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768管理学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复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40.89 KB
- 文档页数:7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26)学院名称(盖章):教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2014年9月5日《管理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26)一、考试性质管理学是为招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入学设置的考试课程。
其目的是为了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本专业学位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培养潜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管理学课程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
二、考试要求要求考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书目1.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五版。
四、考试内容本科目考试范围为管理学基础知识。
要求考生对大纲中规定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实际分析和灵活地运用。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二、管理的职能三、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四、管理的属性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古典管理理论二、行为管理理论三、系统管理理论四、权变管理理论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道德概述一、道德的定义二、四种道德观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三、结构变量四、组织文化五、问题强度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一、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三、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四、设定工作目标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第四节社会责任概述一、社会责任的定义二、两种社会责任观三、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一、对环境的责任二、对员工的责任第三章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定义一、决策的定义二、决策的原则三、决策的依据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第三节决策的理论一、古典决策理论二、行为决策理论三、当代决策理论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一、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二、识别目标三、拟定备选方案四、评估备选方案五、做出决定六、选择实施战略七、监督和评估第五节决策的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第四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二、计划的决策三、计划的性质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四、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五、程序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六、计划的层次体系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的行动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一、目标管理二、滚动计划法第五章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第三节组织的层次化一、组织的层次化与管理幅度二、组织的层次化与集分权三、组织的层次化与结构的有机化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计划一、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二、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三、人力资源计划的人员配备原则第二节员工的招聘一、员工的招聘标准二、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三、员工的解聘第三节人员的培训一、人员培训的目标二、人员培训的方法第四节绩效评估一、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二、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五节职业计划与发展一、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和特点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三、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第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一、组织变革的动因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三、组织变革的内容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第八章领导概论第一节领导的内涵一、领导与管理二、领导的作用三、领导者与追随者第二节领导者的类型一、权力与领导二、管理制度权力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三、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二、领导方式行为论三、领导方式情景论第九章激励第一节激励的原理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二、激励与行为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五、X理论与Y理论第二节激励的内容理论一、需要层次论二、双因素论三、后天需要论第三节激励的过程理论一、公平理论二、期望理论第四节激励的强化理论一、正强化二、负强化第五节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务实一、激励的一般形式二、当代若干激励实务第十章沟通第一节沟通的原理一、沟通及其过程二、组织中的沟通三、组之间的沟通第二节管理组织沟通一、有效沟通的障碍二、有效沟通的实现第三节组织冲突与谈判一、冲突的原因二、冲突的管理三、有效谈判的实现第十一章控制与控制过程第一节控制活动一、控制的必要性二、控制理论三、控制类型第二节控制过程一、确立标准二、衡量绩效三、纠正偏差第三节有效控制一、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三、客观控制四、弹性控制。
2021⼼理学考研西北师范⼤学复试分数线解读复试攻略及22备考指南西北师范⼤学2021⼼理学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别慌!咱们⽐邻的⼼理学考研教研⽼师已经根据西北师范⼤学的分数线变化—为你做好2021复试分数线解读&复试攻略及22备考指南!备考西北师范⼤学的⼩伙伴速来get⼀下吧!西北师范⼤学,位于⽢肃省兰州市,发端于1902年建⽴的京师⼤学堂师范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理学排名:C+⼼理学院,现有⼼理学系、应⽤⼼理学系2个系,10个研究所和中⼼,有⼼理学博⼠点和⼼理学博⼠后,⼼理学⼀级学科硕⼠点,应⽤⼼理硕⼠点1.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主要变化2.⽂都⽐邻院校规划师乔征⽼师点评①21年学硕基础⼼理学(9⼈)、专硕全⽇制(55⼈)、专硕⾮全⽇制(40⼈),计划招⽣⼈数变多。
②外语只允许⽤英语考试,不得⽤⼩语种考试。
③在⽢肃兰州B区,报考⼈数相对较少,整体改卷较宽松(更容易考⾼分、过国家线),国家线较低。
④往年专硕基本都有调剂名额。
⑤西北师范⼤学近年复试录取情况(20年实际录取扩招幅度较⼤):西北师范⼤学研究⽣院,3⽉24⽇公布《西北师范⼤学2021年硕⼠研究⽣招⽣复试考⽣须知》,包含了:官⽹链接:https:///2021/0324/c2701a159853/page.htm《西北师范⼤学2021年硕⼠研究⽣复试分数线》《西北师范⼤学2021年硕⼠研究⽣⼀志愿复试名单》,根据全国疫情防控整体情况及招⽣专业复试要求,我校所有招⽣学院实⾏线下复试,复试时间:2021年3⽉25⽇-4⽉5⽇,具体复试时间以学院通知为准。
我们要打起精神开启复试冲刺模式啦。
想要复试旗开得胜,有两个核⼼⼯作⼀定要做到位~1.复试准备材料资料的准备需要具有针对性。
我们需要根据⽬标院校的要求来准备,做到⽆⼀遗漏。
复试备考需准备以下材料:(1)⼆代⾝份证原件;本科毕业证书或学⽣证原件或⾃考准考证、专科毕业证书或本科结业证书原件(同等学⼒考⽣);《2021年全国硕⼠研究⽣招⽣考试准考证》;《西北师范⼤学2021年招⽣复试思想品德考核表》原件;学习成绩单及各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新版西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
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
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西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25)公共管理学、(825)公共政策分析一、(625)公共管理学的参考书目为:朱立言、谢明.《公共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二、(825)公共政策分析参考书目为: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有关英语的一些经验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2021年考研教育硕士的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指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四个学科中选择一门或多门学科进行综合考试,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以下是考研教育硕士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试的大纲:
一、教育学
1.教育学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2.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3.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教育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内容
二、心理学
1.心理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三、教育技术学
1.教育技术学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2.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教育技术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四、教育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性质及其基本原理
2.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以上是考研教育硕士专业课基础课程综合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36科目名称:管理学考纲说明:攻读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内容包括管理学一门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管理学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相关理论、过程、方式和方法。
3.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范围绪论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的内涵与本质一、组织与管理二、管理的内涵三、管理的本质第二节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管理的基本原理二、管理的基本方法三、管理的基本工具第三节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研究二、一般管理研究三、科层组织研究第二节现代管理流派一、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二、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三、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第三节当代管理理论一、制度视角的研究:新制度学派的组织二、技术视角的研究:企业再造理论第二篇决策第三章决策与决策过程第一节决策及其任务一、决策的概念和要素二、决策与计划三、决策的功能与任务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征一、决策分类二、决策的特征第三节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一、决策过程模型二、决策的影响因素三、决策的准则第四章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第一节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一、环境分类二、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第二节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一、理性决策二、行为决策三、非理性决策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对立第三节决策方法一、决策背景研究方法二、活动方案生成与评价方法三、选择活动方案的评价方法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第一节实施决策的计划制定一、计划的本质与特征二、计划的类型与作用三、计划编制的过程与方法第二节推进计划的流程方法一、目标管理二、PDCA循环三、预算管理第三节决策追踪与调整第三篇组织第六章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影响因素一、组织设计的任务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三、组织设计的原则第二节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概念二、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三、组织结构的形式四、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第三节组织整合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整合二、层级整合三、直线与参谋的整合第七章人员配备第一节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原则一、人员配备的任务二、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三、人员配备的原则第二节人员选聘一、人员的来源二、人员选聘的标准三、人员选聘的途径与方法四、人员录用第三节人事考评一、人事考评的功能与要素二、人事考评的方法三、人事考评的工作程序第四节人员的培训与发展一、人员培训的功能二、人员培训的任务三、人员培训的方法第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分类二、组织文化的特征三、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组织文化的构成与功能一、组织文化的构成二、组织文化的功能三、组织文化的反功能第三节组织文化塑造一、选择价值观二、强化认同三、提炼定格四、巩固完善第四篇领导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第一节领导内涵与特征一、领导与管理二、领导权力的来源三、领导三要素第二节领导与领导者一、领导者特质理论二、领导者行为理论三、领导者团队理论第三节领导与被领导者一、情景领导模型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三、领导者角色理论第四节领导与情景一、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二、豪斯的路径---目标领导理论三、文化背景与领导第十章激励第一节激励基础一、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二、人性假设及发展三、激励机理第二节激励理论一、行为基础理论二、过程激励理论三、行为强化理论第三节激励方法一、工作激励二、成果激励三、综合激励第十一章沟通第一节沟通与沟通类型一、沟通及功能二、沟通过程三、沟通类型与渠道第二节沟通障碍及其克服一、有效沟通的标准二、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三、克服沟通障碍第三节冲突及其管理一、冲突的概念及特征二、冲突的原因与类型三、冲突观念的变迁四、管理冲突第五篇控制第十二章控制类型与过程第一节控制的内涵与原则一、控制的内涵二、控制的系统三、控制的原则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一、控制进度分类二、控制职能分类三、控制内容分类第三节控制的过程一、确定标准二、衡量绩效三、分析与纠偏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第一节层级控制、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一、层级控制二、市场控制三、团体控制第二节质量控制方法一、工作质量与过程控制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三、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第三节管理控制的信息技术第十四章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第六篇创新第十五章创新原理第一节组织管理的创新职能一、管理创新的内涵二、管理工作的维持与创新关系三、管理创新工作的内在规定性第二节管理创新的内容一、不同方式的管理创新二、不同职能领域的管理创新三、不同要素水平的管理创新第三节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一、创新动力来源二、创新管理决策三、实施创新领导四、创新活动的评估与审计第十六章组织创新第一节组织变革与创新一、组织变革模式与路径二、组织变革的障碍三、组织变革过程管理第二节组织结构创新一、制度结构创新二、层级结构创新三、文化结构创新第三节创新与学习型组织一、作为知识体系的组织二、知识创新的模式与过程三、组织学习与组织修炼主要参考书目(所列参考书目仅供参考)1.管理学编写组,陈传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021非全日制陕师大教育硕士考试大纲备考一、考试的基本要求《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三、考试内容《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历史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8 )学院名称(盖章):教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2020年7月15日《历史教育综合(含历史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8)一、考试说明与要求历史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历史教学论、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其中历史教学论40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各3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历史教育综合科目着重考察考生对历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历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考生结合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重点考察历史教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知识与学科能力。
应考者须熟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和进展,我国的历史教育目标、新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变革、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任务及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及历史课程内容;历史学习方式、方法与策略;历史学业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
同时,应考者须具备历史学专业背景,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了解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二、考核评价目标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流变,了解国际社会历史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2.在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论基础上,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性质、功能;3.掌握历史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法与策略;4.掌握基本的学业评价方式与方法,能够运用多元评价理念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5.掌握历史教学科研的常用方法;6.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7.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8.了解和把握史学动态与前沿,理解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三、考核内容(一)历史教学论第一章中学历史教育目标论第一节历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第三节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与内涵及其作用第四节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变革第五节国外历史教育目标概说第六节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论第一节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节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设置沿革第三节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第三章中学历史教材论第一节历史教材类别及作用第二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演变与发展第三节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研究第四节 21世纪的历史教科书第四章中学历史学习论第一节学习理论与历史学习第二节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效率第三节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第四节中学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第五节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论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第四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第六章中学历史学业评价论第一节课程评价理念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二节历史学业评价的理念与方法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师论第一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节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三节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第四节历史教师的素养与教学研究第八章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第一节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价第二节新史观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政府的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三节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六节军阀混战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八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末路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与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九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与苏维埃革命的开展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统一”与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与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十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第一节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与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和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第六节西安事变与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十一章抗日战争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与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二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与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的斗争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十三章近代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的准备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第三节 新中国的初步巩固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三节 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第三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第四节 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第五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 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召开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第二节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的成就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第四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第九章 共和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第三节 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第十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新世纪第一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与“九五”计划的制定第二节 喜迎香港回归 促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跨世纪纲领的制定第四节 经受考验,总结经验,胜利迈向新世纪四、参考书目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主编:《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全日制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管理学综合)(846)一、考查目标“管理学综合”是贵州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重点考核学生对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实务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同时考核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管理学综合考试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管理学所占比例为70%,微观经济学所占比例为30%。
该科目要求考生了解和领悟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原理及方法分析实践问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管理学原理(一)考查目标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理论最新发展前沿和趋势的掌握情况,考核考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技能,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思考如何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应用到中国的管理实践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考查内容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计划,第三部分是组织,第四部分是领导,第五部分是控制。
第一部分是导论,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定义、管理者的等级、主要的管理职能、管理角色和技能、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当今组织中的应用、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是管理的计划职能,要求考生掌握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决策类型和决策方法;掌握计划的定义和类型、目标与目标管理、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的选择、甘特图和负荷图、PERT网络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是管理的组织职能,要求考生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类型、各自特点与组织设计要素,组织设计的主要影响、沟通类型与方式、沟通障碍与跨部门沟通、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过程、绩效评估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文化变革与组织变革、创新与组织变革、影响变革的力量以及如何推动组织变革、当今变革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