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5.88 KB
- 文档页数:4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pecialty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08075101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时数:16 学分数:1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08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2.土地资源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3.土地经济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6.地籍学(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内涵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夸大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四周的客观事物的团体,包孕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观点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讨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目与质量、调查与评判,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讨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讨(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一般在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都能够找到。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相关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概论、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将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土地资源评价,学生将了解土地资源的评价方法、指标、技术等相关知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管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等相关知识,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到这里,文章已经达到2000字数限制了,以上是我的全部创作内容。
感谢阅读!】第二篇示例: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是指专门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课程。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管理愈发显得重要。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涵盖了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评价、土地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涵盖了土地规划这一重要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国土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实务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和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及土地开发经营实务;熟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主要专业课程:国土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国土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地籍测量、应用遥感技术、地图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房地产概论、土地信息系统等东北农业大学2007、2006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第二批-理科以下是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但不知是否在黑龙江省招生[加入对比] 长安大学 [加入对比] 武汉大学 [加入对比] 中国人民大学[加入对比] 湖南师范大学 [加入对比] 安徽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同济大学[加入对比] 上海大学 [加入对比]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加入对比] 四川大学[加入对比] 四川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华南理工大学 [加入对比] 中国矿业大学[加入对比] 南京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浙江大学 [加入对比] 南京师范大学[加入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加入对比] 吉林大学 [加入对比] 华东理工大学[加入对比] 东北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加入对比] 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加入对比] 徐州师范大学 [加入对比] 江西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东华理工大学[加入对比] 重庆工学院 [加入对比] 沈阳建筑大学 [加入对比] 沈阳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成都理工大学 [加入对比] 新疆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浙江工商大学 [加入对比] 山西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广东工业大学 [加入对比] 华南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广东海洋大学 [加入对比] 广东商学院 [加入对比] 安徽师范大学 [加入对比] 安徽财经大学 [加入对比] 昆明理工大学 [加入对比] 咸阳师范学院[加入对比] 青海民族学院 [加入对比] 吉林农业大学[加入对比] 湖南农业大学[加入对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加入对比] 华中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咸宁学院[加入对比] 河南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河南理工大学 [加入对比] 华侨大学 [加入对比] 平顶山工学院 [加入对比] 福建农林大学 [加入对比] 甘肃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海南大学[加入对比] 青岛理工大学[加入对比] 贵州工业大学[加入对比] 内蒙古农业大学 [加入对比] 内蒙古师范大学 [加入对比] 山东建筑大学 [加入对比] 广西师范学院[加入对比] 山东农业大学[加入对比] 中国农业大学[加入对比] 石家庄经济学院[加入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入对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加入对比] 西昌学院[加入对比] 西南大学[加入对比] 贵州大学 [加入对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加入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加入对比]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专科专业:国土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包括土地资源的定义、特性、分类、数量、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等。
2.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土地利用的目标、原则、方式、布局以及土地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3.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修复等,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4.土地法律法规与政策:介绍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权等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如耕地保护政策、城市房地产政策等。
5.土地信息技术:介绍土地信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
6.资源环境综合管理:介绍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7.国际土地资源管理:介绍国际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跨国土地利用规划、国际土地资源监测、全球土地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仅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的一部分,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1.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可以按照土地的用途进行分类,例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生态用地等。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功能及其价值,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2.土地资源评估土地资源评估是确定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地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土地的质量、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基于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目标。
通过土地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土地的用途界限,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4.土地权属管理土地权属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确保土地的产权清晰、权属明确,并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和交易制度,可以保护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方法论1.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其实施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科学技术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应当重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政府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向公众提供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信息,并鼓励公众参与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过程,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多方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各部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合作。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土壤学基础知识1.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所组成的,支持生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砂土、壤土、粘土、沙壤土等。
1.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保水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养分供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解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等,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与植物2.1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水分、氧气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和管理。
2.2 土壤养分的供给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需要通过施肥等方式来进行补充。
2.3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等。
第三章: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等。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耕作、施肥、植被覆盖等。
3.2 施肥技术施肥是为了保证植物充分获得所需的养分而对土壤进行的一种活动。
施肥的方式有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治理4.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风、水、人类等因素对土壤进行的剥蚀、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于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4.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农业区位理论(一)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一)假设条件为了理论演绎的需要,与杜能一样,韦伯首先做了下列若干基本假设: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
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3.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4.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
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
(二)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是假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而言。
韦伯认为,工厂企业自然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因此,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即运费是运输物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亦即运费与运输吨公里成正比关系。
在货物重量方面,韦伯认为,货物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原料重量与成本重量间的比例)对运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尤为重要。
为此,他对工业用原料进行了分类:一是遍布性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二是限地性原料,也称地方性原料,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
它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所谓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
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由此可知,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参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数则愈小。
而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
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
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
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
(四)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集聚因素如同劳工成本可以克服运输成本最小区位的引力一样,由其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
1.集聚因素。
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
它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1)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
它对工业效益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2)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
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
韦伯认为,生产集聚是一般集中因素,社会集聚则是特殊集中因素。
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而后者则是偶然的外在因素。
所以在讨论工业区位时,主要注意一般集中因素,而不必注意特殊集中因素。
2.分散因素。
“分散因素”与“集中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
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
但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
中心地理论(一)基本概念1.中心地。
指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镇或居民点。
更确切地说,是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2.中心地职能。
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职能主要以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活动为主,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但不包括中心地制造业方面的活动。
3.中心性。
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4.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
这里的最低人口数,就称为门槛人口。
5.商品销售范围。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他们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
此价格就是商品的销售价格加上为购买这种商品来往的交通费用。
显然,实际价格是随消费者选择商品提供点的距离远近而变化的。
距离越短,交通花费越少。
商品的实际价格越低,结果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否则相反。
(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假设条件。
克氏理论的假设条件如下:(1)研究的区域是一块均质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完全一致。
(2)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距离成正比。
(3)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
(4)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2.六边形市场区。
在一个均质平原上,让所有的人都由一个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显然是不能的。
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其他中心地的厂商加入进来。
为了避免相互竞争所引起的销售额下降,第二个中心地必须与第一个中心地相隔一定距离,一般的距离(r是第一个中心地某商品的最大销售距离),不能相距太近。
以后,第三个中心地、第四个中心地……都会以同样方式加入进来。
在这块平原上,由于新的中心地厂商的不断自由进入,竞争结果使各厂商经营某类商品的最大销售范围逐渐缩小,直到能维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门槛范围为止。
这样,就使某类商品的供给在均质平原上最终达到饱和状态,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都成为圆形,且彼此相切。
但是,相切的圆形市场区,如果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必然会出现空隙,使居住在这些空隙里的居民将得不到服务。
实际上在相互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各中心地都试图把这片空白区吸引到自己的市场区内。
竞争的结果,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以致各中心的销售范围都有一部分相互重叠。
这时,居住在重叠区内的居民就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区位。
其中位于平分线上的居民到两个相邻的中心地的距离是相等的,故这条线被称为无差别线。
3.市场等级序列。
根据前面的论述,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一个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居民收入都很低的中心地,其每个单位面积内的商品销售量和服务需求水平亦低。
不同规模的中心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
就区域内各城镇而言,大城市的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向高级发展,多而全;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中高级或仅能维持中级水平,服务项目少而不齐全;小城市具有中低或只有低级水平,种类少而不全;一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水平很低,种类更少。
就城市内部而言,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和小区级商服中心也有类似的分异规律。
就不同商业、服务行业而言。
有些行业经营品类多,有些则少;有的以高级为主,有的以低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