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特性_生命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12
生命现象的物理学解读生命是一个神秘而又美妙的现象。
然而,如果我们将物理学的原理应用到生命现象中,我们就可以对生命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角度解读生命现象。
1. 生命是物理学中的自组织现象生命的物理学解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现象是一种逐渐或突然出现的有序结构或行为,而这种有序结构或行为并不是由外部指导或控制的。
有些自组织现象是生物学现象,如细胞的自组织、群落的自组织等。
生物体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
在生命中,自组织现象的基础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才是生命的基础。
2. 生命的稳态物理学家研究的是稳态,即平衡状态下的系统特性。
生命体系也具有稳态的特性。
为了维持这个稳态,生物体必须不断地输入能量。
人体需要食物来获取能量,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过程。
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生命体系将失去平衡,死亡。
3. 生命的熵减熵是热力学中描述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自然界的趋势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即物质变得越来越混乱。
但是,生命体系中的天然选择和进化使得生物体朝着熵减的方向发展。
生物体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控制、复原和调节的能力,这些能力意味着生物体可以将自身维持在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
4. 生命的复杂性生命是自组织系统的一种,这意味着它是高度自复制、自恢复和自适应的。
生命体系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和高度的动态性。
生命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会相互交互、调节和协作,从而形成作为一整体的生物体。
物理学中的复杂性研究领域是一支新兴学科,它包括了自组织、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学等。
对于生命的复杂性,这些物理学家正在研究、理解和描述它们。
5. 生命的行为行为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的行为往往是响应外部刺激或内部需要的结果。
生物体中的行为往往是复杂的、精密的和动态的。
物理学家使用复杂性理论等技术,来解释生物体的行为。
他们通常会建立智能体的模型,以了解群体行为和动态过程。
观察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特征——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生命世界”部分编写说明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课题组执笔:刘玉璇“生命世界”部分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
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
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
“生命世界”以生物的生命特征为主线组构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美奠定初步基础。
1.通过对生命现象和事实的观察,帮助儿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大自然的广阔领域中,在人们的周围,生命现象无处不有、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生生不息。
生命与生命的过程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
“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确定力图充分体现生物的生命特征。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突出启蒙、常见、有趣和多样。
儿童受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早期主要用感官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禽畜和人的身体。
首先展现的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常见的动、植物。
在构图上全取生态图,突出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察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植物体的组成和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
如呈现母猪(在喂一群小猪)、黄牛(在山坡吃草)、水牛(在耕田)、乳牛(机器在挤奶)、麻雀(停在电线上)、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在比较中找出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
通过观察生物能长大、能运动、能繁殖后代的事实,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初步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环境的教育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儿童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
什么是生命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也莫过于生命本身。
然而,什么是生命,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与生命或非生物相比较,必须要知道生命或生物具有哪些特有的基本性质或特性。
概括起来,生命具有如下特性:(1)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个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我们的手触到热源会缩回,昆虫晚上会向光源聚集,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
(2)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吃食物、喝水),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将外来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如构建我们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并把能量储存在自身的物质内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个体内的物质分解成较简单的物质,并释放出能量,以供活动所需的过程。
生物个体正是通过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过程维持生命。
个体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即告终。
非生物也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交换的结果是导致自身的消亡,而不是自身的建设。
例如,蜡烛借助于空气中的氧,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岩石风化变成土壤。
因此,外界环境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条件,是非生物个体消亡的原因,这就是生物个体与非生物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3)生长与繁殖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把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吸收到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后成为其自身的物质,而使生物个体长大的过程。
非生物的“生长”只是相同物质的增加。
在寒冷季节,把水浇在冰块上,冰块会增大;把若干小溪的水注入一条河时,河水会增加。
但冰块的增大部分和河水的增加部分仍然是水,而不是别的物质。
所以生物的生长与非生物的生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质和量的变化,后者只有量的变化。
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即具有繁殖能力。
由于任一生物个体有朝一日总要死亡,生物的繁殖保证了种族和生命的延续。
生命现象名词解释
生命现象名词解释:
指核酸(DNA、RNA)和蛋白质为主要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呈现的特有现象。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有2百万物种,差别虽大,但均服从于生命运动规律,故生命现象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种属性。
恩格斯早就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反杜林论》第78页)。
现代科学认为承担生命的“蛋白体”主要是核酸同蛋白质按规律的整合体系。
这种体系为主体的生物,小自细菌,大至巨鲸和大树均具有自身的特性(属性),外在表现即为生命的特征。
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最根本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特征的基础。
因为生命正是通过其内在变化来完成物质的更新和能量交流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从外界摄取营养,以完成原生质的同化作用,以及物质分解、释放能量和排出废物的异化作用。
代谢停止,生命终止,机体破坏与消亡。
其它生命现象都不过是新陈代谢的统一过程的表现,如生长乃是细胞体积的扩大及通过细胞分裂而增加细胞数;发育乃是由幼体到成熟个体,然后经过衰老死亡的转变过程;繁殖乃是个体数目的增多,种族得以延续的现象,它保证了生命的连续性,并为生物界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遗传是生物在繁殖过程中表现的延续性和保守性,但保守性是相对的,在世代繁衍过程发生的差异则是绝对的。
只有变异而无遗传,变异就不能延续;只有遗传而无变异,遗传也难以维持。
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结合生物界才有进化。
进化是生物界多样性的来源,故遗传与变异是普遍的生命现象。
此外,生命现象还表现为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应激性)以及运动、体液调节、神经传导和大脑思维等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⑥生物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考点二: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①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活的圈层。
②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③厚度:20千米(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④绝大多数生物生活的范围:陆地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各约100米。
⑤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2.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考点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常用的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即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一个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
考点四: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1.与放大物像有关的结构:目镜和物镜。
2.与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遮光器和反光镜。
3.与镜筒升降有关的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4.调换物镜应转动:转换器。
5.要使物像变得更清晰应转:细准焦螺旋。
考点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拿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2.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④左眼注视目镜,调节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
3.安放装片:使被观察的物体正对通光孔中心。
4.观察①降镜筒:两眼注视物镜(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②升镜筒:一眼看目镜,慢慢找物象。
5.整理和存放考点六:与显微镜使用有关的知识1.目镜与物镜的区别: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
3.物像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偏哪就向哪移动玻片标本。
生命的现象
1.地球上的生命
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培育了千万种的动植物,依赖着大气层的保护,内有充足的日光、空气、水及适宜的气候,不断的适应各种环境而繁绵生长。
如果离开这个温室,这些生物还能生存吗?一般人总认为,离开地球在太空中或月亮上,压力极低、温差又大,几乎没有空气与水份,而且还充满各种宇宙线,在这种环境之下,应该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而事实确证明我们错了!其实在恶劣的环境中地球生物还能生存,这在地球上一些特殊而不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中,却也常发现一些能适应的生物。
例如在释出强烈辐射线的原子炉内,也可以发现有微生物。
1977年法国科学家在太平洋3000米深处,在水温高达 250度的热泉口,发现红鱼、螃蟹、白蛤类等数种生物。
而在南极极冷的冰块中,也可以发现嗜寒菌。
由此可见生命力是非常的顽强,在各种恶劣环境之下,仍有能适应的生物。
这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我们不能以狭隘的角度来观察所有的生命现象。
2.月球上的生命
根据美国詹森太空中心泰勒博士1974年的报告,1969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罗12号」太空船,所收回两年半前无人探测船「观察家三号」留置月球上的相机底部,竟然发现含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缓症链球菌」。
也就是说:来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几近真空、充满宇宙线的月球表面生存了两年半!这真是令人意外而吃惊的事,月球经由人类太空船多次的登陆探测,可能早已散播许多微生物在上面了,从此事以后应要改口月球上毫无生命的说法了。
如根据「神秘的月球计划」一书及吕应钟先生「月球是外星人制造的?」一文的研究与说法,月球上已早有了生命,而且是比人类还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
生命现象的物理学解析生命现象是一个浩瀚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到生命体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但在物理学领域中,生命现象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生命现象与物理学之间存在着深刻而有趣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
1. 微观层面的生命现象在微观层面上,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和分子相互作用。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包括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编码和解码、蛋白质的合成等。
这些反应需要大量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这种能量转化过程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例如,细胞中的ATP合成过程需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能量,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化学反应。
一个电子从较强的氧化剂中转移到较弱的还原剂中,从而释放能量。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需要通过复杂的生化途径,使得电子能够顺利地转移。
这些途径包括呼吸链、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的电子转移都需要通过物理学的方法来进行解析。
此外,分子相互作用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子在细胞内的不同部位实现了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这种功能实现的基础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DNA中的相邻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生命现象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
此外,蛋白质的结构也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通过氢键、电荷相互作用等方式构建出了蛋白的复杂结构。
2. 生命现象中的热力学与热力学生命现象还涉及到热力学和热传递问题。
在生物体内部,各种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和能量才能发生。
而生物体对于温度的调节,主要依靠着体内的水分子。
由于水的理化性质,它有着很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从而可以为生物体提供稳定的温度条件。
此外,生命现象中的热传递问题也十分重要。
例如,在生物体内部的血管中,热可以通过水的对流和传导来传递。
生物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也需要通透的热传递途径,否则就会导致生命活动的紊乱和繁殖难题。
3. 生命现象中的波动与信号传递生命现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波动和信号传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