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综合练习(二)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统计学》第⼆次作业题答案第五章动态数列⼀、判断题1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X )2、定基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在⼀定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环⽐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前⼀期的增长程度(应为逐期发展程度)。
(X )3、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V )4、环⽐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期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X )5、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期环⽐增长速度直接求得的,⽽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V )6、⽤⽔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平和最末发展⽔平,与中间各期发展⽔平⽆关。
(V )7、呈直线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发展速度(应为增长量)⼤致相同。
(X)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法,即⼏何平均法和⽅程式法,这两种⽅法是根据分析⽬的不同划分的。
(V)9、平均发展速度是环⽐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种序时平均数。
(V)10、增长量与基期发展⽔平指标对⽐,得到的是发展速度指标。
(X)⼆、单项选择题1、根据不连续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A. ⼏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 简单算术平均法D.⾸末折半法2、已知环⽐增长速度为8.12%、6.42%、5.91%、5.13%,则定基增长速度为()A、8.12%X 6.42%X 5.91%X 5.13%B、8.12%X 6.42%X 5.91%X 5.13%-100%C、 1.0812X 1.0642 X 1.0591X 1.0513D、1. 0812X 1.0642 X 1.0591X 1.0513-100%3、某企业某年各⽉⽉末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 万元)4.8,4.4,3.6,3.2,3.0,4.0,3.6,3.4,4.2,4.6,5.0,5.6;⼜知上年末库存额为5.2 。
则全年平均库存额为()A、 5.2B、4.1(⾸末折半法)C、4.133D、54、已知某地粮⾷产量的环⽐发展速度1998 年为103.5%,1999 年为104%,2001年为105%,2001年对于1997 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00 年的环⽐发展速度为(A、103%B、101%C、104.5%5、下列指标中,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是(A、某地区某年⼈⼝⾃然增长率C、某地区“⼋五”期间年均⼈⼝递增率三天平均存款余额为()C.保持不变D.⽆法做结论D、113%)B、某地区某年⼈⼝增长量D、某地区⼈⼝死亡率6、某银⾏1⽉1⽇存款余额为102 万元,1⽉2⽇为108万元,1⽉3⽇为119万元,则A、102/2+108+119/2C (102/2+108+119/2 )-37、若各年环⽐增长速度保持不变A. 逐年增加B. 逐年减少B、(102+108+119)-3D、102+108+119, 则各年增长量()15、某地国内⽣产总值2005年⽐2000年增长53.5%,2004年⽐2000年增长40.2%,贝U 2005年⽐2004年增长()① 9.5% ② 13.3%③33.08% ④⽆法确定16、某企业第⼀季度三个⽉份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和832件,分别超计划0% 2呀⼝4%则该⼚第⼀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① 102% ③ 2.3% ②2%④ 102.3%第⼀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程度(500 612 832)/3 (500 599.76 798.72)/3 1944102.3% 1898.488、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 D 平均数时间数列9、时间数列是()①将⼀系列统计指标排列起来⽽形成②将同类指标排列起来⽽形成③将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形成④将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排列起来⽽形成10、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①某地历年⼯业增加值③某地历年⼯业企业职⼯⼈数11、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①绝对数时间数列③时点数列12、时间数列中的发展⽔平()①只能是绝对数③只能是平均数13、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①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③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④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发展速度14、在实际⼯作中计算同⽐发展速度是因为(①资料易于取得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②某地历年⼯业劳动⽣产率④某地历年⼯业产品进出⼝总额)②时期数列④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②只能是相对数④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②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②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④⽅便计算④既受最初⽔平和最末⽔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平的影响19、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①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 期正好达到第n 期的实际⽔平②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 期正好达到第n 期的实际⽔平③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平之和④从最初⽔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末期的实际⽔平20、已知某地1996—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2001 — 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8%,则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①乌0.1 0.08②!°1.1 08 1③10 0.1 5 0.08 5 ④ 10 1.1 5 1.08 5 121、直线趋势⽅程y ? a bx 中,a 和 b 的意义是()① a 表⽰直线的截距,b 表⽰x 0时的趋势值② a 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 b 表⽰平均发展速度③ a 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b 表⽰平均发展⽔平④a 是直线的截距,表⽰最初发展⽔平的趋势值;b 是直线的斜率,表⽰平均增长量22、若动态数列的逐期增长量⼤体相等,宜拟合()①直线趋势⽅程②曲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④⼆次曲线⽅程23、假定被研究现象基本上按不变的发展速度发展,为描述现象变动的趋势,借以进⾏预测,应拟合的⽅程是()①直线趋势⽅程96⼈,则第⼆季度该⽹站的⽉平均员⼯⼈数为()①84⼈②80⼈③82⼈④83⼈18、⼏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①不受最初⽔⼲和最末⽔⼲的影响②只受中间各期⽔平的影响③只受最初⽔⼲和最末⽔⼲的影响17、某⽹站四⽉份、五⽉份、六⽉份、七⽉份平均员⼯⼈数分别为 84⼈、72⼈、84⼈、②曲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④⼆次曲线⽅程①直线趋势⽅程③指数趋势⽅程①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②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①30 年② 28 年③25年④26 年2、计算和应⽤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A 、⽤分段平均速度补充总平均速度C、联系基期⽔平进⾏分析E、正确选择报告期⽔平3、平均增减量是()A 、各期累计增减量的平均C、累计增减量⼗逐期增减量个数E、各期累计增减量之和⼗逐期增减量个数4、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有())B、联系每增长1 %的绝对值进⾏分析D、结合环⽐发展速度进⾏分析B、各期逐期增减量的平均D、累计增减量+(时间数列项数⼀1)24、若动态数列的⼆级增长量⼤体相等,宜拟合(25、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是③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④预测未来26、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率时,各季的季节⽐率之和应等于(27、① 100%③ 120%② 400%④ 1200%已知时间数列有30 年的数据,采⽤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的数据?28、29、30、趋势值项数= 原数列项数-移动平均项数序时平均数中的“⾸尾折半法”适⽤于计算①时期数列的资料③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列动态数列分析指标中,不取负值的是(①增长量②发展速度+1)②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④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资料③增长速度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总速度的指标是(①环⽐发展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三、多项选择题④平均增长速度②平均发展速度④定基增长速度1 、下列指标中分⼦为时期指标的有()A 、⼈均粮⾷产量B、C、平均分摊到每吨粮⾷上的⽔库容量数D、E、平均分摊到每万元农业产值上的农业机械马⼒数⼈均钢铁产量平均分摊到每万⼈的零售商店数②曲线趋势⽅程④⼆次曲线⽅程A 、某⼯业企业历年利税总额 C 、某商业企业历年销售额 E 、某⾼校历年招⽣⼈数 5、下⾯哪⼏项是时期数列()A.我国近⼏年来的耕地总⾯积 C. 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B 、某⾦融机构历年年末贷款余额D 、某地区历年年末⽣猪存栏头数E. 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利税率6、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之间有如下关系()A 、各逐期增长量的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B 、各逐期增长量的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C 、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D 、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E 、两相邻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7、研究长期趋势的⽬的在于()A 、认识现象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C 、研究趋势变动的经济效果E 、剔除趋势影响以分解数列中的其他因素四、计算题1、我国历年汽车产量如下表:(单位:万辆)①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环⽐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②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2017年(下)半年《统计学》课程练习(二)一.单选题:1.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C )A.所有工业企业 B.每一个工业企业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D.工业企业的每台设备2.一组数据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0.4, 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B ) A.50 B.8 C.0.02 D.4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
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 )A.520 B. 510 C.530 D.5404.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C )A.5%×7%×9% B. 105%×107%×109%C.(105%×107%×109%)-1 D. (105%×107%×109%)+1 5.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 B )A. –5%B. –4.76%C. –33.3%D. 3.85%6.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 , 回归系数b= -1.75表示( B )A.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B.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C. 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1.75年时间D. 时间每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7.某乡播种早稻5000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 A )A. 520公斤B. 530公斤C. 540公斤D. 550公斤8. 甲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70件, 标准差=5.6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90件, 标准差=6.3件;哪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A )A. 甲车间B. 乙车间C. 两个车间相同D. 无法作比较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C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1”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10. 如果相关系数r=0 ,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C )A. 相关程度很低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二. 多选题:1. 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ABDE)A.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万元B. 储蓄存款余额500万元C. 商品销售额80万元D. 固定资产300万元E. 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2. 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测度值是(BC)A. 均值B. 众数C. 中位数D. 几何平均数E. 调和平均数3.普查是(ACD )A . 全面调查 B. 非全面调查 C. 一次性调查D . 专门调查 E. 经常性调查4.根据分组整理后的数据计算加权均值(ABCD )A. 受各组变量值和权数两个因素影响B. 假定各组数据在各组中均匀分布C. 结果不如根据原始数据计算的简单均值精确D. 实际数据呈均匀对称分布时计算结果比较准确E. 结果不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影响5.平均差与方差或标准差相比其主要缺点是(CD )A. 没有充分利用全部数据的信息 B. 易受极端值的影响C. 数学处理上采用绝对值,不便于计算D. 在数学性质上不是最优的E. 计算结果不够准确6.对居民收入(x )与消费支出(y)的几组不同样本数据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如下,你认为哪个回归方程可能是正确的?( CD )A. y=1251-10x B. y=1050+8x C. y=1508-20x D. y=1574+6x 7.若变量x与y完全线性相关,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D )A.相关系数r=1 B.相关系数|r| =1 C.判定系数r =1 D.估计标准误差Sy=0 E.估计标准误差Sy=1三. 填空题:1.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医学统计学方法试题及答案(二)1.在同一总体中进行抽样研究,随着样本含量增大,则()A.标准差增大B.标准误增大C.标准差趋向0D.标准差减小E.标准误减小2.抽样误差是指()A.总体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B.个体值与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C.总体参数间的差异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E.个体值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3.X±2.58S 包括变量值的()A.68.3%B.80.0%C.90.0%D.95.0%E.99.0%4.正常参考值范围应()A.取双侧界限B.取单侧界限C.同时计算单侧和双侧界限D.根据实际情况取单侧或双侧界限E.应该是规定不变5.两个样本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其目的是()A.推断两个样本率有无差别B.推断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C.推断两个样本率和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D.推断两个样本率和两个总体率的差别有无统计意义E.推断两个总体分布是否相同6.有关参考值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参考值范围应根据正常人范围的95%来制定B.如果随机测量某人的某项指标,其值在正常人范围的95%之内,那么应认为此人的此项指标正常C.如果某项指标超出了参考值范围,那么其应为不正常D.求正态资料的参考值范围,精确度越高越好E.所谓的正常和健康都是相对的,在正常人或健康人身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病理状态7.在标准正态分布的曲线下面积中,区间(1.96,+∞)所对应的面积是()A.95%B.99%C.5%D.2.5%E.1%8.甲率P1=48/168,乙率P2=63/200,则甲乙两率的平均率为()A.(48+63)÷2B.(48/168+63/200)÷2C.(48+63)/(168+200)D.48/468+63/200E.(48+168)/(63+200)9.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D.总体中有价值的一部分E.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10.统计推断的主要内容为()A.统计描述与统计图表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C.区间估计和点估计D.统计预测与统计控制E.参数估计与统计预测11.在假设检验中,P值和α值的关系为()A.P值越大,a值就越大B.P值越大,α值就越小C.P值和α值均可由研究者事先设定D.P值和α值都不可以由研究者事先设定E.P值的大小与α值的大小无关12.在两组正态分布资料比较的检验中,结论是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P越小,说明()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C.两样本均数有差别的可能性越大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E.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13.两样本均数比较,经检验得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时,P越小,说明()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E.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相同14.为研究缺氧对正常人心率的影响,有50名志愿者参加试验,分别测得试验前后的心率,为较好的分析此数据,应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A.配对检验B.成组t检验C.成组秩和检验D.配对秩和检验E.两组方差齐性检验15.两组数据作均数差别t检验,要求数据分布近似正态而且()A.要求两组数据均相近,方差相近B.要求两组数据方差相近C.要求两组数据相近D.均数及方差相差多少都无所谓E.要求标准误相近16.两组数据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其自由度为()A.n1+n2B.n1-n2C.n1+n2-1D.n1+n2-2E.n1+n2-317.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时,若n=25,t=1.96,则()A.P>0.05B.P=0.05C.P<0.05D.P<0.01E.P>0.0118.计算某地儿童肺炎的发病率,现求得男、女童肺炎发病率分别为21.2%和19.1%,可认为()A.男童的肺炎发病率高于女童B.应进行标准化后再做比较C.资料不具可比性,不能直接作比较D.应进行假设检验后再下结论E 应增加气温数据才能做比较19.分析计数资料时,最常用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是()A.t检验B.正态检验C.方差分析D.X检验法E.z检验,可认为()20.三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0.01(3)A.各总体率不等或不全相等B.各样本率不等或不全相等C.各总体率均不相等D.各样本率均不相等E.各总体率全相等21.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宽度取决于()A.置信水平B.标准差C.标准误D.置信水平、标准差和样本含量E.样本含量22.四个百分率作比较,有1个理论数小于5、大于1,其他都大于5,则()A.只能作校正χ2检验B.不能作χ2检验C.作χ2检验不必校正D.必须先作合理的合并E.要用精确概率法23.某医生对一批计量、计数资料实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判定如下:进行四格表χ2检验时,χ2=3.96则()A.P<0.05B.P=0.05C.P>0.05D. P<0.01E.P=0.0124.标准误的正确解释是()A.样本均数的标准差B.样本率的标准差C.标准差的平均数D.标准差的标准差E.统计量的标准差参考答案1.E2.D3.E4.D5.B6.E7.D8.C9.E 10.B 11.E 12.E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D 20.A 21.D 22.C 23.A 24.A。
统计学综合练习(⼆)及答案综合练习(⼆)⼀.判断题:1.所谓序时平均数就是将同⼀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2.发展⽔平就是时间数列中的每⼀项指标的数值,⼜称发展量。
(√)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4.季节变动指的就是现象受⾃然因素的影响⽽发⽣的⼀种有规律的变动。
(×)5.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增长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包括: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7.⽤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既可以使⽤全⾯的资料,也可以使⽤⾮全⾯的资料。
(×)8.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种变形。
(√)9.如果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平均上涨5%,销售价格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不变×10.在计算综合指数时,要求同度量因素不变。
(√)⼆.单项选择题:1.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C.编制指数的任务不同.D.所⽐较的现象特征不同.2.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D)A.产量指数.B.商品销售量指数C.职⼯⼈数指数D.劳动⽣产率指数.3.某管理局为了⾯反映所属各企业⽣产某种产品平均成本总的变动情况,需要编制(A).A.可变构成指数B.固定构成指数C.结构影响指数D.质量指标指数.4.单位成本报告期⽐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产总费⽤(B)A.增加了.B.减少了.C.没有变化.D.难以确定.5.某市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81--1990年的⼯业总产值数列.反映的是(AA.产量的变动B.价格的变动C.价值量的变动D.价格和产量的变动.6.某⼯⼚上年平均每季度的⽣产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则该⼚上年全年⽣产计划的完成程度为(D)A.204%.B.306%.C.408%.D.102%.7.虽有现象各期的环⽐增长速度,但⽆法计算现象的( C)A.各期定基增长速度.B.各期环⽐发展速度.C.各期发展⽔平.D.平均增长速度.8.平均发展速度是(C)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环⽐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环⽐发展速度连乘积的⼏何平均数.D.增长速度加上100%.9.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C)B.平均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D.定基增长速度.10.若要观察现象在某⼀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要测定现象的(C).A.季节变动.B.循环变动.C.长期趋势.D.不规则变动.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现象侧重于⽤⼏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BDE ).A.基本建设投资额.B.商品销售量.C.垦荒造林数量.D.居民消费⽀出状况.E.产品产量.2.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ABDE )A.⼀季度平均每⽉的职⼯⼈数.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的平均增长量.C.某企业职⼯第四季度⼈均产值.D.某商场职⼯某年⽉平均⼈均销售额.E.某地区近⼏年出⼝商品贸易额增长速度.3.增长1%的绝对值( AD )A.等于前期⽔平除以100.B.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增长速度.C.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发展速度.D.表⽰增加1%所增加的绝对量.E.表⽰增加1%所增加的相对量.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BDE ).A.环⽐发展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发展速度减 1.C.环⽐增长速度的连乘积.D.环⽐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E.累积增长量除以基期⽔平.5.下⾯哪⼏项是时期数列( BC ).A.我国近⼏年来的耕地总⾯积.B.我国历年新增⼈⼝数.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D.我国历年黄⾦储备.E.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利税率.6.同度量因素的作⽤有(AC )A.同度量作⽤.B.⽐较作⽤.C.权数作⽤.D.稳定作⽤..E平衡作⽤.7.某地区商业企业职⼯去年劳动⽣产率指数为132%,这是( BCE )A.个体指数.B.总指数.C.平均指标指数.D. 数量指标指数.E.质量指标指数.8.下列指数哪些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ACD ).A.产品产量指数.B.多种产品产值指数.C.商品销售量指数.D.职⼯⼈数指数.9.对某商店某时期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进⾏分析,其指数体系包括( ABD )A.销售量指数.B.销售价格指数.C.总平均价格指数.D.销售额指数.E.个体销售量指数.10.进⾏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需要编制的指数有( CDE )A.算术平均数指数.B.调和平均数指数.C.可变构成指数.D.固定构成指数.E.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简答题:1.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有何联系与区别?联系:①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都是总指数,其经济内容是⼀致的;②平均指数在使⽤全⾯调查资料时,实质上就是综合指数的⼀种变形形式。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第四章)一、判断题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A、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D )A、无名数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C、有名数D、无名数与有名数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
统计学试题(一)及其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社会经济统计的数量特点表现在()。
A.它是一种纯数量的研究B.它是从事物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C.它是从定性认识开始以定量认识为最终目的D.它是在质与量的联系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2.若不断重复某次调查,每次向随机抽取的100人提出同一个问题,则每次都能得到一个回答“是”的人数百分数,这若干百分数的分布称为:()。
A.总体平均数的次数分布 B.样本平均的抽样分布C.总体成数的次数分布 D.样本成数的抽样分布3.当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
A.该数列众数等于中位数 B.该数列众数等于均值C.该数列无众数 D.该众数等于最大的数值4.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中,最常用的是()。
A.全距 B.平均差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5.计算无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抽样误差,一般近似采用()。
A.多阶段抽样的误差公式 B.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C.分层抽样的误差公式D.整群抽样的误差公式6.将报告期两个城市物业管理费用的物价水平进行综合对比,属于()。
A.强度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C.结构影响指数 D.静态指数7.某地区商品销售额增长了5%,商品零售价格平均增长2%,则商品销售量增长()。
A.7% B.10% C.2.94% D.3%8.对于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变量建立的直线回归方城Y=a+bx中,回归系数b ()。
A.肯定是正数B.显著不为0C.可能为0 D.肯定为负数9.若产品产量增加,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10.下列现象中具有侠义相关系数的现象的是()。
A.定期存款的利率与利息B.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C.居民收入与商品销售额D.电视机产量与粮食产量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推断统计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A.如何科学确定目标总体范围B.如何科学地从总体中抽样样本C.怎样控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误差D.怎样消除样本对总体代表性误差E.如何科学地由所抽样本去推断总体2.若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数,则正确的数量关系为()。
第2章练习题1、二手数据的特点是(B)A.采集数据的成本低,但搜集比较困难B. 采集数据的成本低,但搜集比较容易2、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A)D.整群抽样3、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元素后,把这个元素放回到总体中再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A)C.分层抽样4、一个元素被抽中后不再放回总体,然后从所剩下的元素中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A)5、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类,然后从各个类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C)A. 简单随机抽样B. 系统抽样D.整群抽样6、先将总体各元素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形成一个样本。
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C)A. 分层抽样B. 简单随机抽样7、先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部分群,再对抽中的各个群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观察,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D)A. 系统抽样B. 多阶段抽样8、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是(D)B. 整群抽样9、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全校抽取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D)A. 系统抽样B. 简单随机抽样10、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将全校学生的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后,每隔50名学生抽取一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C)B. 整群抽样11、为了了解女性对某种化妆品的购买意愿,调查者在街头随意拦截部分女性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式是(C)A. 简单随机抽样B. 分层抽样12、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对象的了解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单位作为样本,这种调查方式是(A)A. 判断抽样B. 分层抽样13、下面的那种调查方式不是随机选取的(D)A. 分层抽样B. 系统抽样14、下面的那种抽样调查结果不能用于对总体有关参数进行估计(D)A.分层抽样B. 系统抽样15、调查时首先选择一组调查单位,对其实施调查之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研究总体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此后的调查。
卫生统计学综合测试卷二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用某地6~16岁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资料制作统计图,以反映患者的年龄分布,可用图形种类为______.A.普通线图B.半对数线图C.直方图D.直条图E.复式直条图【答案】C2.为了反映某地区五年期间鼻咽癌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可采用______.A.直方图B.普通线图C.半对数线图D.直条图E.复式直条图【答案】E3.为了反映某地区2000~1974年男性肺癌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可采用______.A.直方图B.普通线图C.半对数线图D.直条图E.复式直条图【答案】E4.调查某疫苗在儿童中接种后的预防效果,在某地全部1000名易感儿童中进行接种,经一定时间后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儿童做效果测定,得阳性人数228名。
若要研究该疫苗在该地儿童中的接种效果,则______.A.该研究的样本是1000名易感儿童B.该研究的样本是228名阳性儿童C.该研究的总体是300名易感儿童D.该研究的总体是1000名易感儿童E.该研究的总体是228名阳性儿童【答案】D5.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__________.A.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B.总体中任一部分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答案】C6.下面关于均数的正确的说法是______.A.当样本含量增大时,均数也增大B.均数总大于中位数C.均数总大于标准差D.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平均值E.均数是最大和最小值的平均值【答案】D7.某地易感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从中随机抽取100名儿童测量其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水平,欲描述其平均水平,宜采用______.A.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方差E.四分位数间距【答案】B8.有人根据某种沙门菌食物中毒患者164例的潜伏期资料,用百分位数法求得潜伏期的单侧95%上限为57.8小时,其含义是:______.A.大约有95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B.大约有5人的潜伏期大于57.8小时C.大约有5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D.大约有8人的潜伏期大于57.8小时E.大约有8人的潜伏期小于57.8小时【答案】D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方差除以其自由度就是均方B.方差分析时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C.方差分析时要求各样本所在总体的方差相等D.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时,组内均方就是误差均方E.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时,F=MS组间/MS组内【答案】A10.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去同一常数后,作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______.A.t值不变B.t值变小C.t值变大D.t值变小或变大E.不能判断【答案】A11.甲乙两地某病的死亡率进行标准化计算时,其标准的选择______.A.不能用甲地的数据B.不能用乙地的数据C.不能用甲地和乙地的合并数据D.可用甲地或乙地的数据E.以上都不对【答案】D12.以下属于数值变量的是______.A.性别B.病人白细胞计数C.血型D.疗效E.某病感染人数【答案】B13.以下关于样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B.样本来自的总体应该是同质的C.样本中应有足够的个体数D.样本来自的总体中不能有变异存在E.样本含量可以估计【答案】D14.以下属于分类变量的是___________.A.IQ得分B.心率C.住院天数D.性别E.胸围【答案】D15.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例数逐渐增多时_____.A.标准误逐渐加大B.标准差逐渐加大C.标准差逐渐减小D.标准误逐渐减小E.标准差趋近于0【答案】D16.某医院一年内收治202例腰椎间盘后突病人,其年龄的频数分布如下,为了形象表达该资料,适合选用_____.年龄(岁):10~20~30~40~50~60~人数: 6 40 50 85 20 1A.线图B.条图C.直方图D.圆图E.散点图【答案】C17.关于构成比,不正确的是_____.A.构成比中某一部分比重的增减相应地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比重B.构成比说明某现象发生的强度大小C.构成比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分布D.若内部构成不同,可对率进行标准化E.构成比之和必为100%【答案】B18.若分析肺活量和体重之间的数量关系,拟用体重值预测肺活量,则采用_____.A.直线相关分析B.秩相关分析C.直线回归分析D.方差分析E.病例对照研究【答案】C19.根据下述资料,样本指标提示_____.甲疗法乙疗法病情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轻型40 36 90 60 54 90重型60 42 70 40 28 70合计100 78 78 100 82 82A.乙疗法优于甲疗法B.甲疗法优于乙疗法C.甲疗法与乙疗法疗效相等D.此资料甲、乙疗法不能比较E.以上都不对【答案】C20.若算得F药物=7.604,P<0.01;F区组=1.596,P>0.05.按α=0.05水准,则4种药物的抑瘤效果和5个随机区组的瘤重的推断结论分别为_____.A.药物组间瘤重不同,区组间也不同B.不能认为药物组间瘤重不同,不能认为区组间不同C.药物组间瘤重不同,但不能认为区组间不同D.不能认为药物组间瘤重不同,但区组间不同E.药物差别较大,不能认为区组间不同【答案】C二、多选题在A、B、C、D和E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答案的字母填在相应下划线的空格里。
统计学习题及答案(完整)2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最佳选择题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指标较好。
A、全距B、标准差C、变异系数D、四分位数间距E、方差2.用均数和标准差可以全面描述()资料的特征。
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D.对称分布E.对数正态分布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E.以上都不对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B.方差C.极差D.标准差E.四分位数间距5.偏态分布宜用()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D.四分位数间距E.方差6.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不变。
A.算术均数B.标准差C.几何均数D.中位数E.变异系数7.()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数正态B.正偏态C.负偏态D.偏态E.正态8.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分布。
(说明:设X变量经Y=lgX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问X变量属何种分布?)A.正态B.近似正态C.左偏态D.右偏态E.对称9.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D.四分位数间距E.几何均数10.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A.算术平均数B.中位数C.几何均数D.变异系数E.标准差二、简答题1、对于一组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除样本含量n外,还可计算,S和,问各说明什么?2、试述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的某单位1999年正常成年女子血清联系和区别。
甘油三酯(mmol/L)测量结果3、说明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4、变异系数的用途是什么?组段频数5、试述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0.6~ 10.7~ 3 三、计算分析题0.8~ 9 1、根据1999年某地某单位的体检资料,116名正常0.9~ 13 成年女子的血清甘油三酯(mmol/L)测量结果如右表, 1.0~ 19 请据此资料: 1.1~ 25(1)描述集中趋势应选择何指标?并计算之。
《统计学》练习题(2)答案1.要检验全国多个地区贫困人口的比例是否一样,适合采用的检验方法是(C)。
A.正态分布检验B.t分布检验C.2拟合优度检验D.2独立性检验2.一个社会学者随机抽取3000个家庭,想研究文化程度的高低与离婚率的高低是否有关,适合采用的检验方法是(D)。
A.正态分布检验B.t分布检验C.2拟合优度检验D.2独立性检验3.2拟合优度检验主要用于判断(B)。
A.各类别的观察频数是否相等B.各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是否一致C.各类别的期望频数是否相等D.各类别的期望频数是否等于观察频数4.2独立性检验主要用于判断(A)。
A.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独立B.两个分类变量各类别的观察频数是否相等C.一个分类变量各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是否相等D.一个分类变量是否独立5.对于两个分类变量的多个类别总共抽取200个样本。
其中某个单元格所在行的合计频数为80,所在列的合计频数为60。
该单元格的期望频数为(A)。
A.24B.25C.26D.276.对于两个分类变量的多个类别总共抽取1000个样本。
其中某个单元格所在行的合计频数为.200,所在列的合计频数为100。
该单元格的期望频数为(B)。
A.10B.20C.30D.407.2拟合优度检验的原假设是(C)。
A.各类别的期望频数无显著差异B.各类别的观察频数无显著差异C.各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无显著差异D.各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有显著差异8.2独立性检验的原假设是(C)。
A.两个变量的期望频数相等B.两个变量的期望频数不相等C.两个变量独立D.两个变量不独立9.在使用2检验时,如果仅有两个单元格,单元格的最小期望频数不应小于(A)。
A.5B.10C.15D.2010.在使用2检验时,如果单元格在两个以上时,期望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不能超过总格数的(D)。
A.5﹪B.10﹪C.15﹪D.20﹪11.系数的取值范围是(B)。
A.0<<1B.0≤≤1C.>0D.<012.2独立性检验主要用于研究(A)。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第四章)一、判断题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4、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5、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6、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7、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8、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
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9、用相对指标分子资料作权数计算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10、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A、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4、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B)A、具有可加性B、不具有可加性C、可加或可减D、都不对5、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6、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7、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D )A、无名数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C、有名数D、无名数与有名数8、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9、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10、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
统计学综合测试题(Ⅰ)一、填空(10分)1.统计整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
2.统计调查误差有______,_____。
•二者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不同总体比较其均衡性时,因为_______不同,•故需要计算变异系数。
4.长期趋势的直线趋势预测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5.编制指数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10分)1. 对任何数据资料,一旦给出其频数分布,便可以计算其算术平均数了( ) 。
2. 对分组数据,其算术平均数、众数均为近似值( )。
3. 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在两个相邻时点之间的变动是均匀的( )。
4. 在拟合长期趋势时,若观察值的一次差(逐期增长量)大体相同时,可用二次曲线拟合( )。
5. 在指数体系分析中,在实际应用时采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形成的指数体系( )。
三、简答题(25分)1. 用几何平均法与方程式法(累积法)计算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速度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些现象适应几何平均法? 哪些现象适用方程式法?2. 测定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有几种? 实际中哪些指标应用的最多? 为什么?3. 当市场调查者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消费者对一件新产品的看法时,他们往往不用总体数据而用抽样数据进行研究,请指出他们这么做的三个理由。
4. 说明移动平均剔除法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步骤。
5. 比较拉式价格指数与帕氏价格指数的各自优劣。
四、计算(55分,第一题10分,后三题每题15分)1. 已知如下资料,计算中位数与众数。
2. 美国最大公司的执行总裁的年薪平均有多少?一项含有8个公司的抽样数据如下表,请计算: (1)在α=0.05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2)美国最大公司执行总裁平均年薪与标准差的点估计。
单位$1003. 近年来,某大型建筑公司承揽的国外工程项目已成为其核心业务。
湖北中医药大学期末考试《数理统计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样本是总体中:()A、任意一部分B典型部分C、有意义的部分D、有代表性的部分E、有价值的部分2、参数是指:()A、参与个体数B研究个体数C总体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总和E、样本的统计指标3、抽样的目的是:()A、研究样本统计量B、研究总体统计量C、研究典型案例D、研究误差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4、脉搏数(次/分)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D.等级变量E.研究个体5、疗效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D等级变量E、研究个体6、抽签的方法属于()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单纯随机抽样E、二级抽样7、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8、实验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四个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A、便于统计处理B严格控制随机误差的影响C、便于进行试验D减少和抵消非实验因素的干扰E、以上都不对9、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属()A、相互对照B、标准对照C、实验对照D自身对照E、空白对照10、统计学常将PO.05或PO.01的事件称()A、必然事件B、不可能事件C、随机事件D小概率事件E、偶然事件11、医学统计的研究内容是()A、研究样本B、研究个体C、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D研究总体E、研究资料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2、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13、概率P=0,则表示()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14、总体应该由()A、研究对象组成B研究变量组成C研究目的而定D同质个体组成E个体组成15、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A、变量B、参与研究的数目C、研究样本的统计指标D总体的统计指标E、与统计研究有关的变量16、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总体D个体E、样本17、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18、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19、以舒张压 >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当一组数据变动比较均匀时,对其分组宜采用()。
A.极大值分组B.极小值分组C.等距分组D.不等距分组【答案】 C2、描述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宜采用()A.众数B.中位数C.简单平均数D.加权平均数【答案】 A3、下列有关线性回归分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一个回归方程,因变量和自变量可以相互推算B.因变量和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C.对于没有明显关系的两变量可求得两个回归方程D.根据回归系数可判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答案】 A4、《统计法》关于统计机构设置的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统计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D.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指定统计负责人【答案】 A5、我国的产业活动单位相当于联合国推荐的行业分类划分中的()。
A.机构单位B.基层单位C.活动类型单位D.地方单位【答案】 B6、统计人员恪守的职业道德是()。
A.保守国家机密的统计资料B.对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调查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C.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D.坚持实事求是【答案】 D7、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的地方性统计调查项目。
A.地方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答案】 D8、下列数据中,不属于时间序列的是()。
A.某地区历年人均收入B.购买汽车的消费者的年龄C.商场 3 年内的日销售额D.某年份股票日收盘价【答案】 B9、在时间序列加法模型中,各种影响因素之间()。
要测定某种影响因素的变动只须从原时间序列中()。
A.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除去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B.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减去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C.相互独立;除去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D.相互独立;减去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答案】 D10、某商场从一批袋装食品中随机抽取10袋,测得每袋重量(单位:克)分别为789,780,794,762,802,813,770,785,810,806,假设重量服从正态分布,要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这批食品平均每袋重量是否为800克。
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2017 年(下)半年《统计学》课程练习(二)一.单选题:1.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C )A .所有工业企业B.每一个工业企业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D .工业企业的每台设备2.一组数据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0.4, 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B )A.50 B.8 C.0.02 D.4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 500 以上”。
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 )A .520 B. 510 C.530 D.5404.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C )A. 5%x 7%x 9%B. 105%x 107%x 109%C. (105%x 107%x 109%)—1D. (105%x 107%x 109%)+15. 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B )A. - 5%B. - 4.76%C. - 33.3%D. 3.85%6. 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 回归系数b= —1.75表示( B )A.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B.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C. 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1.75 年时间D. 时间每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 个单位7.某乡播种早稻5000 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A )A. 520 公斤B. 530公斤C. 540公斤D. 550公斤8. 甲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70件, 标准差=5.6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90 件, 标准差=6.3 件;哪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 A )A. 甲车间B. 乙车间C. 两个车间相同D. 无法作比较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C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 1”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10. 如果相关系数r=0 ,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C )A. 相关程度很低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二.多选题:1. 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A.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 万元C. 商品销售额80 万元E. 企业职工人数2000 人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ABDE )B. 储蓄存款余额500万元D.固定资产300万元2. 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测度值是(BC )A. 均值B. 众数C. 中位数D. 几何平均数E. 调和平均数3.普查是(ACD )A . 全面调查B. 非全面调查C. 一次性调查D . 专门调查E. 经常性调查4.根据分组整理后的数据计算加权均值(ABCD )A. 受各组变量值和权数两个因素影响B. 假定各组数据在各组中均匀分布C. 结果不如根据原始数据计算的简单均值精确D. 实际数据呈均匀对称分布时计算结果比较准确E. 结果不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影响5.平均差与方差或标准差相比其主要缺点是(CD )A. 没有充分利用全部数据的信息B. 易受极端值的影响C. 数学处理上采用绝对值,不便于计算D. 在数学性质上不是最优的E. 计算结果不够准确6•对居民收入(x )与消费支出(y)的几组不同样本数据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如下,你认为哪个回归方程可能是正确的?(CD )A. y=1251-10xB. y=1050+8xC. y=1508-20xD. y=1574+6x 7.若变量x 与y 完全线性相关,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D )A.相关系数r=1B.相关系数|r| =1C.判定系数r =1D.估计标准误差Sy=0E.估计标准误差Sy=1三.填空题:1.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统计学练习一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订“×”,并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
( )3.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
()4.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 )5.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6.品质标志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量表示。
( )7.因为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 ) 8.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单位就可以构成总体。
( )9.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其个体的数量特征,不是研究整体事物的数量特征。
( )10.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量表示,叫数量指标。
( )11、为了解某市居民户均住房面积,统计总体是该市的所有居民户。
()1、√2、×3、×4、√5、×6、×7、×8、√9、×10、×11、√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中)1.某市有300家工业企业,若研究该市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情况,则总体单位是()A、每个工业企业B、30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所有工业产品2、某市有300家工业企业,若研究该市工业企业的情况,则总体单位是()A、每个工业企业B、30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所有工业产品3.把一个工厂的工人组成总体,每一个工人是( )。
A.总体单位B.数量标志C.指标D.报告单位4.由工人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
A.数量标志B.总体单位总量C.标志总量D.质量指标5.几位工人的月工资分别是500元、520元、550元这几个数字是( )。
A.指标B。
变量C.变量值D、标志6.一个统计总体()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7、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综合练习(二)
一.判断题:
1.所谓序时平均数就是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
2.发展水平就是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的数值,又称发展量。
(√)
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
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
4.季节变动指的就是现象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种有规律的变动。
(×)
5.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包括: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
7.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既可以使用全面的资料,也可以使用非全面的资
料。
(×)
8.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9.如果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平均上涨5%,销售价格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不变×
10.在计算综合指数时,要求同度量因素不变。
(√)
二.单项选择题:
1.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编制指数的任务不同.
D.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2.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D)
A.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量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3.某管理局为了面反映所属各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平均成本总的变动情况,需要编制(A).
A.可变构成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C.结构影响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4.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B)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D.难以确定.
5.某市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81--1990年的工业总产值数列.反映的是(A
A.产量的变动
B.价格的变动
C.价值量的变动
D.价格和产量的变动.
6.某工厂上年平均每季度的生产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则该厂上年全年生产计划的完成程度为(D)
A.204%.
B.306%.
C.408%.
D.102%.
7.虽有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无法计算现象的( C)
A.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C.各期发展水平.
D.平均增长速度.
8.平均发展速度是(C)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的几何平均数.
D.增长速度加上100%.
9.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C)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定基增长速度.
10.若要观察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要测定现象的(C).
A.季节变动.
B.循环变动.
C.长期趋势.
D.不规则变动.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现象侧重于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BDE ).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商品销售量.
C.垦荒造林数量.
D.居民消费支出状况.
E.产品产量.
2.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ABDE )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
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
C.某企业职工第四季度人均产值.
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
E.某地区近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增长速度.
3.增长1%的绝对值( AD )
A.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
B.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增长速度.
C.等于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发展速度.
D.表示增加1%所增加的绝对量.
E.表示增加1%所增加的相对量.
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BDE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发展速度减 1.
C.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D.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
E.累积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5.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 BC ).
A.我国近几年来的耕地总面积.
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
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
D.我国历年黄金储备.
E.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金利税率.
6.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AC )
A.同度量作用.
B.比较作用.
C.权数作用.
D.稳定作用.
.E平衡作用.
7.某地区商业企业职工去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32%,这是( BCE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8.下列指数哪些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ACD ).
A.产品产量指数.
B.多种产品产值指数.
C.商品销售量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E.工资总额指数.
9.对某商店某时期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其指数体系包括( ABD )
A.销售量指数.
B.销售价格指数.
C.总平均价格指数.
D.销售额指数.
E.个体销售量指数.
10.进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需要编制的指数有( CDE )
A.算术平均数指数.
B.调和平均数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
E.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简答题:
1.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有何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都是总指数,其经济内容是一致的;②平均指数在使用全面调查资料时,实质上就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形式。
区别:①计算方法不同。
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的特点是“先对比,后平均”;②资料来源不同。
综合指数采用的是全面调查资料,平均指数则通常采用抽样调查资料。
③综合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具有一定的经济内容,即说明由于指数化因素变动带来的指标的增减量,而平均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却不具有指标增减的经济内容。
特别是采用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只有相对数的意义。
因此,纵然平均指数有许多优点,也不能完全取代综合指数的应用。
2.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计算原理有何不同各适用于哪些现象
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代数平均法(累计法或方程式法)
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最末一年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末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末一年的实际水平;几何平均法的实质是要求从最初水平出发,按所求的平均发展发展,计算出的末期水平应等于实际末期水平。
适用预测目标发展过程一贯上升或下降,且逐期环比率速度大体接近的情况。
代数平均法侧重于考察全齐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年实际水平。
累计法的实质是要求从最初水平出发,按所求的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各期水平之和,应等于全期实际发展水平的总和。
这种方法必须依据全期各期的发展水平才能计算,其侧重点在于考察全期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
五.计算分析题:
(1) 1995年平均人口数。
(2) 1984—1995年该地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3)如要求2000年时该地区人口数不超过200万人,则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应控制在什么水平
答:(1)1995年平均人口数:
(102+185/2 *2 +185+190/2 *3 +192+192/2 *3 +192+184/2 *4)/2+3+3+4=181.21万人
(2)=n次幂√an/a0 -1=^11√181.21/150 -1=1.73%
(3)=^5√200/181.21 -1=1.99%
2.
将减少到多少。
年多0.9万元,三种产品单位成本平均比2001年降低3%,试确定:(1)生产总成本指数;
(2)产品物量指数;
(3)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总成本绝对额。
答:(1)12.9/(12.9-0.9)*100%=107.5%
(2)107.5/(1-3%)*100%=110.8%
(3)(12.9-0.9)*3%=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