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院诊治腰间盘突出的方案(有熏蒸)

中医院诊治腰间盘突出的方案(有熏蒸)

中医院诊治腰间盘突出的方案(有熏蒸)
中医院诊治腰间盘突出的方案(有熏蒸)

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医院中医优势病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

腰痛病是因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或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中医辨证分型

三期分别为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

1.发作期:有明显外伤史,腰腿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疼痛,不耐劳。

3.恢复期: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

四型分别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肝肾亏虚。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或麻木,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或麻木,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服汤药

1.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物: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五灵脂15g,香附15g,牛膝15g,地龙12g,羌活3克,甘草6克等。

2.寒湿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常用药物: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等。

3.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舒筋通络。

代表方剂: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常用药物: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等。

4.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代表方剂:

偏阳虚者,右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杜仲12g,肉桂6g,当归9g,制附子6g,延胡索15g等。

偏阴虚者,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24g,山药12g,枸杞12g,山茱萸12g,川牛膝9g,鹿角胶12g,龟板胶12g,菟丝子12g,延胡索15g等。

(二)推拿手法治疗

1.采用“三步脊柱调衡”手法。包括有松腰法、扳腰法、调理法三大法。

①松腰法有掌根揉按、叠指弹拨、肘点腰骶、肢滚腰臀四式。

②扳腰法用斜搬法。

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推拉搬(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然后患者改另一侧卧,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③调理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揉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2.推拿手法治疗的禁忌症

①中央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需经手术治疗的患者;

②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椎弓峡部裂者;

③年纪过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④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⑤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

⑦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三)针灸治疗

1.芒针疗法

主穴:腰俞、夹脊穴、环跳或秩边、阳陵泉、肾俞

刺法:①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②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俞,再直刺环跳穴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

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③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④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湿热证加选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补法。

2.水针治疗

根据临床的中医辨证选择不同药物如:生脉散、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方法:根据病情的临床特点可选择劳损点、硬结点、小关节及棘间作为注射点,每2日一次,1 0次为一疗程。

3.火罐疗法

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坐罐5分钟。

(四)牵引治疗法

1.床边骨盆布带牵引

牵引重量一般为30~40kg,可根据患者耐受调节,每次约30分钟,牵引完毕后卧床休息半小时,每天一次,10天一疗程。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神经根症状明显,疼痛剧烈,不能耐受大重量牵引患者,或体质较弱,年纪较大的患者。

2.电脑四维牵引

(1)体位:病人俯卧于牵引床上,暴露腰部,将胸和臀部分别固定在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腿板上,患腰椎间隙与两固定板间隙相对应。

(2)根据患者体重调整牵引重量,牵引重量(kg)=体重-10%体重。牵引时间20~30分钟。

(3)结束治疗。束腰围制动车床送回病房俯卧6小时,然后绝对卧床休息3天。根据病情需要可隔3~5天行第2或第3次治疗。

(五)中药熏蒸疗法

局部使用中药熏蒸疗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有热疗作用,从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和组织水肿充血消退。

熏蒸方:秦艽30 g,苍术30 g,威灵仙3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益母草30 g,海桐皮30 g,鸡血藤30 g,木瓜30 g,木香30 g,川芎30 g,赤芍30 g,红花10 g,甘草10 g。

将药物置入熏蒸治疗机药液缸内,加清水3000mL浸泡1 h,接通电源煮药,煮沸后调节“温度调节”旋钮,使局部治疗温度保持在38—42℃左右,打开送风开关。让病人躺在治疗床上,暴露欲治部位,调整对准药缸位置,盖好单子,开始治疗。每次30—40分钟,1天 1次,10 天为1疗程。并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体质强弱调整治疗时间和局部温度。

(六)其他疗法

1.练功疗法

(1)按摩腰眼:取坐位或立位均可,双手掌对搓发热后,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可重复多次,发热有效。

(2)左右旋腰:取站立位,两脚开立比肩稍宽,膝关节稍屈,两手叉腰,拇指在前,腰部自左一前一右一后作回旋动作,然后再改为右一前一左一后作回旋动作,重复多次。

(3)五点式、三点式: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双足跟三个点作为支撑点,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4)飞燕式: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3.物理治疗:电脑中频治疗、蜡疗、微波等。

4.自然疗法:水疗、阳光浴等。

三、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采用腰椎JOA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1.主观症状(9分)

(1)下腰背痛

①无任何疼痛 3

②偶尔轻微疼痛 2

③频发的轻微疼痛或偶发严重疼痛 1

④频发或持续的严重疼痛 0

(2)腿痛兼/或麻刺痛

①无任何疼痛 3

②偶尔的轻微疼痛 2

③频发的轻微疼痛或偶发严重疼痛 1

④频发或持续的严重疼痛0

(3)步态

①正常 3

②即使感肌肉无力,也可步行超过500米 2

③步行小于500米,即出现腿痛,刺痛,无力 1

④步行小于100米,即出现腿痛,刺痛,无力 0 2.临床体征(6分)

(1)直腿抬高试验(包括加强实验)

①正常 2

②30度~70度 1

③小于30度 0

(2)感觉障碍

①无 2 ⑦轻度障碍 1

③明显障碍 0

(3)运动障碍

①正常(肌力5级) 2

②轻度无力(肌力4级) 1

③明显无力(肌力0-3级) 0 3.日常活动受限度(ADL)(14分)

正常轻度受限明显受限

①平卧翻身 2 1 0

②站立 2 1 0

③洗漱 2 1 0

④前屈 2 1 0

⑤坐位(大约1小时) 2 1 0

⑥举重物 2 1 0

⑦行走 2 1 0

4.膀胱功能(6~0分)

①正常 6

②轻度受限 3

③明显受限(尿失留,尿失禁) 0

总计:

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2011年05月25日制定)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的诊断、治疗及操作规范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中的腰腿痛史、间隙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B2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腱反射等再加以影像学检查町确诊。 一、分型 1.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 侧突型:髓核从后纵韧带旁突出压迫神经根,多数为单侧突出,少数可发生双侧突出: 中央型:髓核从椎骨中央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和双侧神经根‘, 极外侧型:髓核突出于关节突下面或其外侧,压迫同一节段神经根。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 膨出型: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未完破裂,椎间隙未变窄,粘连少,可还纳。 脱出型:髓核已突破纤维环,其状态为纤维软骨性实体,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椎间隙变窄,还纳困难。 游离型:髓核完全脱离椎间隙,进入椎管内,成为游离纤1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椎间隙变窄,无还纳可能性。 二、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1.L3~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nR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3腰椎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L4~5,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小腿、小腿后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①足趾/厅仲刀减弱:跟腱反射町无改变或减弱;⑤14棘突旁有压痛点。 3.L5~S1,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L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4.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5 中央型其诊断要点除一般各项外,主要依据: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感觉、运动、膀胱直肠功能及性功能障碍:2站立及活动症状加剧,卧床及静息状态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③脊髓造影提示:碘柱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 鉴别诊断 一、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可有腰痛并下肢放射痛症状.严重者尚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本病屉典冲J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主诉多,体征少,其最有临床意义的体征是腰后伸试验阳性。必须注意的是,临床亡常见腰椎管狡窄与椎间盘突出同时存在,必要时作脊髓造影或CT检查明确诊断。 二、马尾肿瘤临床上易与中央则腰椎叫盘文出症相混淆。两者共同之处在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疗方案

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定 义】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称为偏痹。常见于L4—5及L5—S1间隙。【病 因】 1、传统医学: 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l 是外伤;2是劳损;3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4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 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 2、现代医学: 内因:①、间盘先天发育异常。②、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 外因:①、一次较重的外伤。②、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③、寒冷刺激。【病理变化】、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腰间盘突出贴膏药方法

腰间盘突出贴膏药方法 腰间盘突出使用一些膏药来进行治疗,也是比较好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说一些黑膏药,使用的是纯中药,它的药力比较强,治疗效果比较好,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贴的位置,如果位置贴不对,达不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说一定要学会使用贴腰膏药的方法,要找到腰椎的部位进行治疗。 ★腰间盘突出贴膏药方法 ★1、找到腰椎的位置 腰椎有5节,连接着胸椎。让患者平趴着,放松。找到髂骨上棘(把双手放到肚脐那里,慢慢向两侧画直线,画到身体两侧时,往下摸,摸到2个突出的部分即是髂骨上棘。也就是系腰带的下方那骨头。)接着,这2个骨头的最高点画一条直线,该直线和腰椎的交点,可以看作第4节腰椎。 ★2、清洁布贴要贴的位置 找到腰椎后,用湿毛巾擦拭干净,热毛巾最佳。擦拭后,等

1-2分钟,让皮肤变干燥。皮肤变干后,再贴,防止过敏,防止脱落。 ★3、加热膏药布贴 揭开膏药布贴上的隔离纸(类似透明塑料纸),用吹风机或者其他加热工具对着布贴正面进行加热。加热到布贴膏药对折,再分开有黏黏的拉丝效果即可。 ★4、找准位置贴上布贴膏药 比如腰4/5 5/s1突出,位置为腰4节往下1-2厘米处是膏药的中心点,贴紧,贴实。 比如腰1/2 2/3 突出,位置为腰4节往上2-3厘米处是膏药的中心点,贴紧,贴实。 因为个人身高不同,具体位置可能会有些误差。

★5、布贴膏药的使用时间 布贴膏药由于药量大且猛,一般可以用7天,可反复使用,洗澡时就揭下来,放到原包装袋里密封好,洗完澡再取出来贴上,要贴紧贴实。有些及其敏感皮肤的朋友可能会过敏,这时就取下膏药,涂抹上皮炎平,休息几分钟,再贴上即可。切记,布贴膏药一定要贴紧,贴实,如果出汗或者运动过多导致布贴膏药有些松,要取下来,重新清理部位,再加热,贴上。贴不紧,会影响效果的。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的方案

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称为偏痹。常见于L4—5及L5—S1间隙。 【病因】 1、传统医学: 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l是外伤;2是劳损;3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4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 2、现代医学: 内因:①、间盘先天发育异常。②、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 外因:①、一次较重的外伤。②、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③、寒冷刺激。 【病理变化】

l、突出前期 髓核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纤维环反复损伤、变薄、产生裂隙,病人可有腰部不适或疼痛,无放射性下肢痛。 2、突出期 神经根发生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充血、水肿、变粗和极度敏感。 3、突出晚期 ①、突出物纤维化、钙化。 ②、椎间盘整个变性,纤维环皱缩,椎体上下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 ③、神经根发生粘连、变性、萎缩,其支配区运动、感觉丧失。 ④、黄韧带肥厚为继发病变。 ⑤、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因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加。 ⑥、继发性椎管狭窄。 【分类】 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类: 1、旁侧型突出:突出物位于间盘的后外侧,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腿痛。 ①、根肩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肩部),将神经根向后内侧挤压,脊柱多向健侧弯,向患侧突。 ②、根腋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腋部),将神经根向后外侧挤压脊柱多向患侧弯,向健侧突。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 1、腰痛 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 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 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 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 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骶区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 nab分型)

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 重的神经根压迫 2.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 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 纵韧带所约束。 5.椎间盘游离: 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 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 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 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 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 (五)鉴别诊断: 1 ?肾着: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 ?腰软虚证:虽有腰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治腰间盘突出验方

此验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用毒药和贵重药,每包药只要七元左右(包括药引),全国各地有买,而且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 二:标本兼治,经一到二个疗程(20天一疗程)可达到根治目的。 三:见效快,三到五包见效,一疗程痛止,再服一疗程巩固疗效,如果连服10包痛不止就停服(只有百分之五的病人)。 四: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而且对病程短,疼痛厉害的病人效果更佳,一般三到五包即可止痛。 五:只要单服中药即可,不必牵引或其它治疗,而且服药期间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现将方子介绍如下:功能与主治:补肾活血、理气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组成: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每日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连服100丸为一疗程。 2:笔者经验方:是在上方基础上加味,经我临床十年反复论证而成.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汤剂方:川断、狗脊、木瓜、羊藿叶、熟地、骨碎补各12克,杜仲、当归、菟丝子、云苓、泽泻、元胡、鸡血藤各15克,香附、白芥子、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 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黄柏8克 .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散剂方:川断、狗脊、木瓜、乌药、威灵仙、羊藿叶、骨碎补、桑寄生、怀牛膝各15克,杜仲、当归、云苓、鹿含草、泽泻、伸筋草、元胡各20克, 鸡血藤、黄芪各30克,香附、半夏、胆星、土鳖虫、僵蚕、地龙、全虫、乳香、没药各10克,田七粉、辽细辛各5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二次.黄酒送服.可单独服,也可与上方汤剂一起服.(汤剂起效快,散剂起效稍慢)。以上药粉也可再加核桃肉、黑芝麻各150克,用炼蜜做成蜜丸,每丸10克,一日二次。与其它方子比较,我的经验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不用毒药和贵重药,每包药只要七元左右(包括药引),全国各地有买,而且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二:标本兼治,经一到二个疗程(20天一疗程)可达到根治目的。 三:见效快,三到五包见效,一疗程痛止,再服一疗程巩固疗效,如果连服10包痛不止就停服(只有百分之五的病人)。四: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而且对病程短,疼痛厉害的病人效果更佳,一般三到五包即可止痛。五:只要单服中药即可,不必牵引或其它治疗,而且服药期间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一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 青风藤50g 黄芪50g 黑豆50g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查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查房 一、定义 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硬膜囊、马尾神经)引起一系列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的征候群,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1. 年龄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因此退变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 身高与性别,有人认为身材过高也会易发腰突症,而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 3. 增加腹压,临床上有约1/3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剧烈的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 4. 不良体位,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以缓解腰部应力,如长期处于某一体位不变,即可导致局部的累积性损伤。 5. 职业因素,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最高,白领劳动者最低。汽车驾驶员由于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且反复变化,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6. 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三、汇报病史 患者女,47岁,居民,文盲文化,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4年,颈痛2年”门诊拟“腰椎间盘突症”于2013-2-22-17:50收入住院。 患者为中年女性,起病缓,病程长。主要病史经过为患者入院前4年,无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夜间明显,弯腰时明显,站立、行走后症状不加重,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痛,伴双上肢疼痛麻木,为求进一步的治疗,门诊以“腰椎间盘突症”收入我科。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平稳,步入病房,测T:36.4c P:82次/分 R:20次/分 BP:108/62mmhg,查体配合,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2次/分,律齐,心脏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颈椎棘间旁压痛,屈颈实验阳性,叩压顶实验阴性,提颈实验阴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发布部门:康复医学科批准人:高永忠版本号:2.0 1.目的: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与康复。 2.适用范围:康复医学科。 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4. 职责: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和量的标准。 5. 标准: 5.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5.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 史。 5.1.2.常发生于青壮年。 5.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1.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腰活动受限。 5.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 弱。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去麻痹。 5.1.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5.1.7.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 5.2.1. 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5.2.1.1.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 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 压痛及放射痛。 5.2.1.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 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 压痛及放射痛。 5.2.1.3.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 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 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5.2.2. 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5.2.2.1.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 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5.2.2.2.中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 主要表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 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计划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 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 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 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 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滾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松解类手 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2.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扳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 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各类整复手法。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的具 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1)俯卧拔伸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两腿或者单腿,使其下肢尽量后伸。两手相对用力,有时可听到一声弹响。可做1~2次。 (2)斜扳腰椎法:患者健侧侧卧,患侧在上,患侧的下肢屈曲,腱侧下肢伸直。术者站立其面前,肘部弯曲,用一肘部前臂上端搭在患侧肩前方向向外 推动,另一肘部上臂下端搭在臀部向内扳动,调整患者肩部以臀部的位置,使 患者腰椎逐渐旋转,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上。当将脊柱扭转致弹性 限制位时,术者可感受到抵抗,适时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扩大扭转幅度

中草药热敷疗法腰间盘突出有特效

中草药热敷疗法腰间盘突出 有特效 腰间盘突出,突入,膨出等症在老年人中高发。可以引起腰腿痛,还会引起肢体麻木,无力,活动疼痛加重等症状。由于间盘的衰老,直接影响到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加速了身体的早衰。中草药热敷疗法腰间盘突出,及预防和保健方面发挥了特色。 本热敷疗法,具有起效迅速,

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费用低廉,患者不需要住院,在家做热敷就可完全治愈的。本疗法以热敷方剂,口服方剂,中草药短裤和热敷短裤等多种方法组成,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疗效。在短时间内多途径大剂量全身给药,是将药物直接热敷在间盘突出部位上,通电热敷40-70分钟,热敷产品的热力,使中草药迅速充分发挥药效,它可增加药效几十倍,速效温通身体经络,穴道,皮肤,

使药物有效成分的热气体通过身体皮肤毛细孔,毛细血管等进入身体内部,直达病灶,迅速温补病变部位,可使间盘突出部位气血旺盛,经络畅通,温补散寒,强筋壮骨,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有效促进骨质的生成。可迅速补充纤维环营养,促使纤维环自行修复,增加骨密度,构建结实的 腰间盘骨骼。 一.中草药热敷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剂: 1.热敷方剂;细辛50克、川

芎100克、肉桂100克、干姜100克、丹参100克、黄芪100克、川乌50克、草乌50克、马钱子50克、樟脑50克、冰片50克、乌药100克、三七100克、川椒100克、羌活100克、白芷100克、威灵仙100克、红花50克。上药研末,每天取100克,用酒侵泡后,装在药物短裤里,治疗时穿上,再把热疗短裤穿在外面,通电治疗40—70分钟左右,一天使用1-3次。 2.口服方剂;羌活100克、川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靜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伴下肢活动受限,舌质胖淡,苔白腻。 (三)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四)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虛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舌质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腰腿疼痛 1。评估疼痛得诱因、性质、腰部活动、下肢感觉、运动情况。 2。体位护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点、恢复期,下床活动时佩戴腰托加以保护与支律?注意起床姿势,宜先行翻身侧卧,再用手臂支洋用力后缓缓起床,忌腰部用力,避免体位得突然改变。 3。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腰部予中药贴敷、中药热熨、拔火罐、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观察治疗后得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5。给予骨盆牵弓I,牵引重量就是患者体重1 /3-1/2左右,也可根据患者得耐受进行牵引重量调节、 6。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 (二)肢体麻木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得症状,并做好记录、 2、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3、麻木肢体做好保暖,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熏洗、中药塌渍、艾灸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等。 (三)下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步态,对肌力下降及步态不稳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她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得注意事项,使用辅助工具行走。 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及腰背肌运动,提高肌肉强度与耐力。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症状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由于腰部是人体活动的枢纽,承受了很大的挤压和扭转应力,故腰部的椎间盘最易发生变性破裂,在轻微的腰扭伤或感受风寒湿外邪等外因的作用下,发生椎间盘突出,约有一半的病人表现为先腰痛后腿痛,约有1/3的病人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其他有少部分病人则先出现腿痛后出现腰背痛。先有腰背痛的患者,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部位多在下腰背和腰骶部。这类疼痛的感觉部位较深,表现为起病缓慢,且定位不准确的腰背部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约有98%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有腿痛的症状。其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因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而不同。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这一类患者多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多数病人疼痛沿臀部到大腿后面或外侧及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趾,个别病人疼痛可始于小腿或外踝。疼痛的范围与神经根接触突出的椎间盘多少有关。半数病人可因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而导致下肢疼痛加重。病人在早期可有下肢疼痛过敏,病程较久或神经根受压较重者,有下肢麻木或感觉迟钝。对于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症状多表现于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患者,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马鞍区麻木,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有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因其腰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下肢发凉,有的还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体征包括腰部肌肉痉挛、保护性的腰椎侧弯、腰椎活动受限(以前屈为主)、椎旁压痛、直腿抬高受限等。另外,上腰椎间盘突出发病较少,发病多以腰部疼痛和大腿疼痛明显。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患者突然出现会阴部剧烈疼痛,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或下肢活动无力突然加重,即为马尾神经综合症,应立即就诊,急症手术,但术后效果多不满意。2、查体腰部向一侧弯曲,腰椎的生理曲度减小(俗称"板腰"),腰部多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叩痛点(可伴同一侧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多以前屈受限为主,直腿抬高试验70°以内为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单侧或双侧下肢有皮肤痛、温、触觉减退区,多为小腿内侧、外侧或足背外侧、第Ⅰ第Ⅱ足趾间、足底,但痛、温、触觉减退区不是呈"袜套"状分布,单侧或双侧下肢部分肌肉肌力减退,长时间发病有肌萎缩,或足下垂,足拇指下垂。3、影像学诊断普通X线平片提示腰椎生理前凸变小,病变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侧位),腰椎出现侧弯,两侧椎间隙不等宽,病变侧变窄(正位)。腰椎CT提示软组织向后突入椎管,偏一侧多见,挤压神经根,偶有钙化影出现。腰椎MRI提示病变阶段椎间盘脱水变性,向后突出压迫硬膜囊、神经根,可基本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即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广为使用的一种特殊影像技术,它对软组织病变的灵敏度较高,如果病人由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则在MRI上可以较为明显地显露出来,并且由于MRI可以进行三个方向的摄影,根据其信号的强度,可较好地对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类型作出诊断。但是MRI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果用它对病人的骨组织进行检查,其结果则不如X光片与CT的检查结果好,并且体内有金属异物与假体的患者不能进行该项检查,尤其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刺形成,或合并骨质破坏、骨折的患者,应该全面进行X光片、CT与MRI平片检查。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2)、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腰5、骶1或腰4脊神经根分布区)3)、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①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②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③健肢抬高试验阳性。以上三种体征必需有一种为阳性。4)、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及反射改变四种有两种为阳性。5)、脊髓造影、腰椎间盘CT平扫或腰核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结果并与受累神经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以上五个标准均为阳性,才能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6

腰椎间盘突出症管理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脊柱侧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或MRI检查可

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中医症候诊断 基本症候——血瘀症: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兼症: 血瘀兼寒湿症: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三)西医病理分型 1、按突出程度分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 2、按突出解剖位置分型:中央型、中央旁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型、极外侧型。 三、诊疗方案 1、中药疗法: 血瘀证:基本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汤剂: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血塞通针400mg(亦可红花针、灯盏花针、川芎嗪针等辩证使用)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兼寒湿证:基本治法为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汤剂:独活寄生汤加减;中成药:汉桃叶片,1次4粒,温开水送服,1日2次。 2、非药物疗法: 新医正骨——氏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一、住院标准 经急性临床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一段时间(根据病情轻重一般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有腰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如马尾神经受压),或出现严重的并发征,影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未经手术者,腰部活动障碍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进行性加重,不需手术治疗; 2.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缓解,但腰部疼痛、腰部活动障碍,不能自理,不需要继续手术治疗; 3.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二、康复住院时限 住院康复治疗一般不超过3个月。如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征,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范 (一)常规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腰椎正侧位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 1.腰椎CT或MRI 适应征:腰椎间盘突出征明确,需进一步为了明确脊髓受压的情况,确定是否手术治疗以及对于预后、康复的指导。 2.肌电图检查 适应征:对于神经受压患者,有利于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 3.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老年患者,观察心肺功能的情况,指导康复治疗; 四、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非手术治疗:制动、局部保暖、临床药物活血、止痛等治疗以及封闭、牵引等。 2.手术治疗:神经根压迫明显者,行椎间盘摘除术; 3.对征支持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征处理 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肌萎缩:患肢主被动活动,营养药物穴位注射等; 4.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5.继发性外伤:双膝关节过度负重,导致损伤等,药物、性辅助器具应用等。 五、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退行性病变,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症状是突出的椎间盘水肿,粘连,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疼痛。药物治疗建议外用膏药,腰椎骨坊世医贴,平时最好睡硬板床,对于减少腰椎间盘承受压力有帮助。腰部平时要保暖,可以带个护腰,既保暖对于腰椎也有保护作用。不要做腰部承重较大的活动和劳动,以免引起复发。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药物治疗:腰椎骨纺世医贴、止痛、消炎、消肿、松弛肌力痉挛等,药物是使病者减痛和舒缓、改善病情。 3、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4、推拿按摩:该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就痉挛,从而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暴力推拿或者是按摩的话,则是会导致病情加重的。 5、封闭疗法:急性期可以采用此方法,但是打了封闭针,就是直接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者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以达到止痛效果。 6、物理疗法:理疗包括针灸,按摩,牵引,推拿,拔罐相对来说对于坐骨朄痛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是长期来看理疗仅仅能够起到消炎的效果。 7、手术疗法:严重症状以及病变长久治疗都无效,痛楚持续而影响生活。因为手术有风险,所以手术是最后的选择。但是手术必须对因治疗,无法缓解治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坐骨神经的原理是切除压迫五,扩大空隙解压,植骨融合固定脱位或者植入金属支架固定与支撑脊椎患处等。 腰间盘突出的注意事项 1、在睡觉时,或者弯曲髋关节横向侧卧,或者在腿下面垫上垫子屈腿仰卧。枕头要用稍硬一些偏低的,如脖下有空隙,可用卷起的毛巾塞满。 2、晨睡醒后突然坐起常会伤了腰部。睡醒后应先床被上将腿屈起做左右倒的体操,然后再用胳膊支撑上身起床。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病历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病历 入院记录 主诉:间歇性腰痛1年,加重伴右下肢放射疼4天。 现病史:患者汽车修理工,长期弯腰工作,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晚间疼痛渐増,时痛如刀割火燿,并以蚁行感沿右下肢放射,在私人诊所予“腰痛宁胶囊,VitB1、VitB12肌肉注射”未见好转,以后反复发作,腰部酸软困痛,喜揉喜按,遇劳加重,卧则减轻。4天前,劳累过度,致腰痛加生,今日来我院,行X线检查:L4-5、L5-S1椎间盘突出,L34椎体骨质增生,门诊以“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收住入院住院。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中毒等病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不详;预防接种史不详;未发现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省,无异地长期居住史,居住条件可,无阴冷潮湿之弊,生活上无特殊嗜好。 婚育史:已婚。育一男一女,配偶及子女体健。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6℃P :76次/分R:20次/分BP:140/90㎜/Hg 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舌质淡, 苔白腻,脉迟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专科情况: (一)腰脊柱姿势 腰椎生理前突消失,腰椎轻度侧右弯畸形。 (二)压痛点 L4、L5,、S1棘间及棘右旁压痛(+),右环跳穴压痛(+),用力按压时诱发右下肢放射疼痛、麻木。 (三)特殊检查 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左侧(-)。腹压增高则且右下肢麻木加重。 (四)腱反射改变 右膝腱反射减弱,右跟腱反射消失,右下肢外后侧及足底感觉减弱。踇趾背伸力。 (五)腰部功能活动(站位) 前屈500、后伸100、左侧屈100、右侧屈100、左右侧旋100。 (六)其他骨盆挤压试验(-)、双侧“4”试验(-),双侧梨状肌牵拉试验(-)。双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正常。双下肢肌力正常。其余脊柱、四肢关节形态、功能均正常。 辅助检查: X线检查:L4-5、L5-S1椎间盘突出,L34椎体骨质增生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肾阳虚 西医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 医师签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

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

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 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躅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分瘫痪。 【辅助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