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经历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准备】各色小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公路枢纽,并提问:公路上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2.学生汇报:有些汽车做直线运动,有些汽车做曲线运动。
3.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4.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过山车、鸟、桌球、电梯等物体的运动。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
(3)教师仿照课本P8展开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
2.观察中,围绕课本P8实验展开观察。
(1)先做出假设,画出小球运动路线。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来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小球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认识到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提出问题:小球的运动路线和小球的运动形式有什么关系?2.学生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小球的运动路线能反映出小球的运动形式。
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继续出示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再让学生说一说。
小学科学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引言:本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内容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物体在直线和曲线路径上的运动规律与特征。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感受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实例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答。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征;b. 能够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象。
2. 情感与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 培养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耐心和细致性;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b. 结合教学实例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教师讲解,15分钟)a.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实例;b. 与学生一同讨论直线运动的特征,如运动的方向、路程和速度等。
2. 直线运动的实践操作(小组活动,20分钟)a.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实践操作;b. 学生通过推拉物体,并记录物体的直线运动过程;c. 学生收集数据并绘制简单的直线运动图表;d. 小组之间交流和比较数据结果,总结直线运动规律。
3. 曲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教师讲解,15分钟)a.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曲线运动的实例;b. 与学生一同讨论曲线运动的特征,如运动路径的弯曲程度和速度的变化等。
4. 曲线运动的实践操作(小组活动,20分钟)a. 学生继续保持小组合作状态,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实践操作;b. 学生通过摆动物体、旋转物体等方式,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曲线运动;c. 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运动图表,并从中总结曲线运动规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新知探究探索一:观察并描述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课件出示结论:结论: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台球、电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通过活动感知不同的运动形式。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二:击球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步骤。
实验结论:小球先是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变为(曲线)运动。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运动的形式。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三:观察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步骤。
实验结论:小球先是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变为(曲线)运动。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用绘图的方式准确描述运动的形式。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研讨探究研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哪两种形式?科学词汇: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播放视频《曲线运动》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
拓展延伸1、运动轨迹之美播放视频《运动轨迹之美》2、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光盘陀螺的运动轨迹播放视频《光盘陀螺的运动轨迹》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课堂练习幻灯呈现应用所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板书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判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三、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弹珠、卡纸、铁丝、双面胶、A4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鞋盒盖子、塑料尺、笔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学习课题【教师】(出示行进中火车的图片。
)这是两辆行进中的火车,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学生】(预设:一个在直行,另一个在转弯。
)【教师】对,它们的运动路线是不一样的,揭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火车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火车运动路线的不同,引出科学概念——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这些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见过,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观察物体的运动,并画出它们的运动路线。
【学生】活动:观察并连线【教师】问:如果按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哪两类呢?【学生】回答(预设: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师】小结:对,台球、掉落的苹果,它们做直线运动,过山车、老鹰,它们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
活动三:模拟轨道运动【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轨道运动。
【教师】小视频播放轨道运动。
要求:在卡纸上的两个点上个放一个弹珠,弹动一颗弹珠,看是否容易击中另一个弹珠【学生】学生尝试。
【教师】提问:容易击中吗?【学生】不是很容易。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预设:因为球运动的路线不确定,很容易改变。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科学的趣味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难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2.探究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规律。
3.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感觉。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课件。
2.实例图片:生活中各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片。
3.教学道具:如小车、球等,用于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计时器:用于记录运动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吗?运动有哪些种类呢?”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中各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它们分别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并试着解释一下。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会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初步描述,但表述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
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
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2. 学生观察、交流。
3. 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的前概念,聚焦本课主题,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二、探索活动一比一比1. 呈现探索活动1的五张照片(过山车、老鹰飞、打台球、苹果落地、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
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2.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
4. 小结:台球、苹果、垂直电梯、自动扶梯这样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老鹰飞这样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将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
活动二画一画1.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
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预设:请一两名学生尝试,发现很难击中。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对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难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象,如火车、汽车、自行车、篮球、足球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师提问:邀请几名学生回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
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探索板块中,活动1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
活动2利用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活动,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和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
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
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
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但是,对于速度、方向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形象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和理解速度、方向等基本概念。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方向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3.讲解法:通过形象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4.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化理解和运用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物体,如小车、球等,用于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等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例如,展示一辆小车在直线上行驶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车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等概念。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小球在曲线上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教学分析: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方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基础而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观察和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通过实验和探究,体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感受物体运动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思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感受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来感受物体的运动变化。
他们对于直线和曲线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
2. 互动探究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教学课件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示意图和实例。
2. 各色小球: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活动。
3. 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用于模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场景。
七、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知识。
现在,我想通过一个问题来复习一下。
请问,物体可以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吗?能否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呢?学生A:物体可以做直线运动,比如一辆汽车在直路上行驶。
教师:非常好,学生A!你给出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在直路上行驶时,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
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学生B:物体也可以做曲线运动,比如一个足球在空中被踢出一条曲线。
教师:非常棒,学生B!你提到了一个足球在踢出时做的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节课,前两节课内容分别为运动和位置、各种各样的运动,本节课紧接着基本概念内容后,并且在各种运动形式比较之前,在教材中有很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将介绍在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这一节课是为学习后面知识做的一个准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才能理解物体在斜坡上是如何运动的,学会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等。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科学的中年学段,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尝试欲望强烈。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并且了解了生活中物体运动的方式。
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们在生活中也看过很多的例子,对两种运动并不陌生。
通过前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本节课对于概念的理解可以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用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绘图式的实验记录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运动路线不同,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难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运动路线特点教学准备:小球、曲线轨道、小桶、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情景导入——重庆复杂的道路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立交桥上车辆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立交桥的结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2.观察描述物体运动路线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给出的图片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路线可以分为两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一课后,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物体可以运动,运动有快慢,运动有方向。
但是,对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直轨道、曲轨道、计时器、标记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体的运动》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小车在直轨道和曲轨道上运动,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状态。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图,并写上运动的特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远动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目标1.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思维2.体验到生活中大多数物体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
3.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4.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5.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能够判断出常见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教学难点观察并尝试用图示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能够意识到物体的运动路线大多数都是复合型的。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图片、实验演示视频;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笔、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乒乓球、桶或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展示高架桥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
2.提问:图片中的道路有哪些类型的?这些车的运动路线会有什么不一样呢;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了解它们的神奇之处吧!(板书课题)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1.观察课本第7页底部的图片,并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
2.小组讨论,并尝试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
3.交流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并简单说明判断的依据。
4.教师解析:沿着直线轨道运动做直线运动,沿着曲线轨道运动做曲线运动。
三、击球实验1.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大家两人一组进行击球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包。
3.教师讲解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实验。
4.小组思考和讨论、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5.各小组依据实验观察,绘制实验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并整理实验结果。
四、乒乓球推出桌面的实验1.准备好1张桌面平坦的桌子和1个乒乓球以及1个小桶,小桶放在桌面一端的下面。
2.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的要点。
3.猜一猜:乒乓球沿着桌面运动和离开桌面以后的运动路线是否相同?解释你的判断依据。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经历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准备】
各色小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公路枢纽,并提问:公路上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有些汽车做直线运动,有些汽车做曲线运动。
3.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4.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过山车、鸟、桌球、电梯等物体的运动。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
(3)教师仿照课本P8展开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
2.观察中,围绕课本P8实验展开观察。
(1)先做出假设,画出小球运动路线。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来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小球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认识到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提出问题:小球的运动路线和小球的运动形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小球的运动路线能反映出小球的运动形式。
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继续出示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再让学生说一说。
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动手试了起来,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