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高压监测-国家气候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
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马端良【摘要】该文采用1973-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个站逐月的降水资料,利用标准化处理、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200 hPa位势高度等压面上夏季南亚高压的各个特征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较好.夏季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与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降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偏东年时,南亚高压的强度变强、面积变大,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降水偏多的现象,东南沿海、华南地区出现降水偏少的现象;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偏西年时,南亚高压的强度变弱,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降水偏少的现象,东南沿海、华南地区出现降水偏多的现象.【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7(041)001【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南亚高压;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作者】马端良【作者单位】山东省长岛县气象局,山东长岛265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南亚高压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是夏季位于北半球亚洲南部高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型高压系统,是亚洲夏季风的主要成员之一,是北半球100 hPa位势高度等压面上最稳定、最强大的环流系统[1-4]。
南亚高压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强大的热力属性而形成的。
南亚高压控制的区域具有潮湿不稳定的特性,对流活动十分活跃,且处于不同位置时环流的结构特征是不同的。
南亚高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特征[5],它的脊线位置和面积存在着3 a的准振荡的周期[6]。
目前南亚高压的结构特征、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西振荡、南北偏移以及南亚高压与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风和我国降水的关系是研究南亚高压的重点。
陶诗言等[1] 联系我国实际,研究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在大陆上的进退关系,最先提出了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概念。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气压带和风带1.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高气压带是()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B.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2)此时,图示半球的季节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图为“某大洲沿20°E的地形剖面图和某季节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地中()A.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热带沙漠气候B.乙和丙都是热带沙漠气候C.乙和丙都是热带草原气候D.甲为地中海气候,丙为热带沙漠气候(2)此季节()A.甲地高温干燥B.乙地草木枯黄C.丙地森林茂密D.丁海区风大浪急3.下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B.我国东北山区河流出现春汛C.恒河进入枯水季节D.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B.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4.下图为部分区域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常年受甲地附近气压带影响的区域,气候类型是()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季雨林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2)乙地气候特点是()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温和湿润(3)丙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干冷的极地东风B.冷湿的极地东风C.干冷的中纬西风D.暖湿的中纬西风5.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盛行西北风D.30°~40°盛行西南风(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6.南亚高压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发布时间:2021-08-09T15:07:38.300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7月上13期作者:杨丕国[导读] 利用1979 -2012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态分布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位置的移动演变,以及南亚高压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200-70 hPa持续存在,其中在100 hPa范围最广,强度最大,而在30 hPa及以上南亚高压单体已不存在,南亚高压强度及中心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蒗泸沽湖机场杨丕国 674300摘要:利用1979 -2012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态分布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位置的移动演变,以及南亚高压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200-70 hPa持续存在,其中在100 hPa范围最广,强度最大,而在30 hPa及以上南亚高压单体已不存在,南亚高压强度及中心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季,南亚高压并不明显,未形成闭合的高压中心,4月份南亚高压向北移动到欧大陆上空;随着夏季的到来,南亚高压不断向北,向西移动,7-8月南亚高压主题位于亚欧大陆上空,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上空,强度最强,控制范围最广,成为100hPa上最强大最稳定的闭合环流系统;秋季,南亚高压强度及范围开始减小,高压中心南移东撤,11月离开亚欧大陆;南亚高压在1979-2012年是增加趋势,表明南亚高压在近34年是逐渐增加的。
关键词:南亚高压;东西变化;南北移动;长期变化趋势;降水分布引言南亚高压,经常出现在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上空,故又名“青藏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1] 黄雷,毛文书,高楷祥,雷天行.南亚高压多年平均变化特征,是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最稳定、最强大、范围最广的高压系统,同时也是北半球夏季最强的控制性环流系统,亚洲夏季风的主要成员之一[2] 苏东玉,夏强,云静波,孙鑫,金迎春.南亚高压研究概述及指示意义.。
新疆夏季降水特征及2001年降水偏多成因摘要:利用1990—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Land陆地逐小时再分析数据集,统计了新疆不同区域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选择降水偏多的2001年,分析降水偏多成因,结果表明:(1)新疆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南、北疆区域差异,即北疆降水量远远高于南疆降水量,其中北疆西部天山一带降水量最多,7月平均降水量达到270㎜,在年际和年代变化趋势上,北疆呈下降、南疆呈上升、全疆则缓慢上升的趋势。
(2)南、北疆降水量日变化都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午后降水明显增多,10时出现峰值,然后减弱,午夜到凌晨出现第二个峰值,较白天峰值弱。
(3)分析降水偏多年2001年的环流形势发现,新疆处于西风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为新疆夏季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水汽主要来自里海、黑海、北大西洋和北冰洋。
2001年夏季出现伊朗型南亚高压并持续时间较长,则北疆降水偏多,南疆降水相对较少。
关键词:新疆;夏季降水;南亚高压;水汽来源1 引言新疆为我国西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形复杂,是季风基本影响不到的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型气候地区,疆内沙漠和戈壁占地面积大,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中部有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以北为北疆,以南则称为南疆,天山和昆仑山及阿尔泰山之间分别夹着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形成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
新疆干旱表现为其降水量极少,降水表现的极其不均匀,北疆降水量多于南疆,南、北疆气候差异非常明显,南疆气温较高于北疆。
已有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暖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和温度呈增加趋势[1],新疆气候特点逐渐往暖湿趋势发展[2]。
新疆日降水量达到50㎜的过程很少,80%的测站从未出现过[3-4],在西部天山山区有些地方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降水有可能接近700㎜,但在南部有些极端干旱区降水依然不足于10㎜[5]。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
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
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
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
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
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
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
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
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
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
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南亚高压监测
完成人:竺夏英(zhuxy@)
以下分别介绍南亚高压中心经度、纬度、强度指数定义,南亚高压双模态分布,供用户参考。
本监测提供的产品:每年6-8 月逐候监测图形、逐候指数文件
1、南亚高压中心经、纬度和强度指数定义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10°-55°N,35°-115°E)上空100 hPa东西风零线上位势高度最大处为主高压中心,定义高压中心的位势高度(减去1600 gpm)为强度指数,中心经、纬度位置分别为经度和纬度指数,建立了1951年以来的6-8月逐候南亚高压主中心指数。
给出的逐年曲线图中气候态为1981-2010年平均环流场计算得到的高压中心强度和经纬度,而非逐年各指数的平均。
经度:NCEP1.SAH100Core Lon.6-8.pentad.txt
纬度:NCEP1.SAH100Core Lat.6-8.pentad.txt
强度:NCEP1.SAH100Core H.6-8.pentad.txt
2、南亚高压双模态分布
根据南亚高压主中心所处的经度,以75°N为界分为伊朗高压和青藏高压;又以55°N和65°N为界,分为伊朗高压西部型、中部型和东部型;以82.5°N和92.5°N为界,分为青藏高压西部型、中部型和东部型。
图1-图3为1981-2010年夏季6-8月候平均100 hPa南亚高压不同模态合成。
上栏为伊朗高压;下栏为青藏高压;左为西部型;中为中部型;右为西部型。
图 1 6月
图 2 7月
图 3 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