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共51页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1
中国蜱虫种类
摘要:
1.蜱虫的概述
2.蜱虫的分类
3.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4.蜱虫的防治方法
正文:
一、蜱虫的概述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
蜱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火柴棒头大小,但吸血后体型会明显增大。
蜱虫的背部有硬质的盾板,根据这一特征,蜱虫可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二、蜱虫的分类
1.硬蜱科:硬蜱科蜱虫背部有硬质的盾板,通称为硬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硬蜱科蜱虫约700 多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蜱虫约100 种。
2.软蜱科:软蜱科蜱虫背部没有盾板,通称为软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软蜱科蜱虫约150 种,我国已记录的软蜱科蜱虫约10 种。
三、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蜱虫寄生于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部分种类也可侵袭人体。
蜱虫吸血习性,其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蜱虫传播各种病原体,如森林脑炎、Q 热、莱姆病等。
四、蜱虫的防治方法
1.环境防治:清除蜱虫的孳生地,如草丛、树林等。
对家畜舍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通风干燥。
2.生物防治:利用蜱虫的天敌,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蜱虫进行喷洒或涂抹,以杀灭蜱虫。
4.个人防护:在蜱虫活动季节,尽量避免进入蜱虫孳生地。
病虫害防治4(蜱螨目螨类害虫)茶橙瘿螨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
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
幼蛹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蜗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长江流域茶区1年发生20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
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蛹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
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
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广西桂林为5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茶叶瘿螨形态特征:体长约0.2毫米,紫黑色,腹部近圆柱形,由前向后稍细,腹背部有环纹,背面约60环,背部有5条白色纵列的絮状物,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腹部末端有刚毛l对,向后伸出,足2对。
卵黄白色,圆形,半透明,散生于叶表上;若螨体黄褐色,近菱形,长0.05~0.10毫米,”有白色蜡状物,若虫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每年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在叶部越冬,1年发生10多代,且世代重叠,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
高温干旱、荫蔽的茶园、苗圃苗木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叶种易受为害。
防治方法: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
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
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防治,在虫口高峰期前喷天力II号1000倍稀释液、1.8%的爱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释液。
蜱虫病危害及防治知识一、蜱虫简介中文学名:蜱虫别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二、分布情况在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均有发现。
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全沟硬蜱: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
草原革蜱: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亚东璃眼蜱: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
乳突钝缘蜱:分布于新疆、山西。
三、蜱的生存环境蜱虫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
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
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由于硬蜱在环境中生活,其活跃程度收到气候的影响,一般都是在春天气温回暖之后开始出现。
其生活阶段分为:幼蜱-若蜱-成蜱-卵。
卵在地面或乱石中,卵期随蜱的种类和外界气温而定,一般在2-3周或一个月以上孵出幼蜱。
幼虫爬到草(或其他植物)的尖端,前足高举等待宿主(动物)经过,然后爬到动物身体上,幼虫开始吸血并生长发育。
有的蜱虫在生活史中只需要一个宿主身上完成,叫一宿主蜱,也有两个和三个宿主的,分别叫二宿主蜱、三宿主蜱。
成虫交配后死亡,雌蜱吸饱血后从宿主身上落到地上,爬到阴暗潮湿处产卵。
一直蜱虫能产几千至一万个以上的卵!雌蜱产完卵后萎缩死亡。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省、省、省、省、等多省及地区都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据介绍,在今年所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40岁以上病例约占报告病例的90%,农民占90%。
经常在户外行走的们,一不小心将成这个害虫的高危人群,什么是蜱虫?如何预防被其所伤,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蜱虫(草爬子)祥解与预防“草爬子”学名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形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WENGER威戈EvoWood 17 十三功能瑞士刀/?product-1684.htmlWENGER威戈 EvoWood 17 十三功能瑞士刀,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2.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
蜱生活史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
幼虫和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
从卵到成蜱的时间,因蜱的种类、血食情况、温度和湿度而不同,一般为几个月至1~3年. 每年一进入雨季,它便开始频繁活动,尤其在小兴安岭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两个林带,气候适宜,雨量适中,是非常适合草爬子的生长。
蜱虫科普知识
蜱虫,这家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玩意儿啊!说它小,可别小瞧了它,它的本事可大着呢!
蜱虫就像个隐藏在草丛里的小刺客,悄悄地潜伏着,等待着猎物的靠近。
你想想,当你开开心心地在草地里玩耍、在树林里漫步的时候,说不定就有一只蜱虫盯上了你。
它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到你身上,找个舒服的地方就开始“安居乐业”了。
蜱虫的生活方式还挺特别的。
它靠吸食血液为生,就像个小小的吸血鬼。
而且一旦它叮上你,就不那么容易被甩掉啦!这是不是很让人头疼呢?你说它怎么就这么难缠呢!
不过,大家也别太害怕。
了解了蜱虫的习性,我们就能更好地防范它呀。
比如,去野外的时候,尽量穿长袖长裤,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让蜱虫无从下口。
还有啊,回来后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这个小家伙的踪迹。
如果发现了,可不能直接用手去拔,那可能会让它的口器残留在皮肤里,引发感染呢,那可就麻烦大啦!
要我说,我们对待蜱虫就得像对待一个狡猾的敌人,时刻保持警惕。
它虽然不起眼,但危害可不小。
被它叮咬后,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大家想想,如果不重视蜱虫这个问题,那后果会有多严重呢?难道我们要任由这些小虫子在我们身上肆虐吗?当然不行!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和蜱虫斗智斗勇。
总之,蜱虫虽小,却不容小觑。
我们要了解它,防范它,不能让它轻易地伤害我们。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远离蜱虫的威胁吧!。
第六章蜱螨学蜱(Ticks)和螨(Mites)是蛛形纲(Arachnida)中能够致病并传播疾病的一类节肢动物。
分类上属蛛形纲(Archnida),蜱螨目(Acarian),是一群体形微小的节肢动物。
躯体呈椭圆形或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或者头、胸、腹融合;假头突出在躯体前或位于躯体前端腹面;以气门或书肺呼吸。
蜱螨类的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兽医蜱螨研究的内容是寄生在动物体表或表皮内的蜱类或螨类所引起疾病,同时也研究作为疾病传播者的蜱螨与它们所传播的虫媒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一般形态结构一、硬蜱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雌、雄蜱均能吸血,大多数寄生于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虫类,个别寄生于两栖类。
(一)外部形态硬蜱呈红褐色,背腹扁平,躯体呈卵圆形,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眼一对或缺。
气门板一对,发达,位于足基节Ⅳ后外侧,性的二态性明显。
虫体芝麻至米粒大,雌虫吸饱血后可膨胀达蓖麻籽大。
硬蜱头、胸、腹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仅按其外部器官的功能与位置区分为假头(capitulum)与躯体(idiosoma)两部分。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由1个假头基(basis capituli),和口器(mouthpart)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palp),1对螯肢(chelicera)和1个口下板(hypostome)组成。
假头基呈矩形、六角形、三角形或梯形。
雌蜱假头基背面有一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假头基背面外缘和后缘的交接处可因蜱种不同而有发达程度不同的基突,假头基腹面前部侧缘有1对耳状突。
须肢位于假头基前方两侧,左右成对,长短与形状因属或种的不同而异,分4节,第1节较短小,第2、3节较长,外侧缘直或凸出,第4节短小,嵌在第3节腹面的前端,其端部具感毛称须肢器(palpal organ)。
须肢在吸血时起固定和支撑蜱体作用。
螯肢位于须肢之间,可从背面看到,螯肢分为螯杆和螯趾,螯杆包在螯鞘内,螯趾分为内侧的动趾和外侧的定趾,为切割宿主皮肤之用。
蜱虫小知识蜱虫简介蜱虫是一种棕色的小虫,身体扁平,长卵圆形,芝麻粒到黄豆大小,依靠吸附在动物或人的皮肤上吸食血液生活。
蜱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农村地区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而在城市中较少发现。
我国的蜱虫种类约有110多种,全国各地的蜱虫种类存在差异,广东地区以粒形硬蜱、盾刺血蜱为主,河南等地发现的蜱虫为全沟硬蜱。
蜱虫一年中除冬季外都可发生,多栖息于山林,农田,公园绿地等植被丰富的环境,主要在白天活动,喜爱停息在草尖、灌木上,一旦有人或动物经过,便趁机攀爬而上,寻找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叮咬。
蜱虫是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其吸血叮咬可能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Q 热等疾病。
近年来我国河南、山东等省报告的多起蜱虫叮咬致死病例,就是由蜱虫传播病原体导致“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引起的。
深圳市曾有报道南山、盐田等地少数居民被蜱虫咬伤,但是未出现蜱传病例。
防制蜱虫1、去野外游玩的时候,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市售驱蚊液,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并时常检查有无蜱虫附着在身体上。
2、城市蜱虫主要由宠物由野外携带回室内,再转移到人身上的,保证宠物皮毛清洁,少带去可能出现蜱虫的草地等环境,对预防蜱虫叮咬特别重要。
3、一旦发现有蜱虫钻入皮肤,切不可直接去摘除,因为这样很可能把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造成感染。
4、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
如在野外,可用点燃的香烟慢慢的烤蜱虫的身体(不要烤死蜱虫),多数情况下,钻入皮肤的蜱虫就会钻出皮肤。
5、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