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话题作文第五讲 虚实错位法
- 格式:doc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3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是抽象的,文章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意象,使中心鲜明、深刻;使结尾段优美、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被唤醒是虚的,震碎的是形象的实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技法。
有文采,表现力强。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易感知,是实的),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优美、灵动。
2、引实入虚。
例(1):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
“一阵微风”巧妙的引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话题作文第五讲虚实错位法一、技法要义“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
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二、例文导航[2005年湖北卷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话题]菊花人生湖北考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
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
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
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
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
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虚实结合——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虚实结合,欢迎大家参考!【虚实结合】知识点透视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写作文的技巧之虚实法
实题虚写、虚题实作,是构思创新的又一写作策略。
如上海市中考要求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话题作文,很多考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以具体实事演绎主题,有位考生却匠心独运,没有把大部分文字用于实事的叙述,而是以红*、橙*、金*为小标题,将话题虚化为种种**,用红*、橙*、金*来概括自己幸福而又多姿多*的生活,以虚驭实,实寓虚中。
反之,对于那些涵义比较虚的文题,则往往需要虚题实作,化虚为实。
如重庆市中考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作文,客观地说,生命确实是一个比较虚的题目,但只要考生深入地思考一下,就能悟出生命其实是最实际最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运动,而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都是生命的体现形式。
这样一想,文章就完全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抒写来表现主题了。
一考生以生命如花为题,通过叙写自己偶然的一次去一间花店买花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生命如花,我们要努力,要永不放弃的人生哲理,是一篇虚题实作的成功之作。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
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二、实题虚写“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
再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
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
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虚实结合的作文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名家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错位”话题作文【模拟文题】错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网络,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也是一种“错位”。
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满分:60分)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题意解析】“错位”原来是贬义词,出题者把它改成了中性词,扩大了词的内涵,以便让考生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话题。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褒义或贬义的“错位”,要做好这个题目,关键是在这类生活现象中发现深层次的意义。
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写历史、写文化成了一种风气。
许多考生都热心于指点江山、褒贬历史,以表现自己的文化素质。
当这样的写法成了一种潮流,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八股?我们的阅卷老师不应该一看到这样的“文化作文”就打高分,而应该鼓励学生写关注社会现实的作文。
在评分时,则应联系文章的构思、立意以及表情达意的水准来综合给分。
【等级作文1】光影中的错位请给予我一块白布,让我成为它的上帝,就用那光影的力量,为尘世纷扰许久的眼睛,上演一场有关偏离、错位的悲喜剧。
——题记感叹田壮壮的《德拉姆》,以最朴实的电影语言呈现最原始的生命。
记得那个与兄长共妻的少数民族青年,用澄澈的眼睛诉说着自己对嫂子的姐弟之情,对哥哥的兄弟之爱。
面对镜头中那片湛蓝的天空,久居世俗的我们有了片刻的迷茫,究竟是他们道德错位,还是我们自己早已有思想的偏离?总是批判边疆传统落后又偏执的我们,是否曾质疑那钢筋水泥下因与人本错位而早已满目疮痍的灵魂?而传统与现代,也是否早已偏离人类控制,应给予其全新的意义?50年,黑泽明的《七武士》遒劲、苍凉了整整50年。
中考作文技法解说之虚实互换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做法,实题虚做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
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
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做法和小题大做法。
1.虚题实做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
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做法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例文欣赏】倾听成长的声音成长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它不惧车辆的嘈杂声、人类的呼喊声,仍藏在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人都在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自己成长的声音。
成长有谁听?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
绿绿、嫩嫩的小草摇摆着身子,舒展着腰肢,好像在告诉我:“我们听到了!”是的,昨日,我无所顾忌,小草一棵棵、一片片地被我们踩倒在脚下,听不到它们的呻吟,看不到它们的愤怒,却自以为“爽”,身后只留下一串魔鬼般的笑声弥漫着小草。
而今天,我总是款款地在小路上走过,用手去和小草打招呼而不再伸出双脚。
于是小草向我欢呼:你成长的声音是充满爱心。
成长有谁听?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
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篇一:高三语文作文指导_四法兴波澜全国通用】四法兴波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悬念、误会、巧合、抑扬、虚实、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突转、渲染、烘托等手法。
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本次我们先介绍悬念、误会、巧合、抑扬四种方法。
1、悬念法“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设置悬念的方法有: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要注意: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之五避实就虚法所“ ”,指提供的目,材料是具体的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
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叙,它是按照客事物的面貌行具体的描写。
“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者的想象,或面烘托,或接,多抽象的表,它能跳出的束,通情境,运用、象征等手法,者留下广的想像空。
由真的脚印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想到成的程,由房屋的窗想到外的开放,由山的梁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想到人的操,由叶落根的景象想到思的情,由登高望想到“欲千里目,更上一楼。
”的哲理⋯⋯种由眼前的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就虚法。
虚写与写,是相反相成、相相生的。
在种关系中,虚因而更其抽象,能启者用想像的而得更高的美的感受;同,因虚更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得气氛烈、背景开、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大海》,若写景,只将所所,化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思考,自然不能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 ,就能人眼睛一亮的感,所以,行文要尽可能起自己写作的冲,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的空中。
此,写景可借助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景;写人可借助取合成的、虚造的非真人物来表真的人生;事可借助假的、梦幻的、虚构的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事。
当然,虚写要以写基,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必然流空虚渺,使文章空泛乏,失去表力。
例文 1四川考生葛朗台在天使的引之下,来到了上帝的面前,接受最后的判:是上天堂,是下地。
一到上帝的眼前,葛朗台老就迫不及待地跪下,双手合掌,央求上帝:“仁慈的主啊,可怜可怜我个老子吧,我到天堂吧。
我是那么地信仰您,尊敬您,也无无刻不憧憬去天⋯⋯”“你来了什么?”上帝然有些不耐了。
虚实结合的作文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名家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写作文虚实相生讲解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化的情感化作子商的影象,既整体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著了言已尽而难以忘怀无尽的整体表现效果,又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并使文章生动、迷人、富于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就是抽象化的,文章用具体内容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去整体表现抽象化的妈妈的爱,就是化虚为虚的读法。
这样,就剥夺了妈妈的快乐以迷人的形象美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挥着它迈向美好、幸福”意象,并使中心独特、深刻;并使结尾段迷人、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起被唤起道义责任的,打坏的就是形象的虚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虚的文学创作技法。
存有文采,表现力弱。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领略到我的体会,就是抽象化的难以轻易抒发的,此处精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极易认知,就是虚的),就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迷人、动感。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利害融合,其实就是一种充满著实事求是意识的写作方法。
2021年中考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2021年中考作文题目的命题趋势一直都在呼吁学生虚实结合。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注重虚构的想象力,又要保持实际的基础。
虚是指写作时可适当虚构一些情节、人物或事件,以增强作文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实是指作文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虚实结合,写出一篇出色的作文呢?下面我将给出一些指导建议。
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写作时,要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注意发现身边的有趣事物和人物,及时记录下来。
还要加强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了解,通过阅读新闻或参与讨论,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
要善于运用想象力。
在创作之初,可以脱离实际,开展一次完全的想象,构建有趣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但是在展开写作之后,又要与实际生活相衔接,避免离题太远,做到有血有肉、接地气。
要注意言之有物,情境真实。
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的情节,都要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
可以通过描述细节、运用比喻和对比等手法,创造具体感知,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要力求文笔优美、语言精练。
无论是虚构还是真实的情节,都要注意语言表达的优美和准确。
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起来,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字数,剔除冗长和累赘的句子,力求精练。
通过以上的指导,相信同学们可以在2021年中考作文中虚实结合,写出一篇出色的作文。
希望大家能够在中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取得优秀的成绩!。
方法体系创新之快速审题方法(小学案例)虚实换位法所谓虚实换位法就是虚题实做,实题虚做。
有些作文题目宽泛,如《心愿》看起来很虚,不容易落笔。
若虚题实写,则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可写成一个白衣天使的心愿,一个莘莘学子的心愿,一位老工人的心愿,爷爷的心愿,一个青年科学家的心愿等。
还有些题目很具体,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小”,审题时感到无法下笔。
如《桥》从字面看就是指生活中人们脚下所走过的桥。
如果仅仅写生活中的桥,就不够新颖。
如果把这个题目虚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由写生活中有形的桥想到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桥,由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桥想到国与国之间无形的桥。
再结合实际,就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作文中许多题目都可运用虚实换位法快速完成审题任务。
如:《路》《春雨》《灯塔》《理想》《追求》《渴望》等。
请看李晓燕同学的文章《春风》春风春风鼓励着石缝间飘落的生命探出头来,拥抱阳光;春风激励着一切青春的生命去寻求艰苦,锤炼自我;春风希望在困厄的境遇中降落自己的生命快快觉醒,发现自我。
母爱是春风,时刻送出温暖,传达关怀。
有人曾这样说,一曲《懂你》诉出至真温馨,一声《懂你》道尽至爱亲情。
那情如叮咚的泉水,汩汩不息;那爱,如幽雅的兰花,芳香四溢。
斩不断,挥不去的,永远是母爱……母爱是春风,就像春天透着羞涩,不像夏的袒露,秋的成熟,冬的内向,总是那样默默,而又透着神圣。
母爱是春风,就像春的娇媚,不像夏的火热,秋的充实,冬的严肃。
总是那样令人珍惜,令人温暖,而又透着犹如娇媚一样的柔美。
母爱是春风,就像春的无私,不像夏的丰腴,秋的洋溢,冬的收敛。
总是那样令人感动,令人动心,而又透着一种至纯至真的无私伟大的爱。
如果母爱是湖,那么我们就是湖上的鹅;如果母爱是山,那么我们便是山上的小树;如果母爱是云,那么我们便是云中的雨滴……母爱是春风,催促着我们,呵护着我们快快长大,勇往直前。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题目,审题时运用虚实换位法,把“母爱”当作“春风”来写,很快完成了审题任务。
话题作文第五讲虚实错位法
一、技法要义“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
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二、例文导航
[2005年湖北卷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话题]
菊花人生湖北考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
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
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
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
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
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
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
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
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身影!
[鉴赏点拨]这是一篇杂感式的小品。
作者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归隐山林,与幽幽香菊为伴,自给自足,细品菊花茶,乐在其中的行动,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作者深入审视,明乎其“出”,由衷地为陶渊明的归隐拍手叫好。
如果作者的立意仅限于此,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能够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官场洒脱的“出”;坦然地归隐山林,豁达地“入”,来透视他内心的无奈、苦痛、悲伤,甚至凄凉,深刻地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的况味,这就使文章立意高远,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了。
陶渊明的归隐以及对他归隐的评说,可以说是莫衷一是。
要跨越已有的历史定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有着内蕴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行。
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表现不错。
另外,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后来又刻意地描绘其洒脱的身影,让陶渊明的形象血肉丰满。
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辨证色彩,融哲思于深情之中,颇能打动人心,感染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这些,都是文章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三、技法揭密“虚题”要“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
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
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善于捕捉形象。
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
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
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
②大胆展开联想。
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
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
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四、在线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车缓缓前进,在等红灯时,一个衣服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拿出十元钱买花。
这时绿灯已经亮了,而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着,因此他粗暴地对正问他要什么花的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
”
那个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
在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为自己刚才的粗暴无礼。
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那个男孩表示歉意,并且又给了男孩十元钱,要他自己买一束花
送给喜欢的人。
男孩笑了笑并道谢接受。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现了故障,怎样也发动不了,在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找拖吊车帮忙。
这时,一辆拖吊车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小孩给了我二十元,要我开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纸条。
”他接过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请以“勇
气与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不要掩藏你的勇气,更不要吝啬你的宽容,尽早表达心中的想法,勇于认错才是真正的勇者。
而一份善意往往能得到立即的回应,内心的释怀正是最好的报答。
给自己多一点勇气,给别人多一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