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介绍。
此外,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抒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感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自然物语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点拨:“滞”不要误读为“dà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2)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3)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4)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根据教材要求,下面是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题目内容:
1. 《山鸡的窝》
山鸡是一种生活在山区的鸟类,它们一般在高山上筑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山鸡夫妇怀孕之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筑窝并孵化蛋的故事。
2. 《脑袋》
小明在播放器中放了一张名叫《脑袋》的CD,并且一直听着这首歌。
他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聪明,但他的脑袋也越来越大。
3. 《世界上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猩的情况下,人类和它展开了一场非常紧张的对峙。
人类希望将这只猩猩带出来进行研究,而猩猩则坚决不肯离开自己的家园。
4. 《茧子中的生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宝宝在茧子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地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蝉。
5. 《又见神笔马良》
这个故事中,小明不小心得到了神笔马良。
他发现,只要他用这支神笔画出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就会变成现实。
小明开始运用神笔马良创造了许多奇妙的事物,带给他和周围人无数惊喜和快乐。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完成默写题目。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 重点词句赏析。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一静一动,勾勒出冬季北国的壮丽景象。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这里既有对长城、黄河等实景的描写,又有诗人的想象。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写出了雪后的雄浑景象,“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滔滔”形容河水奔腾不息,这里写黄河结冰,失去了往日的汹涌澎湃。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银蛇在舞动,高原比作白象在奔跑,“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山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生动地写出了群山高原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想象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红装素裹”把红日映照下的江山美景比作一个穿着艳丽服饰的少女,“分外妖娆”则强调这种美丽超出平常,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下阕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几句诗人以“惜”字总领,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评价。
“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在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超越前人的伟大抱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腻nì烦平仄zè揣chuǎi摩应场yáng蘅héng暧ài诌zhōu颦pín纨wán画缯zēng鳏guān2、解释下列词语。
(1)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
起,开端。
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
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
合,结束语。
(2)不以词害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3)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4)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5)挖心搜胆: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3、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01、《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作者济慈,全名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02、《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
台湾中兴大学毕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03、《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04、《夜》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作者叶赛宁,全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课时教案课题:1、沁园春雪第 1 课时总序第 1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批注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莽莽(mǎng):课文指无边无际。
妖娆(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课文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
一代天骄(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二)作者简介(三)介绍背景这首词写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以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由有关雪的诗句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吗?(答案可多样)明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2、了解毛泽东及词的知识。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词又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之际,词的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这首词(1)听录音,想像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激昂豪壮的情调;读准重音、停顿、语速、节奏。
2、朗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风光,展现壮丽河山。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抱负。
(三)分析上阕,回答问题。
(1)哪几句总写北国风光?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问:哪个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望”字。
(3)作者望到了什么?明确: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品味语言:“惟”、“顿”、“舞”和“驰”明确:“惟”——表达准确,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顿”——突出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快!“舞”和“驰”,比喻,拟人,化静为动,把原本不动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动态之感。
(5)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虚写(四)质疑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样的景来写北国的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明确:这些景物能代表北国风光,形象非常雄伟,可以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2、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沁园春雪第 2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批注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二)分析下阕1、词人为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用了一个过渡句,请问是哪句?有何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2、哪个字总领下文,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明确:“惜”字。
惜:惋惜之意。
(1)含有对历代帝王功绩的肯定,(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有所欠缺。
3、下阕写到了哪几位历史人物?请你分别说出他们的历史功绩。
秦皇:第一次统一中国。
汉武:建立强盛的西汉。
唐宗: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宋祖: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宋朝。
成吉思汗: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
4、作者对各位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是否一致?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不同。
分别体现在“略”、“稍”、“只”。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
(三)质疑讨论1、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主旨句,“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今朝”指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总结:这首词由写北国风光很自然的引出历史人物的评论,赞颂当今英雄,赞颂与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
课堂抽测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2、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10分)答案:1、季节(时间)、地点;显示了诗人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2、看、山、江、天、水3、承上启下(过渡)。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时教案(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1)指名朗读本诗。
(2)(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
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
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