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的无疆大爱——记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解放军第三
- 格式:pdf
- 大小:554.69 KB
- 文档页数:3
南丁格尔奖中国历届获奖者
第29届(1983年)王琇瑛
第30届(1985年)梁季华、杨必纯、司堃范
第31届(1987年)陈路得、史美黎、张云清
第32届(1989年)林菊英、陆玉珍、周娴君、孙秀兰
第33届(1991年)吴静芳
第34届(1993年)张水华、张瑾瑜、李桂美
第35届(1995年)孙静霞、邹瑞芳
第36届(1997年)汪塞进、关小英、陆冰、孔芙蓉、黎秀芳第37届(1999年)曾熙媛、王桂英、秦力君
第38届(2001年)吴景华、王雅屏、李秋洁
第39届(2003年)叶欣、钟华荪、李淑君、姜云燕、苏雅香、章金媛、梅玉文、李琦、陈东、巴桑邓珠
第40届(2005年)刘振华、陈征、冯玉娟、万琪、王亚丽
第41届(2007年)聂淑娟、陈海花、丁淑贞、泽仁娜姆、罗小霞
第42届(2009年)王文珍、鲜继淑、张爱香、杨秋、潘美儿、张桂英、刘淑媛
第43届(2011年)吴欣娟、陈荣秀、孙玉凤、姜小鹰、赵生秀、索玉梅、陈声容、张利岩
第44届(2013年)蔡红霞、成翼娟、林崇绥、王海文、王克荣、邹德凤、曹溢莲
第45届(2015年)杜丽群、宋静、王新华、邢彩霞、赵庆华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南丁格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护理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医疗护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全球的医护人员,推动着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
第一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是现代护理的创始人之一。
南丁格尔发现了良好的环境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她通过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护理质量等措施,极大地降低了病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为医疗护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玛格丽特·杜本特,她是护理研究的先驱之一。
杜本特致力于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并建立了护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她的工作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实践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依据。
第三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瑞娜·劳斯·巴特尔,她是儿童护理的先锋。
巴特尔关注儿童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儿童中心护理”的理念,通过创建适合儿童的护理环境和护理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更加温馨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第四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玛丽·戈恩·瓦德斯,她是护理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瓦德斯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护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她的工作为护理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培养出了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
第五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玛格丽特·威尔逊,她是老年护理的倡导者。
威尔逊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出了“老年人中心护理”的理念,通过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玛丽·布里奇曼,她是护理管理的领军人物。
布里奇曼通过改革护理管理模式,推动护理服务的优化和提高。
她提出了“团队护理”的概念,强调护理团队的协作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七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琳达·克伦兹,她是综合护理的倡导者。
克伦兹提出了“综合护理模式”,强调护理应以整体的观念来对待病人,关注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海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中华护理学会日前转发国际红十字会通知,中国6名护理人员荣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
其中,海军总医院总护士长王文珍名列其中,成为海军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王文珍,一位天使般美丽善良的女性,她坚毅的信念、崇高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折服了千千万万的人!天使的梦想人都有彩色的梦,王文珍儿时的梦是什么?做一名中国式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是王文珍儿时就萌生的梦想。
1978年,王文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海军总医院护校。
3年的护校生活,使她真正了解了南丁格尔,并时时被这位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感动着。
在校期间,她抓紧点滴时间学习专业理论,功课达到了全优。
毕业时,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想进一个好一点的科室,又脏又累的消化内科没人去。
王文珍第一个报了名。
不愧对“天使”的称号,就要有天使的技能和天使般的灵魂。
为了快速掌握临床技能,除向老同志学习外,她把针扎在自己的静脉和肌肉里,体验患者的感受;起早贪黑帮助工人清理病房,帮助病人打饭,为特护患者洗衣和擦身、端屎倒尿,主动帮助别人上夜班。
她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同行和病人的赞誉。
1986年,医院成立急诊科,急需护士。
王文珍知道,急诊科的工作用急、难、险、重这4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
但她还是第一个报名,并且在这里一干就是22年。
抢救室里,迅速为心肌梗死的病人除颤;走廊里,安抚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开水间,为发高烧的小战士打上一杯冒热气的开水;病床前,把午饭让给错过开饭的患者……她总会出现在病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从不计较你是否记住了她的名字,只要听到你呼唤一声“护士长”,她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人难得一辈子只做一个梦!王文珍就是这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曲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遇到什么诱惑,她都一如既往,心无旁骛。
王文珍的同学有的当了领导,有的下海当了老总,而她一直战斗在又累又苦的急诊科。
有同学劝她:“年龄不小了,别这么玩命了。
凭你的技术和条件,转业到地方上,趁早开创自己的事业不是更好!”“我的事业在部队,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能亲手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是一份多么幸福的事业啊!”王文珍动情地说。
南丁格尔奖,心得体会篇一:学习第45届南丁格尔奖宋静心得体会关于学习第45届南丁格尔奖宋静心得体会2015年10月22日下午,我有幸作为商丘市中医院新护士代表参加了关于第4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宋静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会议让我对宋静老师有了一些了解,通过对宋静老师的了解,我被宋静老师的所作所为震撼了。
宋老师1981年从商丘卫校毕业后到柘城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医院宋老师是出了名的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危险、最有爱心的护士。
宋老师从事护理工作30余载,十年如一日,就算在遭到病患的不理解,家属的白眼时都没有退缩,还是很坚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患者。
宋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干着一件平常的事,但因为坚持,成就了不凡。
自1994年坚持做义工送医送药下乡20多年,宋静老师爱心奉献的涅槃之路走得艰辛,但走得坚定。
宋老师不仅带领志愿者参加义务服务,更是身体力行,宋老师义务照看两位老人10年;去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15年;为农村留守儿童做代理妈妈3年;为灾区、困难职工、困难患者等捐款40000余元。
宋老师还走在危险的最前沿,在2003年非典横行时,宋老师主动请缨参加到抗击非典的前线;在90年代人们谈“艾”色变的背景下,第一个报名参加艾滋病筛查救治,并且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事业14年。
当有人问宋静老师你这样值得吗?牺牲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做这些,难道你不累么,你的家人不会抱怨么?宋老师说“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还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是啊,宋老师一直在做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事,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精神。
作为一名刚参加护理工作不久的我,为宋静老师的所作所为而动容。
每天上班,为病人发药、治疗、注射等,忙的时候难免会抱怨几句,但宋老师50多岁了不仅做好每天的8小时工作,还把她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献给了社区,献给了社会上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宋老师身上我学会了少些抱怨,多份理解,能帮助患者的尽量去帮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快到退休年龄的宋静老师依旧不停的在社区间奔走,宋静老师爱心奉献,执着不渝传递爱心的质朴情怀,彰显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群体典范,更是全社会学习的先进楷模。
我国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先进事迹1. 引言南丁格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医学奖项之一,它旨在表彰对医学和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先进事迹令人瞩目。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并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展示中国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先进事迹。
2. 先进事迹1: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全球陷入恐慌。
中国以其快速、果断和有力的应对措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防控疫情的典范。
中国医护人员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奉献精神。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抗疫前线,为病患提供救治、护理和心理支持。
在这次疫情中,中国的医学界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还表现出了在应对危机时的凝聚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3. 先进事迹2:独立创新医疗技术中国在医疗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医院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独立创新,开发出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先进医疗技术。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筹建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和首个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潘生丁”,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团队发现的治疗乳腺癌的新疗法等等。
这些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幅提高了中国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也为全球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4. 先进事迹3:医疗援助海外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重大的医疗突破,在国际社会上也积极参与医疗援助,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源和专业知识。
中国援助的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决战艾滋病行动和援助非洲抗击新冠疫情等项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的医疗队伍在援外行动中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展示出了中国医疗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
5. 总结和个人观点中国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先进事迹是中国医学界不断努力和创新的结果。
中国医护人员在疾病防治、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援助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这些先进事迹展示了中国医学界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会议撷英|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博学社协办的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于2020年5月16日成功召开。
本期论坛以“疫情中的叙事医学实践与思考”为主题,首次以在线形式举行。
参会者分布在国内各地,包括人文学者、医学教育工作者、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共200余人。
本次论坛邀请到2位援鄂国家医疗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东,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三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王剑利来做主题讲座。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何仲致开幕辞,并介绍了叙事医学论坛举办的初衷以及该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培养目标,强调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疫情中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汲取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
1疫情中的护理人文关怀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队长杨惠云首先发言。
在分享了几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经历后,杨惠云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经受的心灵创伤是兵法·救人。
非善之善者也。
吴东指出,对于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
3 媒体在疫情中的抚慰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三军认为,疫情之下,人们除了渴求专业的医学咨询和诊疗服务,还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在平常,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接触的形式发挥作用,但是,疫情让这些变得难以实现。
北京协和医学院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线上召开本刊编辑部文章编号:2096-5893(2020)04-0234-02下转第267页234|叙事医学|2020年7月 第3卷 第4期|实践与反思|鼻塞,就请耳鼻喉科赵霞主任来会诊。
会诊后,赵主任说患者的鼻腔可能有东西。
于是,我立即为患者申请做活检,急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2011年中国8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事迹简介吴欣娟,女,今年53岁,出生于1958年10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护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运用知识和经验率先在国内探索枕骨大孔畸形、布加氏综合症、垂体瘤、肾移植等多项技术的围术期护理规范,无论是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还是在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奥运、国庆保障等重大事件,还是在挽救病人生命的抢救现场,她都勇挑重担,亲力亲为。
她在改革工作模式、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独树一帜,带领整个团队一直走在我国护理工作的前列。
陈荣秀,女,今年67岁,出生于1944年10月,现任天津肿瘤医院护理质控中心主任。
46年来,她始终奋战在肿瘤患者护理这个特殊岗位,在临床护理、学术研究和护理教育工作中,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她在国内肿瘤护理领域建立了第一个乳腺康复室,设立了第一个化疗药物安全配置室,研究出第一台有毒化疗药物安全操作台,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部肿瘤护理专著。
在天津,她还成立了第一个造口关怀协会,第一个引进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建立了第一个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病房,在医院成立了多个志愿服务小组,吸收志愿者500多人,在医院、社区、敬老院及病人家中开展志愿服务,开通志愿服务咨询电话,为群众免费进行咨询服务。
孙玉凤,女,今年43岁,出生于1968年4月,现任上海皮肤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1987年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校毕业后,自告奋勇到麻风病专科医院工作,在23年的麻风病护理工作中,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将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麻风病护理事业。
为了提高麻风病康复护理能力,她连续十年参与中英麻风病康复项目,研究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并总结发表了有关麻风病人截肢和使用假肢护理的论文。
由于她在麻风病护理领域的突出成绩,2010年获得“马海德”奖。
姜小鹰,女,今年58岁,出生于1953年3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福建护理学会副理事长。
《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有一位叫王瑛的护士阿姨,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
有一次,医院里来了一个病重的小朋友,王瑛阿姨一直守在小朋友身边,给他喂药、讲故事,让小朋友不再害怕。
经过好多天的照顾,小朋友终于好起来啦。
还有一位叫李红的护士姐姐,在疫情的时候,她主动去了最危险的地方。
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照顾那些生病的人,自己都累得不行,可还是坚持着。
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个老爷爷生病了,心情特别不好,不想吃饭。
李红姐姐就耐心地哄他,一口一口地喂他,老爷爷慢慢好了起来,对李红姐姐可感激啦。
小朋友们,这些护士是不是很了不起呀?《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哟!有位叫张华的护士叔叔,他总是笑呵呵的。
有一次,一个病人家里很穷,没钱治病,张华叔叔就自己掏腰包给他买药。
还有一位叫赵梅的护士阿姨,她特别细心。
有个小朋友打针怕疼,赵梅阿姨就轻轻地摸着小朋友的头,安慰他,打针的时候一点儿也不疼。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有个阿姨受伤了,心情很不好。
赵梅阿姨每天都陪她聊天,鼓励她,阿姨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还和赵梅阿姨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们,这些护士是不是很棒呀?《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讲讲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哈!有个叫孙丽的护士姐姐,在地震的时候,她不顾危险去帮助受伤的人。
她背着病人走了好长好长的路,脚都磨破了。
还有一位叫陈刚的护士叔叔,他不怕脏不怕累。
有个病人拉在床上了,陈刚叔叔一点儿也不嫌弃,马上给他清理干净,让病人觉得特别温暖。
老师给你们说个事儿。
有个老奶奶一个人在医院,陈刚叔叔就像她的亲人一样照顾她,老奶奶感动得直掉眼泪。
小朋友们,咱们要向这些勇敢又善良的护士学习哟!。