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装验证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在医疗领域,无菌检验是确保手术器械和医疗用品的无菌性的重要程序。
无菌检验的目的是保证医疗器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引发感染,从而保障病患的安全。
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无菌检验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套涵盖多个方面的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首先,在进行无菌检验之前,操作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这包括正确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和无尘服等。
这些措施旨在有效防止潜在的污染源对待检器械产生影响。
同时,操作人员要做到洁净双手,勤洗勤消毒。
其次,在检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消毒程序,确保工作环境的洁净度。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过多的谈话,减少细菌的传播。
同时,操作台面、工作区域和操作的器械等都应该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
只有保持良好的消毒环境,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施无菌检验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和使用领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指标和试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一些高级手术器械需要进行生物指示器试验来检验其灭菌效果,而一些常用的医疗用品则可以通过物理指标进行检测,例如斯特林试验等。
在实施无菌检验时,操作人员也需要关注器械本身的无菌特性。
比如,要确保手术器械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受到损坏或者污染。
同时,要保证器械的包装完好无损,防止任何尘土或异物进入包装内部。
另外,操作人员在进行无菌检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打开包装之前,要先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如发现有任何不正常情况,必须重新选择无菌包装进行检验。
在打开包装后,操作人员应在洁净工作台上进行操作,避免接触任何非无菌区域。
操作人员还需要关注无菌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实验室的通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无菌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操作人员需要确保实验室的环境符合规范要求,并按照规程进行工作。
实验室设备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在无菌检验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还应该保持耐心和细心,遵守操作步骤,确保每一步都得到正确执行。
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管理制度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二、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器械的三证复印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需由感染管理科进行审核。
三、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四、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的采购登记制度,采购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原产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采购日期等,确保能够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
五、医学装备部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库房,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六、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有无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留取样本送检,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七、临床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八、医护人员在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或者有效日期,并进行登记。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属医疗废物,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置。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
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
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
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
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
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
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
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GB/T 16886。
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
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
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微生物法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考据程序0、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过程考据。
本文件不包括包装资料的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参照 ISO 11607 和/ 或 EN868-1 的规定。
对于现执行用满意的包装资料,可用过去的实验数据或资料证明其对于产品的适应性、灭菌的合适性及生物兼容性。
1、程序成形和密封是影响包装的最要点的过程。
本文件针对此过程进行考据,完满的包装考据包括以下内容:——书面的包装考据计划;——设备判断;——过程开发(对新开发的产品包装,对于过去使用满意的资料,可用史料证明);——过程考据;——过程性能判断;——过程出证和重新考据。
过程开发、过程考据、过程性能判断阶段还应建立书面的过程确认计划,所有的试验步骤和用于考据可否吻合要求的试验结果都应形成文件,并稳当保存,如无特别规定,一般保存 5 年,特别情况时依照包装资料和 / 或系统的无效日期和可追想性等要素另行确定。
2、包装考据计划在进行考据试验从前,考据方案应形成书面文件。
考据计划应包括:——待判断的设计构型及产品标准;——预定使用的设备和仪器;——考据所需的资源装备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过程开发过程及考据的方法和详尽步骤;——包装性能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包括试验方法的选择原理);——依照详尽的医疗器械要求选择的(基于 GB2828-2003 的 AQL拟订的)抽样方案(包括抽样方案的选择原理);3、设备判断在过程开始从前,应试证过程设备和辅助系统可否能向来在规定的设计和操作限度及公差下运转。
应有:a)检测要点参数的能力;b)所有相关仪器、传感器、显示器和控制器等的书面校准规程和检定(certified calibration)计划表;c)成型 / 密封或其他闭合系统、固定器(工具)的书面检测结果;d)书面防范计划和干净程序;e)软件确认(如适用);f)书面的操作人员培训。
4、过程开发对于新产品,应该进行过程谈论,但产品开发中的过程开发结果可为过程谈论供应支持性文件;对于现有产品的包装考据,过程开发可以在OQ确认的基础上简化。
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单包装验证方案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以下简称各产品)等产品的全塑单包装、吸塑单包装、PE/透析纸单包装及带方形透析纸单包装。
二、过程要求(验证项目):1、包装材料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2、包装完好性试验3、微生物屏障(阻菌性试验)4、包装材料灭菌过程的适应性5、包装材料与贮存过程的适应性6、变更时的再确认三、验证方案本包装是用于最终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在规定的生产、灭菌、运输、贮存过程中,能够保持产品无菌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特性的一次性使用包装材料。
1、验证目的:通过各种试验和过程验证来证明全塑单包装、吸塑单包装、PE/透析纸单包装及带方形透析纸单包装的包装材料能够满足预期用途。
2、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各产品的单包装。
3.试验和验证方法及预计完成时间:1)、包装材料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封口验证) 2013年1月2)、包装完好性试验(渗漏试验) 2013年1月3)、微生物屏障(阻菌性试验) 2013年1月4)、包装材料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2013年1月5)、包装材料与贮存过程的适应性(加速老化试验) 2013年4月6)、变更时的再确认四、验证小组人员职责权限姓名部门职位责任/权限技术部技术部经理负责制定包装验证方案,负责整个过程的技术工艺指导,编写验证报告。
生产部生产部经理负责验证方案的实施及样品的提供质管部质管部经理负责组织产品检测和包装测试技术部技术员负责整个过程的技术指导质管部检验员负责各项实验的操作质管部检验员负责各项实验的操作五、试验和过程验证一、包装材料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封口验证):1、验证方案:1)目的: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对多个生产运转过程进行鉴定,来验证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范围:全塑单包装、吸塑单包装、PE/透析纸单包装及带方形透析纸单包装。
3)参与人员:4)验证步骤:a)连续塑料封口机。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 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 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微生物法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1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 0567.2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2部分:过滤GB XXXX.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GB XXXX.2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2部分:索源、收集和处置GB XXXX.3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媒介的去除与灭活GB XXXX.4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第4部分: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二)医用输液(血)、注射器具标准GB/T14233.1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 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 18671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YY 0286.1专用输液器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YY 0286.2专用输液器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YY 02868.3专用输液器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重力输液式YY 02868.4专用输液器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装置用输液器YY 0286.5专用输液器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分液袋式输液器YY 0286.6专用输液器第6部分: 一次性使用非PVC输液器YY 0286.7 专用输液器第7部分: 一次性使用流量可设定输液器YY XXXX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YY 0451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YY XXXX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输注器YY 0585.1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1部分:液路YY 0585.2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2部分:附件YY 0585.3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3部分:过滤器YY0585.4 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第4部分:防回流阀YY 0586输液用肝素帽YY/T 0582.1输液瓶悬挂装置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悬挂装置YY/T 0582.2输液瓶悬挂装置第2部分:多用悬持装置GB8369一次性使用输血器GB 14232.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 14232.2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2部分:图形符号GB 14232.3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3部分:带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YY 0327一次性使用紫外线透疗血液容器GB 19335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YY0113一次性使用采血器YY 03282一次性使用机用采血器YY 0326.1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1部分:血浆分离杯YY 0326.2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2部分:血浆管路YY 0326.3 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第3部分:血浆袋YY 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YY0031硅橡胶输液(血)管YY 0584一次性使用离心杯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 XXXX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T 0289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吸管YY 031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YY 0464-2009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YY 0465-2009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GB 15810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T 024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T 0282-2009 注射针(三)医用导管、插管标准YY 0285.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85.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造影导管YY 0285.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YY 0285.4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4部分:球囊扩张导管YY 0285.5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第5部分:套针外周导管YY/T 0586医用高分子制品X透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1部分:导引器械YY 0450.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2部分:套针外周导管管塞YY 0450.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第3部分: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泵GB/T15812.1非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T15812.2非血管内导管第2部分:弯曲性能试验方法YY 0030 腹膜透析管YY 0325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489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其辅助器械YY 0488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YY 0483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设计与试验方法YY 1040.1 麻醉和呼吸设备圆锥接头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YY 0337.1气管插管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YY 0337.2气管插管第2部分:柯尔型插管YY 0338.1气管切开插管第1部分:成人用插管及接头YY 0338.2气管切开插管第2部分:小儿用气管切开插管YY 0339-2009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YY 0461 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四)无菌植入物标准YY 0484外科植入物双组分加成型硫化硅橡胶YY 0334硅橡胶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YY 0332植入式给药装置YY 0333软组织扩张器YY 0487一次性使用无菌脑积水分流器及其组件YY0308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YY/TXXXX医用天然高分子降解多糖材料: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五)卫生材料、敷料YY/T 0471.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YY /T 0471.2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YY/T 0471.3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3部分:阻水性YY/T 0471.4 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4部分:舒适性YY /T 0471.5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5部分:阻菌性YY /T 0471.6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6部分:气味控制YY/T 0471.7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7部分:颗粒脱落YY /T0471.8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第8部分:关于粘连(创面和皮肤)YY/T 0472.1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敷布生产用非织造布YY/T 0472.2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第2部分:成品敷布YY 0330医用脱脂棉YY 0331脱脂棉纱布和脱指棉与粘胶纱布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Y 0594 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YY/T 0148医用粘贴胶带通用要求YY/T 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YY/T 0506.3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3部分:试验方法YY/T 0506.4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4部分:干态落絮试验方法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5部分:干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6-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6部分:湿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7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7部分:阻污染气溶胶穿透试验方法YY/T 0506.8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8部分:抗激光性试验方法(六)其他标准YY/T 0720-2009 一次性使用产包自然分娩用YY 0321.1-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YY 0321.2-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YY 0583—2005《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水封式》YY 0167非吸收性外科缝线YY 1116可吸收外科缝合线GB 7543-1996 橡胶医用手套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7544-2004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非无菌医疗器械)YY /T0698.1-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部分:吹塑包装复合塑料膜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3部分:纸袋、组合袋和卷材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4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的医用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T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浅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通常包括初包装、中包装盒外包装三部分。
而本文主要是讨论的是器械生产厂自包装袋生产厂选购的初包装半成品包装袋、容器和包裹类(预成型屏蔽系统)始至初包装完成过程的一些相关知识。
涉及到包装袋(容器和包裹类)材料选择、袋形选择、封口(热合)、灭菌、贮存等五个环节。
重点讨论的是材料选择、袋形设计(选择)和热合几个关键程序。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涵盖卫生材料、一次性医用手套、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医用纺织品、外科手术用器械、一次性导管(如导尿管、引流管等)、心内科手术用器械、血管手术器械、产科器械、麻醉器械、吸氧面罩等上千个品种。
作为医疗器械产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有效和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包装作为一次性医疗器械(除灭菌外)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加工水平高低对整个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提高包装物加工制作水平,对于提升和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纵观我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物生产的历史,同国外多数企业一样,多数是由食品包装袋加工企业发展而来,始终存在着起点低,发展慢的问题。
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行业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外知名外资企业的进入,不论从净化环境、加工设备、材料水平、试验手段还是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如此,现阶段国内的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不论是加工、技术还是测试等整个环节仍与国外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是以一个生产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角,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装需求所需知识做一总结性探讨。
希望借此抛装引玉,进而达到和同行以及专家交流、探讨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概念1、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是指用于无菌、无热原,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
也可理解为:仅供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的无菌医疗器械。
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分类:根据产品的用途不同分为:①、一次性使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制度(一)采购人员根据需要有计划地采购各种无菌器械,采购计划需经药剂科科长审核、分管领导同意、药事管委员会研究讨论审批后,方可采购。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采购。
(二)采购无菌器械,必须从具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并在本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的企业采购。
(三)采购无菌器械时,必须有供货方出具加盖供货方企业红色印章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复印件、合格证以及加盖该企业印章、业法人印章或签字的企业法人委托授权书原件及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四)不能采购无有效证件、证照不全、无产品合格证的无菌器械,不能从非法渠道购进无菌器械。
(五)采购无菌器械时,应严格按计划采购,做到不脱销、不积压。
要认真核对无菌器械种类、真伪、质量、单价等,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六)凡不合格、过期或已淘汰的产品拒绝验收入库。
(七)建立采购验收记录,内容应包括所采购产品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购进人、验收人、批准人等。
(八)无菌器械的购进记录及有效证件必须保存到产品有效期满后二年。
(九)若有从非法渠道购进无菌医疗器械或从证照不全的单位购进产品,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使用销毁制度(一)各科室不得使用过期、已淘汰的及小包装已破损或标示不清的无菌医疗器械。
(二)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及时报告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药事管理委员会,不得擅自处理。
(三)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不良事件,应在事发后六小时内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及时上报告,将按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凡使用过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必须回收并销毁,不得重复使用。
(五)回收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必须先毁形,使其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进行消毒后放置于医疗废物间,由我区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回收。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产品混合装载经环氧乙烷灭菌工艺验证方案1 验证名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和带针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一次性使用医用透明贴膜、一次性使用自粘式伤口敷料混合装载经环氧乙烷灭菌工艺验证.2 验证目的:确定混合灭菌过程及灭菌工艺参数设定的适用性、有效性。
3验证项目:负载装载模式确认、灭菌过程确定、灭菌效果测试、灭菌参数设定。
4验证类别:此次实施的验证是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产品混合装载经环氧乙烷灭菌进行过程确认,即工艺验证.5验证依据:欧盟EN55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和国家GB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标准。
6验证方案适用灭菌产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产品。
7参加验证部门:技术、质量、设备、生产、灭菌车间、检测中心。
8验证实施部门: 技术、灭菌车间、检测中心。
9 验证文件资料保管部门:技术、检测中心。
10 验证场所:灭菌车间、检测中心11 验证小组的构成根据GB18279—2000和EN550的标准规定,确定了从事环氧乙烷灭菌验证过程中的方案制定及实施操作、微生物检验、设备管理及计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再根据设备维护操作、计量器具检定、物理性能及微生物性能测定作了分工,建立了《实施环氧乙烷灭菌验证人员资格确认表》。
见下表:12 收集文献资料需收集:⑴灭菌器及相关设备的主要技术资料。
⑵计量器具的相关的合格证明材料。
⑶环氧乙烷灭菌剂供方的相关资料和用于此次灭菌验证的环氧乙烷灭菌剂的质检单、合格证等相关资料。
⑷灭菌产品的技术文档及图纸。
a.所有有关验证的资料、所取得的数据、表单和验证报告由使用(用户)单位妥善保管、存档.b。
建立《实施环氧乙烷混合灭菌验证附件资料明细表》。
13 计量器具的校验灭菌设备上的主要计量器具,如:温控仪、压力表、湿度表、计时器及相应的传感器,在灭菌验证过程中要保证其相应的准确性,其精度符合等级要求。
计量器具必须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使用。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消毒药械质量审核验收制度一、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由医疗机构统一采购,购入时采购部门必须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审核以下证件。
(一)国产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2、《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附件3、省级以上防疫监测部门颁发的合格、合法检验报告书4、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5、《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第1-4项是生产厂家必须提供的资料,第4-5项由经销商提供。
厂家直销不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二)进口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1、《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3、《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第1-2项由生产厂家或公司必须提供的资料,第2-3项是经销商提供。
厂家直销不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三)国产消毒器械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2、《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省级以上防疫监测部门颁发的合格、合法检验报告书4、部级或省级卫生许可证及批件5、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6、《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第1-4是生产厂家必须提供的资料,第5-6项由经销商提供。
厂家直销不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四)国产消毒剂1、《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2、《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3、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第1-2项由生产厂家提供的资料,第3项由经销商提供。
厂家直销不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五)进口消毒器械及消毒剂1、《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部级或省级卫生许可证及批件3、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4、《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第1-3项由生产厂家或公司提供的资料,第3-4项由经销商提供。
厂家直销不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以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消毒药械均应提供各级授权委托书原件、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所有证件加盖公章)。
另外:紫外线杀菌灯、压力蒸汽灭菌器、75%单方乙醇消毒液、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和以戊二醛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不需要进行产品卫生许可,只需厂家提供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制定本制度。
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是指无菌、无热原、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
包括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注射针、输液器、输血器、静脉输液针等。
二、应加强医疗器械供方资质审核,审验并留存加盖供货企业红色印章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以及法人委托书原件和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
三、应严格执行医用耗材采购制度,严格验收,并做好记录。
采购验收记录至少应包括:购进产品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名称、供货单位名称、送货人、验收人等。
按照记录应能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
四、应加强储存管理,做好在库养护,留存养护记录。
五、应严格执行出库及复核管理制度,遵循先进先出、先产先出的原则进行发放,按照记录应能追溯至每批产品的领用科室。
六、在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前,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生产或者有效期限等,检查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包装。
包装破损、标示不清、超过有效期限或者可能影响使用安全、有效的,不得使用。
七、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录。
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后必须按规定毁形,使其零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
八、使用中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应按规定及时报告。
HDX-20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报告文件编号:受控状态: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一、目的:根据ISO11135-1:2007标准《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对我公司的HDX-20环氧乙烷灭菌器(CE标准)和产品的灭菌工艺按照规定验证方案进行有效性验证,以保证满足一次性医疗器械无菌的要求。
二、验证准备:(二)、确认时间:2014年11月25日至2014年12月19日(三)、确认依据:a、ISO11135-1:2007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Ethyleneoxide-Part 1: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validation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medical devicesb、EN1422:1998 Sterilizers for medical purposes-Ethylene oxidesterilizers-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c、GB18281.2-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化学指示物;d、GB18281.1-2000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e、ISO11607《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f、HDX-20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四)、产品确认:1.产品名称:1).名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36箱. 产品批号:PNS14-055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主要配置:外套、芯杆、胶塞、注射针。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单包装为纸塑包装袋,中包装为纸箱,大包装为瓦楞纸箱。
2).名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38箱.生产批号PNS14-027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主要配置:插瓶针、滴斗、调节器、导管、注射件、注射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单包装为PE加透析纸小包装,中包装为PE,大包装为瓦楞纸箱。
3).名称:一次性使用尿袋36箱.生产批号:PNS14-008一次性使用尿袋主要由袋体、联接器、联接器护帽、排放阀等构成,袋体为软PVC 膜。
包装验证方案产品名称:一次性使用吸氧管一次性使用吸氧面罩编制:审核:批准:北京东方潮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录1.0 概述---—--————-—---———------————--—-———-——-—-------————-———----- P32.0 验证目的———-—----——-—--—-—-—----———-—----——--————-———-—-----—-—- P33。
0 文件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P34。
0 确认范围——-——-———--———-——-———--—-----—-—------—-—------——-—--——- P35。
0验证依据及标准---———--———--——-———-—------——-——-——-——-——---—-————— P36。
0 确认项目-————--—-———-———---—---———--——--—-——-——-—-———————-———---- P46。
1 包装材料和系统的验证-—-——-—---—-———--——--———-—--—--—-—-————---——--—— P46.2 包装过程确认(所有试验包装袋中均装有产品进行试验)—--————-——----—-—---—- P77.0重新确认条件--————---————-—————-——----——————-—-—----——---—--——--- P128.0 最终评价及验证报告---——-—-—————-—--——--—-------——---—---—--—-—-—- P121。
0概述1。
1我公司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采用中封袋,中封袋为PET和PE复合膜+透析纸热合而成,具有高透气性、灭菌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GB/T 19633-2005/ISO 11607;200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要求.对我公司的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进行确认.1.2确认过程:1.2。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的验证根据ISO 11607-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标准,无菌包装材料应符合下列性能要求:一、微生物屏障特性无菌屏障系统是无菌医疗器械一个关键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产品及医患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
有效的无菌包装系统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与医护人员健康的重要防线。
从无菌角度考虑,在选择医疗器械包装材料时,要考虑产品打开使用之前包装应具备维持无菌的能力。
在建立无菌屏障系统过程中,所用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对保障包装完好性和产品的安全十分重要。
微生物屏障性能好的包装材料,即使在高污染环境中最苛刻的条件下,也能阻挡细菌孢子和其他污染微生物的渗透,在不损坏包装完整性的条件下为医疗器械提供持久的无菌保障。
(一)微生物屏障特性评价方法分类(1)若能提供客观证据证实材料的不透气性,则该材料就能满足微生物屏障要求。
按ISO 5635-5标准进行透气性试验。
试验准则:不少于1 h后,内圆筒应无可见移动,允差为±1 mm。
包装材料进行不透气性试验的目的是确认材料是否属于不渗透材料(或称为不透气材料)。
GB/T 19633.1标准中的附录C提供了《不透气材料阻气体通过的试验方法》,可以依据此方法进行透气性试验确认。
采用EN 868-5标准附录B、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方法,即染料溶液透过法进行试验,对一般已知的各种材质的薄膜或复合薄膜经证实规定的染料溶液是不可透过的,则可证实该材料微生物屏障性能是合格的。
(2)多孔材料应能提供适宜的微生物屏障,以保证无菌包装的完好性和产品的安全性。
无菌屏障系统可防止细菌和病毒随着悬浮微粒进入医疗器械。
微生物孢子可以作为单独的实体或群落存在,或附着于非生物微粒(如灰尘)。
入侵微粒的大小一般在0.2~100μm,0.2μm是最小的病毒,100μm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的尺寸最大的尘埃微粒。
xxxxx有限公司1、目的1.1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在预期的使用、贮存寿命、运输和贮存条件中保持产品无菌性和完整性的包装系统。
1.2 确认包装系统能有效保护产品和便捷/无菌开启工艺。
2、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最终灭菌包装。
3、参照标准及文件3.1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3.2 GB/T16886系列标准3.3 GB/T 19633.1-201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4、确认验证小组5、设备及材料-15.1 设备参数设备名称:多功能自动薄膜封口机生产厂家:广州瑞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设备型号:SR-900型设备编号:1#封口速度:0~16M/分(可调)封口宽度:6—10mm温度范围:0~300℃5.2材料5.2.1 全塑袋生产厂家:产品材料及结构:PP产品厚度:0.04μm6、包装材料确认主要通过查阅并确认供应商提供的资料6.1 物理性能确认包装材料的机械强度在日常条件下能有效的保护产品,包装材料材料能有效通过灭菌介质,厚薄均匀,无孔洞缺陷,详细信息见报告包装验证试验中的真空泄漏试验、渗漏性试验、封口剥离试验6.2 化学和生物相容性确认材料检测数据表明,包装材料不释放出损害健康的毒性物质,包装材料生物相容性符合GB/T16886系列标准要求,包装材料无剌激、无致敏和无细胞毒性反应,因此包装材料不会对包装内器械产生不利的影响。
详细信息见生物相容性测试报告。
6.3 微生物屏障确认全塑袋是已经证明能有效阻隔各种有害微生物的包装材料,在污染的环境中,包装系统能保持器械3年内不被外界有害微生物污染,详细信息见包装验证试验中的阻菌性。
6.4与标签系统相适应性确认标签是印刷于全塑袋的涂胶透析纸上面,在确定的灭菌条件下灭菌,标签系统在灭菌前后均清晰,灭菌不引起标签墨迹向产品内包装或产品迁移,标签系统粘贴牢固。
详细信息见报告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
6.6 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应性确认在规定的贮存、运输条件下,包装材料能保证其特性,并且报告结果证明贮存、运输过程对包装系统的完整性无明显影响。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标准操作程序1Purpose目的1.1满足CFD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中关于使用的相关要求。
1.2规范使用科室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2Scope适用范围2.1检验科3定义:3.1不合格医疗器械:符合以下情况中任一一条,该产品即补定义为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
3.1.1资质不全:包括厂家、经销商,销售人员的资质。
3.1.2产品包装不完整,标识不清。
3.1.3系产品原因发生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4Responsibilities职责4.1后勤保障部负责采购、验收,并做好相关出入库登记。
并负责查验和索取有关生产、销售厂家、经销人员的证件【6.1】。
4.2检验科内务管理员负责一次性用品的计划。
4.3当班/机动班工作人员负责一次性用品的领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
4.4涉事员工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4.5夜班工作人员负责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使用后交接方面的登记。
4.6当班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工作人员负责检查小包装是否破损、失效、产品是否过期,外包装是否洁净、有无霉变、标识是否清楚等,以及其它可疑现象。
将相关情况上报院感科。
5Process工作流程5.1我科一次性用医疗器械目录[8.1]5.25.2.1内务管理员负责清点一次性用品的库存情况并填报《物品申请表》。
5.2.2每周二、四机动班工作人员,凭《物品申请表》到库房领用相关用品。
5.2.3包装不完整,标识不清楚的物品,拒绝接收。
5.3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程遵照《静脉采血标准操作程序》和《末梢血采集标准操作程序》的规定。
5.4去向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器,放利器盒暂存,再由后勤员工放入医废暂存间。
检验科当班工作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交接并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上做好登记。
5.5不合格无菌医疗器械处理办法:5.5.1产品小包装破损、不洁净、有霉变、等可疑现象,5.5.1.1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装验证程序
0、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过程验证。
本文件不包括包装材料的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参考ISO 11607和/或EN 868-1的规定。
对于现行使用满意的包装材料,可用以往的实验数据或资料证明其对于产品的适应性、灭菌的适合性及生物兼容性。
1、程序
成形和密封是影响包装的最关键的过程。
本文件针对此过程进行验证,完整的包装验证包括以下内容:
——书面的包装验证计划;
——设备鉴定;
——过程开发(对新开发的产品包装,对于以往使用满意的材料,可用史料证明);
——过程验证;
——过程性能鉴定;
——过程出证和重新验证。
过程开发、过程验证、过程性能鉴定阶段还应建立书面的过程确认计划,所有的试验步骤和用于验证是否符合要求的试验结果都应形成文件,并妥善保存,如无特殊规定,一般保存5年,特殊情况时根据包装材料和/或系统的失效日期和可追溯性等因素另行确定。
2、包装验证计划
在进行验证试验之前,验证方案应形成书面文件。
验证计划应包括:
——待鉴定的设计构型及产品标准;
——预定使用的设备和仪器;
——验证所需的资源配备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过程开发过程及验证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包装性能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包括试验方法的选择原理);
——根据具体的医疗器械要求选择的(基于GB 2828-2003的AQL制订的)抽样方案(包括抽样方案的选择原理);
3、设备鉴定
在过程开始之前,应验证过程设备和辅助系统是否能始终在规定的设计和操作限度及公差下运行。
应有:
a) 检测关键参数的能力;
b) 所有相关仪器、传感器、显示器和控制器等的书面校准规程和检定(certified calibration)计划表;
c) 成型/密封或其它闭合系统、固定器(工具)的书面检测结果;
d) 书面防护计划和清洁程序;
e) 软件确认(如适用);
f) 书面的操作人员培训。
4、过程开发
对于新产品,应该进行过程评价,但产品开发中的过程开发结果可为过程评价提供支持性文件;对于现有产品的包装验证,过程开发可以在OQ确认的基础上简化。
通过过程评价,建立适当且必要的过程上下限。
前提是材料是按ISO 11607或EN 868-1的要求进行选择的,且经鉴定包装设计符合ISO 11607或EN 868-1
的要求,并与预定灭菌过程相适应。
1) 材料适应性
应确保所有成型和密封用包装符合预定要求或规范;选择经评价有能力持续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的生产者。
尽管都是合格材料批,但批与批之间仍会存在差异,这会影响生产出的包装的质量,过程开发中应考虑到这些差异。
2) 过程设计/工艺设计
a) 应对材料特性进行评价,确定出其中影响最终包装的特性。
b) 应评价基本过程参数,(如适用)应包括,但不仅限于:
——温度;
——压力/真空;
——停留时间(线速度);
——能级/频率(射频/超声波);
——盖、闭合系统的转矩极限;等等。
这些选出的基本参数应能使过程生产出预定设计规范的最终包装。
5、过程验证
过程验证应在过程极限下进行。
包装应在上、下两个极限参数下进行生产,应具备规定的最终包装特性。
应考虑以下质量特性:
a) 对成型/组装:
——包装成型/组装完整;
——产品装入包装适宜;
——基本尺寸符合。
b) 对密封
——完整连续的密封宽度;
——穿孔或撕开;
——材料剥离或分离;
——通道或打开密封。
应对在上、下限过程极限下生产的包装进行包装的物理性能试验。
如固定某一过程参数,应适当扩大其他变化参数的适用范围,必要时要生产临界上限和下限(导致包装不合格的条件)的产品。
包装的物理性能试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根据包材特性选择的合适的封口性能试验(如剥离强度试验)。
6、过程性能鉴定
过程性能鉴定应是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对多个生产运转过程进行鉴定,应验证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过程开发结果可为过程性能鉴定提供支持性文件。
)书面鉴定方案中应规定足够数量的试验样品和重复的生产运转过程,以验证不同运转过程间的重现性和变异性。
应监控并记录基本过程参数变量。
应建立包装操作的过程控制要素的书面程序和规范,并将其并入过程性能鉴定中。
对机械系统,这些程序和规范应包括:
a) 机器安装程序;
b) 温度、压力、转矩和停留时间等的密封和成型过程参数,包括设置和公差;
c) 密封宽度、连续性和完好性等包装质量特性的有效试验方法;
d) 过程启动程序。
7、过程控制
1) 在过程验证中或过程验证后,应建立一确保包装过程在常规操作下受控的程序。
应制订或修订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2) 应对过程控制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形成文件。
3) 包装和密封的过程文件的制订、审核、批准应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8、过程出证和重新验证
作为验证工作的最后一步,过程出证是一形成文件和审核、批准过程。
包装合格验证报告应包括下列文件或报告:
——包装验证计划;
——设备鉴定报告;
——包装性能测试结果报告;
——参考技术数据背景资料的出处;
——主要问题的讨论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另外,如果设备、产品、包装材料或包装过程发生改变影响到最初确认和无菌医疗器械的无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则应对过程进行重新验证。
9、相关文件
ISO 11607:1996
EN 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