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肿瘤热
- 格式:pptx
- 大小:172.44 KB
- 文档页数:7
肿瘤患者发热是怎么回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加、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也在随之上升,使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该疾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肿瘤划分为临床常见疾病。
相关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影响和抗肿瘤治疗后肿瘤组织的坏死吸收,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而发热已成为肿瘤患者共性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肿瘤发热还会增机体的消耗、同时消化系统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消化酶活性逐渐降低,机体抵抗免疫较低,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2]。
因此本文对肿瘤患者的发热因素进行分析,详细如下:1发热因素分析1.1肿瘤合并感染性发热由于肿瘤患者需要实施放疗、化疗、手术、免疫及生物靶向治疗,甚至可能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进而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其患者容易合并感染。
而临床采用放疗、化疗都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是诱发粒细胞减少的直接因素之一。
当粒细胞低于1.0×109/L时患者容易导致感染,当低于0.5×109/L时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明显增高,低于0.1×109/L时,患者在1周内100%发生感染[3]。
对于高龄或者长期卧床患者,加上放化疗对身体的打击,常常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导致患者发热。
1.2肿瘤热肿瘤热指的是由于肿瘤所导致的发热,以低热比较多见,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以恶性淋巴瘤、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等肿瘤引起发热现象最为常见[4]。
患者有可能会合并有盗汗以及肢体乏力症状,肿瘤热没有固定的表现。
大部分患者没有畏寒的症状,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判断。
1.3化疗药物性发热化疗是肿瘤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化疗药物也可以引发发热,常用的门冬氨酸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柔红霉素等,均是诱发患者发热的化疗药物[5]。
同时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干扰素也可使患者机体产生发热症状。
肺肿瘤热消融的影响因素和影像学转归肺肿瘤热消融是一种无创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高温热灼烧或冷冻等方式来摧毁肺内的肿瘤组织。
该方法具有低创伤、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用于肺癌、肺转移瘤等疾病的治疗。
但是,肺肿瘤热消融的效果和转归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特征、操作技术、患者特点等。
首先,肿瘤特征是决定肺肿瘤热消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等特征对消融的成功率和疗效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较小、边缘清楚、形状规则的肿瘤更容易被完全消融,疗效较好。
而较大、邻近重要器官、形状不规则的肿瘤消融效果可能会较差。
此外,肿瘤的血供情况也会影响消融的效果,血供较丰富的肿瘤组织更难被完全消融。
其次,操作技术是决定肺肿瘤热消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消融针的选择与布置、导向技术等都与消融效果密切相关。
技术熟练的医生能够准确控制消融的范围和深度,使消融范围与肿瘤边缘基本吻合,降低残留肿瘤的风险。
合理选择和布置消融针,能够更好地覆盖肿瘤组织。
导向技术的应用,如影像引导、导向针等,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的肺功能、全身状况等也会影响肺肿瘤热消融的效果和转归。
患者肺功能差、全身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在选择肺肿瘤热消融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影像学转归方面,肺肿瘤热消融后的影像学特征能够评估消融的效果和转归。
通常来说,肿瘤在消融后会出现一定的形态学改变,如肿瘤体积减小、边界模糊、密度改变等。
消融后肿瘤的CT值和MRI信号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影像学来评估消融的效果。
如果肿瘤完全被消融,影像学上应该没有残留的肿瘤灶。
如果肿瘤未被完全消融或存在残留,应及时评估其在术后的生长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肺肿瘤热消融的效果和转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特征、操作技术、患者特点等。
肿瘤热疗法热疗方法介绍关于《肿瘤热疗法热疗方法介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知道肿瘤是目前所知的对人体伤害极大的一种疾病。
患有肿瘤的人往往身体免疫系统会被打击、吞噬,最终身体的防御系统崩溃。
目前临床医学上已经有了一些治疗肿瘤的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名为“热疗法”的治疗方法。
一:肿瘤热疗法1:热疗即加热疗法,是通过升高体温或局部加温,改变肿瘤细胞所处的环境,并使其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热疗通常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发挥协同效应。
2:医学专家发现,人体正常组织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散热较快。
由于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保证了在体温升高时,甚至在体温达到41.5~43℃时,组织损伤不大,且能够修复。
3:然而肿瘤组织则不然,肿瘤内血管形态异常,杂乱扭曲、易受压变形,形成血栓或栓塞。
加之肿瘤内的血管多由单层细胞组成,脆弱易破。
由于这些新生血管是发育不全的畸形血管,在受热后失去自我调节作用,静脉也不能加快回流,肿瘤局部血液淤滞,血流量仅为正常组织的1%~15%,致使肿瘤组织散热困难,温度升高。
恶性肿瘤组织的温度往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温度8~10℃。
4:同样进行局部加热,若正常组织温度升高到40℃,那么瘤体内的温度则可升高到48°C左右,这一温度足可使肿瘤细胞受热致死,而正常组织却不受损害。
一般来讲,肿瘤越大血流量就越低,热疗效果也就越好。
5:热疗分为全身热疗和局部热疗两类,全身热疗可通过体外循环血液来加温。
6:局部热疗可采用热水浴、超声波、磁感应、红外线及微波等方法对肿瘤区域进行局部加热。
局部热疗方法简便,副作用较小,患者容易接受。
近年来微波治疗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
二:因为人体以水为主,蛋质是重要的成份,所以如果使用温热疗法使全身达到60℃以上持续30分钟后,那么蛋白凝固,人体就象烫熟的鸡蛋那样凝固,严重者,终于死亡。
即使是45℃也会蓄热(称郁热),可能有部分超过60℃的部位,呈低热烧伤状态,这是危险的。
发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一、化疗引起发热【病因】化疗药直接引起发热的机会相当多见,平阳霉素及博莱霉素是最常见引起发热的化疗药物,导管介入治疗引起发热也多有发生,有时可高达40℃。
阿糖胞苷、氮烯咪胺、培普利欧霉素、更生霉素、L-门冬酰胺酶、雄激素等有时也会引起低热。
肿瘤坏死物吸收入血可导致发热。
有些发热可能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内源性致热源在被激活以前,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于白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注射化疗药物或发生感染时,这些物质被迅速激活,变成有活性的内源性致热源进入血液中,刺激下丘脑合成前列腺素E,作为中枢传导介质而引起发热。
短期内大量致热源释放入血,则可能引起高热;少量的致热源缓慢入血,则可能引起慢性低热。
【临床表现】平阳霉素的发热常在注射后1小时左右发生,3~4小时消退。
博莱霉素多在3~4小时后发热,持续几小时后自然消退。
平阳霉素可引起38.7%的患者发热。
培普利欧霉素多在用药后4~5小时发热,一般热度不高,据397例患者分析,有发热、不舒服感者97例,占24.4%。
单纯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与常见药物热不同,一般出现较早,不伴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一般很少有明显中毒现象。
发热常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引起高热的发生率以平阳霉素及导管介入治疗最为多见,患者常有面色潮红,结膜充血,全身酸困等症状,体质较好的患者多可耐受。
导管介入化疗常引起发热,这种发热常在38℃以上,持续数天后缓慢下降,伴有乏力,面色潮红,结膜充血等。
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局部集中高浓度化疗药引起肿瘤组织大量坏死脱落造成的全身反应有关。
【治疗】(一)西医治疗1.解热镇痛药常见有消炎痛、布洛芬、炎痛静、阿斯匹林等。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常给患者带来多汗的症状,对于平时体质虚弱的患者、血浆离子渗透压及胶体渗透压偏低的患者常引起大汗淋漓,应注意防止虚脱及电解质紊乱。
因多汗也可使患者尿量减少,这对联合应用DDP及有肾脏毒性的抗生素的使用带来很大限制。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中,热疗法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手段。
热疗法通过提高肿瘤局部温度,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增强免疫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热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热疗法的分类热疗法可分为局部热疗和全身热疗两种。
局部热疗是指将热源直接应用于肿瘤的局部,使周围组织达到高温状态,从而达到杀伤癌细胞的目的。
全身热疗则是将人体整体加热,通过提高体温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局部热疗主要有热凝、热化学疗法、微波、射频和激光等。
其中,热凝治疗是应用高频电场,将肿瘤组织加热至65℃以上,使其凝固坏死。
热化学疗法是通过将抗癌药物注入肿瘤周围组织并加热,促使药物产生更强的杀伤作用。
微波和射频则是将电磁波直接应用于肿瘤,使其产生高温而被破坏。
激光是指将激光直接照射肿瘤组织,产生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局部热疗在临床中已经应用于多种癌症治疗中,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
热凝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相对其他治疗方案副作用较少。
热化学疗法在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治疗中应用广泛,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药物效应,从而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微波和射频在临床上已经形成规模,被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等各类肿瘤的治疗中。
局部热疗的优点是具有创伤小、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对肿瘤疗效有一定的提高。
但其缺点也明显,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的局部控制能力较强,不能对远处转移的癌细胞造成直接的影响。
全身热疗主要有温泉疗法和热感应疗法两种。
其中,温泉疗法通常是将患者放置于温泉浴池中,以提高体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热感应疗法则是通过将患者放入热箱或使用其他局部热源,提高人体体温,达到类似于温泉疗法的效果。
全身热疗对于癌症的治疗效果也已经得到了逐步认可。
一项研究显示,全身热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和放疗对身体的损伤,同时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肿瘤深部热疗护理及注意事项肿瘤热疗指的是采用激光、超声、微波或者是射频等不同类型的物理因子来促进肿瘤组织或(和)全身温度的提高,借助高温的杀伤力以及后续的继发性效应对肿瘤进行治疗,其属于肿瘤的第五种治疗手段,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因其无毒安全,有“绿色治疗”之称。
近些年医学界对热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2019年为止,世界上关于热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了218项,其中由中国学者负责牵头的有34项之多,在热疗的相关理论知识方面不断得以完善,比如和放化疗、免疫治疗、其他生物治疗相互间的作用等等。
热疗可分为多种模式,比如浅部热疗、深部热疗等,此次将从深部热疗展开分析讨论,总结其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深部热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深部热疗的适应证:除颅内肿瘤之外的各部位肿瘤。
比如各种软组织肉瘤、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盆腔肿瘤、骨转移瘤等等。
深部热疗的禁忌证:禁忌证可分为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在绝对禁忌证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2)存在身体感知障碍的患者;(3)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5)身体内有起搏器或热积聚金属置入物的患者;(6)重度感染对加温治疗无法耐受的患者;(7)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恶病质以及器质性中枢神经疾病的患者;(8)自主表达能力丧失的患者;(9)孕妇。
相对禁忌证主要包括:(1)处于经期的女性;(2)加温治疗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或者感染情况的患者;(3)腹部皮下脂肪过于厚的患者;(4)合并冠心病的患者;(5)合并存在神经症状的脑转移患者。
★深部热疗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第一,需要选择对应的热疗设备,比如超声、微波等;第二,需要和病人交代相关问题,比如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注意事项、并发症等等,在正式治疗之前,需要让病人签署知情文件;第三,热疗之前,安排做MRI或CT检查,确定肿瘤范围、部位等信息,以准确定位加温区域;第四,治疗时协助病人取正确的治疗体位,同时保持最佳的舒适度;第五,结合具体的设备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和程序;第六,需要保证每次的有效治疗温度时间控制在45分钟至60分钟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延长,但不得超过90分钟,连续两次传统高温热疗需要间隔72小时以上,若同时接受其他抗肿瘤治疗方案,温度可调节至41℃以下,频次做相应的调整,连续的两次热疗需要间隔24小时以上;第七,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做到温度的实时监测,包括深部测温、体表测温,在进行胸部加温时,可采用食管内传感测温器,若是腹盆部加温,可采用直肠内传感器测温,若实时瘤内测温,建议多点测温,全身温度监测可采取传感器测量腋下或口腔温度的方法,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温度不得超过43℃,若是颈部热疗,需要保证外耳道温度不得超过41℃;第八,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若发现有全身温度过高、出汗过多、心率加快、血压异常升高表现,需要立刻暂停治疗,待缓解后考虑是否要继续治疗。
十大常见肿瘤指标导言:肿瘤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临床医学中,肿瘤指标成为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手段,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肿瘤。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大常见肿瘤指标,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肿瘤。
一、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结肠癌、胰腺癌、胃癌等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其检测方法主要基于鳞状上皮癌细胞的分泌物,可通过血清样本检测其水平,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肿瘤。
二、癌抗原(CA)癌抗原是一类与各种肿瘤相关的标志物,例如CA19-9与胰腺癌相关、CA15-3与乳腺癌相关。
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与CEA类似,通过血清样本测定其水平,对于肿瘤的筛查、辅助诊断和监测疗效有着重要价值。
三、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是男性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在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前列腺癌指标包括总PSA和游离PSA水平,通过测定血清中的PSA含量,可以辅助判断男性患者是否存在前列腺癌的风险。
四、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一种胎儿期的蛋白质,在成年人中应该是不存在的。
当肝细胞癌或睾丸癌等恶性肿瘤发生时,AFP的水平会升高。
因此,AFP可以用作肝癌和睾丸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五、白血病相关标志物(WBC)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相关标志物包括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和酶,例如淋巴细胞酶、髓过氧化物酶等。
测定这些标志物有助于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NET)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瘤等。
NET标志物的检测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内生素等,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七、绒毛膜癌标志物(HCG)绒毛膜癌是一种妊娠相关肿瘤,产生大量的绒毛膜癌标志物HCG。
通过HCG水平的测定,可以辅助绒毛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八、骨肉瘤相关标志物(BMP)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肿瘤热的常见原因
肿瘤热的常见原因有:
1. 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血流速度减慢,疏通性差,造成组织局部血流量减少和代谢异常。
2. 肿瘤细胞本身新陈代谢旺盛,大量产热,同时肿瘤疾病本身可引起炎性反应增多,产生过量炎性介质,导致体温升高。
3. 肿瘤组织大量吸收葡萄糖后产生的乳酸不能有效排出,造成组织酸中毒,影响身体对温度的调节。
4. 部分肿瘤可释放促炎症介质如IL-1、IL-6、TNF-α等进入血液循环,改变体温调控中枢对温度的设置点。
5. 消耗性肿瘤会使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而肌肉组织流失减少散热量。
6. 肿瘤侵犯导致下丘脑损害,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7. 某些肿瘤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物质,使甲状腺功能亢进,加速基础代谢从而引起发热。
8. 肿瘤并发感染也是导致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所以肿瘤患者需要警惕发热,及时就医确定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吴雄志,在浙江中医学院讲肿瘤的中医治疗治疗肿瘤如何巧用温阳药1、学术传承:要谈温法治疗肿瘤,首先我们看这个学术的传承,如果我们要去捋捋中医学对恶性肿瘤,或者我们以后简称的肿瘤的认识(我们以后的肿瘤主要指恶性肿瘤),它的学术传承有一个变化过程。
最早先秦《灵枢》《素问》主要认为肿瘤属于寒邪所生,例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积病始生,“七篇大论”(包括素问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至真要大论)中把肿瘤认为是瘕病。
总之《内经》认为肿瘤属于寒邪所生,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唐宋,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处方陷冰丹,他们基本的认识,肿瘤都是寒邪所生,阳虚是根本。
但是,中医的学科,在金元乃至明清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元四大家兴起,到了明清中医外科的兴起,外科主要治疗疮疡。
有的是局部的肿物到最后的破溃,形成我们的疡,外科治疗的疮疡的疾病大部分是良性的疾病。
在外科所看到的疮疡主要是由热邪导致的,所以,随后形成了热邪学说。
实际上,我们的肿瘤,当其破溃以后,合并感染,也表现为热邪的情况;即便不合并感染,肿瘤有无菌性炎症,由于肿瘤的无菌性炎症,实际上肿瘤也有很多局部有热性的表现。
举个例子,以阳虚为代表的肿瘤,比如说乳腺癌,乳腺癌在局部,它常常表现为热邪,所以西医过去用红外线来诊断乳腺癌,就是因为乳腺癌局部血供丰富,它的血供丰富可以利用红外线来诊断,所以说乳腺癌局部表现为热邪,这也是明清以来这个学科发生的重大变化,认为热邪是导致疮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至清代中期,以王洪绪为代表的外科全生学派的兴起,他们提出恶性肿瘤应该区分“痈”和“疽”,“痈”是指良性的感染性疾病,“疽”在他的文献里主要是指肿瘤,为什么呢?他举了几个特点:根盘散漫,如肿瘤浸润性生长;坚硬如石,如肿瘤硬度增加;流走再生是肿瘤的转移。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疽”(不能说所有的疽),或者很多疽其实是指恶性肿瘤。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中医是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对结肠癌的认识更为具体、全面,同时还能够指导于现在的实践。
对中医有了解的人们会知道中医是根据传统的诊断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症候,然后对症下药的,那么中医认为结肠癌到底是热症还是寒症呢?中医认为,结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正气不足”。
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
正气充足,外邪就很难入侵,结肠癌就不会形成。
而正气不足,各种致病因子就会乘虚而入,致使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中医治疗坚持以扶正为主,修复受损的机体,发挥重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同时,中医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中草药的祛邪作用,以抑杀癌细胞,控制病情的发展,使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正是因为中医对结肠癌的内因的认识,因为癌细胞吸收了人体大量的营养,属于一种营养“过剩”,有一部分人认为结肠癌是一种热症。
但是,结肠癌的发病过程通常会伴随痰凝、血瘀、癌毒等病理产物,正是这些病理产物相互交结,促进了肿瘤的产生。
因此,有一部分人们认为结肠癌是一种寒症。
其实,结肠癌患者由于具体的癌型、分期以及体质的差异,也会存在不同的热症、寒症,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
而且,结肠癌患者因为结肠癌的长期消耗,身体较为虚弱,且经过各种方式的治疗,很难判断结肠癌具体属于热症还是寒症。
不过,相较于分清热症还是寒症,患者不妨早日应用中医治疗,以确切的疗效来说话。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认为,灵活辨证施治非常重要,同是一种肿瘤,病变轻重缓急、虚实寒热各不相同,并发症也不完全一样。
正是结肠癌患者存在不同的症候,中医治疗才能对症下药,实施个性化治疗,发挥中医治疗结肠癌的独特优势。
袁希福院长经过多年的中医文化理论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积累,借鉴先祖的“阴阳平衡疗法”,还汲取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理论以及基因理论的有机成果,终于提出了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前言癌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治疗方法也不断地在进化和更新。
热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理论基础热疗法是指使用高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
肿瘤热疗是一种特殊的高温疗法,主要基于肿瘤细胞对热的敏感性比健康细胞更高这一原理。
热可使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细胞膜通透性提高、代谢加速以及DNA链断裂等,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热疗法分类根据热源不同,热疗法可以分为高温疗法和低温疗法。
1.高温疗法高温疗法一般是指体内温度或热损伤部位温度达到42℃以上的治疗方式。
高温疗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局部高温疗法局部高温疗法是指使用电磁波、微波、激光等高频电磁波作为热源,将其作用于肿瘤局部,使局部组织升温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温度范围。
•全身性高温疗法全身性高温疗法是指将患者的体温升高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杀伤温度范围,如磁热疗法、微波热疗法等。
2.低温疗法低温疗法是指体内温度或热损伤部位温度低于37℃的治疗方式。
低温疗法可以分为:•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或制冷剂注射到病灶内部,使局部组织温度降至-20℃到-70℃,杀死肿瘤细胞。
•微波冷疗法微波冷疗法是利用微波作为能量源,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组织进行治疗,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实现治疗效果。
病症应用热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目前主要应用在肿瘤手术前、化疗后和放疗后的综合治疗中。
1.放疗后热疗放疗后常见并发症包括疲劳、恶心、呕吐等,热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同时,放疗对病理组织产生热效应,如放疗前的瘤体体积大,放疗后收缩趋势明显,容易导致瘤体气化、坏死或裂解等。
2.化疗后热疗化疗后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热疗可以通过激活机体代谢、促进病灶血液循环,增强化疗药物在病灶的渗透性,提高化疗效果。
3.手术前热疗手术前热疗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和切口肿胀等不良反应。
中药”癌热方治疗多种肿瘤发热行医30多年来,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进行科研探索,勤于笔耕,在长期医疗科研实践中,认真学习,工作勤奋,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
主张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根据邪正消长盛衰,辨证治疗各种肿瘤;扶正重视“补脾肾”、“调气机”,祛邪强调解毒活血与化痰;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泻肝祛瘀法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名方】癌热方【组成】柴胡30克,银花15克,三叶青15克,青蒿15克,山慈菇30克,水牛角30克,干蟾皮9克,制大黄10克,生甘草6克。
【功能】宣郁导邪,解毒退热。
【主治】肿瘤发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500毫升,每次250毫升,早晚各1次。
【方解】本方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而制定。
癌肿发热多由于正气不足,脏腑虚衰,功能失调,经脉闭阻,气机出入失常,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蕴毒化火,毒火不得宣发透达所致。
治疗原则上,一是宣通气机,使郁热透发;二是疏导积滞,通利经脉,以畅流达邪;三是解毒治癌,以断致癌之源。
故本方重用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退热为君药;银花、水牛角、山慈菇、三叶青、干蟾皮清热凉血,解毒抗癌为臣药;青蒿入血透气,宣利血滞而清热,制大黄宣通积滞,逐瘀清热共为佐药;生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伍,疏导积滞,通利血脉,解毒抗癌以治本;宣透气机,清热凉血以治标。
标本兼顾,共达退热减病之效。
临床应用:肿瘤热多见于疾病进展期,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浸润、坏死或因治疗肿瘤细胞大量破坏所致,亦有早期即以发热为主者。
其热型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
该病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辨证则有气虚、血虚、阴虚及湿热、痰热、瘀热、毒火等不同。
【加减】本方适用于各类肿瘤发热患者,并结合辨证,随证加减。
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偏血虚者加熟地、当归、芍药、川芎、杞子、虎杖;偏阴虚者加生地、天麦冬、秦艽、地骨皮、龟板;湿热者加藿香、佩兰、蔻仁、苡仁、苍术;痰热加夏枯草、猫爪草、半夏、胆星、泽漆;瘀热加赤芍、茜草、丹皮、丹参、牛膝;毒火热(包括营血证与心包热证)加生地、麦冬、元参、连翘、赤芍、紫草。
肿瘤科普小知识肿瘤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名词,尤其是对于对疾病知之甚少的普通人来说。
然而,只有深度理解和关注它,才能衡量和预防它带来的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面向大众普及肿瘤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肿瘤是什么肿瘤,顾名思义,是身体组织的异常肿大。
它是由于细胞分裂和增生得过快或者凋亡过慢,出现细胞堆积导致的。
这样的堆积可能形成一个实体肿瘤,也可能是血液或淋巴系统中的癌症。
二、肿瘤的分类肿瘤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它们会自我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并且可以通过手术等方式得到治疗。
而恶性肿瘤,亦称癌症,会入侵并破坏周围组织,甚至会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三、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发病的机制往往涉及到我们的遗传信息和外界环境的互动。
遗传性变异、病毒感染、烟草使用、环境污染、饮食不均衡和慢性炎症,都是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肿瘤的风险因素。
四、预防和治疗肿瘤预防肿瘤主要需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食品的过度摄入等。
同时,定期体检也十分重要,早期发现是控制肿瘤的关键。
治疗肿瘤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和靶向疗法等。
这些治疗方式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医生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类型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肿瘤的生存率肿瘤的生存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类型、肿瘤的恶性程度、发现的时机以及治疗方案等。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类型的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经大大提高。
总结,肿瘤不是无法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在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情况下,大多数肿瘤都有可能被控制。
但是,关键是我们需要对其有深度的理解和关注,这样才能真正的抵御它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