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让普通人走进中医,让普通人看懂号脉这点事...让普通人走进中医,让普通人看懂号脉这点事儿!李医生谈脉诊,之第十集!这是连续剧,前九集请自行翻阅我的微头条查看!今天谈的是下手摸到的最常见的一个脉象-浮脉什么是浮脉?上一节的脉诊歌诀里说-浮脉皮上求!很形象!也就是说当我们号脉的时候,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对应的寸关尺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能清晰地感觉到脉的跳动,那么手下的这个脉就是浮脉。
李时珍说: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英,如水漂木,如捻葱叶!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也就是说手指轻轻的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如果用比喻浮脉的感觉,就像微风吹动鸟背上的毛宇一样舒缓,而轻微的波动着,又像摸到轻柔和缓的。
榆钱一样,又像摸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轻浮,又想摸在葱管一样,表面上似乎有力,里面却很虚软。
也就是说轻取可得,重取不足,就是浮脉,有人说轻取到底多大劲啊,中取多大劲儿啊,重取又是多大劲儿啊,怎么体会啊!脉经里有这么一段解释有点意思!给你说说来上原文: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翻译一下说咱们诊脉号脉,必须用轻中重不同的力量来哈,怎么说呢?刚开始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再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到病人的脉在跳动,这个主肺部的疾病。
如果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压到血管上,这个主心脏的信息!。
如果手指用九颗豆子的力量来号脉,会压到肌肉而号出的脉象,主是脾胃的信息。
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力量来号脉,号脉时力量达到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
如果按到了骨头上,稍微一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的脉象。
这一段用轻中重不一的力量来体会脉,得出哪个脏器的信息!浮脉的含义在于,凡是轻取能够得到的,轻取这么轻呢,就是医生在摸脉的时候,用三颗豆子的力量压在脉搏上,就可以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在中医临床中,号脉是最基本上技术,病人来了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是最常见的动作,但辩脉是很复杂的。
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小编认为掌握以下10种脉象就足够了,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会。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心):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肝):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肾):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肺):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脾):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且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命门右肾):偏弱的话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小编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为中医爱好者指点一下号脉的门径,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小编批得体完无肤。
小编说脉诊学中医就靠三个手指头,学会学精凭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从诊脉学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步知识,写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多了对初学者难以理解,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一篇文章教你在家也能自己把脉,身体有什么病早知道!一篇文章,教你在家也能自己把脉很多人去中医院看病,老中医什么都不说,先让你把手搁案桌上,给你把一分钟脉,马上就能说出你五脏是否健康,是否阴虚,是否有隐疾等等。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下面教你一些脉诊的基础知识,让你在家也能给你看病!首先你要正坐在椅子上,手心向上将胳膊放在桌上,手臂要和心脏的高度齐平。
腕关节下最好垫上一个笔袋大小的小枕头,没有的话可以将毛巾卷好放下手腕下,方便之后切脉。
用左手按诊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中指定关后,寸尺就位于食指和无名指指腹下。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迟脉代表寒证。
迟而有力为寒痛冷积,迟而无力为虚寒。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数脉多指主热证但也见于里寒证、表寒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弦脉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缓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此外青壮年滑而和缓,妇女怀孕脉滑也为常脉。
涩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为方便各位网友转发,特此汇总在此。
贫号之前发的几篇文章,无论从汤药治小儿感冒,还是成药治眼睛发红等情况中,都涉及到了脉象的判断鉴别(有兴趣的可以关注贫号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岐黄往事”里阅读)。
尤其是一篇给犬子制厥逆发热一文,脉象往往给人第一感觉,靠脉诊来佐断病情。
后来收到一些网友反馈,想了解切脉,学习脉诊。
脉诊听起来太高大上,很多网友大概只敢“远观”,不敢“近玩”,别说咱们自学中医的草根,就是很多中医院、诊所里的一大票“职业”中医们,都开始喜欢上来就各种高端仪器检查、各种西药了,别说脉诊,估计连基本的“望闻问切”都还给祖宗了。
所以,此文,贫号决定初步介绍一下自学脉诊的经验,贫号才疏学浅,全靠自学、实践、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奉献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学中医,懂中医,远离医院,亲近健康!-> 首先,什么是脉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对病人观察的4大要素。
望闻问切的出处大概来自于扁鹊神医所著的《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神”人,望一望观察下五色就知道什么病了;“圣”人,听一听五音就知道什么毛病了;普通的技“工”水平,就要靠问问毛病和症状了;最次的讨“巧”水平,就是靠脉诊判断阴阳虚实,病在何脏腑了;原来脉诊已经是最后最low的一道工艺了!可惜这最low的工艺现在掌握的人都不多了,更别提精通了。
不过,以上这段是扁鹊神医的论断,对凡人中医来说,望闻问切都是需要的,望诊里也包括了舌诊,看舌象其实也是中医必备的一门学问,以贫号经验来看,重要程度不亚于脉诊,有空要再论述下舌诊,篇幅一定会很长了,可能要分段写了。
如何能够自学中医中的把脉?
掌握中医把脉这个技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学习中医如何把脉,首先你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把脉是用来做什么,也即把脉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把脉就是中医望、闻、问、切四种用来诊断疾病方法中的“切”,即切脉,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且使用方法之一。
把脉的目的就是通过切察病人的脉象,再结合病人其他三诊所表现的症状来确定病人得了何种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辩证”。
只有把脉精准,才能正确的确定病人的症候,否则就容易错判病症,起到相反的结果。
因此把脉对疾病的诊察十分重要,精确到把脉对正确辩证更为重要。
2.什么是“脉”?
想学会把脉,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脉”,即脉象是什么,脉象有哪些?所谓脉象,简单来说就是脉搏的形象与动态。
脉象总共有二十多种,常见的有浮、沉、玄、迟、数等几种。
要详细的了解脉象建议买一本专论脉学的书或者参考中医基础教材《中医诊断学》和医籍《濒湖脉诀》来学习。
3.如何去学会把脉
想学会把脉,这就涉及到了临床。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注重的就是临床,想学好把脉,必须要亲身实践感受,多接触病人,深入了解和熟悉各种脉象,才有可能掌握好把脉的技能。
临床不好找,可以从跟身边生病的亲人朋友接触中了解和熟悉。
总结来说,想要自学把脉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强大的恒心和毅力,更需要的是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加油吧。
自学中医如何学习把脉
跟师学习可以有把脉实践的机会,给师傅抄方,分析脉跟方的对应关系,这样手把手实践学习,学会把脉也得3-10年的时间,把脉跟悟性没关系,跟手指敏感度和师傅的指导关系密切,中医学不会,更多的原因是师傅手指下的感觉徒弟感受不到,而不是把出脉不会分析。
同一个脉,师傅说弦脉,徒弟说实脉。
手指敏感度师傅给不了你。
只能靠自己慢慢磨练。
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终生找不到感觉。
自学中医把脉如何学习?先练手感。
有时间就给自己把脉。
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主动制造特征脉。
跑步前感受脉搏特点,跑十分钟再感受一下,跑半小时再把脉。
喝酒前感受一下,酒后把脉感受一下。
平时自己受凉或感染流感时把脉感受一下。
女的可以感受月经前、中、后期的脉搏变化,怀孕周期到产前的脉搏变化。
总之,学脉先实践,感觉到位是基础。
平时注意不要磨损指尖,保持指端神经敏感。
要是磨了一手老茧子,什么也感觉不到了。
等到指感出来了,就找病脉把,体会病脉特点。
内经四时脉:弦钩毛石特点。
六淫脉特点。
痰饮淤血脉特点,气血阴阳四大虚脉什么特点?积食脉、受惊脉、甚至附体脉。
找典型病例感受脉象特点。
等到这些典型脉熟练了,就自我模拟复合脉。
比如表有风寒,里有郁热是什么脉象?阴虚有湿什么脉象?血虚夹瘀什么脉象?未完待续……。
普通人如何学习号脉,老李白话脉诊,今天来...
今天说点啥呢,说28种脉象,那就太深了,有的脉我也没见过!说普通的,简单的,
还是再说一下正常的脉象是什么正常的迈向就是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脉搏来四次,大概这是大概数,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正常,其他的为病脉,但是老年人脉稍微弦一点也就是硬一点,,小孩脉数,也就是快一点!胖瘦,四季出现什么样的脉象为正常,下一章详细解知道常脉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下面我们来看四种最基本的脉象,那就是浮沉迟数,学习号脉先学认识简单的,由浅入深,登堂入室!
一步一步来!
1 浮脉把医者手的食指中指小指轻轻的放在患者手腕寸关尺部,轻轻一搭就能摸脉搏的搏动,张景岳说: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症,也主气脱症!
2 沉脉轻按摸不到,重按才能摸到,濒胡脉学说: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晨脉修里症,为冬季常脉,肾之主脉!
3 迟脉小于一息4至的叫迟脉,一分钟大概小于60次每分钟阳虚,寒湿,多见这个脉!
4 数脉大于4次的就是数脉,也就是脉跳的快,外感病,热病,内伤病,杂病,都可以见到数脉,
浮脉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阴虚杨亢,也可见浮脉!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老李说:贪多嚼不烂
#中医#明天再聊!。
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转)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
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
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
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工”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
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
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
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
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
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
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
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
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
”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
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
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
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
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其实,号脉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在这里,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掉,直接告诉你最有用的信息。
我小时候学过一点武术。
当时,师傅就告诉我说,为什么中国的武功无法弘扬和传承?因为99%的东西都是花架子,只有一招是真正管用的。
但是,师傅不教你,因为一教你,你就成师傅了。
所以,他会先教你99招花架子,临终前才告诉你还有一个秘诀。
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号称秘诀的招式你好几十年前就练过,可非得到现在经他这么来点拨,你才知道怎么使。
秘诀与非秘诀的区别就在于你会不会使,至于具体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教你的人未必肯告诉你关键。
这就像有人给了你一把枪,告诉你这把枪能杀人,但就是不告诉你怎么上拴。
很多时候,师傅和徒弟之间就是这么一层纸的关系。
捅破了这层纸,他就当不成你师傅了,不捅破的话,他就一辈子都是你师傅。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人家可能琢磨了一辈子才好不容易琢磨出的这点东西,怎会轻易告诉别人呢。
有时候,哪怕这个徒弟的资质再好,师傅也不告诉他关键,让他傻傻地练上十年、二十年,直到快离开人世了才告诉他关键。
那么,我们学习号脉,能不能避开这种陋习,说得直接一点呢?我觉得完全可以。
我把我所知道的号脉的要点告诉你,您只要认真一点学,马上就掌握了。
实际上,号脉的关键就是三个字:寸、关、尺。
寸、关、尺在哪呢?寸脉在离手腕比较近的地方,跟它并排,隔一厘米挨着的是关脉,再隔着三个手指头的就是尺脉。
号的时候,你得用手肚子去号,否则就会闹笑话。
所以,号之前您记得要先把手指甲给剪平了。
号寸、关、尺这三个部位的脉有什么用处呢?其实,人左手和右手的脉是不一样的。
在左手这一边,寸脉号的是心,关脉号的是肝,而尺脉号的是肾。
比如说,你摸自己的寸脉,感觉它特别有劲,这就说明你的心脏还不错,那些心力衰竭的人可能怎么摸都摸不着。
再比如说,一个人摸自己左手的尺脉,发现它没什么动静,这就意味着他的肾有点儿虚,得赶紧补一补了。
不过,脉象有时候也会“骗人”。
比如说,我们轻轻一摸左手尺脉的时候,感觉它特有劲,可稍微一用力,它就没了。
这种脉也是有问题的,有劲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这个人体力透支,肾阴虚了。
这种人夜里特别容易燥热,睡不着觉,还老盗汗。
我们的右手也有寸、关、尺,不过,对应关系略有不同,右手的寸脉是号肺的,关脉是号脾的,尺脉则还是号肾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同样是肾,左肾和右肾还是有区别的。
左肾主排毒,比如说湿浊太多,尿也少的时候,你摸左肾的脉,它就特别弱。
这样的人经常左边腰酸。
右边的肾呢,主生殖。
一个人要是生殖系统有问题,或者右边的腰老酸痛,或者是阳气不足、老怕冷,那他右肾的脉一定很弱。
明白二者的区别以后,我们就会对症对补了。
有的人本来右肾不好,阳气不足,虚寒怕冷,这时候再吃点儿六味地黄丸就更怕冷了。
因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去心火的,有些人夜里燥热,口容易干,还老出汗,吃六味地黄丸就比较合适。
要是您右肾不好的,最好还是吃些人参鹿茸之类的,这样才能补到右肾上去。
所以,到底是应该补左肾还是补右肾,我们摸一摸两边的脉就能大致判断出来了,就这么简单。
号脉的关键是心里要有意象说到号脉,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脉象。
李时珍写过一本脉学书,叫《濒湖脉学》,里面列举了28种脉,有浮脉、沉脉、数脉、迟脉……但是,大家用手摸着脉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它在一下一下地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有些人的脉比较弱,甚至都摸不到它在跳。
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脉的性质呢?其实,中医这些东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古人有一句话,叫“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您一旦到了这种环境当中,学会了其中一种脉,那你对其他脉象就会触类旁通,没什么新鲜的。
有人说:“我学号脉,是不是要先把李时珍说的这28种脉象背一下?”不用。
您会品茶吗?品茶就是号脉,只要会品茶,您就会号脉。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号脉就是把喝茶时的那种感觉变成手指上的感觉。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号脉时是心在号,而不是手指头在号。
心里有那个意象,脉象就在你的心里呈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那个意象,那你就是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全背下来了也没用。
所以,号脉的关键在意象。
你看一下,中医是怎么形容脉象的。
比如说滑脉,它就说滑脉是“如盘走珠”。
这时候,你就可以拿一个大盘子,在里面搁上几颗珍珠,一晃悠,然后细细体会一下那种感觉。
你号脉的时候要是体会到类似的感觉,那它就是滑脉。
如果这时候再告诉你,孕妇的脉都是滑脉,那你不就会号孕妇的脉了吗?不过,话虽这么说,你还是要去实践、去对比,得找一个孕妇,一个不是孕妇的女性来对比。
只有这样,你才能号出差异来,否则你感觉是滑脉,结果一问,人家都做绝育手术了,那就乱套了。
比如说,一些痰多的人体内有湿重,也是表现为滑脉。
要是没有实践经验的话,你就极可能把它们搞混了。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得先在妇科待上一年半载才能知道孕妇的脉是什么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浮脉。
浮脉是什么?有的人肾虚,轻轻一号,感觉特别有劲,可是往下一使劲,它就不见了,这就是浮脉。
同样,我们按浮脉的时候心中也可以有个意象,感觉就像春江水暖时,江面上漂着一根木头的场景。
当你用手轻轻一按那根木头,感觉它很有弹性,可是稍微使点儿劲,它就沉下去了。
与浮脉相对应的是沉脉。
沉脉有如水中之沙,都在底下着呢!这个你就得循经捏骨才能摸得到。
如果沉脉特别有劲,这就说明这个人能量储备充足,只是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但是浮脉不一样,浮脉是有什么挖什么,都提前透支了。
所以说,我们养生就像要生炉子一样,火不能烧得太旺,要不然煤一会儿就没了。
你得慢慢闷着,一点一点地烧。
再举一个迟脉的例子。
迟就是缓慢的意思,滑脉是比较流利的那种,但是迟脉就跳得特别慢。
有迟脉的人都是身体寒凉,一摸那个脉,就五六十下。
跟迟脉完全相反的是数脉,跳得特别快的,甚至一分钟都超过八十下了,这就是体内有热的表现。
这些都是常理,很好理解。
还有一种脉叫涩脉。
什么是涩?大家回想一下吃柿子的感觉就明白了。
号脉时感觉比较黏滞就是涩脉,这就说明体内有瘀血。
古人又是怎么形容这个的呢?他们说涩脉“如轻刀刮竹”,就像拿小刀在竹子上一刮的感觉,这就是涩脉。
古人号脉就是这么好玩,他们从不把号脉当成一种很神秘、很复杂的事情,而是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了。
你要是对号脉特别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像古人这样仔细研究。
其实,我们的智力并不比古人高,也不比古人低。
我们和他们心灵应该是彼此相通的。
所以,你只要学会像古人那样把握意象,就会轻松地掌握号脉了吗?只要会品茶,你就会号脉说到意象,可能有些人觉得太复杂,以为这是在故弄玄虚。
其实,我之所以把号脉和品茶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东西,都是用感官去品另一种事物的感官。
两个感官合在一起,你好像也融入其中了,这就是号脉的真意。
至于从书本上学,你再怎么看也是学不会号脉的。
因为它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文字,也不是一种语言。
感觉这东西没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感觉来描述。
所以,我在谈号脉时哪怕是打比喻,也是用跟感觉有关的东西来说。
比如说我们喝茶的时候,舌头会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茶的感觉。
茶刚入口的时候,我们会先用舌尖舔一舔,因为舌尖的感觉最敏锐,能够分辨茶的香味。
然后,我们把茶含在口中,用舌头仔细体会一下。
最后,我们把茶咽下去回昧一下。
号脉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分成浮、中、沉三个步骤。
刚开始的时候是浮,就是轻轻地搭一下,然后稍微使点儿劲,到了中这一阶段,最后是沉,按一按,捏骨寻筋。
这就很像品茶的三个步骤,所以我说,会品茶就会号脉,只不过一个用舌头,一个用手指。
在具体运用浮中沉这三个步骤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具体的茶叶。
比如说,第一个是浮,就像一片片绿茶漂在水面上,它的香气也是浮在上面的;然后是中,可能就是铁观音这种半发酵的茶,香味越来越浓了;最后是沉,但不是很深。
这像什么呢?大红袍,全发酵的茶,浓香醇厚。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比拟,真正把起脉来,会有万千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你为自己把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是要为自己治病,你也可以想象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
听着若有若无的“嘭嘭”声,你会感觉自己正在透过五官观察心灵,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自在和快活。
最后,心里会萌生出一种感动。
喝茶也是如此,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喝出一种心态,喝出一种感动。
当你喝到心里有感动的时候,你也就真正懂得品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