先进的治水技术。
进的治水技术d. 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因为缺少耕作工具。
最早的农民是“林居”的斧头使用者e. 最早的农民是“林居”的斧头使用者。
f. 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因为作物需要长期照管。
期照管根据这些必要条件,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这一推论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这推论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还待事实佐证。
2、考古学的目前资料的证据考古论证了的早期农业发生地分布图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新月地区大麦、小麦、燕麦、椰枣、无花果、葡萄、橄榄、洋白菜、胡罗卜、洋葱、碗豆、罗卜杏苹果樱桃亚麻大麻小扁豆甜瓜梨胡桃中亚杏、苹果、樱桃、亚麻、大麻、小扁豆、甜瓜、梨、胡桃中国东部黍、粟、水稻、高粱、大豆、杏、桃、李、桑、萝卜、茶、橘、竹东南亚稻、香蕉、黑胡椒、橘、茄、芒果、甘蔗、芋、薯蓣稻香蕉黑胡椒橘茄芒果甘蔗芋薯蓣埃塞俄比亚咖啡、大麦、小麦尼罗河谷粟、高梁、棉花、甜瓜、芝麻、黄瓜、碗豆、小扁豆西非稻、粟、西瓜、油棕、可拉果、中美洲玉米、甘薯、蚕豆、可可、棉花、南瓜、辣椒、西葫芦、向日葵、烟草、番茄烟草番茄北安第斯马铃薯、蚕豆、南瓜、西葫芦、草莓、番茄南美东部马铃薯、甘署、蚕豆、花生、可可、木薯、凤梨、向日葵、西葫芦西南亚与东非猪、山羊、绵羊、马、驴、狗、猫、鸭、鹅、鸽、兔、单峰驼南亚、东南亚与华南水牛、瘤牛、猪、狗、猫、鸡、松鸡、孔雀、鸭、鹅欧、亚大陆中部山羊、绵羊、马、双峰驼、牛、驯鹿中美洲和北安第斯美洲驼、羊驼、火鸡、豚鼠第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二节一、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是随着种殖技术与种殖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进,农业各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接着由于作物物种与技术的交流农业更加速了发展进步。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农业的起源,掌握农业起源的理论2、掌握农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及类型3、理解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4、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起源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及其布局教学难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农业起源的理论探讨农业起源问题,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考古,就是搜集、挖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实物和化石材料二是民族学,就是调查研究现在还存在的落后的原始民族的情况,间接地推断古人类活动的情况结论:目前我们国内关于农业起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见1990年5月出版的《这个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第426页“原始农业”条目下:“原始农业产生于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不是偶然的。
冰河的消融,气候的由冷变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迅速增长,食物缺乏也促使人类去开发心得生活资料来源。
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劳动使用的是经过打击而成的极为简陋的石器工具,后来在劳动中逐步学会了对石器进行精致的磨制加工,使其生产效率提高,用途更广。
尤其是火的利用和弓箭的发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一步。
这样,人类社会就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期。
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
原始农业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
”西方学者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各个时期的主导农业起源理论:(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发现论”为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经济是更具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
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
(二)20世纪60年代:以博塞洛普(E.Boszerup)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内容提要第1节农业的起源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思考题内容提要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第1节农业的起源所谓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大体包括七个方面。
即: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7、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国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西方:鲁姆配利·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R.L.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论以及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erllp)的“人口压力论”等等。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C.O.索尔的推论(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 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2 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3 美国的殖民农业(三)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