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课走向小康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知识目标: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感受小康,形成感性认识,体会人民生活富起来的事实。
认识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预习内容1.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指。
最早由提出来的。
2.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
3.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4. 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
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用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的变化,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1.展示交流。
通过阅读资料《我家的“现代化”进程》,让学生感受小康。
2.教师点拨: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康到来的脚步,形成感性认识。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1.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思考: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内涵是什么?点拨:“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其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化。
2.教师设问:介绍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的关系。
点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走向小康》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由“感受小康”和“解读小康”两部分组成。
通过图片及文字,让学生感受小康,并进一步理解小康的含义,知道本世纪初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本世纪初达到的小康生活及小康内涵的演变。
(知识)2、理解我国本世纪初达到的小康所处的水平。
(能力)3、感受我国建设的成就,展望美好的未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课时安排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图片(成都这个大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及现在的整体风貌),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应该用哪一个词可以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呢?以此谈话引出课题“走向小康”。
二、新课教学1、展示ABC三个人物的对话资料:A、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B、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C、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教师提出问题:从三个人的谈话,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小康”生活包含哪些内容呢?学生谈话后,教师适当指点。
2、让学生看P.26小字资料,教师提出问题:谁首先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生活?“小康”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学生谈话后,教师做一定指点,并勾画相应语句。
接着再提出问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学生谈话后,教师可适当指点。
3、展示图片:让学生看P.27第一个小字资料,教师提出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学生谈话后,教师可适当指点。
4、让学生看P.27第二个小字资料,教师提出问题: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学生谈话后,教师可适当指点。
5、让学生看P.28小字资料,教师提出问题:2020年后的小康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应该怎样描述呢?学生谈话后,教师可适当指点,再勾画相应语句。
6、小结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话后,教师适当指点: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
走向小康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7课《走向小康》,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的变化;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的变化,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的变化,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城乡面貌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城乡面貌的变化,填写表格。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讲解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我国城乡面貌变化的思维导图。
作业2:以“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走向小康一、我国城乡面貌的变化1. 城市变化2. 农村变化二、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2. 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三、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1. 发展不平衡的原因2. 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我国城乡面貌变化的思维导图。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城乡面貌的变化,理解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2024年《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全面小康》第一节“走向全面小康”,内容包括:1. 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2. 使学生了解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树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2)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等;(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成果和不足,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教学内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判断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 实践情景引入: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析;5.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论述全面深化改革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走向小康教案(5篇教案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第一框“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教材内容讲解: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和期望。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概念与意义建设过程与成就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
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就?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和期望。
答案:1.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达到比较发达水平的社会。
其意义在于,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取得的成就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走向小康教案《走向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帮助学生掌握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如何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2)提问学生对小康社会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讲解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小康社会的定义、发展阶段、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等。
(2)介绍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如何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4)讲解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操作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2)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撰写实践报告。
作品展示与评价 (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报告,并简要介绍自己的实践过程和体会。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1. 2. 3. 4. 1. 2. 1. 2. 3. 4. 1. 2. 3. 4.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走向小康教案走向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2. 认识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点,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特点、历程和成就。
2.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 实践教学法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3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小康社会的视频,让学生对小康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对小康社会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2. 展开部分(20 分钟) -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 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
- 小康社会的特点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讲解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
- 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温饱阶段、总体小康阶段和全面小康阶段。
- 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成就包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等。
3. 欣赏部分(12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
- 提问学生:“你们从纪录片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4. 讨论部分(12 分钟) - 组织学生讨论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走向全面小康》一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成果及未来展望;学生自身如何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理解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及成果。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使命。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及成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使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国家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果?2. 知识讲解(1)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
(2)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成果。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
4. 例题讲解(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及特征。
(2)列举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强调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使命。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成果3. 学生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使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特征。
(2)谈谈你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
2. 答案:(1)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生态环境良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十课《走向小康》(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小康》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十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过程、成就和挑战。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认识到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掌握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成就和挑战;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康社会的内涵、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成就和挑战;2.难点: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康社会;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教学呈现;2.设计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准备课件,辅助教学;4.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小康社会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小康社会?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小康社会?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成就和挑战,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
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案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案例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青少年,如何为我国走向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小康社会的内涵、我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历程、成就和挑战。
《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九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和第二章《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详细内容涉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认识到全面小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思想品德》学习指导、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
(2)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国家政策。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发展目标。
2. 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3. 实现全面小康的实践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
(2)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知识目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
难点: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引出课题《走向小康》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受小康
学生谈小康:你是怎样看待小康生活。
提示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所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所起。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后作总结:从衣食住行看小康:1、靓起来的衣着服饰2、精起来的饮食3、大起来的住房4、多起来的私人轿车5、鼓起来的钱袋子6、
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这些成就是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的。
到20世纪末,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环节二、解读小康
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的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引导学生阅读26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并分别抽学生回答,教师评定并总结,要求学生了解掌握。
引导学生分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填写下列内容:
时间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填写,教师巡视其余同学的填写情况。
教师评定并作分析,特别强调学生要求掌握每一的时间及其对照的相关目标,千万不能混淆。
要求学生及时的记忆并抽查学生记忆的情况。
结合三步目标的内容和时间,今天以实现的目标是哪几步?
学生分析后抽学生回答,教师评定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今意义上的小康:一方面: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差距仍相当的突出,所以发展不平衡。
二方面:到2000年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达到800美元,所以是低水平的。
三方面:当今的人们仍只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无法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静的改善,因此说是不全面的小康。
这样的小康是总体小康。
归纳总结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不全面的。
抽一位学生朗读27页第二段正文,要求其余学生提取文段中的信息,抽学生回答自己提取的到的信息,教师引导分析,全面小康的特点:较高标准的、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的小康。
要求学生掌握全面小康实现的时间及其特点。
环节三、学生讨论:小康的实现有什么意义?提示学生将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况进行对比。
抽学生作答,教师评定并归纳:
1、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有利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
质。
3、有利于缓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课堂小结:
1、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分别是什么?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环节一、感受小康: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小康。
环节二、解读小康
1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全面小康的特点:较高标准的、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的小康、
3、小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