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19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热门话题,它成为了推动全球汽车工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向成熟,技术不断突破。
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谈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1.纯电动汽车技术在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层面,国外已经很成熟,例如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热卖产品。
而在我国,纯电动汽车技术仍处在发展阶段,电池续航里程不够久、充电时间过长等问题仍然存在。
不过,随着“新四化”战略的全面推进,纯电动汽车在我国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豪华车市场上的表现异常突出。
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电动机和传统燃油发动机结合的形式,既能保证车速和驱动力,又能节约燃料。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世界趋势之一,例如丰田、日产、福特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大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而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推出混合动力汽车,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也逐渐火热起来。
3.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作为燃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和电能来驱动电动机,其排放物只有水,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各国都在此领域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跨越式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不断有新的品牌进入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末,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
特别是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消费方式和购车需求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更为强烈。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1. 电动化加速:国家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销售上占比将达到50%,这就意味着电动化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2. 智能化带动:新能源汽车是智慧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智能化元素的加入,让新能源汽车开启一场数字化革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原创实用版)目录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概述2.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4.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5.国家政策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发展的影响6.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正文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概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其性能不仅关系到整车的续驶里程,还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电池类型有很多,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
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1.铅酸电池:应用历史最长,成本最低,已实现批量生产,但比能量低,所占体积质量大,且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较短,自放电率高,不适合现代电动汽车的发展需求。
2.镍氢电池:比能量较高,充放电效率较高,但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自放电现象,影响了其应用范围。
3.锂离子电池:比能量高,充放电效率高,体积质量小,是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
但锂离子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充、过放、温度升高等问题。
4.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无污染,但成本高,技术复杂,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1.高能量密度: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高,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电动汽车的电池将会采用更高容量、更快充电的技术,提高能量密度。
2.快速充电: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将大幅提升,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3.长寿命: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电池的成本,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
4.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等方式,降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成本,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安全问题: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发热、鼓包、漏液等现象,导致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包括采用新型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加强电池管理系统等。
2.环境问题:动力电池的废弃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及现状一、电池类型目前,动力电池主要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类型。
其中,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环保等优点,是当前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类型。
二、能量密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升。
目前,三元锂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200Wh/kg以上,较之前大幅提升。
未来,随着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充电速度动力电池的充电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目前,快充技术已经可以实现30分钟内充满80%的电量,慢充则需要6-8小时左右。
未来,随着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充电速度有望进一步缩短。
四、安全性能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锂离子电池采用了高温熔断保护技术、防爆阀设计等措施,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五、循环寿命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指的是电池在多次充放电后能够保持的性能和容量的时间。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已经可以达到3000次以上,镍氢电池的循环寿命也较长。
铅酸电池的循环寿命相对较短。
六、成本效益动力电池的成本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得到了显著降低。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动力电池的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
七、轻量化设计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动力电池的轻量化设计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重量已经得到了显著降低,未来还有望进一步轻量化。
八、智能管理智能管理技术是提高动力电池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智能管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对电池的电量、温度、充放电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九、政策影响政策对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可以促进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政府对环保政策的重视也可以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正在逐渐流行起来。
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其发展情况和电池材料的选择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动力电池国内外发展现状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用于提供车辆行驶所需的能量。
国内外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内主要动力电池厂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海电气等,它们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国外主要动力电池企业有特斯拉、LG化学、日本电池等,它们的动力电池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广泛认可。
动力电池国内外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趋势。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趋势:1. 锂离子电池仍是主流:目前,锂离子电池是动力电池的主要类型,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良好的充电性能等优点。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锂离子电池仍将是主流技术。
2.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为了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不断提升。
通过使用新型材料、优化电池结构和提高生产工艺等手段,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 快速充电技术:充电时间是电动汽车普及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快速充电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可使电动汽车在短时间内充满电。
这将极大地提升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4. 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随着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电池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发展有效的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实现电池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电池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池材料的选择对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电池材料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正负极材料:正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等,而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
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汽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1. 技术水平逐步提升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方面,我国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电池生产国之一,拥有了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和制造能力。
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购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激发了广大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积极性,也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产业链日趋完善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整个产业从上游的电池、电机、控制系统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和销售都有了相对完善的规划和布局。
特别是在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实力,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电动车辆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驱动未来,技术创新将继续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等方面,我国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我国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产品多样化未来,我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不仅仅是传统的乘用车、商用车,还会涌现出更多种类的电动汽车产品,如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电动物流车等。
这些新型电动汽车产品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3.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未来,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将会实现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摘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其背景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和能源危机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和充电技术上。
未来的趋势是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环保化。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不断创新,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完善,充电技术也越来越方便快捷。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将会引领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变革。
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会对改善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趋势,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充电技术,前景,应用推广,环境影响1. 引言1.1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价格飙升,引发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
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来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背景还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法规,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从而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市场需求的推动,消费者对环保、节能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包括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推动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逐渐普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1.2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燃油汽车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等)逐渐成为了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之一,已经引起了政府、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市场发展、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
一、市场发展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良好。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1-8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1.000辆和146.000辆,同比分别增长7.8%和0.9%。
其中,纯电动车产销分别完成97.000辆和93.000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7.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3.000辆和53.000辆,同比分别下降17.5%和24.3%。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1-8月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达到了5.2%,较2019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
纯电动车份额为3.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份额为1.8%。
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成本逐渐降低,售价逐渐接近传统燃油车型。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汽车厂商相继推出了多款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比如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唐EV等,这些车型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二、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不断有新技术推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池技术的进步。
电池是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部件之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是实现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延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锂离子电池仍是主流电池技术,但是正在逐步被新型电池技术所取代,比如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
2.电动机技术的升级。
电动机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其效率和性能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
目前,永磁同步电机是市场上最为常见的电动机类型,但随着线性电机、磁悬浮电机等新型电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动汽车将拥有更多选择。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随着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了全球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而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等。
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成为主流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技术在电池材料、电池结构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不断取得了突破,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稳定性。
同时,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替代技术,在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固态电池由于其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方向。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方面仍比不上传统燃油汽车,这限制了其在长途行驶和充电效率方面的应用。
其次,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依然是电池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并且在极端工况下,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克服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上:1. 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
通过开发新的电池材料和改进电池结构等方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
2. 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安全性。
通过优化电池材料和改进电池管理系统等手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探索新型电池技术。
在锂离子电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和更长使用寿命的电池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能源汽车,一般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类型。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燃油车排放标准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同时,欧洲、美国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迅速崛起。
(二)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在电池技术方面,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续航里程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主流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已经能够达到 400 公里以上,部分车型甚至超过 600公里。
同时,充电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快速充电技术的应用使得充电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优化,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包括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停车、不限行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政府还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和产业扶持,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同时,一些企业还在探索换电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能源补充方式。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现状调研一、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所谓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由可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源、以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驱动行驶的汽车。
纯电动汽车(BatteryElectric Vehicle,BEV)与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 Vehicle,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Electric Vehicle,FEV)是目前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1.1 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必要性(1)促进节能减排。
与传统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具有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
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13年春季北京出现多次大面积雾霾天气,机动车尾气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中心城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有66%、90%和26%来自机动车尾气。
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是交通领域实现低碳的最佳方案,纯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即使考虑到中国目前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纯电动汽车仍然具有13%~68%的减排能力。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和电力生产方式的转变,纯电动汽车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减排作用。
图1.1传统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综合能量效率比较(单位:%) (2)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为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我国汽车保有量与原油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见图1.2。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与此相对应的是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4%,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不采取措施,“十二五”中将原油依存度控制在61%的计划将很难实现。
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未来汽车的能源需求,是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
电动汽车由于其电力来源多样化,不仅更加适合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而且能够与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紧密衔接,对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图1.2中国汽车保有量与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情况(3)平衡电网峰谷负荷。
近年来,随着城市用电量的日益增加,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城市电网也面临着严重的峰谷差问题,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峰谷差率达40%以上。
大城市日间用电高峰持续增长,迫使电力企业不断投资新建发电机组,以满足一年中极少出现的用电高峰的需求;夜间的用电低谷则会导致大量谷电的浪费,电力企业的各种调峰填谷技术方案也往往面临着设备损耗大、能源效率低或投资高等问题。
建设蓄能电站是实现调峰填谷的有效方法,但较为经济的抽水蓄能电站,其能源效率仅有70%左右,而且对地理位置要求较高;而蓄能效率较高的电池蓄能电站(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不仅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且投资规模巨大。
电动汽车在规模化使用后,将可能在未来有效平衡电网峰谷负荷,间接降低社会的碳排放。
不过目前该应用的推广还取决于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V2G)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图1.3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发展情况(4)带动经济发展。
电动汽车技术将能够带动整个相关产业链发展。
电动汽车产业链包括零部件供应、整车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
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本身就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国也是纯电动汽车主要零部件——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的重要生产国。
其次,整车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早在2009年即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再次,为配合电动汽车推广运营,需要新建充电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又可带动基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之,纯电动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是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的重要推力之一。
1.2 国外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1)第一代纯电动汽车阶段。
该阶段电力电子技术尚不成熟,并且没有完善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可供选择的动力电池也只有铅酸电池一种。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9个大型汽车厂10款纯电动汽车产品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如通用汽车开发的纯蓄电池电动汽车EV1最高时速可达128km/h,从静止加速到96km/h只需9s,一次充电可行驶144km,其后通用IMPACT电动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190 km;还有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联合开发EXE-Ⅰ、EXE-Ⅱ电动汽车;丰田公司生产的RAV4电动汽车由铅酸电池改为镍氢电池,一次充电可行驶200km,零售价4.2万美元/辆(同型的汽油车零售价为2万美元/辆),其中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日产汽车公司1998年在日本和美国销售的ALTRA电动车采用锂电池,循环寿命长,可反复使用1200次,续驶里程124km;1997年法国雷诺公司推出装备锂电池的标致106电动汽车;大众汽车公司在第18届国际电动汽车展会上推出的电动汽车能量来自300kg的充电电池,在12s内可从0加速到100 km/h,最高车速140km/h。
表1.1 第一代10款纯电动汽车基本情况(2)第二代纯电动汽车阶段。
该阶段参与研发活动的企业不仅有Heuliez、三菱、富士重工、通用这样的汽车企业,也有属于电力系统的法国电力公司、东京电力公司,以及东芝、日立、东洋电机、三洋电机、旭化成、NEC等机电跨国公司。
2001年,法国电力公司和博洛尔集团(Group BOLL ORE)成立了一个联合子公司BatScap,开发了采用高性能聚合金属锂蓄电池(LMP)的电动蓝色轿车(Bluecar),最大行程200多公里,最高时速125公里/时,。
达索飞机制造公司与生产汽车车体的Heuliez公司合作生产四座电动汽车,装备下一代的锂聚合物蓄电池和一台扩大汽车自主性的辅助动力机,最高时速可达30公里,自主行驶里程可以达到300公里。
2005年5月,日本三菱公司推出了属于世界首创的交流电动轮轿车——Colt牌5人座的低中级电动轮轿车。
其重要特征是采用了具有高能量密度,可急速充电,能在车辆使用的各种环境下使用,空车重量只有1.15吨,装有两台最高转速为1500转/分,功率为20千瓦,最大扭矩为600Nm 的永磁式三相交流同步伺服电动机。
Colt动力电池为锂离子蓄电池组,由22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并联组成。
每次充电可行驶150公里,最高时速150公里每小时。
2005年8月,富士重工将下一代乘用车目标定位为纯电动轿车。
它将层状单体锰锂蓄电池组应用到R1e牌微型纯电动汽车上,最高车速为120公里每小时,一次充电的续行里程为120公里,将来拟达到的目标是200公里。
美国通用公司2009年推出的Volt插电式电动汽车,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行使64km。
表1.2第二代几款代表性纯电动汽车产品基本情况为了应对纯电动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保持各自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西欧以及日本整车厂和电池供应商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技术研发和量产准备。
美国方面,1991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共同协议,成立了“先进电池联合体”(USABC),共同研究开发新一代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高能电池。
1991年10月USABC与美国能源部签订协议,在1991—1995年4年间投资2.26亿美元来资助电动汽车用高能电池的研究。
1991年10月美国电力研究院(ERPl)也参加了先进电池联合体来参与高能电池与电动汽车的开发。
以此同时,美国还制定了“PNGV”计划、“FreedomCAR”计划等一系列推动纯电动汽车发展的计划,以三大汽车公司为主导,利用大汽车公司雄厚的技术开发力量和先进制造条件,开发出不同特点的电动汽车,还充分利用汽车、机电、电子、控制和材料等行业的优势,分工开发电动汽车的各种总成和技术单元,也使电动汽车得以迅速发展和不断改进提高。
欧洲方面,2007年5月,欧盟、以色列与约旦三方合作建立电力驱动车计划。
意大利宾尼法瑞那汽车设计公司(Pininfarina)计划与法国电池生产商博洛尔(Bolloré)公司投资1500万欧元生产纯电动汽车,配装博洛尔公司研制的新型动力电池,采用锂金属聚合物技术,预计年产量1.5万辆。
2008年2月,博洛尔又与法国长途客车制造商Gruau集团投资2000万欧元生产纯电动汽车,预期在2009年下半年上市。
丹麦董氏能源公司与美国PBP(ProjectBetter Place)公司签订协议,联合研制电动汽车供应丹麦市场,并计划共同在丹麦修建电动汽车充电站及电池更换站。
挪威ThinkGlobal公司计划在挪威和丹麦销售小型电动汽车,预计2009年实现年产量7000~10000辆。
雷诺-日产汽车公司也预计从2011 年中期开始,在丹麦市场销售全电动梅甘娜和甘果,使用日产和NEC联合开发的锂离子电池供电。
日本方面,2007年4月日产和NEC合资组建“汽车能源供应公司”,生产环保型汽车专用的锂离子电池。
2007年12月,GS汤浅(GSYuasa Corporation)、三菱商事和三菱汽车成立Lithium Energy Japan,主要从事开发、制造和销售面向汽车(电动汽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等)以及其他产业的大型锂电池,初资金额为5亿日元,于2008年4月增资达到40亿日元。
三菱于2009年在日本推出i-MiEV小型电动汽车,之后投放欧洲市场。
日本三洋电机公司从2006年初开始与德国大众集团携手开发新一代镍氢电池系统的,2008年5月宣布加强对车用锂电池研发及生产领域的投资,并从2009年开始批量生产,计划到2015年使新型车用锂电池产能达到每月1000万块,满足170万至18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1.3 国内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出很多鼓励政策和补贴文件。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
”补助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kwh给予补助,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
此外,我国很多城市也出台了相关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
目前,为了顺应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家优先发展纯电动小型乘用车和大中型公共客车。
2010年11月举行的第25界世界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上,一汽、北汽、上汽、长安、奇瑞等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都展出了本企业研制的纯电动车。
一汽展出奔腾B50EV,该车采用一汽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平台,由电机、电池、减速器、整车控制器、电动附件和专用显示仪表等组成。
该车具有启动电爬行、纯电动、再生制动、电子驻车制动、家用充电和快速充电等功能。
奔腾B50EV采用永磁同步电机,装配60Ah的锂离子电池,最高车速可达147km/h,在60km/h等速工况下续驶里程为136km,百公里耗电量为16k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