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第一章 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2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北京第1版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三、课程内容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的发展状况第一节绪论一、唐诗繁荣的原因(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基础篇 第一节 手法和意象 一 诗歌赏析手法一览表二 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2、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
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
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3、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
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
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
”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
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 ⎪⎝⎭⎢⎥⎢⎥⎢⎥⎢⎥⎛⎫⎢ ⎪⎢ ⎪⎢ ⎪⎢ ⎪ ⎪⎢⎝⎭⎢⎛⎫⎢ ⎪⎢ ⎪⎢ ⎪⎢ ⎪⎢ ⎪⎢ ⎪⎢ ⎪⎢ ⎪⎢⎝⎭⎣⎦伏笔照应渲染衬托结构由景而情由实而虚联想、想像抑扬对比章法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由远而近记叙视觉到听觉议论正侧面白描描写动静艺术手法表达方式点面直接间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借物咏怀⎧⎫⎪⎪⎪⎪⎪⎪⎪⎪⎪⎪⎪⎪⎪⎪⎪⎪⎪⎪⎪⎪⎪⎪⎪⎪⎪⎪⎪⎪⎪⎪⎪⎪⎪⎪⎪⎪⎪⎪⎪⎪⎪⎪⎪⎪⎥⎪⎪⎥⎪⎪⎥⎪⎪⎥⎪⎪⎥⎨⎬⎥⎪⎪⎥⎪⎪⎥⎪⎪⎥⎪⎪⎥⎪⎪⎥⎪⎪⎥⎪⎪⎥⎪⎪⎥⎪⎪⎥⎪⎪⎪⎪⎡⎤⎪⎪⎢⎥⎪⎪⎢⎥⎪⎪⎢⎥⎪⎪⎢⎥⎪⎪⎢⎥⎣⎦⎪⎪⎪⎪⎡⎤⎪⎪⎢⎥⎪⎪⎢⎥⎪⎪⎢⎥⎪⎪⎢⎥⎪⎪⎢⎥⎣⎦⎪⎪⎪⎪⎪⎪⎩⎭比喻夸张对偶对比修辞方法拟人借代通感用典等通俗 简练含蓄 委婉 【语言】清新 明快绮丽 质朴第二节常见诗歌类型第三节诗歌类型代表诗篇一)苦叹调1、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古诗词鉴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词鉴赏》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古诗词的鉴赏方法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难点: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理解与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古诗词选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首古诗词为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古诗词,巩固所学鉴赏方法。
7.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交流鉴赏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基本知识2. 古诗词韵律美和意境美3. 古诗词鉴赏方法4. 例题及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古诗词,写出鉴赏心得。
答案示例: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韵律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课后阅读:推荐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尝试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并开展古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同时,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唐代文学绪论课
件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唐宋文学更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的巅峰之作。
唐代文学可以说是唐宋文学的开端,也是
唐代文坛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本文就唐代文学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1. 唐诗
唐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诗歌形式,唐代诗歌起伏跌宕,
擅长描写神怪幻境,代表作有李白、杜甫、王之涣、杜牧等名家名篇。
唐代诗歌以风雅之姿、写意之美,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而闻名于世。
2. 唐词
唐代词则强调意境、神韵和音乐感,以赋予感情、情调的特点来表达
人间万象,代表作有王昌龄、白居易等名家的词作。
唐代词形式灵活
多变,多以小令、长短句、独体词等多种形式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学
的精华之一。
3. 唐小说
唐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神怪小说流传
至今,代表作有《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唐小说主题丰富多彩,叙事技巧高超,语言朴实自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瑰宝。
4. 唐散文
唐代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唐代散文特点是概括深刻,将人生百态描写地淋漓尽致,代表作有韩愈、刘禹锡等名家的散文作品,如《师说》、《陈情表》等。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们的思想精华、人文内涵和艺术风格都无可比拟。
唐代文学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唐诗宋词欣赏教案第一章:唐诗的特点与欣赏1.1 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章将介绍唐诗的特点,并提供一些经典唐诗的欣赏。
1.2 唐诗的特点唐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小精悍:唐诗以五言、七言诗最为流行,限制了诗歌的篇幅,使得每首诗的表达更为简练、有力。
- 以意境为重:唐诗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通过深入浅出的描写手法,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 咏史怀古:唐代社会风云变幻,诗人们经常以史事为题材,抒发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慨。
- 自然描写:唐诗普遍重视自然描写,以描绘春、夏、秋、冬和山水风景为主题,表现自然万物的美与无常。
- 唯美主义追求:唐诗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理念,强调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1.3 经典唐诗欣赏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接下来列举几首经典的唐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逐一进行解读和欣赏。
)第二章:宋词的特点与欣赏2.1 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艺复兴的时期,诗歌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风貌。
宋词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抒情而闻名。
本章将探讨宋词的特点,并提供一些经典宋词的欣赏。
2.2 宋词的特点宋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抒情性强:宋词追求浓郁的情感表达,将诗人的真实感情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婉约词风:宋词通常以细腻、婉转的笔触为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和隐晦的表达,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 描写细腻:宋词注重对人物形象、风景和情感的细致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 唱和曲调:宋词适合配以曲调演唱,与音乐相结合后呈现出更加动人的效果。
2.3 经典宋词欣赏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列举几首经典的宋词,如《水调歌头》、《青玉案·元夕》等,并进行解读和欣赏。
)第三章:唐诗宋词的比较与鉴赏3.1 唐诗与宋词的对比唐诗和宋词作为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
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
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中》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于易水送人》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
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古代诗歌鉴赏绪论(一)古代诗歌鉴赏考查内容1、思想内容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情感。
2、形象(物象、意象、意境)诗歌的形象,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品形象,但也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思想,写景短诗中景物一般就是诗中形象。
3、语言4、表达技巧(二)古诗鉴赏的形式1、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设问2、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3、结合作品思想内容鉴赏第一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诗歌思想内容分类1、送别类(1)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如《雨霖铃》(柳咏)(2)叙写别后的思念相思之苦。
如《一剪梅》(李清照)2、怀古咏史类(1)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如《念奴娇》(苏轼)(2)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越中览古》(李白)(3)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永遇乐》(辛弃疾)3、思乡类(1)表达羁旅行役漂泊天涯的悲苦(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4、战争类(1)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造成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的深切同情,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愤懑。
(2)表达为国戍守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报国无门,有志不得伸的悲愤。
(3)对边防的关注,对士兵的同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对朝廷的不满,对无能将士的讽刺和劝戒。
(4)讴歌边塞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5)表达了边疆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闲适类(1)表达清闲、恬淡的心境。
(2)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随遇而安,出山归隐的思想。
(3)刻画清高恬淡又可亲可敬的隐士形象,寄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高洁不俗,潇洒豪放。
6、借景抒情(或即事感怀)类(1)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
(2)体现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3)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人生的漂泊孤独,仕途的坎坷)(4)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充满乐观情绪。
(5)珍爱一切美好事物,珍爱青春年华,珍重现实人生。
(6)表达凄凉寂寞的情怀。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唐诗的兴盛及其原因一、唐诗的兴盛“唐诗晋字汉文章”,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创造了诗歌史的辉煌,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宝库的代表样式。
唐代诗歌繁荣的标志有:(一)名家辈出,名作无数唐代具有开宗立派深远影响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有百人之多。
而《全唐诗》收录的诗人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因此范文澜感慨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作品方面,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收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在诗歌流派方面,诞生了上官体、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现存的五万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既有边塞战争、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也有仕宦生活、文学艺术家生活的刻画,还有底层人民疾苦等内容的表现,唐代诗歌题材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四)诗体完备,诗艺高超唐代诗歌古体诗、近体律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歌技艺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境地。
因此有人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千口流传,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之作,唐诗不仅在当时已经是千口流传,万人传诵,而且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唐诗兴盛的外部原因(一)政治唐朝统一全国后,吸取了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制度和统治手段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对前代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税法、府兵制,隋朝的科举制,都加以继承完善。
在人才选拔上,唐太宗注意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贵族和士族。
这些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社会逐步走向繁荣。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不及也。
《沧浪诗话》(严羽)唐之取士,先借当时显人之姓名达之王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
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云麓漫钞》(赵彦卫)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寄郑谷》(王贞白)唐代科举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唐代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唐朝统治者对科举的重视,使得进士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唐武后朝之后,影响到了文风的变化。
沈既济指出:“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
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更大的转变。
同时,“行卷”、“纳卷”、“温卷”这些科举考试中的伴随物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创作的文学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的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
所谓“纳卷”,就是举子到礼部应试(即省试,礼部属尚书省)之前,除了上面所谈的要向当时的社会名流投行卷之外,还必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即“纳省卷”。
所谓“温卷”,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这些做法,客观上对文学创作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政治的清明,使得国力空前强大。
从太宗朝到玄宗朝的开元、天宝时期,在边境地区的战争中,唐朝军队屡屡获胜。
而唐朝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精神。
士人关心边塞战争,一些人如高适、岑参甚至直接加入军队,经历了边塞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其二(王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岑参)这些诗作充满了阳刚尚武之气,表达了士人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
(二)经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间,唐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
据《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千,绢一匹钱三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唐代诗人们也用他们的如花妙笔,记录了一代繁华。
杜甫《忆昔》有这样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近,男耕女桑不相失。
扬州是唐代著名的交通枢纽、国际化都市,诗人们对扬州的魅力也情有独钟。
王建《夜看扬州市》这样描写扬州的夜生活:夜市长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徐凝的《忆扬州》则把扬州之美写得如梦如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背景,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1.经济的空前繁荣,大大激发了诗人的自豪感,对形成了唐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唐代诗人浪漫、豪迈的创作风格。
2.经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寒庶士人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通过读书改变了身份、命运的士人有不少加入了诗歌创作的队伍。
这不仅使得诗人辈出,而且使得诗歌创作的题材、风格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3.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既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也使诗歌发生了诸多变化。
如自中唐开始诗人的商业意识的增强,市民意识对诗歌题材、风格的影响等。
4.经济的富庶,也使得更多的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诗人或者漫游天下,或者归隐名山,这种生活方式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为唐代的一种时尚潮流,对诗歌创作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文化唐朝实行全方位开放,南北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唐诗创作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养分。
1.在与各民族、各国的交往中,唐朝的统治者极重视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唐代文化呈现出璀璨多彩的景象。
正是这种健康、开朗的文化心态,使得唐朝充分吸收了境内各民族以及境外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养分,形成了唐朝百花盛开的文化生态状况。
美国汉学家谢弗在其名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列举了唐代文化交流中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到唐人在文化上的恢弘气度和超强的消化能力。
印度佛教、龟兹乐、胡旋舞等都在唐朝落地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唐人对这种外来艺术很是喜爱,诗作中屡有描写。
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蕃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2.在对待南北文化的态度上,唐朝的统治者同样重视南北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北方的“质”相互补充,相互激发,达到了文质彬彬,水乳交融的境地。
3.唐代在意识形态上,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
这种对待不同思想、文化的包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唐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在当时都有充分的发展,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如史学中出现了史学大师刘知几;书法中出现了楷书巨擘颜真卿、柳公权,狂草大师张旭、怀素,行草名家李邕;绘画中出现了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吴道子,张萱,周昉,李思训大家;而雕塑艺术、洞窟艺术也是举世闻名。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形成了唐代特有的自由浪漫的文化氛围,对诗歌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种艺术门类的繁荣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唐诗中有很多描写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诗作。
与音乐有关的作品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颖师弹琴》(韩愈)与舞蹈有关的作品如《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科举制的推行,激发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诗言志的传统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形态。
三、唐诗兴盛的内部原因从《诗经》时代到汉魏六朝,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无论在诗歌精神的形成上,还是诗歌技巧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全面兴盛准备了条件。
(一)在诗歌精神上,前代诗歌作了多方面探索和开拓。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精神,而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歌精神。
这两大诗歌精神源头,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很好的精神养分。
《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更多地体现为儒家“诗言志”的文化精神,而国风部分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强烈关注,这种精神气质,经过儒家学者对《诗经》的整理、阐释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唐代诗人中占据主流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杜甫、白居易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除了受到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它还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充沛的激情、富于浪漫想象的南方气质。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一些儒家学者对这种文化精神多有贬抑。
唐代浪漫飞扬的文化氛围使得这种浪漫主义精神获得了绝佳的发展环境。
换句话说,楚辞的浪漫主义诗歌精神为唐代诗人充分展示文化创造力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资源。
除了这两大诗歌精神以外,佛教与道家思想也在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结出了第一批鲜美的果实。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其背后有着佛教与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包含的隐逸、逍遥精神乃是佛、道家思想诗歌化的结果。
这种诗歌精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现实主义诗歌精神和浪漫主义诗歌精神,不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嫡系传人,而且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在某种程度受到这种诗歌精神的影响。
(二)在诗歌技巧上,前代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为唐诗的全面成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在意境的创造上,前代诗人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黍离》、《采薇》等,就创造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令人感慨激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