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时间.doc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2019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时间
篇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县委常委、副县长古开芹
(20XX年12月23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自己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健康稳步发展,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今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对“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整个《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们总结“十一五”工作、谋划“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
件。
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抓住机遇,推动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下步工作中,我将把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学习任务,牢牢把握全会总体思路,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积极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努力抓好分管各项工作。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
话:一是成效明显,二是差距不小,三是机遇难得。
所谓“成效明显”。
是指在中央和省、市、县各种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可达385041吨,比20XX年的356594吨增加28447吨,增长7.98%。
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统计预测,今年全县生产总产值可完成470600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142000万元,比20XX年增长6.5%。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完成249100万元,比20XX年增长6.5%。
其中:农业总产值可完成102500万元,比20XX 年增长5.0%;林业总产值可完成4300万元,比20XX年增长4.6%;畜牧业总产值可完成136800万元,比20XX年增长8.0%;渔业总产
值可完成135万元,比20XX年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可完成5365万元,比20XX年增长5.0%。
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今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370元,比20XX年的2153元增加217元,增长10.1%。
四是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投入前所未有。
县委、县政府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坚持兴产业、调结构,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投入1500万元发展林产业,助农增收,增强发展后劲,实属历史空前,史无前例。
今年计划种植核桃20万亩、竹子8.1772万亩、木漆4.4435万亩。
目前已完成核桃5万亩、木漆1万亩、竹子2.853万亩。
第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截止11月底,全县生猪存栏607578头、出栏肉猪626103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1%和10.56%;禽肉产量4347吨、禽蛋产量6724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5.95%和12.55%;畜牧业产值达到11302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5%。
第三,壮大劳务输出产业,截止11月底,全县累计培训转移农民工1976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达28.15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4%和9%;完成劳务经济总收入26.73亿元、劳务经济纯收入14.8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4%和17%。
第四,精心扶持蚕桑产业,今年稳定发展桑园4.52万亩,养蚕种28030张,产鲜茧1010吨,年产值达到3035万元,比去年增长10.36%,栽桑养蚕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五是新农村
建设扎实推进。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村危房改造、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灾后恢复重建、省级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三点一线”新农村示范建设等,并采取财政贴息给农户贷款等措施,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六是农村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加快,电网改造工程有序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社会事业建设深入推进,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所谓“差距不小”。
是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三农”工作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衡量,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滞后,抗风险能力弱。
我县虽然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仍然无法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高、稳产农田所占比例小,中低产田地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易旱面积大;农业灾害频繁,因灾减产欠收现象突出。
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且石漠化日益严重,垦殖系数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能力低,单产低。
农业推广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服务水平低。
二是农业优势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农业产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较短,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多数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产品分拣、包装及初加工,深加工及产业延伸不足,收购农产品都是随行就市,农户与龙头企业
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农民增收利益难以完全保障,农业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是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面很广。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导致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截止20XX年底,全县仍有51.39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新的贫困标准线1196元以下,有15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4%)、128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3%)、2664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51%),属于整乡、整村贫困,另外13个乡镇的所有自然村仍插花分布贫困人口。
四是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差。
全县公路等级化率、水利化程度、电网覆盖率、城镇化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全市、全省、全国水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五是农民综合素质偏低,谋生手段单一。
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民除种粮和外出务工以外,还缺少其他的致富门路,增收渠道过窄,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所谓“机遇难得”。
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三农”工作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从20XX年起,连续7年下发1号文件突出将“三农”问题
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必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乌蒙山区列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为我县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
较好的发展平台。
我县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更大、更多的支持,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实现一个新的更大的跨越。
三是省市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关心支持镇雄的发展,为我们争取各方支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四是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对镇雄农业的发展必然产生强大的拉动力量。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强势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即将建设完成的镇威、镇凤、镇赫二级公路,即将启动建设的镇毕路、过境成贵高速铁路、隆黄铁路等,有利于我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涌进,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交易开拓了广阔空间。
五是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县委提出了“123456”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随着这一全新的发展思路的实施,必将为镇雄农业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求强奔富的愿望强烈,摆脱落后,加快发展的心情迫切,为我们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
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在科学理解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机制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现阶段特点破解发展难题。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定信心,正视差距,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树立大目标,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布局,大动作落实,强力推动“三农”工作上台阶。
要按照县委“123456”发展
思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精心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巩固粮烟畜,加快林产业,搞好劳务输出,加快扶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定发展。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3—5件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开工建设小(一)型水库2件;完成1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完成22850件“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新建和防渗处理90公里水库干支渠建设;治理水土流失384平方公里;国土整治34.42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地23.51万亩、中低产林地2.18万公顷,建设高稳产农田116.37万亩;新增库容36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解
决全县农村46.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是充分挖掘耕地保护潜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挖掘扩大复种指数的潜力,大力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三是充分挖掘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四是充分挖掘优质增效的潜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改善农作物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发展优质玉米、加工型马铃薯、优质稻、优质小麦、优质小杂粮,努力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化水平,引导和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优势产业带建设为依托,突出抓好经济优势凸现、潜在经济总量大的马铃薯、魔芋、果蔬、蚕桑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建设。
一是培育加工型马铃薯产业链。
依托华业淀粉厂等龙头企业,积极扩大高产高淀粉马铃薯基地,发展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
到20XX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比20XX年增加5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力争将镇雄建成全市、全省乃至西南地区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二是培育魔芋发展产业链。
不断加大魔芋产业扶持和开发力度,到20XX 年,魔芋种植规模达10万亩,比20XX年增加7万亩,鲜芋总产达13.2万吨。
三是培育优质果蔬产业链。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一批果蔬营销流通经济组织,突出发展商品率高、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