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的矛盾
- 格式:docx
- 大小:9.18 MB
- 文档页数:9
从热点新闻报道看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一种媒介审判视角2015级新闻学楚俊玉2015020091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兴起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被认为是新闻业最重要的专业理念。
上世纪末开始进入中国,并逐渐在新闻界和业界生根。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大多数学者是基于威伦斯基提出的职业转变为专业的五个阶段来建构的。
丹尼尔.C.哈林和保罗.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一书中也提到了新闻专业的三个维度,即自治、独特的专业规范以及公共服务取向。
在该书中,作者还提到专业化可能既受到政治工具化,也受到商业化的威胁,而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确同时威胁专业化。
在当下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偿新闻、恶性炒作、媒介审判、侵犯公民隐私等新闻报道随处可见,新闻专业主义严重失守,新闻业开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低迷不景气的媒介市场,导致媒体生产低劣的新闻产品,而低劣的新闻产品又反过来损害新闻业声誉,从而进一步导致内体市场低迷。
本文即选取一种媒介审判视角,从最近的热点新闻报道出发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失守行为。
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抢先对涉案人员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是一种严重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行为。
2015年12月1日,一篇来自《郑州晚报》关于“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的新闻报道,经由“新浪河南”转发后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掏鸟这样一项颇具娱乐性的乡村活动,居然不小心变成了重罪”。
随后网友开始质疑法院判决,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像《郑州晚报》那篇通讯稿描述的那样,参考判决书和更多消息来源后发现,该报记者将判决书中的“树林中”换成了“家门口”,将判决书中的“猎捕”换成生活化的“掏鸟窝”。
此外,本案中的同案犯王亚军其身份为农民,而该报记者并没有提及,只是将重点置于闫啸天的大学生身份。
探析当前新闻学教育专业的矛盾牛炳文王春玲2012-07-11 15:09:17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07月11日摘要: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发展的专业性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师资建设与教育产业化的冲突,学理性与技能性的两难,都将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
关键词:新闻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危机,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高潮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新闻学教育也进入了无法回避的危机期。
在这场新闻教育的危机中,高校教育的危机体现得也最为明显。
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在整个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主体性地位,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教育的整体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
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
而正是这些难以克服的诸多矛盾把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
本文拟从中国新闻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新闻教育专业机构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希望能为新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学理上的参考与借鉴。
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根据职业社会学原理,专业化教育被视作是一个行业的独立专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成为专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专业化的标准就是通过专业化教育而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的,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和从业规范标准。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第一篇: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纸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煽情化,新闻专业主义兴起。
至20世纪中期,由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的强烈催生,它从而发展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并于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
”由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导演着新闻事业的一幕幕实践画像和争论图景。
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
如《纽约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倡导“刊载每天所有新闻”的出版宗旨;《纽约先驱报》设计“提供一幅世界的正确图画”的经营理想;《纽约时报》的雷蒙德树立要使该报成为一张“刊载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新闻的报纸”的鸿鹄之志,以及1896年的继承者奥克斯更明确提出“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经营意图。
这些均显示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
当然,由于报人的商人属性、报纸的企业本质以及办报的盈利动机,便士报的新闻专业主义追求以及形成的办报模式都被视为“广告自我”,新闻专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办报者手中能赋予效益和价值的“广告”魔杖,增强了传播者的职业神圣和受众的青睐程度,为报纸发展路向奠定了社会基础。
就专业水平而言,美国便士报时期,报界缺乏集体作战的“组织”形式,“个人新闻业”以主要的发展样式而存在,其出版宗旨、经营方式、人员组合模式均难以成为一门正式职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
新闻专业主义基础篇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告服务”的一种理念。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的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
【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
】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
当然,除了专业之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
而良好的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许多需要破除的“神话”。
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
但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新闻事实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
【最新】新闻专业主义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介绍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1.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
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
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
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
最初,它们格调低下,为政治偏见所左右。
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
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
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
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
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矛盾的关系作者:陈静惟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4期摘要:新闻专业主义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冲击,本轮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与矛盾的关系,尝试以矛盾的方法论来探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争论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时代;矛盾新闻专业主义一直以其客观、真实、独立等特点为新闻从业者所推崇,但同时,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困惑。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也受到冲击,有正负影响之分。
以上的变动及冲击都囊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矛盾论中,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哲学的一大流派,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望能通过探究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与×××的关系,理清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与现实的关系,为今后的新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一、新闻专业主义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概念辨析之所以重要,就是因其能够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和路径。
[1]现在我们就来辨析新闻专业主义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态度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2]那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会有所变化吗?笔者认为,作为定语的“新媒体时代下的”显示的是一个大的背景的变化,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样完成5000万受众累积,现代报刊媒体自1615年诞生起花了50年时间;广播媒体用了38年;电视媒体用了13年;而互联网媒体只用了4年时间,微博仅用了14个月。
而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微信,用14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拥有了过亿的用户……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形态,没有任何一个媒体人可以自外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庞大的受众群而能够继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像我们这样的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面临的现实环境与背景。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黄旦内容提要关于传播者研究的历史,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缺乏清楚梳理。
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点努力。
本文把传播者界定为大众媒介组织,并认为其研究的历史应从新闻学开始。
新闻学对传播者的研究,大致囿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并围绕这一中心,构筑了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
自怀特开先河的把关人研究,逐渐揭示了传播者所受到的种种外在压力;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等各种研究取向,更是展现了大众媒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使媒介组织的专业主义理念遭到挫伤。
所以,传播者研究历史,是专业主义建构和消解的过程。
但是,专业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建构和解构仍在不断继续。
在大众传播中,谁(who)是传播者?“没有谁”,查利斯·赖特斩钉截铁地回答。
理由很简单:大众传播是组织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大众传播的内容是众多参与者组织化努力的产物,是大众生产(mass produced)大众散发(mass distributed)。
在如此复杂的操作过程中寻找什么人是传播者,就好比是找一辆汽车的个别制造者。
于是赖特十分不屑地说,问谁是传播者,实际上是打算以一般的人类传播模式,即:一个传播者、一个讯息、某些传输媒介和一个接收者这些基本要素来考虑大众传播(Wright,C.R.,1986:61)。
我以为这只是赖特虚构的问题,但即便真的如此,也不必一口咬定就是混淆了大众传播和一般传播的区别。
不说赖特自己提到的这些构成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大众传播本就不可或缺,而且“谁”或“什么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隐喻,把赖特所谓的“组织”做了人格化处理。
赖特之所以做惊人之语,无非是强调大众传播的组织特征,为自己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者做铺垫。
以一己之需,故意使因果关系极端简单化,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赖特恰落此俗套。
不过,突出大众传播者是组织而不是个体,虽无新意倒是十分重要。
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的矛盾
附:
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悖论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常常存在于一切形态中。
西方新闻从业者在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过程中,由于现实因素的规范与制约,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悖论,解构了西方所标榜的自由、客观、公正、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神话。
新闻专业追求与现实表现的悖论。
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描述新闻现象真相以反映事实的本质,并以服务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为实践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利,这是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核心内涵。
但是,这种专业追求在现实表现中产生了困惑。
早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媒介研究学派埃尔德里奇教授就已明确指出,“客观”在实践中的意义是千变万化的,而新闻是一定文化的构建。
影响客观性的因素有以下
几点:1、新闻文化的影响,形成传播者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舆论环境,致使他们常常自拟一种即定的新闻操作模式和解读方式,从而,新闻从业者对客观与主观、公正与片面、真实与谎言、独立与依赖等概念的把握和判别存在模糊的、不可确指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理解困难自然产生了实践的现实差异。
2、政府、国家和媒体所有者对新闻话语权力的直接操控,加强了新闻客观性中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蕴涵,使新闻的客观独立原则受到政府权力话语的挑战。
如“911”事件之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右翼化,甚至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化,使北美主流新闻的客观独立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北美新闻与政治民主之间关系话语的明显体现。
3、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的悖论。
从结构功能角度看,新闻对社会施以中立的把关人和“忠诚的看门狗”角色。
在传播信息时,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凡符合新闻价值要求的信息,便责无旁贷地传播;反则铁面无私地舍弃。
然而,消费者对于他们想看的和想读的越来越挑剔,而主流媒体所做的仍然是把复杂多样的现实翻译成简单的、只有少数几种声
音的符号世界。
于是,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成为抵触的两个概念,致使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
正如格拉斯哥小组所论证的:媒体往往是为主流社会服务的,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精英意识。
而实际情形表明,社会需求是大众化和多层次的。
新闻职业道德与效益利润的悖论
新闻专业主义严格规范新闻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者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须遵守职业的道德标准和团体组织的规范制约,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重。
而新闻是由新闻行业的商业运作、政府以及他们的媒体顾问操控的传播技术,以及公民的品位和娱乐习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就增加受众和收视率而言,它们也是影响新闻机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的主要维度。
而且,媒体不同传播样式以及同种传播样式的剧烈竞争,新闻从业者往往偏离新闻职业道德的制约,以迎合企业、政府及受众的特殊企求,尽力地传播政治信息,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媒介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流程以财团利益及其对媒介利益的影响为思考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