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是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 格式:docx
- 大小:5.99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导语: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
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
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母。
此时,于成龙阔别故土已近20年,此次得蒙圣恩准予回家,自然是格外高兴。
吩咐下人收拾好行装,又购买了大量的特产,大包小包足足装了八九个箱子。
这一幕恰巧被九门副提督李国栋看在眼里。
这李国栋对于成龙怀有私怨,一直伺机报复。
他便挑唆直隶布政使索伦:“素闻于成龙家贫如洗,不想他回老家,便要浩荡的车队相随,这难道不奇怪吗?”这索伦本就是一个昏官,一听这话里有话,便把李国栋叫到家中商议。
两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马上商量好揭发于成龙的计策。
于是,索伦带上人马急忙去追赶于成龙。
于成龙见到索伦带着一队御林军前来追赶,急忙问道:“索大人,莫非直隶出事了?”索伦拱拱手:“于大人,对不起了,你的车队刚刚离开,便有人来藩司告状,状告大人欲将一车财宝运回老家。
我迟疑再三,那人信誓旦旦一口咬定,无奈只得前来查验,以证视听。
”于成龙岂能受得了这种诬陷,便怒斥索伦一番。
两人僵持不下,索伦强行下令开箱查验,于成龙命令属下阻拦,两队人马就此一番厮杀。
乱军之中,索伦也被一顿狠打。
索伦岂能就此罢休,他连同李国栋火速面圣告御状。
索伦一番假意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简介施世纶的父亲是谁?导语:施世纶字文贤,生卒年为1659年1722年,施世纶简介在《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中有记载。
他曾任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今晋江施世纶字文贤,生卒年为1659年——1722年,施世纶简介在《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中有记载。
他曾任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祖籍是河南固始,曾经被清朝编入八旗汉军镶黄旗,是竟海侯施琅的儿子。
在施世纶简介中,始终贯穿着清官的字眼。
施世纶一生尽职尽责,曾被康熙皇帝称之为“江南第一清官”。
施世纶于康熙二十四年在江苏泰州出任知州,至康熙二十八年因为政绩突出,十分被康熙所看中,想要把施世纶升迁外地。
由于施世纶为人清正廉明,又受当地百姓所拥戴,百姓们都不愿他离去,于是就封他为扬州知府。
之后由于政绩卓越,分别调任江宁和安徽任职。
至康熙五十四年时,施世纶以57岁的大龄官员,担任漕运总督,成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
此时他已经是体弱多病,但还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正廉明的态度始终保持如一。
到康熙六十一年时因病逝世,葬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许田村。
从施世纶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的官史也算是很顺利的,从小小的知州做起,最后到能担任漕运的高级官员,可见他的为人很被康熙所看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从施世纶身上完全可以体现,每当要升迁别处时当地居民都会挽留,可见施世纶是一位为民办事的好官员,这样的官员也是不多见的。
施世纶是康熙年间的一位官员,字文贤,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祖籍河南固始。
他是靖海侯施琅的二儿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康熙对施世纶的评价很多,曾评价他为“江南第一清官”。
而且还评价他为人太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伯行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导语: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
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
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
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
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
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
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
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
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
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
”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口中的第一清官于成龙死后只剩下一件官服
导语:8岁的康熙克承大统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设府设县,抵御外辱签订尼布楚条约,编纂《康熙字典》等典籍,60年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
8岁的康熙克承大统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设府设县,抵御外辱签订尼布楚条约,编纂《康熙字典》等典籍,60年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开启了康乾盛世,有专家曾称他“千古一帝”。
这个说法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康熙一生勋业的确值得称道。
近些年流行一个团队管理的理论,即“不会带团队,你就干到死。
”点名了管理者授权分配资源的重要性。
封建王朝同样如此,康熙作为国家的大BOSS,、深知自己一人能力有限,必须借助有能力的臣民协助统治才能共创伟业,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就是“仁爱”,显然是吸取了儒家孟子的理念进行管理实践,惩治贪官,表彰清官,这个方式非常有效,康熙一朝出现了多名清官,如于成龙、张伯行、彭鹏等优秀代表,万古流芳。
如果在诸多清官中百里挑一的话,广西罗城县知县于成龙当仁不让。
于成龙祖籍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
在刚上任时,他面临的是一个乱摊子,罗城县被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加上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连县衙都没有。
于成龙迅速稳定局面,选了三间茅屋作为县衙临时办公,召集流民恢复生产,宽免徭役,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山区战乱之地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之所,成为罗成百姓口中的“父母官”,深受爱戴。
由于政绩出色,在康熙六年于成龙被擢升四川合州知州,百姓问讯,依依不舍,如泣如诉。
于成龙平日只吃菜,不吃肉,人送绰号“于青菜”。
几乎没有什么家当,因此赴外地上任轻车简从,身上的盘缠甚至都不够川资路费。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亲赐三块匾额,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非于成龙也在康熙一朝,有两个廉吏最为有名,一是于成龙,二是张伯行。
于成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而张伯行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顺治八年(1651)出生于河南仪封(今兰考)。
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时就通读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张伯行考中举人。
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仪封城北的大堤因遭洪水冲垮,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填堵。
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上疏推荐张伯行治理河务,康熙命他以原官衔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因治理黄河有功,授任山东济宁道。
当时正值灾荒,他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
为此,山东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要上疏弹劾他,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后布政使只好放弃了弹劾。
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南巡时,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以示嘉奖。
不久,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
按照官场旧制,新任的官员照例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
然张伯行不仅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很暴敛。
正因为如此,张伯行受到了以总督噶礼一伙人的嫉恨和排挤。
第二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
但是,在举荐的名单中竟无一人推荐张伯行,康熙帝没有看到张伯行的名字,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名君,善识英才;如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
”康熙当场就破格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并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上疏强求免去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
他建鳌峰书院,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18年第12期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
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
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作主、诚心实政的为官态度,清正廉洁、正以率下的人格风范,以及清俭的家风,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清康熙帝赞誉他是“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破例亲自撰碑文并题写“高行清粹”匾额给予褒扬。
乾隆帝数次遣官祭奠他的祠堂,并御书“清风是式”四个字。
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在追述他的生平时则说道:“清严忠直,勤劳治事,官吏无不敬畏,归于廉慎。
”他就是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于成龙的先祖于渊,曾任知县,政绩卓著。
于氏家族在当地也算大户,但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时,家境已大不如从前。
于成龙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父亲继娶了李氏。
李氏视于成龙如同己出,一家人关系融洽。
于成龙少有大志,在耕读生活中受着正规的儒家教育,目的当然是走科举入仕这条路。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十三岁的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
当时的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
于成龙便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副榜贡生。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由,放弃做官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堡村。
在家乡时,于成龙已有小的声名。
原来,明末盗贼蜂拥而起,乡里居民欲修筑堡寨以作防卫,而堡寨所在的地方正位于于成龙家的祖坟附近。
一个算命先生认为这将对于家的风水不利,于成龙听后却笑着回答:若能保千家万户的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轻,所以应当修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伯行是谁?为什么康熙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导语: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
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岁。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
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岁。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进士。
累官礼部尚书。
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
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为尤着。
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
谥清恪。
康熙称它为"天下清官第一"。
生平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
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河南仪封人,也就是现在兰考县。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焦玉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
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
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
在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在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
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
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
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生活常识分享。
清官第一王贯三王贯三(1648-1720),字配公,号遴庵,商丘市民权县林七集人,清代官吏。
王贯三年少时端庄凝重,善于思辨,不与群儿为伍嬉戏,俨然如大人。
他勤学不倦,通晓四书五经、《左氏春秋》,所写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观。
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累官考授内阁中书、户部潜吏司主事、礼部清吏司郎中等。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贯三为顺天乡试阅卷官,所拔取的都是当时有名气的才子。
康熙三十二年典试四川,所网罗的皆是蜀中杰出人物。
历年来,作为主考官王贯三从不收受贿赂,只是以才取人。
人称其“得人”。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贯三公钦差宝泉局,监督钱法。
宝泉局是个人人渴盼的肥水衙门,以往的几任监督,都因贪污载路、中饱私囊而获牢刑之灾,宝泉局监督职位一度空缺。
有首打油诗这么说:“宝泉局,如虎口,顶着圣旨来,戴着镣铐走。
”当时宝泉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铸币炉当天铸造的各种钱币样品,经监督官审查验收后不再记账入库,而是归监督个人调拨使用。
仅此一项,每天的进项就相当可观。
以前的监督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本钱,户部的一些官吏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
然而,王贯三到宝泉局后上任第一天就破了这个规矩,要求所有样品一律登记入库。
王贯三在宝泉局任上5年,剔除从前之积弊,不以一钱自营。
即使家人仆从,莫不严加告诫,严肃整治。
由于王贯三清廉为官,因而也断了一些贪官的财路,遭到嫉恨。
后来他辞职还乡时,时任户部尚书的梁清标向皇帝弹劾他:“都说王贯三清正廉洁,有人见他正往老家运送上百箱金银财宝。
”康熙震怒,立刻派人追查。
当打开箱子,见里面装的全是砖头和书籍,官差诧异不解。
王贯三说:“在京为官二十余载,回乡时如果行李太少,怕百姓说皇上刻薄贯三。
”王贯三告老回到家里,家中居所依然是茅茨土垣,无改于旧。
白发苍苍的老夫人高兴地从屋子里出来迎接,不小心被低矮的门楣碰破了额头。
康熙听说此事,派人明察暗访,确认王贯三是真正的清官,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七个大字赐予王贯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谁曾被康熙称为“天下清官第一”?导语: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为禁下属送礼,专门发布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
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
”另一个就是兵部尚书于成龙,于成龙任两江总督3年之后病逝于南京署中,仅有的遗物是一个破箱和一个瓦缸,瓦缸中粗米数斛,破箱内只有一套官服、官靴。
前来悼念的官员无不相哭失声,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
康熙皇帝称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古往今来,一条铁律:贪官身败名裂,廉吏名垂青史。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历史是一面光鉴的镜子,是做贪官还是做廉吏?道理不言自明。
能吏的反义词是庸官。
庸官的危害在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贪官影响恶劣,但是,在官员队伍中,如果庸官居多,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比贪官有过之而无不及。
庸官主要是指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愿意担当,遇事明哲保身、推诿扯皮的官员。
庸官的为官哲学是“不干事;不出事;干事越多,越容易出事;因此宁愿不干事,方保不出事”。
东汉学者班固曾经给这类官员画像曰——尸位素餐,比喻占据职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白吃饭,不干活。
其实,庸官的危害还不仅在于此,他们不善于谋事,却善于谋人。
这些官员往往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自己不干事,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干事,拉帮结伙,攻击干事者,给干事者泼脏水、使绊子。
此外,吹牛。
康熙为何说于成龙是“天下第一清官?”作者:李晓巧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19年第08期每个朝代都有清官,要说清朝近280年中最有名的清官,非康熙朝的于成龙莫属。
清圣祖康熙皇帝多次表扬他的清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给了于成龙一个“清官第一”的称号,留名青史。
其实,康熙皇帝称于成龙是“清官”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为官清廉,二是做事清醒、思路清晰。
作为清朝初年位至两江总督的高官,于成龙没有前几位总督的显赫身世和高起点,他甚至连清朝正式乡试也没通过,最高学历是他在明朝崇祯年间获得的乡试副榜贡生——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会试——清建国初年,正是用人之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于成龙通过在国子监的短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了偏远地区任地方官,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从一个几乎边缘化的偏远地区小官到一品封疆大吏,鲤鱼跳龙门,于成龙用时19年华丽转身。
回顾来路,他的成功成名,既得益于历史的风云际会,更与他的官品、能力和政绩息息相关。
细细梳理有关于成龙的史料文献,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注重基层调查,经常微服私访于成龙的仕途第一站是广西罗城县知县,这时的广西地区是清消灭南明抵抗势力才攻占的地方,兵燹之后,满目荒凉,罗城更是“居万山中,盛瘴疠”,虽说是个“县”,而县城住户总共才6户,杂草丛生,“无城郭廨舍”——没有城墙没有官衙。
条件异常恶劣,于成龙带领仆人在竹木丛中盖了几间茅草房作为办公房,用土块垒台子作为升堂批文的办公桌,旁边再放一口大锅和一个饭钵作为饭堂。
环境简陋至极,于成龙对公务却毫不懈怠。
为了解当地民情,于成龙不仅“召百姓从容问疾苦”,而且经常到乡间体察民情,主动到田头地脚找当地农人交谈,鼓励百姓勤劳耕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毫无“县太爷”的官架子,得到罗城百姓的爱戴信任。
他还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妥善地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宽免百姓徭役负担,出台了建学宫、设养济院等民生工程,“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用了7年时间,使罗城这个偏僻落后的清朝新领地有了稳定发展,百姓渐渐安居乐业,人口增长,耕地增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于成龙做过哪些官职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导语: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于成龙简介在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
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
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
于成龙虽身负多职,但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
他到那时,条件实在是艰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针,在罗城任官三年。
期间,他把罗城治理的非常好,从荒无人烟到后来的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让于成龙非常的欣慰。
于成龙的突出表现,让两广总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视。
并于康熙六年推荐于成龙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
他到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合州人口骤增,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是感到荣幸,之后被提升为湖广黄州付同知。
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时还兼任着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绩,后又被提升为“卓异”。
在他被提为卓异后,恰巧在这时出现了“三潘之乱”。
在这期间于成龙临危受命,十天内就平定了一场动乱。
之后他随即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
这时又是于成龙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二十余天的暴乱中,他将暴乱首领何士荣擒获,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乱。
于成龙的果敢与智谋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后又连续的将他升职。
至康熙二十三年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今廉吏第⼀,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在吴⼦⽜导演执导,由成泰燊主演的电视剧《于成龙》中,以于成龙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他的为官⽣涯之中,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否像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是⼀个⼀⼼为民的好官呢?历史上的于成龙,的确以清廉能⼲著称,曾经三次评“卓异”政绩,被康熙帝赞扬:“清官第⼀,天下第⼀廉吏”。
于成龙⽣于崇祯末年,是⼭西永宁⼈⽒,字北冥,号于⼭。
于成龙在家排⾏⽼⼆,母亲⽥⽒在他出⽣后不久就去世了。
⽗亲继娶了⼀位妻⼦,虽然是继母,但是于成龙却与继母关系很好,对继母⼗分孝顺。
初出茅庐,于成龙就表现出⾃⼰眼睛⾥容不得沙⼦的性格。
崇祯⼗⼆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痛陈科举舞弊的问题。
因此未能⼊正榜,被列⼊正榜,仍能参加会试。
会试及第之后,腐朽的统治让于成龙不愿意出仕做官,便以⽗亲⽼病为由回到家乡。
清顺治早期,于成龙也曾经参加过科举。
但是第⼀次科举失败了,⽽那个时候于成龙已经三⼗五岁,家庭的重担落在肩上,使他⽆法专⼼学习,于是就暂时放弃了科举。
当时于成龙长兄去世,⽗亲⽼病,需要汤药,母亲虽然康健,但是却也是暮年。
上有⽼,下有⼩,家中⼤⼤⼩⼩都指望于成龙养家糊⼝。
⽣活清贫,家中杂事也多,于是他暂时放弃了学业。
⼀直等到⽗亲去世之后,于成龙守孝期满,才在顺治⼗⼋年,继续到国⼦监学习,为将来出仕做官准备。
也是这⼀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县令。
为了“⼼此⾏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于成龙辞别妻⼦,来到有名的贫困县罗城,开始了⾃⼰的政治⽣涯。
罗城县是于成龙的起点,也是他清廉为民最主要的体现。
在这⾥担任县令期间,于成龙可以说将⾃⼰的⼀切都交给了百姓,鞠躬尽瘁死⽽后已。
罗城县当时只有六户⼈家,⼟地贫瘠,就连县衙也就是三间破茅草屋。
于成龙最后只能寄居在关帝庙中,在这⾥办理事务。
罗城的前两任县令,⼀死⼀逃。
⽽于成龙到了这⼉之后,随从的⽆名仆从也⼀样死的死,逃的逃。
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导语: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
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
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于得到的荣誉。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于成龙入仕的起步相当低。
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
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
他很有志向,曾写有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
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从顺治二年(1645),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
然而期间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他的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了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
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
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但地点在广西罗城。
这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一年多,其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
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五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向文史
【期刊名称】《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总页数】1页(P39)
【作者】向文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49
【相关文献】
1.清前期督抚关系管窥--以清官张伯行的仕宦生涯为个案 [J], 龚小峰
2.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的为官之道 [J],
3.“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 [J], 李晓巧;
4."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的传播与异化考论 [J], 翟勇
5.“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何以能打破清官常不得志的魔咒 [J], 黄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是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导语:“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
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
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
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
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
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
“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
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善吏”。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人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很好。
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是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
”
此后,朱镕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这段古代名言。
朱镕基所说的这段名言,出自我国明代着名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相传为明代山东巡抚年恭定所撰并勒石立碑,这段名言便被后人奉为官箴。
三十六字官箴最核心的两个字是廉和公,二者当中,廉为先。
公生明,廉生威。
没有廉,公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为官之道,应廉字当头。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