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入河(湖)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11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质监测规范要求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质监测则是保障给排水工程运行安全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质监测规范要求。
1. 监测目标和监测频率水质监测的目标应根据具体的市政给排水工程特点确定,常见的监测目标包括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的水质指标、污水管网中污水的水质情况等。
每个监测目标应有相应的监测频率,以确保对水质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
2. 取样点和取样方法取样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特点和监测目标,覆盖到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
取样点的数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确保取样结果的可信度。
在取样过程中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取样设备,并按照标准的取样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取样过程中造成污染或变质。
3. 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特点、监测目标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等。
对于不同的监测项目,应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并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水质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应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并与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对于异常数据或超标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效果。
5. 监测报告和信息共享水质监测报告是对监测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应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论以及建议措施等。
监测报告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格式,方便阅读和理解。
同时,监测结果和报告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信息共享,以增强透明度和监督性。
6.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为了确保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包括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监测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等方面。
只有保证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质监测结果才能具有参考价值和可信度。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6.2分析方法6.2.1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6.2.1.1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
6.2.1.2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
也可采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环监[1994]017号文和环监[1995]号文公布的方法体系。
6.2.1.3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美国EPA和日本JIS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6.2.1.4当规定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污水、底质和污泥样品分析时,必要时要注意增加消除基体干扰的净化步骤,并进行可适用性检验。
6.2.2水和污水的监测分析方法见附表1。
7流域监测7.1流域监测的目的。
流域监测以掌握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趋势,为流域规划中限期达到目标的监督检查服务,并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7.2流域断面。
根据流域规划设置的断面,一般分为限期达标断面、责任考核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断面。
7.3同步监测7.3.1同步监测是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全流域监测站进行的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内,对主要控制项目的监测。
7.3.2同步监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点位(断面)认证,监测全程序技术指导,监测资料的审核汇总以及报告编写工作。
在监测期间总站派技术专家到重点地区进行现场技术监督、技术指导。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地区的同步监测工作具体实施。
7.3.3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为每月1次,具体实施时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流域网头单位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确定。
同步监测频次根据需要确定。
7.4监测断面(点位)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污染源限期达标计划中确定的监测断面是三河、三湖的主要监测断面流域监测以环境管理目标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为主,根据需要可增加主要城镇的污水总排口、日排水量在100吨以上或COD日排放量30kg以上主要污染企业的排口,此外,沿江、河、湖、库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宾馆、饭店等污水排口。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斧头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3.11•【字号】咸政办函〔2019〕21号•【施行日期】2019.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斧头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咸政办函〔2019〕2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斧头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确保一湖清水入长江,按照生态环境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重庆会议”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按照“全覆盖、重实效、确保可行”的原则,坚持以改善斧头湖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以有效管控入河(湖)排污口为目标,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拍、智能机器人探测等科技手段和人员实地踏勘等方式相结合,全面开展斧头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利用一年的时间,摸清排污口底数,掌握排污口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情况,基本查清废水来源,制定排污口整治方案,落实整治工作。
二、排查范围及对象(一)排查范围。
1.斧头湖咸宁区域沿岸排污口;2.斧头湖主要支流淦河、北洪港、王生茂河、贺胜桥河两岸排污口;3.淦河主要支流大屋肖河、杨下河、龙潭河、浮山河、横沟河两岸排污口。
(二)排查对象。
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河湖排放污水的排放口。
三、主要任务通过落实“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项重点任务,推动斧头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放状况改善,提升斧头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一)摸清排污口底数。
全面掌握咸宁市斧头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域,建立排污口名录。
完善排污口编码、地理坐标、照片等基本信息。
(二)开展排污口监测。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011体例格式复读后修改报批稿)L ICS XX.XXXP 55备案号:XXXXX—XX S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532-2011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of pollution discharge outlets目次前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入河排污口登记 (2)4.1概述 (2)4.2基本要求 (2)4.3登记程序 (2)4.4登记单位认定 (2)4.5登记内容审核要求 (3)5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及审批 (4)5.1设置申请及审批程序 (4)5.2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4)5.3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 (5)5.4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 (8)5.5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10)6入河排污口监测 (12)6.1概述 (12)6.2人工监测 (12)6.3自动监测 (13)7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治理 (13)7.1概述 (13)7.2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 (13)7.3入河排污口整治 (13)7.4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13)8入河排污口统计管理 (14)8.1入河排污口编码及名称确定 (14)8.2入河排污口档案管理 (14)附录A(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登记表 (15)附录B(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21)ISL532-2011附录C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书编制提纲 (28)附录D(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补正通知书 (30)附录E(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31)附录F(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32)附录G(规范性附录)不予水行政许可决定书 (33)附录H(规范性附录)准予水行政许可决定书 (34)附录I(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书 (35)附录J(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允许使用通知书 (40)附录K(规范性附录)不予允许入河排污口使用通知书 (41)IISL532-2011前言《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的体例格式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要求编制。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2003-01-01 实施HJ/T 91—2002[1] 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流域监测、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污水流量计量方法、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资料整编等内容。
本规范还规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急监测的基本方法。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起草。
本规范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于 2003 年 01 月 01 日起实施。
[2] 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网站、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3]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 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93 河流流量测量规范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T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ISO 555—1: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流注射法ISO 555—2: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二部分积分法ISO 555—3: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剂积分法ISO 748:1979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的水质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网站、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县级控制断面(或垂线)的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源排放污水的监测。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 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 12997—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581—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 50179—93 河流流量测量规范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ISO 555—1: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一部分恒流注射法ISO 555—2: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二部分积分法ISO 555—3:1987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稳流测量的稀释法第三部分恒流积分法和放射示踪剂积分法ISO 748:1979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速度面积法ISO 1070:1973 明渠中液流的测量斜速面积法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3.1 潮汐河流指受潮汐影响的入海河流。
3.2 水质监测指为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对水的各种特性指标取样、测定,并进行记录或发出讯号的程序化过程。
3.3 流域指江河湖库及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水区域总称。
3.4 流域监测指全流域水质及向流域中排污的污染源监测。
3.5 水污染事故一般指污染物排入水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带来紧急危害的事故。
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为指导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确定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普查对象、围与容,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2.1 本规定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是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
具体普查对象包括:2.1.1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入河(海)排污口;2.1.2 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2.2 本规定所称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与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2.3 排污口根据水量(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或纳污围常住人口不小于1000人),划分为规模以上排污口与规模以下排污口,分别开展普查监测工作。
三、普查围普查围为全国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
3.1 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2 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3 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与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四、普查技术路线4.1 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排污口,采取资料核查法进行普查,视情况开展补充调查、监测。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1为全面落实省委“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根据生态环境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排查,摸清长江干流贵池段、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排污口底数,掌握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为长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二、排查范围以长江干流贵池段和贵池区境内主要通江支流沿线1公里范围为重点,主要支流包括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等通江河流。
排查范围以两侧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一侧延伸2公里,包括所有人工岸线、自然岸线和江心岛。
三、排查对象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排放废水的排污口。
所有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
四、重点任务及时间安排(一)一级排查(4月10日前完成)通过无人机航拍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做到一寸不落,实现应查尽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建立入河排污口初步名录。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配合单位:区水利局,各镇街、园区(二)二级排查(4月25日前完成)开展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组织工作人员对排查范围内的汇入河流、溪流、沟渠、涵闸、滩涂、湿地、码头、工业聚集区、城镇、暗管、渗坑、裂缝等开展全口径排查,逐一详实的核实入河排污口,并按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确定入河排污口名称、具体位置、地理坐标、设置单位、规模、类型、污水入河方式、受纳水体名称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与台账。
(具体格式参见附表1)牵头单位:各镇街、园区配合单位:区环保局、区水利局(三)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5月15日前完成)在全面查清入河排口现状的基础上,对所有入河排污口开展水质监测,了解长江入河排污口污染物排放现状,分析掌握污染物入河情况,为排污口污水溯源入整治提供基础。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配合单位:各镇街、园区五、工作要求(一)全面排查,摸清底数。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0.10•【字号】泸市府办发〔2022〕75号•【施行日期】2022.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22〕7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泸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0月10日泸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22〕61号)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逐步建立“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监管到位”的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工作格局,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守护一江清水出川。
(二)工作原则。
水陆统筹,以水定岸。
统筹岸上和水里,根据受纳水体生态环境功能,确定入河排污口设置和管理要求,倒逼岸上污染治理,实现“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
明晰责任,严格监督。
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落实区县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入河排污口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水务、城管执法、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3.27•【字号】江府办函〔2018〕53号•【施行日期】2018.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江府办函〔2018〕53号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直、省直驻江门有关单位:《江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境保护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3月27日江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精神,做好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08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8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8〕4号)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普查工作目标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了解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江门市行政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和范围(一)普查时点。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资料。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普查对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快速增长,城乡生产、生活产生各类废污水显著增加,造成了地表、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水资源〔X〕10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X〕22号令)、《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水资源〔X〕101号)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水资源〔X〕138号)等法律规章。
二、整治目标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等措施,依法推进我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使水功能区的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和水功能区限定标准,提升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
三、工作任务(一)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在第一次水利普查、X年度入河排污口核查基础上,对我市范围内主要河流已经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拟建污水处理厂的入河排污口、全市范围内重点排污企业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核查、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台帐档案。
(二)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登记审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前(X年10月1日)设置的入河排污口予以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后建立的入河排污口按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相关规定,依法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
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作为市环保局发放排污许可的审批前置条件,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入河排污口必须依法取得市林水局审批意见,否则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持续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市林水局、环保局作为全市主要河流的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监管主管部门,要严抓工作执行,加强监测监管。
通过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方式,委托有资质的水质检测单位对排污口排放水质和水功能区水质进行定期采样、检测。
四、实施步骤(一)动员部署阶段(X年6月11日至6月16日)由市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动员各相关单位,明确整治任务,落实相关职责。
湖南省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大纲湖南华禹水资源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一、核查目和意义 (2)二、核查对象和范围 (2)三、核查的主要内容 (3)四、核查原则 (4)五、信息核查 (5)(一)一般规定 (5)(二)污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复核 (6)(三)核查方式与工作步骤 (14)(四)质量保障措施 (15)(五)建立排污口管理台账系统 (15)六、典型情况分析 (16)七、核查结果保障措施 (18)八、附表及填写说明 (19)一、核查目和意义开展湖南省入河排污口核查及监测工作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掌握全省入河排污状况,系统反映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设置情况和纳污总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了解已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基本情况、排污现状,才能依据水功能区划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才能客观、科学地决策是否同意新建、改建、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真正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责,减少和避免水污染事件和纠纷的发生,维护河湖健康,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通过全省入河排污口核查和登记工作,系统掌握全省入河排污口的分布和入河排污量的变化情况,建立湖南省入河排污口资料档案。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湖南省入河排污口台账系统,对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以及监测资料进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查询、数据查询等方面分析,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管理奠定基础,也为客观评价湖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提供依据。
二、核查对象和范围为适应湖南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本次核查的入河排污口主要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入河排污口。
具体是指企业、事业等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为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或将收集、处理后的污废水直接向河道管理范围内排放而设置的以排污为主要功能的明渠、管道、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或口门。
本次核查不包括独立死水坑塘的排污口、雨水排放口、农田涝水、退水排放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