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
高考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以下是满足需求的 9 条内容:
1. “主谓宾呀要分清,就像走路找路径。
”例子:“吾爱汝”,这里“吾”是主语,“爱”是谓语,“汝”是宾语,断句自然清。
2. “名词常是断句点,好比登山有停歇。
”例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赵”都是名词,断句一目了然。
3. “虚词就像信号灯,提示断句在哪里。
”例子:“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焉”这个虚词就是个关键点。
4. “对话之词要留意,如同耳边话语起。
”例子:“曰:‘吾能为之。
’”一个“曰”字就该断开啦。
5. “排比句式有规律,仿若队列整齐立。
”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显的排比,断句轻松呀。
6. “对称结构左右看,恰似镜子照两边。
”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结构对称很容易断句呀。
7. “修辞手法藏玄机,好似宝藏等你觅。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手法能帮助断句呢。
8. “特殊句式要记牢,就像钥匙开宝箱。
”例子:“何陋之有”,这是个特殊句式,断句可不能错。
9. “古代文化常关联,犹如绳索串珠链。
”例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里面包含着传统文化内涵,断句也得考虑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断句虽然有点难,但掌握了这些技巧顺口溜和六大规律,就像有了秘密武器,大家加油学呀!。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语文文言文断句实用解题技巧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1.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如《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里的“师”与“师”就是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复句。
9.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
1. 要先通读全文呀!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得先大致了解一下地形吧。
你想想,不读通顺怎么知道该在哪里断句呢?就像《狼》那篇文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得读明白了才能正确断句呀!
2. 看虚词很重要哦!那些虚词就像是断句的小标志呢。
比如“之乎者也”之类的,它们往往能提示断句的位置呀。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乎”不就是一个断句的线索嘛!
3. 注意句式整齐呀!有的句子对仗工整得很,就像士兵排队一样整齐,这时候断句就容易多啦。
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不是很明显能看出该怎么断呀!难道你不想试试这种有规律的断句吗?
4. 抓住对话词呀!对话可是文言文里很明显的线索呢。
像“曰”“云”这样的词,后面一般就是人物说的话啦,果断断句吧!比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这里的“曰”不就是个好提示嘛!
5. 理解文意最关键呢!你得知道文章说的啥意思,不然怎么断句呀。
就好像走迷宫,得知道出口在哪呀。
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明白意思了断句就不难啦!
6. 注意人名地名呀!这些也是断句的帮手哟!一旦看到个特别的人名或地名,就可以考虑在这里断一断啦。
比如“孙权劝学”,“孙权”就是个关键呀!
7. 多练习别偷懒呀!就像练功一样,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技巧呀。
你不多做几道题,怎么能熟练运用呢?好好加油吧!我觉得呀,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文言文断句就没那么难啦!。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是阐述文意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下面给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句末标点断句法1. 逗号断句:在表示并列关系、举例、列举、解释、转折等情况下,可以使用逗号进行断句。
例如:「盛德之人,其地载之」。
2. 顿号断句:适用于较长的复杂句子,可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非一日之寒(顿),无以相知也(顿)」。
3. 分号断句:适用于并列句或复杂句中,用于分开两个意义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句子。
例如:「嘉靖辛未(分),陛见」。
4. 句号断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例如:「生也无情,乎?」。
二、语法结构断句法1. 主谓结构断句:根据文句提供者的意图和需要,将文句按照主语和谓语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人生乃江湖,江湖亦如人生」。
2. 主谓宾结构断句:以谓语动词和宾语为依据,将句子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吾闲居洛阳數载,于市朝正眩」。
3. 定状定补结构断句:以定语和补语为依据,将句子断开。
例如:「终日不见其所燕者,则心之所存,亦不復知所將之」。
三、内涵断句法内涵断句法是根据句子的意含和表达的情感特征进行断句的一种手法,重点放在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上。
1. 概括性断句:根据句子的总体表达意境,通过词语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断句。
例如:「志和者天下,心正者道也」。
2. 强调性断句:根据句子中需要强调的内容,突出某一部分的意义。
例如:「亦可以本造则生恶,亦可以矫世则善行」。
3. 对照性断句: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句子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以表达强烈的对比感。
例如:「得见于天者庆,受感于物者忧」。
四、情感断句法情感断句是一种根据表达的情感变化和力度的不同,将句子分段的断句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以上仅是文言文常用的断句技巧,断句的准确与否,还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的语义和句子结构来决定。
在文言文的断句中,我们要注意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使句子更加通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六大技巧搞定文言文断句:方法详解+案例分析O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1.解析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日”字的情况。
2.案例分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日",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0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1.解析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错综复杂,有时要想明白其内容非常困难,有时想要明白它的意思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文言文分句还是有其规律的,想要断句不仅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学有所用。
针对文言文断句问题,普遍都有六大方法:一、借助标点符号文言文中出现逗号,句号,分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时,可以提示断句的位置。
例如“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可以断句为“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
”二、借助从属连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属连词有“若,既,则,以,而,虽,即”等,这些词语是表示前后句之间有关联性的,可以看做一句。
例如:“以此彰明,当下豫备”可以断句为“以此彰明,当下豫备。
”三、借助动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动词有“有,矣,曰,伐,尚,谓,见,使,复,尔等,这类动词在文言文句子的末尾出现时,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如:“此有上乘,谓之至理”可以断句为“此有上乘,谓之至理。
”四、借助并列句连接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连接词有“并,又,而,且,不但,或者”等,出现这类连接词时,可以断句。
例如:“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可以断句为“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
”五、借助概括性动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表示总体概括的动词,如“总,纵,然,故”等,都可以表示对前面的句子的概括,因而可以断句。
例如:“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可以断句为“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
”六、借助惯用法文言文的断句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惯用法,例如一句话以“者”结尾,可以根据语境,把“者”前的一句话和“者”后的一句话分别当成一句。
例如“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可以断句为“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如果要把文言文断出句子来,就不能只依靠自己的理解力,而要借助这六大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才可以做到准确断句,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断句这方面要注意掌握这六大方法。
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一、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以下是 6 条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及例子:
口诀一:“主谓动宾要分清,句子结构看得明。
”例如:“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读”是谓语,“书”是宾语,一下子就能断清楚啦!
口诀二:“名词代词常为首,找准它们不会愁。
”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就是这里的名词呀,从这开始断句,没错的!
口诀三:“曰云言后常断开,对话自然现出来。
”比如“孔子曰”“公曰”这里肯定得断开呀,这句话不就清晰了!
口诀四:“关联词前多留意,前后意思有关联。
”像“虽然”“然则”之类的前面,就是一个断句点嘛,就像“虽然吾今日疲惫,然则仍坚持读书”。
口诀五:“排比句式看整齐,节奏韵律藏玄机。
”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有规律的,断句不是轻松加愉快嘛!
口诀六:“修辞之处细思量,特殊句式有方向。
”比如“何陋之有”这样的倒装句,就得特别注意断句啦!
总之,掌握了这些口诀,文言文断句就不再那么头疼啦,多练习肯定能熟练起来的!。
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文言文语言组织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文言文语段的断句,划分时借助一定的标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标志如下:1.名词、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器物名等。
也可以找出代词,如:吾、余、予,而(尔)、汝(女)、公、卿、君,其、彼、此、之等。
这些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它们的后面就可能断句。
例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句段中名词有“郡、楼、材、侯、阁、门”,首先判断这些词是作主语还是宾语,结合上下文在这些词前或后初步划分,根据一个完整的文言文句一般是主谓句的原则确定最终划分。
正确的断句为: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
2.动词、形容词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到了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从而正确断句。
例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断句题(部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先大概确定“王慎中”为人名,下文围绕他而来。
再找句中谓语动词,如“高谈、谓、取、悟、焚”,据此断句为: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
3.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句首虚词夫、盖、惟、凡、苟、纵、若、至若、若夫、虽、且、且夫、于是、已而、是故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句末虚词也、乎、哉、矣、耶、焉、与(欤)等,常用于句尾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借助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虚词“且”,断句为: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可断可不断)4.排偶句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讲究修辞,所以行文中常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对偶句,除此之外,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个特点,确定句读就容易多了。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文言文写作多句式,巧妙运用可得大招;宾语、状语、各种修饰,别忘了提在断句前。
一、主谓宾结构断句主谓宾一定激动人,断句时须分开来行;主要名词成或宾语成,断句时点着要当心。
例句1: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主谓)。
例句2:宾主句颠倒过来念(宾主)。
注意:* 主谓宾分三个部分,断句时要仔细琢磨;* 宾主结构要搞明白,断句不能弄错了调。
二、主系表断句主系表最重要,断句要依顺序分;主语名词是关键,连系动词紧相随。
例句1:人生自古谁无死(主系)。
例句2:陋室铭(序文)。
注意:* 主语连系动词要结合,断句且需一起区分;* 主谓提到先别马虎,主系表要时刻小心。
三、主谓状断句主谓状结合巧安排,断句时状语也重要;状语成分要随意放,断句时需带过来。
例句1:握奇计的方式置之度外(主谓状)。
例句2:去吾社拜黎王(主谓状)。
注意:* 断句时状语要考虑,后面带着别掉包;* 主谓提到状语句,断句需一并分发。
四、假设条件断句假设条件难拗口,断句要将其分解;如果与若非要记心,断句时用不要疑。
例句1:友邦与本朝通,若非友邦可(主谓宾条件)。
例句2:若非聚集惟贫贱,而与宾客是何伦(假设条件)。
注意:* 假设条件要小心呀,断句时需提前划;* 如果与若非需明确,否则文意掌握不够。
五、动宾状断句动宾状合在一起,断句时多个一并看;动词宾语要分清楚,状语位置别搞糊涂。
例句1:尔阳虽亡,后友其来(主动宾状)。
例句2:传为名句,耳熟能详(被动宾状)。
注意:* 动宾状在句中写,断句时考虑周到;* 宾语前后别扭曲,状语顺序分得到。
六、主谓宾补断句主谓宾补难遣散,断句时需一起喊;补语出现要引起,标点符号别忘在前。
例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谓宾补)。
例句2:道由白首,诗由倒屣(主谓宾补)。
注意:* 主谓宾补断句时,须连在一起谨记心;* 补语出现不容忽,标点符号别落后。
七、偏正状断句偏正状句写一串,断句时要做切断;偏正句要分清楚,状语需带在前面。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