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 格式:ppt
- 大小:488.50 KB
- 文档页数:34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的疾病,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治疗原则。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 头痛与头晕:头痛和头晕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卒中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头晕。
2.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肢体活动不协调、肌肉无力等运动障碍。
帕金森病、脑卒中后遗症等都会造成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
3. 感知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感知异常,例如视力减退、听力下降、触觉异常等。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 认知障碍: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都是典型的认知障碍疾病。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与干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与干预对于病情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至关重要。
患者在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2. 针对病因治疗: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或脑血管支架等治疗方式。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药物等。
患者应按医生指导规范用药。
4.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5. 支持性疗法和心理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照顾,因此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总结: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与诊断方法一、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任何多种因素导致的异常都可能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相关特征和常见表现。
1. 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头部胀痛,其特征是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光和声敏感等。
偏头痛发作时持续4-72小时不等。
2. 中风(脑卒中):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阻塞或出血而引起的突发性脑功能缺失,可导致肢体无力、言语困难、面部歪斜等。
脑部CT或MRI扫描通常用于中风的诊断。
3. 癫痫: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障碍,主要特征为突发性抽搐,可能伴随失去意识、眼球转动和唇舌咬伤等。
癫痫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4.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缓慢。
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以及对应的神经系统检查。
5.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损伤,其主要特征包括感觉障碍、感到电击样刺痛,以及运动和协调失调等。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MRI扫描和脑脊液检查。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相关特征和表现,每种疾病都有其他具体特征和亚型,确切的诊断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所有临床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或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1. 问诊与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对症状的询问和观察,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测试感觉、运动、反射和平衡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脑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神经影像学诊断工具。
它们可以提供有关脑结构或脊髓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神经系统异常的位置和性质。
3.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记录大脑电活动,并能检测出癫痫发作、异常放电及其他与神经系统功能有关的异常。
这是一种无创且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人体的神经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它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
而神经系统疾病则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预防和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头部疼痛、头晕和恶心。
常见的头痛类型有偏头痛、张力型头痛等。
2.癫痫:癫痫是一种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伴有意识障碍和肌肉抽搐。
3.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缓慢。
4.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和运动障碍。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2.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神经系统功能。
3.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神经系统有益,避免长期的压力和焦虑。
4.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注意事项1.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避免损伤:避免意外事故或其他形式的外伤,预防头部损伤及颈椎损伤。
3.合理用药:使用药物时应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止痛药、镇痛药等药物。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神经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预防神经系统疾病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神经系统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持健康的神经系统,享受美好的生活。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其症状多种多样,且常常复杂而隐匿。
了解这些常见症状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
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它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头部的疼痛,疼痛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钝痛,有的是刺痛,还有的是搏动性疼痛。
头痛的原因众多,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偏头痛通常是单侧头部的剧烈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紧张性头痛则多为双侧头部的紧箍样疼痛,往往与精神紧张、压力大有关;颅内肿瘤引起的头痛多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疼痛,常在清晨或夜间加重;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导致的头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剧烈。
头晕也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会感到头部昏沉、头重脚轻,或者有天旋地转的感觉。
引起头晕的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
梅尼埃病导致的头晕多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晕常伴随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颈椎病所致的头晕在颈部活动时可能加重。
感觉异常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另一个常见表现。
这可能包括麻木、刺痛、烧灼感、瘙痒感等。
感觉异常可以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四肢远端的对称性麻木和刺痛;神经炎可能导致某个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脊髓病变则可能导致躯体某一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
肢体无力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活动困难,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
这种无力可以是突然发生的,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也可以是逐渐进展的,如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肢体无力通常伴有面部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运动神经元病导致的无力多从手部或脚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无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肌肉抽搐和痉挛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
肌肉抽搐表现为肌肉不自主地快速收缩,如眼皮跳动;肌肉痉挛则是肌肉持续性的强烈收缩,引起疼痛和肢体扭曲。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
—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A 、 嗜睡;B 、 昏睡;C 、 昏迷:a 、 浅昏迷;b 、中昏迷;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3、自主呼吸停止;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5、TCD ——无脑血流灌注;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症: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期存、脑干反射存;2、无动性缄默症: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期存、外界无反应;3、植物状态: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反射存、外界无反应;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为≥3月;四、 鉴别诊断:1、闭锁综合症: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2、意志缺乏症: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3、木僵: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认知障碍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一、记忆障碍:A、瞬时记忆≤2秒;B、短时记忆≥1分钟;C、长时记忆;根据长时记忆分: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时性;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错构;c、虚构;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二、失语: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1、Broca失语: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他各方面均有障碍;2、Wernicke失语: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均有障碍;3、传导性失语: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Wernike,较Wernike轻;3、经皮质混合性失语:优势大脑半球分水岭区大片病灶——额顶颞叶障碍——复述较好,其他功能严重受损;三、完全性失语——最严重——各功能均严重受损;四、命名性失语——优势颞中回后部障碍,伴说话时缺乏实质词;五、皮质下失语——丘脑、基底节、内囊、皮质下深部白质;1、丘脑性失语:丘脑及其联系通路障碍——急性期——缄默症or不语——进展期——各方面均障碍,复述功能保留;2、内囊、基底节损害:A、内囊、壳核障碍——类似Broca失语,流利性下降,语速慢,理解正常,复述轻度障碍,看懂字但不能读or读错;B、壳核后部障碍——类似Wernike失语,听理解障碍,语言空洞;三、视空间障碍:指患者因不能准确地判断自身及物品的位置而表现功能障碍;四、执行功能障碍:指确定目标,制定和修正计划,从而进行有目的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额叶-皮质下环路障碍——执行功能障碍;五、计算力障碍——优势半球顶叶,特别角回损伤;六、失用:一、观念性失用:双侧大脑半球障碍——对复杂的动作不能按逻辑分解来执行;二、观念运动性失用:优势半球顶叶障碍——在自然状态下能完成,口述动作过程;但不能按指令完成;三、肢体运动性失用:双侧or对侧皮质运动区障碍——执行精细动作障碍,自发动作障碍,执行口令障碍,模仿障碍;四、结构性失用:非优势顶叶or顶枕叶联合区障碍——对空间分析和对动作概念化的障碍;五、穿衣性失用——非优势顶叶;七、失认:一、视觉失认——枕叶——分为物体失认、面容失认、颜色失认;二、听觉失认——双侧颞上回中部及其听觉联络纤维障碍;三、触觉失认——双侧顶叶角回及缘上回障碍;四、体像障碍——非优势顶叶;A、偏侧忽视;B、病觉缺失;C、手指失认;D、自体认识不能;E、幻肢现象;八、轻度认知障碍:介于正常~痴呆之间;认知减退以满足以下要点:1、认知功能下降,满足以下一条:A、主诉or知情者报告认知损害,客观检查确存在;B、客观检查认知功能较前减退;2、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轻度损害;分类:1、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单纯记忆损害型;B、多认知域损害型;2、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非记忆单一认知域损害型;B、非记忆多认知域损害;九、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必须有两项以上认知域受损+导致日常和社会能力明显下降;痫样发作和晕厥一、痫样发作: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短暂性,脑功能障碍;二、晕厥:大脑及脑干低灌注——姿势张力丧失,发作性意识障碍;临床表现:1、晕厥前期——先兆症状;2、晕厥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3、恢复期;眩晕是指一种运动性or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的感觉;分:真性眩晕:存在自身or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假性眩晕:仅有一般的晕动感,而无对自身or环境空间位置错觉;分:前庭神经系统病变——系统性眩晕;前庭神经系统以外的病变——非系统性眩晕;一、系统性眩晕分: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鉴别点见书P80;二、非系统性眩晕——假性眩晕;视觉障碍一、视力障碍:1、单眼视力障碍A、突发视力丧失——颈内动脉系统的TIA,见于:a、眼动脉or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b、一过性单眼视力障碍;B、进行性单眼视力障碍,常见于:a、视神经炎,亚急性;b、巨细胞颞动脉炎;c、视神经压迫性病变;Foster-Kenmedy综合症:额叶底部肿瘤——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伴同侧嗅觉丧失;2、双眼视力障碍:A、一过性双眼视力障碍——双侧枕叶视皮质TIA;B、进行性视力障碍——中毒、营养缺乏症、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颅高压;二、视野缺损:视野:当眼球水平直向前注视某一点时所见到的全部空间;1、双眼颞侧偏盲:垂体瘤、颅咽管瘤——视交叉中部病变;2、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皮质病变;3、产生黄斑回避的原因:枕叶视皮质损害时:A、黄斑区部分视觉纤维存在双侧投射;B、接受黄斑区纤维投射的视皮质具有大脑前-后循环的双重供血;4、双眼对侧同向上、下象限盲:A、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障碍;B、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顶叶障碍;听觉障碍一、耳聋:1、传导性耳聋:外耳、中耳向内耳传递声波的系统病变——内耳Cori器冲动产生下降;临床特点:A、低音调的听力受损明显,高音调的听力正常or影响不明显;B、R inne Test阴性,骨导>气导;C、W eber Test偏向患侧;D、无前庭功能异常;2、感音性耳聋——Cori器、耳蜗神经、听觉通路病变;临床特点:A、高音调听力明显减低or消失,低音调听力正常or影响不明显;B、R inne Test阳性,气导>骨导,但两侧均减少;C、W eber Test偏向健侧;D、前庭功能障碍;二、耳鸣:分:主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神经系统所致耳鸣——高音调,外耳、中耳病变所致耳鸣——低音调;三、听觉过敏:中耳炎——三叉神经鼓膜张肌支障碍;面神经炎时可引起——镫骨肌;眼球震颤分: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分:钟摆样,跳动样眼震——神经系统病变;一、眼源性眼震——视觉系统障碍or眼外肌麻痹——水平摆动性眼震;二、前庭性眼震——前庭终末器、前庭神经、脑干前庭神经核及其传导通路、小脑;分:1、前庭周围性眼震——半规管、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内听道部分;特点:水平性or水平旋转性眼震、幅度小、持续时间短、听力障碍、前庭功能障碍、肢体和躯体偏向患侧、注视可抑制、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前庭中枢性眼震——前庭神经颅内部分、前庭神经核;特点:眼震无方向性、多样性、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听力和前庭功能正常、倾倒方向无规律、注视不能抑制、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脑干和小脑病变所致眼震:A、脑干病变——眼震:a、延髓病变:左侧延髓障碍——顺时针旋转性眼震;右侧延髓障碍——逆时针旋转性眼震;b、脑桥病变——内侧纵束障碍——水平性眼震;c、中脑病变——垂直性眼震,以向下垂直性眼震多见;d、鞍区肿瘤、间脑——中脑移行区障碍——跷板性眼震——一侧向上内旋,对侧向下外旋;B、小脑病变——眼震——小脑顶核、绒球、小结节与前庭神经核有联系;特点:a、眼震与头部位置明显有关;b、眼震方向不确定,多变;c、向病侧注视时更明显;A、小脑蚓部——上跳性眼震;B、绒球障碍——水平性眼震伴下跳性;C、小结障碍——上下跳性眼震;瘫痪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1、肌力减弱,特点:A、远端>近端肢体;B、上肢伸肌群>屈肌群瘫痪;C、上肢外旋肌群>内收肌群;D、手部屈肌>伸肌;E、下肢与上肢相反特点;2、肌张力增高3、腱反射活跃or亢进;4、浅反射减弱;5、病理反射;6、肌萎缩;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肉萎缩指肌肉营养不良——肌体积缩小,纤维变细甚至消失;一、神经源性肌萎缩:指神经肌肉接头之前的神经结构病变——肌萎缩;根据病变部位:1、前角细胞障碍——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神经根、神经干障碍——呈根性or干性损害,前根障碍——类似前角细胞损害;3、多神经根or神经丛障碍——近端为主的肌萎缩;4、单神经病变;神经源性肌萎缩肌电图示纤颤电位or高大运动单位电位;二、肌源性肌萎缩——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以后的病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躯体感觉障碍一、抑制性症状:1、完全性感觉缺失;2、分离性感觉障碍;3、皮质感觉缺失:指患者深浅感觉正常,无视觉障碍下,对刺激部位、物体形状、重量等不能辨别;4、痛觉性感觉减退or痛性麻痹:指当一神经分布区有自发痛,同时又存在痛觉减退者;二、刺激性或激惹性症状:1、痛觉过敏:指一般情况下对正常人不会引起不适感觉or只能引起轻微感觉的刺激,患者却感觉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2、感觉过度特点:a、潜伏期长;b、感觉性降低——兴奋阈增高;c、不愉快的感觉——暴发性;d、扩散性;e、延时性;3、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的错误感觉——顶叶障碍or癔症;4、感觉异常:无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异常感觉;5、疼痛:A、局部疼痛;B、放射性疼痛——根性or干性病变;C、扩散性疼痛——神经分支扩散至另一神经分支;D、牵涉性疼痛;E、幻肢痛——下行抑制系统脱失;F、灼烧性神经痛——损伤神经表面产生异位性冲动,损伤部位的无髓鞘轴突之间发生神经纤维间接触;共济失调共济运动:指在前庭、脊髓、小脑、椎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不协调;一、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小脑脚的传入、出纤维、红核、脑桥、脊髓障碍1、姿势和步态异常:A、蚓部——头和躯体共济失调;B、上蚓部障碍——前倾;下蚓部——后倾;C、半球障碍——同侧肢体协调不能,肌张力降低;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半球病变——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精细运动,协调障碍;3、言语障碍——爆发性or吟诗性语言;4、眼球运动障碍——双眼粗大眼震;5、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or消失,钟摆样腱反射;二、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的额桥束、颞枕桥束障碍——对侧肢体共济失调;1、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额桥小脑束障碍;特点:A、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程度轻;B、Romberg Sign,辨距不良,眼震少见;C、上运动神经症状;D、精神症状,额叶释放症状;2、颞叶性共济失调——颞叶、颞桥束障碍;特点:A、肢体共济失调;B、颞叶受损的其它症状;3、顶叶性共济失调:特点:A、闭眼时症状明显;B、深感觉障碍不明显;C、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障碍——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大小便障碍;4、枕叶性共济失调——枕叶、枕桥束障碍;特点:A、对侧肢体共济失调,程度轻;B、深感觉障碍;C、枕叶其它症状;三、感觉性共济失调:脊神经后根、后索、丘脑至大脑皮质顶叶的通路障碍——深感觉障碍,无前庭功能,语言功能受损;四、前庭性共济失调:特点:A、躯体共济失调严重,向患侧倾倒;B、改善头位症状加重;C、肢体共济正常;D、语言功能正常;E、前庭功能障碍;步态异常一、痉挛性偏瘫步态——单侧皮质脊髓束障碍;二、痉挛性截瘫步态——双侧皮质脊髓束障碍;三、慌张步态;四、摇摆步态——躯体及臀部肌群肌力减退;五、跨阈步态鸡步——胫前肌群障碍or腓总神经障碍;六、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关节位置觉,肌肉运动觉障碍,传入通路障碍;七、小脑步态;不自主运动一、震颤: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某一部位有节律的震荡运动;1、静止性震颤:1~6次/秒;2、动作性震颤:A、姿势性震颤——以上肢为主,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如肝性脑病;B、运动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小脑、丘脑、红核障碍;二、舞蹈样运动:尾状核、壳核障碍——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三、手足徐动症指划动作、易变性痉挛由于上肢远端的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手部做缓慢、交替性伸屈动作; 四扭转痉挛——基底节障碍;躯体和脊旁肌受累引起围绕躯干or肢体长轴,缓慢旋转性不自主运动;五、偏身投掷——对侧丘脑底核障碍,纹状体——丘脑底核通路障碍——肢体近端为主;六、抽动症;尿便障碍一、排尿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系统病变所致;一、感觉障碍性膀胱感觉性无张力性膀胱——脊髓排尿反射弧的传入障碍——脊髓后索or骶神经后根;特点:1、充盈性尿失禁;2、膀胱内压5~10cmH2o;3、容量增多500~600ml;4、残余尿增多,400~1000ml;5、感觉丧失;二、运动障碍性膀胱运动性无张力性膀胱——脊髓排尿反射弧传出障碍——骶髓前角or前根;特点:1、充盈性尿失禁;2、膀胱内压10~20 cmH2o;3、容量增大,400~500ml;4、残余尿增多,150~600ml;5、感觉存在;三、自主性膀胱——膀胱失感觉、运动性,称为自主器官——排尿反射中枢S2~4or马尾神经or盆神经;特点:1、早期尿潴留,压力性尿失禁,后期为充盈性尿失禁;2、膀胱内压随容量正相关;3、容量增多,300~400ml;4、残余尿100ml;5、感觉丧失;四、反射性膀胱自动膀胱——排尿反射亢进——骶髓以上的横贯损伤影响两侧椎体束后,完全由骶髓中枢控制排尿;特点:1、牵张反射亢进——尿频、尿急、间歇性尿失禁;2、膀胱内压与容量正相关,压力达到一定值——自行排尿;3、容量≤正常容量;4、残余尿100ml;5、感觉丧失;6、无抑制性收缩波;五、无抑制性膀胱——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减弱——皮质和锥体束病变;特点:1、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后仍有膨胀感;2、膀胱内压≥10 cmH2o;3、容量<正常容量;4、无抑制性收缩波;5、无残余尿;6、感觉正常;病变多见于旁中央小叶,内囊,弥漫性病变;二、排便障碍:一、便秘≥2~3日排便1次;原因:1、大脑皮质对排便反射的抑制增强;2、骶髓2~4以上的脊髓病变;二、大便失禁;三、自动性排便——排便反射增强——高级中枢对排便中枢抑制减弱——脊髓病变;四、排便急迫——躯体疾病,腰骶部神经刺激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