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外之城开始 上海近代城市形态演进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5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
上海城市变迁的故事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变迁历程。
从一个渔村到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故事充满了奇迹和挑战。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
最早的人类定居点出现在今天的崇明岛上,那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和移民。
19世纪末,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城市。
由于与外国国家的贸易往来,上海经济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上海开始出现了许多欧洲风格的建筑,如外滩的建筑群和法租界的豪华住宅。
然而,上海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遭受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文化交流。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内战的爆发,上海也成为了战乱的前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部分。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开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1970年代末,上海在国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下,迅速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系统和先进的科技创新。
上海还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尽管上海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城市的变迁之路并没有结束。
上海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如今,上海正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更多的创新产业。
上海城市变迁的故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它展现了中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求发展的决心。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上海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为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
浅析上海近代文化的演变摘要:上海从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名震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除了其自身所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之外,1843年的开埠及其后大量西方人员、资金和文化的涌入以及上海本身对其成功的兼容并蓄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上海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的辐射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关键词:上海历史、开埠、租界、移民城市、海派文化前言打开中国的地图,一万四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犹如一张面向太平洋引而不发的劲弓,在弓的中央镶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就是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
上海在近代的短短几十年里从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远东的金融之都和国际大都会,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迹。
它的发展不仅在中国沿海的各通商口岸中独领风骚,而且使得中国许多久负盛名的历史古城也相形失色。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近代上海的工业、上海的金融等等经济方面令人瞠目的发展和飞跃的时候,我们同样无法忽视近代上海在文化上的演变。
从广义而言,人的一切行为皆属文化的范畴,而要想对上海这样一座特殊城市有更深的了解,要想对生活于其间的上海人有更准确的把握,就必须剖析上海在近代文化的演变——事实上,上海在近代能够取得如此飞跃其实也是和它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浅析的内容。
开埠前后的上海自从公元1291年建立上海县起,上海的经济发展就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条件。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长江下游广袤的水乡平原之中,是被誉为“锦绣江南”的东端部分。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江河湖海纵横贯穿。
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冬,夏无酷暑。
这种自然条件无论对农田植被或是家禽渔业都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上海又位于中国东部滨海地区的中段,它临大海、枕长江、通太湖,位置南北适中,航运四通八达,各路商业船队既可南北通行,又可东西进出。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舳舻衔接不绝,帆墙栉比林立;市面繁盛、生意兴旺,为商业中心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
”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
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
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
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
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
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
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
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
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
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上海滩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从19世纪末开始,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这场发展既是物质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文交流的平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西方影响下的近代化起步古老的上海在19世纪末开始接受了西方的影响,这股影响力主要来源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
在此后20年间,上海滩的近代化步伐逐渐加快。
例如,最早的电灯在上海滩出现,这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第一个邮政局的建成也为随后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更便利的通信手段。
以上仅是上海滩近代化起步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上海滩在此时间段有过很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例如,1893年上海首创了汇票交易所,这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在上海滩的西方传教士,多才多艺,在医疗、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些人的努力代表着上海的近代化方向,也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二、20世纪初的滋长与壮大20世纪初,上海滩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浪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工业的兴起。
新兴工业引领起了大规模的人口向上海滩聚集,也为上海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在20世纪初期的上海滩,新型的街区风格开始盛行。
各种新颖的建筑风格和商业模式在这里相互交织,其中不乏中式和西方风格的混合体,例如白天鹅广场、刘海粟美术馆、汇龙广场等地。
同时,上海滩的公共交通也初步建立起来,有一些铁路和轮船的运营开始在上海滩周边开展。
三、大规模规划,上海滩走向现代化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现代城市,这也标志着上海滩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期间,上海滩的市政府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主要目的是改善上海滩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
战后初期,上海滩开始了又一次规划,这一次规划比之前更为普惠,覆盖面和规划范围也更加广泛,其中包括城市重建、经济发展、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上海外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点之一,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
走在外滩上,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近代历史繁华与变迁的脉络。
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建筑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里有工部局纪念碑、外滩炮台等历史遗迹,也有外滩十一号、外滩十八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化历程。
首先,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初期。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滩成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当时的外滩是一片繁忙的码头,各国商人和船工在这里来往穿梭,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外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列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外滩成为各国商会的聚集地。
这些商会在外滩上修建了壮丽的建筑,如不列颠罗马柱式大厦、外滩公园草坪等。
这些建筑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外滩独特的景观。
然而,外滩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的发展,也与上海的近代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上海爆发了多次抗议和运动,外滩成为了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纷纷静坐、示威,呼唤着民主和自由。
外滩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
二战之后,外滩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重新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更新,变成了一个时尚、高端的商业区。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外滩的商业繁荣再度迎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城市形象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聚集在这里,欣赏外滩的美丽景色,感受着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夜晚,外滩的灯光闪烁,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边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地方。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上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上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地区的变迁。
而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地区的演变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上海地区的漂变,从古代到现代,展现出上海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
1. 上海的古代起源上海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上海地区是一个以捕鱼和筑驻地为生的原始部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形成聚落,并发展成为农业定居点。
2. 上海的近代变迁19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的冲击迅速传播到上海地区。
英国人于1843年强迫中国政府签署《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并开放对外贸易。
此后不久,许多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使这个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国居住者和商业中心之一。
到了20世纪初,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许多外国公司和企业来到上海,使其成为国际大都市。
3. 上海的现代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租界则被取消。
然而,上海依然保持着其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使上海成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自那时以来,上海迅速发展,经历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4. 上海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上海将继续推进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并利用其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同时,上海也将继续保护和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结:上海地区的漂变是中国历史疆域演变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起源到近代变迁,再到现代的发展,上海经历了世界历史的变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以下是上海发展的梳理:1.早期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14世纪末明朝的时候,上海成为了一个小渔村,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海港。
2.外国租界: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开始吸引大量的西方国家商人和世界各地的移民。
并于1863年建立了外国租界,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这期间,上海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了外滩的国际建筑风貌。
3.现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的人口也开始增长,并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轰炸和战争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天津、重庆之后的第三大工业城市,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
5.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上海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6.世博会和奉贤区发展: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此后,上海继续推进奉贤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
奉贤区成为了上海市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7.创新科技中心:近年来,上海将发展重点转向创新科技。
上海陆续建立了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上海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科技创业的热门城市之一。
总体来说,上海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不断向前进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代表之一。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反映出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代上海是一个从渔村发展成都市的典型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别样的文化与世界级的经济实力,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在其繁华的“金色年代”中,上海几乎成为了亚洲的纽约,而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景上海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上海是吴王许由所辖的管辖范畴里。
唐代后期,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渔村,但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到清代初期,上海渔村已经成为了一座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
外商纷纷进入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而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建设总是跟进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变革不断,上海城市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而在独特的背景下,上海城市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来看,上海既有东方风格的市容,也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因此上海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和特定的气质。
在上海的城市设计中,建筑的细节显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例如那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地区和旧式的“四合弄堂”,这些区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城市景观,必须要先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区现在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城市老旧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包括一些民居和梧桐树。
这给上海市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打破传统的建筑规则和惯例。
但这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除了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形态还有其他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内涵的扩容。
当城市继续扩张时,往往会损失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使得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从1843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在外国的租界统治和中国国内政权更迭的影响下,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经历了从水乡到都市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同时也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开始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
最初的上海并不像现在这般繁华,而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河流和小的运河纵横交错,没有规划的道路系统。
然而,随着外国租界的建立和外来移民的涌入,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开始迅速发展。
外国租界在城市规划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规划了宽敞的街道和整齐的街区,与中国的弄堂相比,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貌。
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在20世纪初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的经济腾飞,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
大量的外来移民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交通需求,上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填海工程,扩大陆地面积,同时兴建了许多新的街道和道路。
著名的仇富路、南京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然而,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扩大道路和街区,大量的土地被填海造陆,导致原本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和道路修建还导致了湿地和耕地的消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道路系统的扩大,车辆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煤矸石和工业废气也严重污染了上海的空气和水体环境。
在20世纪初到中期,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由于发展的需要,上海开始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型道路和桥梁,如平滨路、大宁路和南阳路等。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发展历程精彩纷呈。
下面将从近代历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上海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列强的租界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城市之一,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外国列强带来了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和管理体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外资也迅速涌入上海,各国的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相继在上海设立,使得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商业重镇。
20世纪初,随着中国革命浪潮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策源地。
上海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上海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成为整个国家的风向标。
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潮,迫使外国列强放弃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段时期,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阵地,不仅孕育了一代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上海也曾经历了战争的磨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城市,先后数次被日军占领。
在战乱中,上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上海人民始终坚守抗战信念,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抗战胜利后,上海开始了重建和发展的工作,逐渐恢复了过去的繁荣。
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上海的面貌。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后,上海成为重要的试点城市之一。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在市中心地区建设了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同时投资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等。
上海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宜居的大都市,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前来投资、工作和生活。
上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上海的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会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草原到繁华都市上海的演变之旅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经历了自然环境到城市发展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从草原时代到现代繁华都市的角度,系统探讨上海的演变历程,展示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二、草原时代的上海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海港,渔民和商人常常在这里停泊和贸易。
在早期的草原时代,上海的土地荒芜,大面积为湿地和沼泽所覆盖,并有零星的村落和渔民。
由于交通不便,上海并未成为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三、农耕社会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上海逐渐迈入农耕社会。
人们开始进行农业耕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物品交换。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村庄逐渐扩大,人口也有了明显增长。
人们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种植作物,并发展渔业和手工业,使得上海的社会文化得以繁荣。
四、上海的商业崛起随着时代的演进,上海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枢纽。
这一转变主要要归功于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外国殖民统治。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洋人在中国的贸易中心,各类外国租界陆续建立起来。
西方文化、技术、教育等各种元素涌入上海,使得这座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五、上海的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上海迎来了工业革命,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各类工厂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繁华的都市景象开始显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形成了最早的城市化过程。
六、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上海成为改革的重要窗口之一。
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加大对上海的投资和支持。
上海的快速发展,体现在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改善、经济活力增强、文化交流增多等方面。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业界瞩目的全球都市之一,各类国际企业和文化活动汇聚于此。
七、结论从草原到繁华都市的旅程,上海经历了演变的历程。
从一个荒芜的海港小村庄到如今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改造能力以及城市发展的无限潜力。
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一座城市的风云传奇从“十里洋场”到“魔都”,上海,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繁华都市,如同一部活色生香的历史长卷,一页页翻过,满载着变迁、奋斗与梦想。
她既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缩影,又是全球化的弄潮儿,以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诉说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早在百年前,“沪上人家”的故事就在黄浦江畔拉开帷幕。
那时的上海滩,是远东的明珠,"东方巴黎"的美誉熠熠生辉。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见证了租界的兴衰荣辱,南京路的霓虹灯下映照出旧时商业的繁荣鼎沸。
"海派文化"在这里诞生,兼容并蓄,中西交融,孕育出了独特的城市气质和人文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是如鱼得水,迅猛发展,演绎了一曲激昂澎湃的改革交响乐。
浦东新区,从一片农田一跃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陆家嘴三巨头——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直插云霄,宛如时代的惊叹号。
虹桥商务区、漕河泾开发区等新兴区域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全球企业纷至沓来,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建设亦是日新月异,地铁网络四通八达,世博园区焕然新生,迪士尼乐园欢声笑语,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让市民游客尽享都市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上海人的生活节奏快速而不失温度,忙碌而又充满活力,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浇灌这座城市,使其在岁月洗礼中愈发璀璨夺目。
然而,上海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摩登繁华,更在于她的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
这里既有老城厢的石库门、田子坊的文艺气息,又有徐汇滨江的艺术氛围和高校云集的知识高地。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捷报频传,科创板的设立更为上海增添了新的动力引擎。
岁月流转,上海的故事仍在继续。
她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奔向未来的浩渺海洋。
无论是在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中,上海始终以坚韧不拔的姿态勇往直前,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这就是上海,一个拥有无数传奇故事的城市,一面是过去的历史沉淀,一面是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城外之城开始——上海近代城市形态演进
作者:周振鹤原文载上海观察
近代上海最初是城外城的形态,在老城外面一块空地上面,建立了跟中国传统形态不一样的城,上海繁华地区从1840年代发生了转移,新繁华地带面积远远超过传统地带的规模,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新型繁华地域。
我们可以找到“上海”这两个字,最早是1023年。
在北宋时期,是上海的酒务,人要喝酒抽税,就叫上海务,那是今天的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这两个字。
比1023年还早的信息我们一点都没有。
在靖康之难后中国发生第三次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浪潮,过去江南人比较少,经过三次大移民,江南人口多了起来。
至南宋末年,上海这个地方人多到要设镇了,这标志着上海城市初步形成。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上海设镇在哪一年。
有一种极端的说法,上海可能没有经过设镇,就直接设县了,因为上海曾经有一个监镇官,所以应该设过镇。
上海建镇以后一直比较繁荣。
到了元代,1290年,松江府知府认为华亭县人口很多,有必须要分设一个新县,所以到了1291年中央批准上海这个地方设县,到1292年上海县就正式从华亭划出来了,所以说上海县的诞生头尾经过三年的时间,1290年先打报告,1291年中
央批准,1292年建县。
建镇的具体时间现在无从考,但建县可以作为上海建城的代表,所以上海建城有七百多年了。
上海是两个丁字型的交汇处,一是海岸和长江组成的丁字,上海这个位置很重要,长江入海,上海就在丁字口上。
二是长江与黄埔江组成的丁字。
到嘉庆年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优点,航运很发达,所以上海当时有两句话形容——“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上海地大物博谈不上,但是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
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也不然,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
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是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就是比较大的县。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成为沿海沿江航运重要的枢纽,洋货及闽广货物都在上海转运,小东门外就是大码头了。
乾隆时设立海关,远近货物都是由吴淞口进来,城东门外船就很多了。
鸦片战争西洋人是有准备的,英国人是有企图的,鸦片战争之前到上海来看过,他们到吴淞口观察,计算七天内到吴淞口这里有多少船,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算计我们。
上海的经济虽然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内向型经济。
即使上海航运业在清代很芳容,但是主要还是担负国内贸易重任,国外贸易非常少。
同时上海行政地位始终是普通的县,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地位最低的是厦门,因为它连一个县都不是,再比厦门稍微好一点的就是上海,地位也不高,宁波是一个府,福州是一个省城,广州也是一个省城。
从上海务、上海镇到上海县,整个上海走过一条和中国其他县城发展道路相同的经历,一个普通的县城,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就是慢慢发展,和内地很多县一样,慢慢地发展。
上海城市发生突变,是在100多年前,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开埠,虽然从行政体制上看上海一直到清末始终是松江府属下的县,到清朝灭亡时上海还是县,始终没有提升,但是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城外有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843年英、美、法诸国在上海县城北面设立租界,城外之城所呈现的就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态,这个形态在中国过去的任何地方从未有过,现代的城就在这里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建成一个新城。
近代上海最初是城外城的形态,在老城外面一块空地上面,建立了跟中国传统形态不一样的城,而其他的城市接受近代化就是在原来的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甚至进行大部分的改造。
在传统城市之外建了一个城市是租界城市的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欧化的城市,所以有的西洋人称之为欧洲城。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地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新城建立后,在行政管理上也有了变化,那就是上海县当局再也管不到租界范围内的事务,和租界相关的一切事务在1843年开埠之后,由苏松太道管理,上海开埠和洋人打交道不是上海县而是苏松太道,这个官职和外国领事大概对等。
租界成立后,上海县城的内部和近郊也进行了改造,也脱离了旧时的模样。
这种上海城市形态的转型,一方面城市的繁华地带由上海县老城乡以及城外的东南,转为城市的北郊和西郊。
另外一方面城市的生活方式由纯粹的中式,转向中西合璧,以至某些方面完全西化。
作为港口城市,繁华必定距港口不远,上海的港口码头是从董家渡一直延伸到十六铺,所以那个地方很热闹。
上海城东南是过去最繁华的地方,“时市肆盛于南城,城之北荒烟蔓草,其农户烟村都在西南二境”,这就是说当时上海的繁华,在县城的东南。
根据文献的描述,1844年小小的英租界还只是刚刚在土地上搭建起来的几幢小楼,5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有笔直的马路、哥特式房屋、宏伟的滨河商行的现代国际市镇。
城市化的进程是先外滩后南京路,先九江路以北再九江路以南。
英租界经过不断扩张,成为上海繁华转移的第一个区域,这里兴起不是中国的房子而是西式楼房,街道很平整,街道上有树木——林荫道、有路灯。
这只是静止的一面,动态的一面是西洋人在散步,没有事情就压马路,相当于现在中国人的散步。
他们还跑马,在黄浦江上划艇,没事出一身汗。
所以西洋式生活方式的引进和西洋建城是一体的。
当时的《竹枝词》描写中,有这样的笔句:“深上风光尽足夸、门开新北更繁华,出门便判华夷界,一抹平沙大道斜。
”
时人黄楙村《沪游脞记》称:自小东门吊桥外,迤北而西、延袤十余里,为番商租地,俗称夷场。
洋楼耸峙,高入云霄。
八面窗棂、玻璃五色、铁栏铅瓦,玉扇铜环。
其中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久于其地者,亦易迷所向。
取中华省会大镇之名,分识道里(也就是以中国的省份及城市名字为南北及东西向街道命名,如四川路、南京路,东西向的是城市名,南北向的是省名,只有广东路特别,但是广东路因为中文名字译错,应该译成广州路的!)
1861年普鲁士,当时德国没有统一,到中国来跟中国谈判通商,中国那个时候形势很紧张,太平天国占了南京,上海还有小刀会。
比利时、普鲁士要求通商,清政府害怕他们到北京,就让他们在上海签定通商条约。
所以当时有很多普鲁士商人来过上海,从普鲁士人眼光来看上海已经有两个城市同时存在,城外欧洲城,此外还有老城。
1861,普鲁士艾波林伯爵从上海发出的书信中说:“在中国城之外是欧洲人聚居地,分成法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
房子以及停靠在河里的众多商船和战舰,给人以非常欧洲化的印象。
”又说:“我的房间很舒适,有地毯和很好的壁炉”。
几天后,他又写道:“此后去了外滩,即滨江大道,那儿在举行我们的音乐会和游园会”。
刚才提到普鲁士使团中有叫李希霍芬的人,“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就是他提出来的。
这个人是地质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有五大卷,这本书日本人很早就翻译出来,可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