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50
实训4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实验目的]1.了解血液的组成,区别血浆、血清和纤维蛋白。
2.了解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和方法。
3. 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抗凝血液经静置或离心,可分离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血液自然凝固后,血块紧缩析出血清。
血液在凝固过程中进行搅动,则可分离出其中的纤维蛋白。
将抗凝血注入有刻度的特制玻璃管中,经离心沉淀,红细胞下沉互相压紧而不改变其正常的形态。
根据玻璃管刻度读数,即可得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测定血红蛋白有多种方法,但常用沙利氏比色法。
其原理是将红细胞溶解而游离出血红蛋白,与稀盐酸作用形成不易变色的棕色高铁血红蛋白。
用蒸馏水稀释后与标准比色板比色,间接测出血红蛋白含量。
其含量通常以每100ml 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表示。
3.红细胞在等渗的血浆中,能保持形态不变。
若置于高渗溶液中,则红细胞逐渐失去水分而皱缩;反之,若置于低渗镕液中,则水分逐渐进入红细胞,使其膨大变形,最后破裂溶解而形成溶血。
红细胞脆性试验就是测定其对低于0.9%NaCl 溶液的耐受能力。
耐受力高的红细胞不易破裂,即脆性低,耐受力低的红细胞易破裂,即脆性高。
能使部分红细胞开始溶解的NaCl 溶液浓度,称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其标志是上层溶液开始呈淡红色,而大部分红细胞下沉。
能使全部红细胞开始完全溶解的NaCl溶液浓度,称为红细胞的图1 红细胞容积示意图最大抵抗,其标志是溶液呈均匀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沉淀。
[实验器材]抗凝血液,离心管,离心机,试管架,试管,天平,血红蛋白计,0.1N盐酸,1%氯化钠,蒸馏水。
[方法步骤]一、血液的组成及红细胞比容测定1.取抗凝血5ml置于刻度离心管中,用离心机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20~30min。
取出观察,管内自上而下分为三层: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记录红细胞容积,再离心5min,至两次读数相同为止。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悬溶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气体及蛋白质。
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也就是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
正常成年人,其血量约为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中有70-80ml的血液,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
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的量成正比;全血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
(二)粘度 血液的粘度或粘滞性比水大。
在各种体液中,血液的粘度最大。
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如以水的粘度为1,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 1.6-2.40。
在血流速度很快时,血液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液渗透压 血液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总渗透压是这两者之和,约为313mmol/L。
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颗粒少,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不超过 1. 5mmol/L,约相当于3.33kPa(2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
毛细血管壁很薄,水分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血浆和组织间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两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差异,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数值虽大,却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