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 格式:rtf
- 大小:181.63 KB
- 文档页数:9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手冊(自己觉得很值得一看)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 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 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 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 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 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 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 ) 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第四讲:教育的目标与人的价值P16---25「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第四讲:教育的目标与人的价值彭明辉教育的目的,是教养出能爱自己,能自得其乐,值得让身周的人爱他,而且又有吸引人的魅力人格。
但是,既有的教育目标与社会价值却狭隘到只剩「赚钱」和「拼斗」两个目标。
因此,我们用尽各种手段在教养出只会赚钱与斗争,不会爱自己,没有能力自处,乏味而不值得人爱的孩子。
教育是为了要激发人的热情,让我们的孩子可以终身怀着热情与憧憬,浑身带劲地活下去。
但是,流行的社会价值或者乏味、无聊,或者浅薄、虚无,使得真正心灵聪慧的小孩不知道活着有什磨意义。
家长和社会流行里这些狭隘的价值观如果不能解除,即使把小孩从小送到国外,这些价值观仍将在国外箝制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未来的梦魇。
国内现阶段最严重的教育问题不在制度不良,或师资养成过程有问题。
而是家长自己就找不到可以活得有趣、或者有意义的生活目标。
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一、教育的目标与人生的意义人和其它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生存的本能之外,他需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或赋予一个意义。
这种「意义感」的需要,经常比单纯地求肉体的生存还强烈。
因此,在存活边缘的史前时期、中世纪,乃至于当代的西藏、印度和尼泊尔,人可以压榨自己已经不足的物资,去装饰宗教场所,并寻求宗教的灵感与安慰。
假如我们误以为人生中一切精神性的价值都是虚幻的,而人完全一如动物般,只会靠本能去从事「优胜劣败」的生存兢争或强取豪夺,那么我们就根本无法解释任何一个人类文明的诞生。
从口述历史时期的宗教,到五大古文明的肇始,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各自提出他们为人生所赋予的「意义」,并将这些「价值」流传给后代,成为整个后继人类文明发展的依据。
虽然这些文明初期所提出的人生价值、意义或理想一再遭到后继者的质疑和修正,但是至少到十九世纪为止有一件事一直不曾改变:对人生价值、意义与理想的再思考与再反省,是所有文明活动的核心,以及再造的原动力。
研究生手册作者: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一、论文的要求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
研究生手册研究生手册一、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研究创新骨干的重要途径。
作为即将走进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定位,认识到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学术研究1. 研究生期间,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学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注重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
2. 同学们需要熟悉学院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同时,要学会查阅文献、阅读研究成果,并定期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3. 同学们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应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确保学术质量。
三、课程学习1.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学们应该重视课程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要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和设施。
2. 同学们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学业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并保持良好的学习记录。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科研实践1. 研究生阶段,科研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学们应该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结合导师的指导和推荐,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
2. 在科研实践中,同学们要学会提出合理的研究问题,提出科学的研究假设,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同时,要积极参与实验室工作,熟悉实验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五、学术交流1. 研究生期间,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参与学术交流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并与其他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和经验分享。
2. 同学们要注重学术交流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要勇于提问,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六、团队合作1. 研究生期间,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同学们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同学们要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沟通,与导师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安娜․卡列妮娜】討論題綱(5)課名:俄國小說導讀(通識課)教師:彭明輝讀物:托爾斯泰著,【安娜․卡列妮娜】,貓頭鷹出版社,智量譯。
另一個譯本是:托爾斯泰著,【安娜․卡列妮娜】,桂冠出版,周揚與謝素台譯。
第五部討論題綱[1]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Q1-1] 第1章裡列文行懺悔禮時最害怕的是什麼事?列文為什麼不像別人那樣敷衍了事而要認真地害怕?他最大的收穫是什麼?[Q1-2]第2章裡,列文結婚前夕突然懷疑、害怕起來,而跑去問吉蒂。
列文怕的是什麼?列文為什麼一地要在婚前搞清楚這件事?[Q1-3] 從第1章到第6章都在很仔細地描述列文和吉蒂結婚的過程。
這裡頭有形式化的宗教儀式、民俗(單身漢的聚會)、啟人深省的宗教禱詞與祝福、新人的期盼和恐慌、旁人的湊熱鬧與閒言閒語。
面對這聖、俗雜混的婚禮,你期待婚禮該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尤其對比於安娜和伏倫斯基沒有婚禮便開始了他們的共同生活這個對照,你以為婚禮原本該具有什麼樣的意義?[Q1-4] 列文和吉蒂在結婚前對彼此的瞭解不管有多少都還是有限,面對婚後實際的生活狀態其實雙方都沒有辦法提前去想像。
許多人都批評:婚姻的承諾多到遠超出當事人所能想像的,因此婚姻的承諾是不合理、違背人性、不可能也沒必要信守。
面對這些事實或指控,在你想像中,婚姻可以永續的基礎是什麼?[Q1-5] 17~19章裡,面對著二哥尼古拉的死亡,列文手足無措,而吉蒂卻處理得井然有序。
這個對比,通過這個托爾斯泰想彰顯什麼?[Q1-6] 第20章裡,二哥尼古拉臨死前充滿痛苦,也因為無法忍抑的痛苦而對別人充滿怨恨和不滿,連吉蒂都逃不過。
面對這種窘境,列文是什麼心情?妳有什麼心情?[2]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心路歷程[Q2-1] 高列尼謝夫和伏倫斯基本來是彼此有心結的,為何一見面卻都很高興? [Q2-2] 伏倫斯基為什麼畫畫?[Q2-3] 伏倫斯基為什麼要去拜訪畫家米哈伊羅夫?[Q2-4] 米哈伊羅夫是個有天分或有自信的畫家嗎?[Q2-5] 綜合第7~13章裡有關伏倫斯基和安娜在義大利的生活,他們的共同生活幸福、愉快嗎?何以致此(尤其是和第14~20章裡列文他們的生活相比較)?[Q2-6] 第32章裡,安娜為什麼不聽伏倫斯基的勸阻而要去歌劇院?[Q2-7] 綜合28~33章,安娜在義大利的時候並不會想念兒子,一回到彼得堡就一直想見兒子,見了兒子後卻又不再愛她的女兒。
如何一步一步阅读分析优秀论文一篇期刊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1 Abstract说明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方法特色与主要内容。
最慢硕士二学期必须要学会只看Abstract 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断出这篇论文的重点和你的研究又没有直接关联,从而决定要不要把它读完。
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论文只根据摘要和简介便能节选出其中最密切相关的五篇论文,你就比别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
以后不管是做事或做学术研究,都比别人有能力从更广泛的文献中挑出最值得参考的资料。
2 IntroductionIntroduction的功能是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起源,交待前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有过的主要贡献,说清楚前人留下来的未解决问题,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他的重要性。
对初学的学生而言,从这里可以了解以前研究的概况。
通常我会建议初学的学生,对你的题目不熟时,先把跟你题目可能相关的论文收集个30~40篇,每篇都只读Abstract和Introduction,而不要读Main Body,只在必要时稍微参考以下后面的Illustrative example和Conclusion,直到你能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2A)在这个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2B)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的派别?(2C)每个角色派别的主要特色(含优缺点)是什么?问题是,你怎么去找这最初的30~40篇论文?有一种期刊论文叫做review paper, 专门在一个题目下面整理所有相关的论文,并且作简单的回顾。
你可以在搜寻Compendex时在key words中加一个review而筛选出这类论文。
然后从相关的数篇review paper开始,从中根据title和Abstract找出你认为跟你研究题目较相关的30~40篇论文。
通常,只要你反复读过该领域内30~40篇论文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你就应该可以从Introduction的评论中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
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程序与技巧清大彭明辉前言学术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的是「把既有知识的边界往前推」;而它最忌讳的是「闭门造车」。
因此,学术文献回顾(literature survey)与分析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把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工作做得完整、彻底,自然会培养出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也正是台湾产业界最欠缺而又最有用的能力之一。
台湾产业界所需要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学术文献上的既有技术,一个人如果擅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有效率的文献回顾与分析,那么它在产业界也可以表现得很出色:给他任何一个题目,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从学术文献上找到足够的方法、技术和点子来解决他手上的问题。
因此,从我过去与台湾产业界的互动过程中,我确信的结论是:软硬件实做的能力(implementation skills)和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是一个硕士毕业生能在产业界有出色表现的两大能力。
只不过,台湾的产业界过去只注重软硬件实做的能力(hardware、firmware、software),因而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空间有限。
未来,台湾产业若想要进一步提高其附加价值,就必须要有能力从学术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中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而不再是只倚靠软硬件的蛮力)。
壹、从学位论文的要求看学术文献回顾的重要性我对硕士论文的期待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或工业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台湾清华大学电机系彭明辉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充满焦虑的学生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
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
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
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
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不得了的事看待。
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
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硕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册Issued by and valid in the PPSC Lab. Directed by Prof. M H. Perng凡本人之研究生,必须在本人同意指导论文之后的一个月期限内,仔细读完这一本手册,并针对不解的部分求教学长或本人,直到确定充分了解为止。
如果你期望在两年期间顺利完成硕士学位,并且按部就班地把这两年时间最有效地利用,这本小小的手册告诉你:(1)获得硕士学位的最低修课与论文要求,(2)这个实验室里用什么样的制度协助你完成前述要求,(3)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以及这样的制度安排,(4)你该如何规划修课与研究进度。
关于最低毕业学分的要求,是控制组的统一规定。
关于论文的要求,是我个人的规定,别的实验室可能有不一样的规定和要求,不在此细述。
至于本实验室的制度安排,是针对前述论文要求而设计的。
基本上,我对学位论文的前述要求是与英、美所有 Master of Science 的要求一致。
但是国外有所谓的Master of Engineering,其训练目标、过程、课程安排等皆与Master of Science大相径庭。
壹、选课(1-1)毕业学分:学校规定硕士班最低毕业学分是26学分(含两学期书报讨论共两学分,以及八门三学分的课)。
通常硕士生会在两年四个学期里分别选修4+3+2+1 门课,或者 4+3+2 门课。
(1-2)控制组规定:必修「PME 5203数字控制系统」与「PME 5201线性系统理论」两门课(大学部为本系毕业且已修过该课程者可免修),此外再任选两门控制组开授之研究所课程(课号为 52XX者皆可)。
(1-3)如果你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机械视觉,我建议你多选修以下课程:学期修课课名三下逻辑设计(PME3209)、汇编语言(交大电子系)、四上微算机原理(PME4200)、DSP程序设计与实验(交大电控)、四下C程序语言与机电系统应用(PME4020)、计算器结构(EE3450)、一上线性系统理论、数字控制系统、影像处理(EE6630)、数字电路设计(EE4285)一下智能型控制、视讯处理(EE6650)、样型辨别(EE6660)、类神经网络(EE6530)二上计算机周边系统导论、微机电传感器其中红色表示控制组必修,粉红色表示控制组必须任选其中两门,蓝色表示与机械视觉密切相关的课,绿色表示与电路或芯片设计相关的课,粗体字为建议选修,细体字为建议旁听。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研究生手册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引子Before you try...Before you try to solve a problem, define it.Before you try to control a process, understand it.Before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find out what is important.Start by picturing the process.---- John T.Burr, Quality Program (June 1990), p.641 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2 修行,修行,不修如何行?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机会就更有限了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具体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4 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 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5 如何发现一个研究课题如果你现在是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工作之后,也是这样,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也可以通过这些热点话题,找到阐述你的认识和实践的新鲜角度这并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求你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你的工作的价值,训练自己具备从平淡中看出不平凡的眼力,这样你才会不断有兴趣激励自己做些事情各学会网站在资源推荐中教育技术问答中有这个给出的是各国各地区远程教育协会网站: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AAOU)(.hk/~AAOUNet/)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http://www.cade-aced.ca/)Dista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British Learning Association(/)6 如何选导师在选导师的时候,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的就我从做学生以及现在做导师的角度,感觉有两点非常重要:1)那个研究课题你真的有兴趣,并且你知道你要研究什么;2)你和导师的性格能够合拍对于第一条,也就是说你应该先发现你的兴趣,再看哪个老师对你指导最合适兴趣有两个来源:或者广泛地涉猎各种信息,从中发现兴趣(广度搜索:确定领域),或者参加一个或多个项目,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确定研究兴趣(深度搜索:确定问题)总之,多做事情,多看书,确定论文选题并不难对于第二条,主要影响做论文时候的愉快程度人和人并不都能默契的,即使相互欣赏,也未必能够一起共事所以找到你能够忍受并能够接受对你批评指导的老师,对你顺畅地完成论文,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处处感到老师对你不满,即使你自认为很不错,或者认为老师根本不懂你做的是什么,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最好换个导师:你应该选择能够接受和欣赏你的人做导师为了避免开始的选择错误,你应该在选择导师之前,多参加几位老师的项目,从中体会各位老师的管理风格,认识自己的兴趣,不要一味地看导师的名气,尽管名气大的老师可能项目多些,也许会更容易找到你的兴趣7 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我尝试过三种指导方式:(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我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8 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我的建议是: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5)记住,任何时候研究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进入导师办公室,寻求帮助,即使你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让老师知道你是因为有问题而进展停滞,而不是忙其它事情去.9 如何得到老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我的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10 如何准备答辩?论文答辩主要是阐述论文研究做了什么,因此在答辩陈述的时候主要是说自己的工作建议采用下面思路准备答辩报告:1)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一句话概括研究背景)2)对于这个问题,我所采取的研究思路,为什么要这么研究3)我的研究结论,以及每个研究的支持论据(这时候也可以用到一些文献作为证据)总之,说清楚你的研究逻辑在阐述时,比较忌讳1)花很多时间从盘古开始说起2)过多交待大家都知道的现状3)好像教书一样,过分显示自己的饱学博览群书答辩不是论文的缩写版,论文需要说明来龙去脉,而答辩只要说明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但是不一定精通你所研究的问题,也许其中还有一些人不太了解你的研究领域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能够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问题也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这是一种学术敏锐能力,支撑这种敏感的是思维的逻辑性所以在答辩的时候,如果想让答辩委员会少提问题,最重要的是你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自圆其说最重要,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要立足于你的研究(可以看作从圆心射出的射线),你甚至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在我目前的研究之内,以后也许可以加进去断不可以被答辩委员牵着鼻子走,随口胡说,进入自相矛盾的陷阱如果发现答辩委员中有人不难倒你不罢休,你可以索性告诉他:我没有研究,愿听指教,尽早结束折磨11 定位而后耕耘,知足(鱼的启示)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常识: 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水的不同深度,吃的东西不一样引申来说,它们都是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人也是这样,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用不着羡慕别人吃的是什么,你只吃对你最合适的就行了,在你的那个层度吃好喝好,做一个幸福的大鱼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层次,然后耕耘,知足,在自己适合的环境里,大家都可以成为大鱼类似的俗语:行行出状元12 如何让机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苹果故事)三五个人聚会,你洗完了苹果,发给大家你拿起的第一个苹果,一般都是面上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那个(我们从小教育使然),交给的是离你最近最顺手的那位,这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人吗?未必如果把苹果看成机会,怎样让你自己成为最靠近发苹果的人?如果你不是最靠近的人,看到别人拿到最大最好的苹果,你会怎么想?如果这不是苹果,而是机会,在生活中,你还是这么想吗?你还能够保持对待苹果这样的心态吗?机缘巧合,有一定的必然(都来聚会),但很多时候也有很多偶然,用不着患得患失,也用不着羡慕嫉妒,你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增加必然(走近些,主动些)13 为什么要公开资源和成果?这是一种价值观:你对投资和回报的计算方法一般人不愿意公开所拥有的资源,是因为害怕被人捷足先登,害怕竞争我一直相信: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送到你的门口,你也未必有感觉就象数据和信息概念的差异一样,同样的内容,对有的人是信息,对有的人就只是数据我觉得学校的教育研究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不同,教育研究是一种公益活动如果你认为什么应该研究,自己却没有时间做,或者进展缓慢,却遮着盖着,人为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不也是一种犯罪吗?(极端说法)如果你看到别人接受了你的思想,而取得了成就,你应该感到骄傲:你的眼力多好啊!当然这个人如果有良心,他应该说他受到了你的启发,但是不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名这个东西,就象是一个靶心,会使你招到更多的评头论足,虽然有时候可以满足一定的虚荣心为名所累,苦!每个人的想法和认识都受自己的知识结构影响,你做这个研究肯定和他的着眼点不一样,玫瑰花还有好多品种呢,何况一个研究领域,即使是同样的课题,也可以写出不同的论文,教育研究不是很提倡重复研究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又何必担心呢,如果英雄所见略同,更要高兴了,知音难觅啊你还可以这么想,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多么寂寞,能有人同道,不亦乐乎你可以借助别人的工作成果,特别是新领域初期开拓的基本积累,什么文献索引什么名词定义,你能够踩在多人的肩上(大家互相踩)而不用自己一锄一锄地垦荒,能够专心做你想做的你擅长的事情,多开心啊!如果你本身有惰性,为何不有效地借用外力逼迫你上进,发展出成果呢?水涨船才能高啊今天你启发别人,过两天有更多人启发你,这种echo比自己一个人玩有趣多了只有先开放,才能有流通,你不给别人,别人也不会给你在现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勤奋努力是一个方面,对于资料的占有却有可能是成败的条件,你是不是具有辨识资料的能力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而这种能力也必须得见多识广,才能全面地诊断自己去找吗?当然要做,有送上门的,来者不拒啊14 从写备忘开始人的素质可以从点滴小事开始培养比如和导师面谈的时候有心的做笔记,事后马上整理出备忘,发给导师,这一方面可以确认你对导师的要求是否明白,一方面也可以和导师一起控制进度这个练习的素质是准确的理解能力别以为上了这么多年学,做了这么多年的笔记,这种能力已经具备我发现这方面人的差别真的是很大,有的同学不能记住谈话要点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常不准确的一半对于做教育研究的人来说,这更是一大忌讳:很让人怀疑你的观察日志访谈记录的质量这种素质对你以后就业也有好处,可以让领导快速发现你这个人才为什么秘书容易升官,有更多的上升机会?固然是离机会近,有信任度,但也不能忽视了秘书这个岗位确实很锻练人:别让领导把话说几遍,别误会领导的意思,知道的说你能力有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假传圣旨,狼子野心我是通过要求助教写课堂实录来锻炼写备忘的能力,但是助教们似乎都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以....15 你是水漂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本科所学的专业甚至近年所从事的工作都会给他的做事方式打下很重的烙印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所大学的计算中心工作,极擅长在烦乱的页面中快速捕捉出有价值的信息,迁移到生活中,当我们在美国逛商场时,他总是能够很快找到一些价廉物美有趣的东西。
深度教育理念简介“如果我们不能从较宽广的视野来重新给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定位,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们不能跳出成人世界习惯的成见,我们永远找不到小学教育的方法。
”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彭明辉教授曾做过一个特关于小学教育的演讲,针对当时台湾小学教育的弊端痛切陈词,并提出了小学教育应当由的方向和方法,无不戳中现今大陆小学教育的痛点。
人一长大是否忘记了我们孩提模式看世界的方法?这种观点目前在一些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广为传播,但是现实中我们成人在急求于孩子工课上的成绩优异表现,来欺骗自己如饮酒止渴办的确定他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并以此来消除我们成人在社会中竞争无力产生的焦虑,或者以此来强化我们的虚荣心。
而与此同时,孩子是否成为了一种牺牲品?结果,孩子天性中值得被培养的能力被父母杀害了!没有必要的琐碎细节又被过度的强调了,事实上,我们本科,研究生,博士毕业后。
我们曾经的教育过程,仅仅是放大了我们的硬盘装载能力,却毁掉了一些更重要的本能!想如今,我们在学校学过的知识,除了技能类及定律类,又有多少能真正的起到教育本身的价值呢?在我们临清信息交流俱乐部与启航托管教育合作的调查报告中,更鲜明的证实着这些残酷的教育现实。
作为我们80后对自己的人生以及孩子未来教育的关注上,一些家长枯萎了想象力,失去了求知欲,甚至连好奇心都被抹杀的一干二净!作为一个有教师资格证,而且在求学期间励志做教育的人来说,多年的社会经验叫我惊奇的发现,在高中时代早已清楚的观念和课外书籍,对于我身边的朋友及一些“为情怀努力的成功人士”而言,却非常玄奥!我只得寻觅这些因素的根源,在心理咨询师学习的过程中,此类场景再现到一些大学教授的教学中。
甚至是一些博士生仅仅是在专业上可以口若悬河,知识成为了一种谈资,除此以外他们失去了人本性中的一些东西。
我不得不思考到底是在哪个时期,这些本应该更优秀的朋友们把他们宝贵的东西丢失了,虽然这种说法只被少数朋友们认可。
1 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
2 修行,修行,不修如何行?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
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
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机会就更有限了。
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
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具体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
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如何求生”是研究生最值得费心的课题王进本科生扩招,让大学轻易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让企业真正有了挑肥拣瘦的优越感。
研究生扩招,更是满足了很多家庭对于精英教育的幻梦。
当然,如此有力度的学历通货膨胀,更让用人单位面对前仆后继、挤破大门的高学历求职大军,嗨到不行。
硕士教育本来就是不尴不尬的“鸡肋”,既不能要求学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又无法帮助他们获得工作实战经验,只有一纸文凭,聊以慰藉罢了。
企业高企的用人标准和高校渐宽的放行标准,共同恶化研究生的生存环境。
对于研究生新生而言,破除“读研是风花雪月的延续”这种一厢情愿的观念,转而视其为“浴血奋战的开端”,这对三年后研究生能否更有力地掌控人生,至关重要。
阮一峰在评论彭明辉教授发布的《研究所新生完全求生手册》时,感慨道,“它不叫《入门手册》或《入学手册》,而叫《求生手册》。
说得真是非常正确,研究生生活就是一个努力求生的过程。
拿到学位并不困难,你睡大觉、混日子,最后照样可以拿到学位。
困难的是,你怎样才能不虚度那二三年的时间,那是你一生中最美、最好、精力最充沛的年华。
如果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学术上没有什么收获,思想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逻辑上没有理性批判的能力,那么你真是白读研究生了。
你浪费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世界天天在进步,你反而在校园中又蹉跎了三年。
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你已经落在了后面。
所以,读研究生没有把你‘读活’,反而把你‘读死’了。
因此,读研究生就是学习如何在学术训练中生存下来。
”这段话指出当下研究生教育的四大顽疾:一,研究生对于生存危机“知行合一”的做法,亟需改变。
如果说研究生缺少生存危机意识,那是不合常理的。
很多人之所以继续读研,恰恰是因为他们深知混社会的艰难,宁愿多享受一段校园里的轻松时光。
他们也很焦虑未来何去何从,也知道无所事事最后只会伤害自己,但是积极正向的改变背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而这恰恰击中了很多研究生的痛处:既不想轻易沉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时时做些让自己感觉还在活着的无难度之事;又不愿意彻底觉醒,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所以极易成为常立志却总在“打渔晒网”的“长不大的孩子。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彭明辉教授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於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属於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於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
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
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
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麽?建国中学最後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
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
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後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
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麽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麽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後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麽样的角色。
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上)作者: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一、论文的要求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
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上面所叙述的九款要件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因此没有好坏之分。
一篇硕士论文的好坏(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的多寡与重要性而定。
假如你要申请国外的博士班,最重要的也是看你的硕士论文有什么「贡献」而定(这往往比TOFEL、GRE、GPA还重要)。
一个判断硕士论文的好坏有一个粗浅办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s,而非magazines)上发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国外学术会议(conferences)上发表的硕士论文贡献多;一篇国外学术会议的论文又通常比无法发表的论文贡献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学术期刊论文贡献多。
SCI有一种叫做Impact Factor 的指数,统计一个期刊每篇论文被引述的次数。
通常这个次数(或指数)愈高,对学术界的影响力就愈大。
以机械视觉相关领域的期刊而言,Impact Factor 在 1.0 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顶尖的期刊。
这些期刊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国外顶尖学府的著名教授指导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
二、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1)资料检索的能力: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文资料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否则你可能在论文口试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发表过了)。
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和查所程序去保证你已经找出所有相关的文献?这是第一个大的挑战。
每一组关键词(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词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词太一般化(譬如「image」),通常你找到的集合会太大,除了所有相关文献之外还加上好几十倍的毫不相关的文献。
(2)资料筛选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当的搜寻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献集合都还是明显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献比数大概在一两百篇或数百篇之间,而其中会和你的的研究子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
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廿、卅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
大学部的课本是寻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统的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跃,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不需要在去别的地方找参考资料。
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
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
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
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
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
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
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
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
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
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
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
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
但是,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
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
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
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
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
此外,台湾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
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台湾的产品在品质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
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品质,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
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三、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我所以一直坚持要训练研究生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中长期的竞争力着想。
台湾从来都只生产国外已经有的产品,而不事创新。
假如国外企业界比国外学术的技术落后三年,而台湾的技术比国外技术落后五年,则台湾业界所需要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找到主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核心构想(除了一些技术的细节和know how 之外)。
因此,阅读期刊的能力是台湾想要保持领先大陆技术的必备条件。
此外,只要能够充分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轻松进行「创新」的工作。
所以,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掌握到大学生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1)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2)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3)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能力在台湾一直很少被需要(因为台湾只会从国外买整套设备、制程和设计与制造的技术)。
但是,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廉价品制造中心,而台商为了降低成本也主动带技术到大陆设厂(包括现在的晶元代工),因此整个不具关键性技术的制造业都会持续往大陆移动;甚至IC 的设计(尤其数字的部分)也无可避免地会迅速朝向「台湾开系统规格,进行系统整合,大陆在前述架构下开发特定数位模块」的设计代工发展。
因此,未来台湾将必然会被逼着朝愈来愈创意密集的创意中心走(包括商务创意、经营创意、产品创意、与技术创新)。
因此,不能因为今天台湾的业界不需要创新的能力,就误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我在协助民间企业发展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碰到过一位三十多岁的厂长。
他很聪明,但从小家穷,被环境逼着去念高工,然后上夜校读完工专。
和动态性能(bandwidth、response speed等)无关的技术他都很深入,也因为产品升级的需要而认真向我求教有关动态性能的基本观念。
但是,怎么教他都不懂,就只因为他不懂工程数学。
偏偏,工程数学不是可以在工厂里靠自修读会的。
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只因为不懂工数,就注定从三十岁以后一辈子无法在专业上继续成长!他高工毕业后没几年,廿多岁就当课长,家人与师长都以他为荣;卅岁当厂长,公司还给他技术股,前途无量;谁想得到他会在卅岁以后被逼着「或者升级,或者去大陆,或者失业」?每次想起这位厂长,看着迫不急待地要到台积电去「七年赚两千万退休金」的学生,或者只想学现成可用的技术而不想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我总忍禁不住地要想:十年后,我教过的学生里,会不会有一堆人就只因为不会读期刊论文而被逼提前退休?再者,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全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