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之冲突及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44.52 KB
- 文档页数:2
Forum学术论坛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物流系 焦丹琳摘 要:我国公司治理采取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治理的二元模式。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深刻背景使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力受制于董事会,独立监督和有效监督无法保证。
2001年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形成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监事“双管齐下”的监督格局。
独立董事制度在实施中遭遇到独立董事意志不独立、整体素质偏低、风险报酬不对等、与监事会监督权责构成冲突等问题的困扰。
解决对策包括与监事会权责有效划分,保护监事会的监督主体地位,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独立董事的业务监督的权责匹配、报酬匹配,完善和优化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建立行业自律体系等。
关键词:独立董事 监事会 权责冲突 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44-03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治理的结构模式中,有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
一元模式是在股东大会基础上形成的董事会中产生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如履行独立董事制度。
二元模式是在董事会基础之上再形成一个与董事会地位平等的监事会机构,专门对董事会或执行经理的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监事会执行监督管理职能。
1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股份制改革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董事会和董事掌握执行业务的经营权,存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为防止董事会和董事滥用权力危及股东利益,以加强对董事会和董事执行业务情况的监督,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监事会,最大限度避免代理人风险保护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公司董事会一般由大股东或代表大股东的股东代表组成,由于监事能否当选要受到大股东的影响,使得监事会最终被董事会控制,其独立性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自然不能对董事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单独的二元治理模式,在国有股独大、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在监管主体权利、责任都不够明确的法制下,想要有效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站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立场上,切实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几乎不可能,董事会滥用职权,执行经理造假、作弊屡禁不绝,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独立着言与蓝言的冲突和你调郭全胜王福帅摘要:在我国公司监管制度中,独立董事和公司监事两种制度并存,由于二者各自的功能定位与分工的界限不明确,在实践 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所以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完善公司监管制度的关键,这也是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之处,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独立董事;监事;功能定位;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一、公司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若要明确公司监事与独立董事关于它们各自的功能定位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它们的任职条件着眼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监事会的监事由公司部 分的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而根据相关规 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要求必须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具 备上市公司董事的任职资格、必要的独立性、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工作经验等,此外还对独董的直系亲属等关系做了极其 严厉的禁止性规则。
由此可见,公司监事与独董在任职资质 上有它们的区别,最主要也是最明显之处在于独立董事应该 是独立在该公司之外的人员,而公司监事当然是本公司人员,当然,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的差异。
按相关规定,独立董事 的个人自身的品格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在所有董事当中是要求极高的,这也是为了保证独立董事最大限度地履行自身的 职责。
其次,独立董事与公司监事行使的权利不同。
根据《公司 法》的相关规定,公司的监事会的权利包括检查账务、监督董 事和高管人员的违法违章行为并要求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 东大会等。
而独立董事除了《公司法》赋予的对于一般董事的 相关职权以外,还享有其他几项特别的职权,包括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 所,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等权利。
更具体的还有提名任免董事、独立董事认为公司决议 可能损害有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利。
为了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切实行使以上职权,还制定了保障性 的条款,独立董事主要有监督、参与决策和保护的功能,在完 善公司治理结构上起一定的作用。
经济与法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关系与协调□潘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公司法中的一项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固有的监事会制度存在冲突。
处理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协调问题必须对独立董事的职能和监事会的职能进行合理定位。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职能,定位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044-02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由来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指具有董事身份,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不在公司领取薪酬,同公司没有其它实质性利益关系,能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客观判断的部分董事。
独立董事的出现,源于早期公司之安排的失败,特别是董事会职能的失效。
独立董事最早见于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要求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有40%的独立人士。
①早期的英美公司法上,股东将经营管理权授予董事会,董事拥有从任免公司总裁到战略决策在内的广泛权力。
但实际上,董事会的权力行使与功能发挥大打折扣,公司经营活动只是在董事会的“指导”下进行,公司的日常事务乃至重大决策统统交由首席执行官(CEO)或相应高级管理人员决定。
随着“董事会中心主义”向“经理人中心主义”转变,董事会已沦为一个顾问机关。
此时,对于经理人员的监督已严重缺乏效率。
于是,许多国家纷纷进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调整董事会的结构,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职能(一)独立董事制度如何进入我国我国建立独立董事的过程比较典型地表现为一个法律移植的过程。
法律移植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需要。
在我国,正式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的种种不足客观上产生了这种需要。
以下对上市公司的管理现状作简要分析;1.控股股东滥用权力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80%—90%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尚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比重高达40%,有些甚至高达80%以上。
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碍及对策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文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各境内外上市公司应当在2002年6月30日前,修改公司章程,聘任独立董事。
这意味着,独立董事作为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正在谨慎而积极地进入我国上市公司。
一、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正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如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都全面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
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的调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
另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Kom-Ferry)2000年5月发表的研究报告,《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人数为11人,独立董事为9人,占81.2%,内部董事只有2人,占18.2%。
这一现象决不是出于偶然。
而是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必然选择。
所谓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就是指在其任职董事的公司中不同时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并且在经济上或者相关利益方面与公司及经理层没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利用这一超然的地位考察、评估和监督公司管理层,从而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积极的独立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带来外部的知识、经验和关系,使董事会能够独立地行使职权,促使知识的转换,并接触潜在的客户;可以提高董事会的透明度,使外部各方更容易了解其决策流程,吸引优秀的合作伙伴和潜在的投资者;还可以在一系列需要独立进行的重大决策(如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和对策独立董事是上市公司的重要监管机制之一,其职责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维护公司治理的公正和透明。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并提出对策来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值得关注。
根据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应至少有三名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1/3以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依然存在独立董事比例低、独立董事职责模糊等问题。
此外,独立董事的约束力较弱,往往面临利益冲突和被操控的情况,影响了他们履行职责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加强对独立董事的选拔和任用,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对其背景、经验、独立性进行全面评估,并透明公示评估结果,提高独立董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其次,提高独立董事的责任和权力。
应明确独立董事在决策和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
此外,应建立起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高管之间的平衡机制,避免独立董事成为形象工程或“配角”。
再次,完善独立董事的培训和交流机制。
独立董事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财务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因此,应加强对独立董事的培训与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组织定期交流会议,提供信息和资源,促进独立董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最后,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应建立起对独立董事履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其职责落实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同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独立董事,应及时进行问责,以提高独立董事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强其有效性和影响力。
以上提出的对策包括加强独立董事的选拔和任用、提高独立董事的责任和权力、完善独立董事的培训与交流机制以及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融合2001年8月1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基本规则是: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在2002年6月30日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两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的独立董事。
以此为标志,我国把独立董事制度正式纳入了规范化轨道。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所谓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的非执行董事(有时也称外部董事)。
严格的说,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管理层,除了收取费用和少量持股外,与公司没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做出独立客观判断的交易或关系,具有完全意志,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董事。
实际上是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简称。
我国的股份制和公司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取得了蓬勃发展。
但我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经历的“信任危机”,公信力下降,以及证券市场监管中暴露出来的上市公司造假和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违规现象比较严重。
同时,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董事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严重失衡,少数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的引入被寄予厚望,用以根治公司经营者和控股股东的违法行为,保护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我国公司治理由平行式“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演变为“二元制”加英美法系“一元制”的治理模式,从而形成了两种监管制度——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并存的局面。
二、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及评价受立法传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监事会与董事会分设的监管体制,监事会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公司行使监督权,监督董事会及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
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践中,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之所以被严重地弱化,其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立法上的缺陷和体制上的弊端。
董事制度论文: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分析摘要: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各有侧重,分工不同,我们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同时不放弃监事会制度的改革完善,只有双管齐下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更加得以发挥。
本文主要是对两者制度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比较分析一、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1)从行权条件上看,监事会只能够列席董事会议,其无法拥有与董事会成员一样的知情权,对决策的内容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独立董事的特殊地位使其拥有一些特殊的权利,比如独立董事可以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对董事会的决策过程进行监督。
(2)从权力的行使阶段上看,监事会对公司的监督职责主要是事后监督,涵盖了检查、落实、评价与反馈等多种功能,监事会虽可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并无决议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决议,监事会的监督具有较为显著的事后、被动性特点①;而独立董事作为决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全过程,具有事前监督的性质。
(3)从权力范围上看,监事会只能在董事会作出决策后实行外部监督。
而同样因为独立董事的特殊地位,使其可对董事会进行很好的内部监督,独立董事具有一系列监事会所不具有的特殊职权。
另一方面,《公司法》同样赋予了监事会以独立董事所不具备的权力。
(4)在人选上看,监事会在某些方面由于其属内部人士,有可能受到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制肘,独立董事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属外部人士,而内外之别使得两者在职能发挥上各异其趣。
(5)监事与独立董事自身存在各自的优势,独立董事个人素质较高,具有专业知识,但自身存在信息来源、工作时间的局限性。
在监事的任选资格上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无日常工作程序来保障其行使职责,亦无任何责任机制的约束,再加上其具有附属性,相对减损了监督的充分性,但监事会作为一种常设的监督机构,比独立董事具有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保障性,其信息的获取可补充独立董事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与协调摘要: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都有独立董事的席位,这一政策被大多数企业所接纳,但是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是否适合我国企业的治理环境,与公司中的监事会之间是存在冲突,以何种方式协调解决冲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求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种监督机制的冲突与协调,而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在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最终决定了二者并存的可行性。
关键词:独立董事;监事会;上市公司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have independent director seats, this policy has been accepted by most of the enterprises,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s suitable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between the company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conflict with the manner in which to coordinate and solve the conflict, it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board of supervisors two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system feasibility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n the function of the final decision of the two.Key words: independent director; board of supervisors;listed company一绪论(一)上市公司机构设置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和公司董事会秘书等机构,上市公司还应当设置独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