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质)
- 格式:docx
- 大小:14.05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1 古诗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古诗三首》,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并确保作业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赏析等,让学生全面理解古诗的内涵。
在设计作业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储备,合理选择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回顾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的方向,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作业设计1. 创造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古诗内容,自行创作一首古体诗,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
2. 朗读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所学古诗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赏析,结合诗句讲解所表达的意境。
3. 填空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测试学生对所学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促使他们回顾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 情景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情景表演,通过表演展现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5.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朗诵比赛,展现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作业布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将作业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
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间,并对作业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并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的一些建议,希朓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1. 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2.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2.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4.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古诗鉴赏方法。
2.掌握《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分组的技巧。
2.理解《将进酒》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3.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二. 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精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2.制作PPT课件,模仿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中国敦煌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背景。
2.通过对敦煌画展开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听课兴趣。
步骤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收集生词,解释观点。
2.整合具体意见,小组内,学生轮流主持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论证能力。
步骤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自主分工,通过研读《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课文,充分讨论古人的诗意和文化特征。
2.学生在自主小组中,记录寻找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是课文的精华,也是学生们进行诗意诠释和分析的重要来源。
步骤四:学生合作练习1.学生重新阅读三首诗,合理分组,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由创作,模仿课文的写风,用诗歌表达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
步骤五:总结反思1.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讲解总结。
2.教师提问,解答学生一些感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将诗文的语言转化为对生活的理解。
三.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比较富有创意,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在教学核心环节和认识积累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多元方法,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宿建德江》、《秋浦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哲理,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的情感表达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适合古诗意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古诗的背景、作者的介绍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师逐句讲解,解释古诗中的难懂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古诗的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宿山寺》则描绘了山寺夜景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僻字、古文言文词汇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及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逐首讲解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诗句解析:针对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
5.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2. 多种朗读方式的运用。
-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在学生自由读的时候,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的时候,我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读“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读得太生硬,我就会说:“这个‘铺’字啊,就像有人轻轻地把一块金色的绸缎铺在江面上,要读得轻柔一些。
”齐读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而配乐读则更能营造出古诗所描绘的氛围。
通过这些朗读方式的结合,学生们对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了更好的把握,就像他们逐渐掌握了打开古诗音乐盒的密码一样。
3.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不足之处。
1. 对诗歌背景的讲解不够深入。
2. 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3. 拓展延伸不够丰富。
-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之后,拓展延伸部分做得比较单薄。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找一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色或者蕴含哲理的古诗,没有进行更多样化的拓展。
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创作一幅小画,或者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就像给学生准备了一顿美味的饭菜,但配菜有点少,不能让他们吃得更尽兴。
三、改进措施。
1. 深入挖掘诗歌背景。
-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诗歌的创作背景,查阅更多的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在讲解诗歌时,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背景知识融入其中。
比如可以把诗人的人生经历编成一个小故事,在故事中引出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就像给学生一把更精致的钥匙,去打开古诗更深层次的宝藏。
2. 关注个别学生,提高参与度。
- 对于那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我会在课前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
在课堂上,采用更加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比如一对一的问答、小组竞赛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及作业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内容丰富,意蕴深远。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写作法:学生撰写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诗歌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口头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首呈现《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让学生初步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2、人生的绚丽多彩和卑微只因是平台不同,而决定平台的恰恰是自己平时的行为和习惯。
3、如果把学习看作投资的话,它应该是一本万利的,应该是世界回报最多的投资。
4、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5、学习只是一种状态和一种习惯而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
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
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