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19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两个大块(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且两栖动物是学生生活当中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但需要与此前学习了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适当区别。
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了解青蛙求偶过程中各种行为,确定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比较、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尝试收集生活当中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的实例。
【态度责任】: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栖动物视频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检测】1、家蚕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属于_______发育。
2、家蚕的幼虫有退皮现象,所退掉的皮叫做_______。
3、吐丝是在家蚕的_______时期进行,作茧自缚是_______时期。
4、蝗虫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时期,它的发育属于____发育。
5、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_。
4分钟限时检测。
巩固上节课内容。
6、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相比,个体小,_______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
【复习导入】1、你还记得两栖动物的概念吗?2、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两栖动物吗?【过渡】每当夏季夜晚,乡间的田野里就会响起阵阵蛙鸣声,此时此地,青蛙聚集,你们知道这是清完在干什么吗?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回答。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接下来将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而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做了良好的知识铺垫。
此外,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只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以经验型为主,需要以青蛙为例来探究这一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查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导入阶段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片,激趣并凸显美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课前完成相关调查研究,课上进行汇报交流。
合作学习法: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课题,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提前两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
小组1:查找资料,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搜集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
小组2: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小组3:社会调查,本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在学生探究调查期间,我会及时了解各小组调查进程,进行指导。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优秀5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补充说明认真观察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阐述观点说明道理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点拨指导得出结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课后记:本节课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本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利用古诗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或动画片,结合学生饲养蝌蚪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自主探究。
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关系的知识。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一、导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与昆虫类似的发育方式还有哪些代表?二、新授常见的两栖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比较常见两栖类的异同点。
相同:皮肤裸露不同:青蛙、蟾蜍无尾:大鲵、蝾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观察图说说雌雄蛙区别,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么样的?蛙与蟾蜍的卵有什么区别?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雌蛙:略大青蛙发育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想一想: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鸣叫吸引异性,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均有很大差异。
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讨论:⑴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干旱、沙漠化不利两栖类生长。
)⑴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环境污染)⑴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保护环境)2. 讨论本地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动区域越来越小。
数量亦在减少。
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产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积;不允许大面积作业化捕捉等。
)三、小结青蛙发育的特点四、练习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
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
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2教学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内容。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五、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七、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水草丰茂、蛙鸣声声的情景。
广外中山外校八年级生物学案第二十三次作业 2010-11-18 班级姓名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是指﹝﹞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2.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3.下列生物不进行变态发育的是﹝﹞A青蛙 B家蚕 C家燕 D蝗虫4.青蛙的发育是﹝﹞A经过完全变态的发育B经过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C经过由卵到蝌蚪的变态发育D由卵到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5.小麦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A卵细胞的成熟 B精子的成熟C受精卵 D种子或刚孵出的小蝌蚪6.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7.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很像鱼,据此可以说明的问题是﹝﹞A鱼类是由两栖动物进化来的B两栖动物是由原始的鱼类进化来的C青蛙的幼体蝌蚪应属于鱼类D青蛙是介于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动物8.对蝌蚪的说法正确的是﹝判断﹞A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非常像鱼B外部形态像鱼,内部结构与鱼类根本不同C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先长出前肢D有很多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夭折9.冬眠是青蛙对冬季不良外界刺激的适应。
冬眠的成蛙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A肺 B鳃 C皮肤 D肺和皮肤10.近年来,在世界许多水域中都发现了畸形蛙.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A生物物种的自然衰退 B生物间的近亲交配C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D病毒、病菌的感染11.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发育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蝗虫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B青蛙、蝾螈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C苍蝇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变态发育D哺乳动物生殖发育最主要特点是胎生、哺乳12.选择青蛙各时期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代号,填入相应的横线。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能鸣叫的青蛙是_____________,以鸣声招引____________。
雌雄蛙的抱对现象,可促使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__________完成受精。
2、蝌蚪有尾、用__________呼吸,只能生活在_________中。
慢慢地,蝌蚪先长出_________肢,在长出__________肢,尾、鳃都逐渐萎缩消失,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__________,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__________中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__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二、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栖动物在水中完成受精B、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C、两栖动物幼体的发育在水中进行D、两栖动物的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2、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A、蟾蜍B、蝾螈C、龟D、大鲵3、青蛙是两栖动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繁殖时出现抱对现象B、发育类型为变态发育B、幼体生活在水中 D、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4、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在形态上最后出现的变化是()A、长出后肢B、长出前肢C、鳃消失D、尾消失5、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蛙畸形的可能原因是()A、蛙的天敌增加B、水域环境的缩小B、化肥、农药等的广泛使用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D、蛙的繁殖速度太快6、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雌蛙产在水中的卵是受精卵B、雄蛙鸣叫是为了求偶抱对B、小蝌蚪用鳃呼吸 D、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7、下列哪项不是成蛙的特征()A、能在水中游泳B、能用鳃呼吸B、能够生活在陆地 D、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8、两栖动物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肺不发达B、体温不恒定C、生殖和幼体的发育离不开水D、心脏结构简单9、一名同学在调查当地的动物资源时发现当地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那么当地环境可能是()A、温暖多雨B、常年寒冷C、炎热干燥D、工业城市10、在青蛙与蝌蚪之间,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A、鳃B、肺C、尾D、心脏三、下图所示是青蛙的发育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