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5《开辟新航路》历史材料与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5课开辟新航路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但《马可·波罗行纪》对新航路的开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表现在()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B.介绍航海技术C.提出了地圆学说D.增强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波罗行纪》记述了作者在东方和中国的见闻,“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本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2.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从而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率领这支船队进行航行活动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麦哲伦C.达·伽马D.哥伦布·伽马开辟的。
3.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心插柳”是指()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成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C.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使西班牙控制了整个美洲地区,结果他却到达了美洲,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A.代议制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C.蒸汽机的改良D.海外市场的建立,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向大西洋沿岸,故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关键第一步是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
5.导学号3422401116世纪的西班牙人抱怨说:“今天买一磅羊肉的钱相当于过去整只羊。
”与此同时,荷兰人写道:“他们(指西班牙、葡萄牙)或许有遥远的领地,但我们有他们的翅膀(指船只)。
”这些材料共同说明了()A.封建地主地位上升B.欧洲发生“价格革命”C.美洲大陆已经发现D.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造成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升,即“价格革命”。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故选B项。
6.据统计,1500~1620年,欧洲的物价平均涨了300%~400%。
欧洲的下列阶层中,在物价上涨中遭受打击最大的是()A.城市商人B.天主教士C.封建贵族D.知识分子,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贵族备受打击,日趋衰落和分化。
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导与练[重点讲解]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通常被叫做。
而把发现新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X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一、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和某某根源,商路不畅和转运本钱过高造成的贸易危机那么是一个直接原因,以上因素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同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皇室的支持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也已具备,远洋航行是可行的、有希望的,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1.必要性: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黄金或寻金热。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
十五世纪转向金本位制以后,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惟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某某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
当时的欧洲人渴望看得到黄金,并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影响而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梦,到东方往寻金成为一股社会高潮。
哥伦布就曾阅读过《马可?波罗行纪》,并在书中作了很多批注,可见深受其影响。
“黄金〞是咒语,是魔鬼,是驱使欧洲人不顾一切投向海洋的原动力,由此可见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并不纯。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何为新航路?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东方的诱惑(背景)(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4.宗教因素: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5.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王室支持2.造船技术的进步3.航海技术的进步4.地理知识的进步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轻巧识记: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条航线、四个人物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对欧洲:1.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的转移)2.引起“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3.开始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对亚、非、美洲:1.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统治、经济掠夺等。
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对世界: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3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资料拓展:1.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的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2.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了大约13.3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85%。
大约有一半直接流入欧洲。
还有一半被欧洲人用于交换亚洲的商品。
3.殖民者带来的病菌在我们的家乡肆虐充当杀手:天花、麻疹、流行感冒、斑疹伤寒、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疟疾和黄热病。
材料补充:材料1: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教案第5课《开拓新航路》一、课标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拓新航路的史实,熟悉地理大发觉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同学,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擅长思量,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但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把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升高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同学自主探索的办法,既符合同学的心理进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新航路的开拓是影响人类历史进展进程的重事件件。
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
因为新航路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觉,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制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人类历史。
因此,让同学充分了解这一历史大事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一)学问与能力:新航路开拓的缘由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拓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拓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拓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办法: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同学参加,举行研究式教学。
采纳情境设置、饰演角XXX、设题引思、探索互研、体验感触的模式。
引导同学分组研究、自主探索,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动。
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辟同学的思维,也有助于同学形成完整的学问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拓的缘由和条件的分析,使同学熟悉新航路的开拓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
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拓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将爱国主义教导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激发同学奋勉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新航路开拓过程的分析,使同学熟悉到勇于探究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头走向整体世界。
〈〈新航路开辟》说课稿【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新航路的开辟》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I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工业文明的崛起的开篇;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启篇,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正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崛起,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学好这一课,对于世界近代历史的掌握有重大意义;同时,本课还是学科综合重要的一课,特别是和地理的综合,因此,学生学好这一课,对于以后的学科综合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的要求:概述迪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反映出本课重难点等,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全面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2) 通过学习主要航海家的活动,培养学生通过识图和阅读史料再认再现历史原貌,并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 通过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美洲、业洲、非洲等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2) 通过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
(3)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异同,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体会航海家的艰苦,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2) 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找出它的双重作用,学会全面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3) 通过新航路开辟对业非拉美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热爱独立、自由,反抗压迫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①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航海家们进行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和从欧洲向西航行发现美洲以及环球一周的远航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面貌,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
新航路开辟是当时欧洲社会状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有: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14、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由于货币成为普遍的支付手段,取代土地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欧洲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对黄金的需求量激增,西欧贵重金属产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出现“寻金热”。
而《马可·波罗行纪》把东方描绘成是一个遍布黄金的世界,为“寻金热”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受《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3.商业危机:传统商路受阻引起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由于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以及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东西方贸易商路不畅、货源短缺、转运成本过高,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猛涨。
东西方之间商路受阻造成的商业危机,使得欧洲各国商人和贵族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是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
14、15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航海家们进行远洋航行也受这种鼓励实现个人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5.宗教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宗教根源与精神动力。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1)时间早:
(2)规模大
(3)次数多
(4)贸易性质: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
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耗费浩繁,国库枯竭。
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5《开辟新航路》历史材料与解析《开拓新航路》历史材料与解析新航路开拓的背景1.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淘金热”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芳济各会派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
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
由两名托钵僧,普兰·卡皮尼和卢布鲁克撰著的《联系》一书,特殊是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奇怪心和商业欲望。
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方便了此种商业交往。
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制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
土耳其人并非故意伤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①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解读】这条资料摘自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该书系统地讨论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全貌,对于我们了解新航路开拓前夕的欧洲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影响欧洲国家开拓新航路的几个重要因素:1.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但在中世纪晚期则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妨碍;2.欧洲旅行家们在东方游历的故事,特殊是马可·波罗的游记,激起了欧洲冒险家们对东方财宝的贪婪,也推动了他们恢复东方贸易的愿望;3.到异教徒居住的东方传教,也是推进一些西欧寻求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因素。
在15世纪末期的欧洲,因为商品货币经济的进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强。
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也是财宝和权力的象征。
贵金属金银是抱负的货币。
中古的西欧,最初采取银本位制,15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金银同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
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处处追求黄金和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然而,欧洲产金不多,而且又在同东方贸易中运进价格昂贵的丝绸和香料,使贵金属大量外流。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亚非美各洲间的联系,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与贸易品种急剧增加,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殖民扩张和掠夺,大量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由于当时开辟新航路的西、葡两国处在封建社会,未产生资本主义,因此西、葡掠夺的大量金、银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是流入英法荷三国,促进了别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称之为“使欧洲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
⑤这一切是建立在新航路开辟所直接引发的殖民扩张,对东方国家的压迫、掠夺,给东方国家带来灾难,导致其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⑥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
《开辟新航路》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淘金热”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芳济各会派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
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
由两名托钵僧,普兰·卡皮尼和卢布鲁克撰著的《联系》一书,特别是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
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
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
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①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解读】这条资料摘自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该书系统地研究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貌,对于我们了解新航路开辟前夕的欧洲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影响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的几个重要因素:1.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但在中世纪晚期则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阻碍;2.欧洲旅行家们在东方游历的故事,特别是马可·波罗的游记,激起了欧洲冒险家们对东方财富的贪欲,也推进了他们恢复东方贸易的愿望;3.到异教徒居住的东方传教,也是推动一些西欧寻求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因素。
在15世纪末期的欧洲,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贵金属金银是理想的货币。
中古的西欧,最初实行银本位制,15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金银同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
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然而,欧洲产金不多,而且又在同东方贸易中运进价格昂贵的丝绸和香料,使贵金属大量外流。
有些国家为缓解贵金属短缺,
一再下令禁止金银出口,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此时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富庶的描述,尤其是书中描写北京的宫墙、房壁和天花板涂满金银等内容,使西欧人垂涎三尺,决心远渡重洋、到富庶的东方去。
【注释】①汤普逊(1869—1942)是美国著名的中世纪史专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法国宗教战争》(1909),《德意志封建制度》(1928),《中世纪经济社会史》(1929),《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1931),《西洋中古史》(1933),《中世纪史》(二册,1932),《欧洲中世纪史异论》(1937),《史学史》(二册,1942)等。
2.《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是不容抹杀的。
他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影响和贡献也是应该被承认的。
他是第一个横穿亚洲大陆并作出详细记录的人,对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对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土特产品、轶闻趣事,一一笔之于书,虽朴实无华,但生动有趣。
《行纪》对十五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年)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行纪》中加了45处的标记。
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
──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
【解读】这条资料摘自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作者杨志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世界学术界公认的马可·波罗研究的权威。
《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主要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可·波罗行纪》真实性的怀疑,通过对《行纪》中对中国的记事与中国典籍的相互印证,充分证明了《行纪》的真实性。
同时,书中也收录了怀疑论者的有关论证。
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问题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