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命名规则、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复合材料牌号表示方法摘要:一、复合材料概述二、牌号表示方法介绍1.成分表示法2.性能表示法3.用途表示法三、牌号表示方法的应用四、我国复合材料牌号表示规范五、总结正文: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通过特定的工艺组合而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在现代工业领域中,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新能源等。
为了便于区分和选用,复合材料需要进行牌号表示。
牌号表示方法主要包括成分表示法、性能表示法和用途表示法。
1.成分表示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表示复合材料中各种原材料的比例和种类来描述其性能。
例如,一种复合材料由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其牌号可以表示为“碳纤维/环氧树脂”。
2.性能表示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如强度、韧性、耐磨性等来表示。
例如,一种复合材料的牌号可以表示为“强度≥100MPa,韧性≥50J/cm”。
3.用途表示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复合材料的用途来进行命名。
例如,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复合材料牌号可以表示为“航空级”。
在实际应用中,牌号表示方法有助于用户快速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便于选用合适的材料。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合材料牌号表示方法可能存在差异,给交流和合作带来不便。
我国针对复合材料牌号表示制定了一套规范。
首先,我国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表示复合材料牌号,使之具有明确、简洁的特点。
其次,我国规范明确了各类牌号表示方法的优先级,以确保准确性。
例如,优先采用成分表示法,必要时再辅以性能表示法和用途表示法。
总之,复合材料牌号表示方法在材料选用、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
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
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橡塑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
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
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
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
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各具特色的复合材料。
[编辑本段]分类复合材料是一种混合物。
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
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
将各种纤维增强体置于基体材料内复合而成。
如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金属等。
②夹层复合材料。
由性质不同的表面材料和芯材组合而成。
通常面材强度高、薄;芯材质轻、强度低,但具有一定刚度和厚度。
分为实心夹层和蜂窝夹层两种。
③细粒复合材料。
将硬质细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如弥散强化合金、金属陶瓷等。
④混杂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增强相材料混杂于一种基体相材料中构成。
与普通单增强相复合材料比,其冲击强度、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显著提高,并具有特殊的热膨胀性能。
分为层内混杂、层间混杂、夹芯混杂、层内/层间混杂和超混杂复合材料。
6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所用材料的需要,先后研制和生产了以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大于4×106厘米(cm),比模量大于4×108cm。
第一章复合材料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历程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成分构成的材料体系。
它以其各成分的优点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达到材料性能的综合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复合材料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其增强相的特征,一般可分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层状结构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将颗粒状的增强相与基体相结合而形成的材料。
增强相可以是金属颗粒、陶瓷颗粒、碳纳米管等。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能、高硬度等特点,常用于制造耐磨材料、陶瓷刀具等。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以纤维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
纤维可以是玻璃纤维、碳纤维、腈纶纤维等。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
层状结构复合材料是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叠加起来形成的复合材料。
层状结构复合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如强度、刚度、导热性、耐磨性等,常用于制造电路板、涂层等。
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随着塑料和树脂材料的应用,复合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60年代,纤维增强塑料的出现推动了复合材料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出现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各个行业。
复合材料的发展主要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
随着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预计未来的复合材料将更加轻量化、高强度、高性能,可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成分构成的材料体系,根据增强相的特征可分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层状结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起源于古代,但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
未来的复合材料将更加轻量化、高强度、高性能,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1、名词解释:单体、单体是可与同种或他种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生成聚合物的小分子。
聚合度、大分子链上的结构单元的数目n结构单元、构成大分子链的基本结构单元称为结构单元或重复单元。
链段、链段是指高分子链上划分出来的可以任意取向的最小单元。
构象、由单键的内旋转而引起的分子在空间上表现的不同形态。
构象是由分子内部热运动而产生的,是一种物理结构。
塑料、塑料是以聚合物为主要成分,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塑成一定形状并且在常温下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材料,习惯上也包括塑料的半成品。
橡胶、橡胶是有机高分子弹性化合物。
在很宽的温度(-50~150℃)范围内具有优异的弹性,所以又称为弹性体。
硫化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橡胶产生交联的物质,也叫交联剂。
胶粘剂、胶粘剂又称为粘合剂、粘接剂,简称为胶。
是一种能把各种材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2、写出下列聚合物的结构式:聚丙烯、(C3H6)n pp聚氯乙烯、:[-CH2 -CHCl- ]n o pvc聚苯乙烯、-FCH—CH2-]-n ps尼龙-66、pa66聚甲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天然橡胶、丁苯橡胶3、聚合物的结构。
(1 )大分子链的近程结构,(2 )大分子链的远程结构,(3 )聚合物聚集状态结构。
4、试述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三态。
玻璃态高弹态黏流态5、试述聚合物的性能特点?(1)强度:大分子链的主价力、分子间的力、大分子的柔韧性、聚合度、结晶度、取向情况、添加填料等。
高弹性:处于高弹态的聚合物表现出高弹性能。
粘弹性:聚合物的粘弹性是指聚合物既有粘性又有弹性的性质。
电阻率:聚合物是电阻率非常高的绝缘体。
介电常数:聚合物的介电常数一般1〜10之间。
介电强度:聚合物处于高电压下,每单位厚度能承受到被击穿时的电压称为介电强度。
静电现象:聚合物的高电阻率容易积累大量静电荷。
形成较高的静电压,造成灰尘及其他污物吸附、产生静电放电与电击现象。
(2)耐热性:高聚物的软化,高聚物的热裂解热导率:聚合物的热导率范围较窄,一般在0.22W/(m-K)左右,比金属材料低得多。
复合材料概念复合材料概念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1 总论1)复合材料概念、命名、分类及其基本性能。
概念: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命名:将增强材料的名称放在前面,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后面,再加上“复合材料”。
基本性能:可综合发挥各种组成材料的优点,使一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性能。
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
性能的可设计性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比强度、比模量大;耐疲劳性能好;减震性好;过载时安全性好;具有多种功能性;有很好的加工工艺性。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导热、导电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良好的高温性能;耐磨性好;良好的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不吸潮、不老化、气密性好。
4)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强度高、硬度大、耐高温、抗氧化,高温下抗磨损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热膨胀系数和相对密度较小5)复合材料的三个结构层次一次结构: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份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
二次结构: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
三次结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6)复合材料设计的三个层次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
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做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
结构设计: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2 基体材料1)金属基体材料选择基体的原则、金属基结构复合材料的基体、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基体原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集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结构复合材料的基体可大致分为轻金属基体和耐热合金基体两大类。
课后练习题一、填空题1.写出层合板的铺设顺序: [(0/±45)2/0/90]S = 0/+45/-45/0/+45/-45/0/90/90/0/-45/+45/0/-45/+45/02.C/C 复合材料中的基体碳可以是石墨、焦炭和烧结炭。
3.按基体材料分类,复合材料可分为聚合物基体、金属基体、无机非金属基体。
4.按增强纤维种类分,复合材料可分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等。
5.表面处理剂处理玻璃纤维的主要方法有前处理法、后处理法、迁移法。
6.玻璃/环氧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是环氧树脂。
7.玻璃钢是以环氧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做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8.玻璃纤维 40 支纱表示:质量为1g的原纱长40m9.玻璃纤维的生产中需使用浸润剂,其作用有:使多根单丝集中成股;增加原纱的耐磨性和提高拉伸强度;保护纤维免受大气和水分的侵蚀。
10.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又称玻璃钢。
11.单位长度内纤维与纤维之间所加的转数,称为捻度。
12.电热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导电材料、介电骨料和水等组分,按照一定配合比混合凝结而成的多相复合材料,通电后能发热。
13.非线性效应可为乘积效应、系统效应、诱导效应、共振效应。
14.复合材料的结构通常是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材料;而另一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
15.复合材料的界面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
16.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有传递效应、阻断效应、不连续效应、散射和吸收效应和诱导效应。
17.根据复合材料的命名规则,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的复合材料可称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18.复合材料定义所阐述的主要有两点,即组成规律和性能特征。
19.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的“混合材料”和“化合材料”的两大特征是多相体系和复合效果。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设计性好。
《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解读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组织工程、医疗器械、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
然而,由于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种类繁多,命名不统一,导致人们很难清晰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因此,制定统一的命名指导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1. 命名应准确反映材料特性在选择材料名称时,应该考虑到所选名称是否准确反映了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即材料名称应为其材质、结构、形态等属性进行准确描述,帮助用户清晰地理解其性能,避免产生混淆或误解。
2. 命名应遵循一定的规则为规范命名,应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
例如,在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命名中,可以采用材料构成和制备方法等因素进行命名。
采用适当的命名规则可以令人更加理解材料的构成、性质和特点,并避免产生歧义。
3. 命名应考虑到材料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在考虑材料名称时,也需要考虑到材料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即,材料名称应该准确反映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明确材料与生产环境、使用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控制材料的风险,保障安全使用。
4. 命名应充分沟通在制定材料名称时,应该充分沟通。
即,材料生产厂家、销售商、用户等各方需充分协调、沟通,以确保材料名称的准确、明确、一致。
这有利于避免在材料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出现误解或矛盾。
5. 命名应考虑到国际统一为使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更加规范、统一,应该考虑到国际统一。
在命名时,可以参考国际通用的命名规则和标准。
这样可以减少国际间的命名混乱,便于国际间科研、生产与贸易等活动的开展。
总之,在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时,应该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用途,遵循有规则的命名原则,考虑到材料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统一国际科研、生产与贸易领域等各方的视角,以有效提高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使用价值。
胶原蛋白是一种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三维大分子,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残基,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
《复合材料概论》心得与总结卫琦 1306030118通过学习《复合材料概论》,我了解了复合材料的命名、分类以及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四种:金属材料、无机胶凝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
了解了碳纤维的优点以及碳纤维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
以及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一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章总论一、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
二、复合材料的分类1.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连续纤维复合、短纤维复合、颗粒复合、编织复合)2.按增强材料纤维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混合)3.按基体材料分类(聚合物基、金属基、无机非金属基)4.按材料作用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三、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1.可综合发挥各组成材料的优点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最大特点!)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三个结构层次①:一次结构: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②:二次结构: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③: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者产品结构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以下四种:①: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铝及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合金、铜与铜合金、锌合金、铅、钛铝、镍铝金属间化合物等无机胶凝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石膏、菱苦土和水玻璃等陶瓷材料主要包括玻璃、玻璃陶瓷、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种热固性/热塑性聚合物。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一、增强材料的定义:在复合材料中,凡事能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物质,均称为增强材料。
二、玻璃纤维的分类:1.以玻璃原料成分分类:无碱玻璃纤维(E玻纤);中碱玻璃纤维;有机玻璃纤维(A玻璃);特种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命名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复合材料命名方法。
你可别小瞧这命名,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就好像给人起名字一样,复合材料的名字也得有它的讲究。
咱先说说按增强材料来命名吧,这就好比根据一个人的特点来取名。
比如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听就知道主要靠碳纤维来撑场面啦!那玻璃纤维增强的呢,自然就叫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咯,多直白!再说说按基体材料命名的,这就像是抓住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像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不是一下子就点明了是以环氧树脂为基体呀。
还有什么酚醛树脂基、聚酯树脂基,都是这么个道理。
有时候呢,还会综合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来命名,这就像是给一个人起个全名,更全面、更准确嘛。
比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既说了增强的是碳纤维,又点明了基体是环氧树脂,多清晰呀!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个明确的命名方法,那得多混乱呀!就好比一群人都没名字,那交流起来得多费劲呀!咱还可以打个比方,复合材料就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增强材料是主料,基体材料是配料。
不同的主料和配料搭配起来,就有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味道”。
而命名呢,就是给这道菜取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一听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而且呀,这命名方法还能让我们快速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呢!就像你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对他有个初步的印象一样。
通过名字,我们能大致知道这种复合材料的优势在哪里,适用于哪些场合。
比如说,你听到一种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那你就知道它可能在需要承受很大力的地方发挥作用;要是听到一种耐高温的陶瓷基复合材料,那不用说,肯定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色呀!所以说呀,这复合材料命名方法可不是随便搞搞的,那是有大用处的呢!它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复合材料,就像给我们在复合材料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总之呢,复合材料命名方法就像是打开复合材料宝库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能更轻松地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去探索、去发现、去利用。
朋友们,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命名方法哦,它背后蕴含的可是大大的智慧呢!。
复合材料的命名规则、发展一、复合材料的命名复合材料在世界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和命名方法。
比较共同的趋势是根据增强体和基体的名称来命名,一般有以下三三种情况:1.强调基体时.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2.强调增强体时,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如玻瑞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3.基体材料名称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
这种命名方法常用来表示某一种具体的复合材料,习惯上将增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前面,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后边。
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简称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环氧”.而我国则常将这类复合材料通称为“玻璃钢“。
国外还常用英文编号来表示,如MMC(MMC Metal Matrix Composite)表示金属基复合材料,FRP( FRP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表示纤维增强塑料.而玻璃纤维/环氧则表示为“GF/Epoxy"或"G/Ep(G-Ep)”。
二、发展历程由于复合材料各组分之间“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极大地弥补了单一材料的缺点. 产生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能。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材料设计方面的一个突破。
它综合了各种材料如纤维、树脂、橡胶、金属、陶瓷等的优点,按需要设计、复合成为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
可以预言,如果用材料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那么未来的21世纪,将是复合材料的时代。
纵观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早期发展出现的复合材料,由于性能相对比较低.生产量大,使用面广,可称之为常用复合材料。
后来随着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性能高的先进复合材料。
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最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表示方法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多种功能。
本文将从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复合材料的定义所谓复合材料,顾名思义,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
这些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复合,形成新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成材料可以是金属、陶瓷、聚合物等。
与单一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如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二、复合材料的分类根据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无机复合材料和有机复合材料两大类。
无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等;有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复合薄膜等。
三、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层压法、注塑法、浸渍法、热压法等。
其中,层压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它通过将不同材料层层叠加并加热加压,使其相互粘结形成复合材料。
注塑法则是将熔融的材料注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固化后得到复合材料。
四、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航天航空领域,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飞机、航天器等结构件,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和减轻重量。
在汽车工业中,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车身和零部件,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燃油效率。
此外,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电子、体育器材等领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多种功能。
它的制备方法多样,应用领域广泛。
复合材料的发展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创新。
复合材料的命名规则、发展
一、复合材料的命名
复合材料在世界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和命名方法。
比较共同的趋势是根据增强体和基体的名称来命名,一般有以下三三种情况:
1.强调基体时.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2.强调增强体时,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
如玻瑞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3.基体材料名称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
这种命名方法常用来表示某一种具体的复合材料,习惯上将增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前面,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后边。
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简称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环氧”.而我国则常将这类复合材料通称为“玻璃钢“。
国外还常用英文编号来表示,如MMC(MMC Metal Matrix Composite)表示金属基复合材料,FRP( FRP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表示纤维增强塑料.而玻璃纤维/环氧则表示为“GF/Epoxy"或"G/Ep(G-Ep)”。
二、发展历程
由于复合材料各组分之间“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极大地弥补了单一材料的缺点. 产生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能。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材料设计方面的一个突破。
它综合了各种材料如纤维、树脂、橡胶、金属、陶瓷等的优点,按需要设计、复合成为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
可以预言,如果用材料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那么未来的21世纪,将是复合材料的时代。
纵观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早期发展出现的复合材料,由于性能相对比较低.生产量大,使用面广,可称之为常用复合材料。
后来随着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性能高的先进复合材料。
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最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
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
同时相应地开展了与之有关的科研工作。
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对结构材料要求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性能都好。
针对不同需求,出现了高性能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标志在性能上区别于一般低性能的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
以后又陆续出现金属篆和陶瓷葵先进复合材料。
对结构用先进复合材料,各技术发达国家均提出研制开发目标。
如日本通商产业省
制定的下一代材料工业基础发展计划(1981 - 1988).对复合材料提出的要求是:树脂基复
合材料的耐热性不低于250度,拉伸强度达到2.5GPa以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不
低于450度,拉伸强度达到1. 5GPa以上。
经过60年代末期使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飞机的承力结构.近
年来义逐步进人其他工业领域。
其增强体纤维有碳纤维、芳纶.或两者混杂使用.树脂基
主要是固化体系为1209度或170度的环氧树脂,还有少最聚酰亚胺树脂,以适应耐热性高
达250度的要求。
70年代末期发展的用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与金属复合,持别是与轻金属复合
而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导电、导热性低等不足。
金属
基复合材料由于金属基体的优良导电和导热性,加上纤维增强体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和模量,而且降低了密度。
此外,这种材料还具有耐疲劳、耐磨耗、高限尼、不吸潮、不放气
和膨胀系数低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航天舫空等尖端技术倾域,是理想的结构材料。
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纤维补强陶瓷基体以提高韧性。
主要目
标是希望用以制造燃气涡轮叶片和其他耐热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